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乡发展巨大变化论文

2023-12-07 12: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城乡发展巨大变化论文

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发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促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乡村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新时代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

《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意见》提出3个时间节点: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为此,《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改革的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无论是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还是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机制,本质上都是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守住底线至关重要。

具体说来,始终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就是要高度重视防范各类风险,用城乡融合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器作用。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意见》对落实机制也作出了创新安排,提出“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有明确战略蓝图,有具体改革路径,有高效落实机制,相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定会不断健全完善,为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3000字论文怎么写啊

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目前做得较好、在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是重庆。

中国定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包括在重庆西部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促进更多资本及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增强农村发展动能。

笔者援引学者的话说,试验区将为西部地区探索新发展模式,让农村与城市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进一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月发布后,重庆市发改委发消息称,规划纲要中15项重大事项直接提及重庆,涉及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方面,其中重大改革举措即包括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发改委今年2月初已批复,原则同意在重庆西部片区、四川成都西部片区等11处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11个试验区基本都位于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内,显示中国希望借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能级,推动城镇资本、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辐射农村。

据笔者了解,重庆西部试验区聚焦11项任务,包括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

援引中国学者的话说,成渝两座核心城市之间的走廊地带有大片农村地区。试验区能“一箭双雕”,去除城乡隔阂、激发区域间生产潜力,同时也让成渝走廊发展壮大,日后跻身成渝经济圈副中心。

还有专家指出,重庆西部试验区旨在实现“中部崛起”,同时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他说,西部农村、农民数量太大,要在西部实现共同富裕,须另觅与过去不同的发展道路;城乡融合也并不意味着城市化。

专家表示:“要在保证乡村农村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富裕……通过城市经济的能量带动乡村经济,但乡村继续保持是乡村,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新城乡变化作文600字

“以人为本”新城乡

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工业园区与农村社区互动、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从地处鲁西的聊城、到泰山脚下的泰安、再到胶东半岛的威海,以人为本、融合城乡,正成为齐鲁大地统筹城乡发展生动实践的关键词。
新型社区:乡村公共服务新载体
冒着炎炎烈日,记者来到山东诸城辛兴镇辛兴社区,走进了74岁的房志明老两口家中。这套77平方米的2居室南北通透、干净整洁,比外面凉快许多。4年前,周边5个村纳入辛兴社区,他也从辛兴村村民成为社区居民。
“每平方米花1500多块钱就买上了楼房,现在生活方便很多,夏天能开空调、冬天供暖是地暖、做饭有天然气,家门口就有菜集、超市。”房志明告诉记者,3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女儿就在诸城务工,家里的4亩地还在,已不再种麦子,租给别人种烟叶每年能收入2600块钱,每月还有60块钱的养老金。村里像他一样住上楼房的还有很多,大家的土地还在自己手中。
整个8月,辛兴社区服务中心的电子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我就在镇上一家企业打工,自家2亩多地没空打理,打算今年秋收后租出。”记者见到农民王明亮时,他正在工作人员陈华已的指点下登记转出土地意愿,目标价是每亩每年700元。
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是“磁铁”,吸引人的不仅是来审批办事。陈华已说,社区中心还设有卫生室、文化室、农技站,都向村民们开放。“我们还代受理养老保险业务,通知说,今年开始全省参保农民和市民的养老保险同步发放、同步增长。”有工作、有保障、有服务,辛兴村改为辛兴社区后,王明亮越来越有类似城里人的感觉。
穿过新修的辛兴河亲水平台,记者已站在辛兴花园的一栋栋楼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沐亮说,“现在看到的是地上的社区服务设施;看不到的是投入更大的地下基础设施,比如自来水、天然气、暖气、排污管线,都接入了城区管网。”建这些设施的资金从哪里来?市里把镇街属企业的税收和纳税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市级企业税收全部留归镇街。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全面跟进。
“二三百人的‘巴掌村’,怎么通水通气,怎么配套医院、学校?”山东省社科院农村所所长秦庆武接受采访时反问记者。确实如此,山东的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逐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难度大。长期以来,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区,像王明亮一样不少农民先前办个独生子女证还得跑很远。
山东从2009年推广新型农村社区,按2公里的半径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将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同时运用市场手段,吸引设立超市、物流等经营性服务网络;动员农民自愿成立互助合作性经济组织。目前,全省共建设新型农村社区5190个。不少社区能够承办市级下放的几十项行政和市场服务,让群众办大事不出镇、办小事不出村。
“随着居住形态改变的,有生产方式,有生活理念,还有公共服务。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集中居住为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现实条件,要让农民带着保障上楼。”秦庆武说,新型农村社区集公共服务、经营性服务、互助性服务三位一体,促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广大农民享有与市民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
产城融合:城镇化发展新动力
没有产业,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发展城镇化,既要有工业园区配套和县域经济的吸纳,又要有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产城融合、以工补农是山东各地统筹城乡的特征,促进了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
站在烟台开发区西侧,业达科技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我们脚下原是一片荒滩,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今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一,吸纳人口40万。”管委会主任王曰义告诉记者,开发区经过“旧村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出资,把73个村庄一次性融入城市新区。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安置群众5万多名。通过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引导农民就近到企业工作,从种地耕田到打卡上班。
烟台是一个工业强市,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园区16个,2012年建成园区聚集人口达130万。园区众多是烟台城镇化推进的优势。但如果园区封闭式发展,将无法与农村融合。在不断探索中,烟台找到了同步建设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走“城乡一体、两区同建”的路子。
“考虑到我们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覆膜机的这个部位用海绵或橡胶都不行,可以裹上一层帆布……”步入诸城鑫兴烟农合作社,旋耕机、直播机、覆膜机……偌大的农机库停放着各类机具485套。理事长孙宝伟在指导社员隋松江如何使用覆膜机。“一个电话、服务上门”,49岁的隋松江笑着说,合作社对育苗、机耕、起垄全程都可提供机械化服务。“农村改成社区后,土地集中搞规模农业,原来两口子50亩还管不过来,如今依靠农机合作社,种220亩还很轻松,亩效益超过1500元。”
靠近城镇和工业区的农民容易实现就近城镇化,居住偏远又粮食产出低的村庄就要依靠农业产业化支撑。“社区5个村共有6家类似的农民合作社,5000多亩土地已流转2717亩。”孙宝伟介绍,社区入社农户超400户,原先多是种粮,如今主要发展优质黄烟、甜叶菊等特色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规模化烟叶农场。“老百姓除了拿土地租金,还能在农场里打工,比以前能多挣一倍的钱。”
“山东农村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良好协调了人口、土地与产业的关系,有效提高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宋军继说,统筹城乡就要让农民产业致富,一方面要减少农民,让部分农民进城享受到城镇化、工业化的好处,一方面要发展农民,让愿意继续务农的农民从土地获得效益、农村的生活更美好。
共享幸福:新农村建设新追求
城乡一体化并非一味建楼,特色乡村风貌也应得到保留,这成为一种决策理念。2009年,山东省有关部门提出“宜聚则聚、宜分则分”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选择农村居住形态。对经济条件好、群众意愿大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改造,避免了农民“被上楼”;对地处丘陵地貌、不宜集中居住的村庄,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居住环境。
农民集中居住搬进了小区楼,耕作还方便吗?鸡、猪等家畜往哪养?烟台牟平区大窑镇曲格庄村在旧村改造后,专门在村头建设了农机大院存放农机。村民李秀英就住在小区楼上,干净整洁与城里人毫无二致,令人意外的是,她还养了200多只鸡,李秀英说:“集中居住也不妨碍种田养鸡。旧村改造腾出的40亩地已经复耕,村里还专门建设了集中养殖区来养鸡、养猪。镇上干部说这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既减少了粪污污染,还利于统一防控动物疫病。”如今,曲格庄人的观念有了变化,更多的人不再务农,或者从事服务业或者开网店创业。
一些农民不愿住楼,但幸福指数一点也不低。走进荣成市东褚岛村,一边是整齐漂亮的住宅楼,一边是传统古朴的海草房,界线分明却同样整洁。村党支部书记王本胜说,村里有650间海草房,其中百年以上历史的就有200多间。如今,不少老居民依然住在村中。见到村民蒋丽萍时,她正在燃气灶上做饭,“住惯了冬暖夏凉的海草房,这种热天不开空调也不熬人,配套的燃气供水也都有。”宽大的铝合金门窗、洁白的塑钢吊顶、干净的地砖,室内现代的装修与室外古朴厚重的海草交错融合、别有韵味。
离开东褚岛村驱车半小时,记者在东墩村见到了71岁的村民刘华,他从市修配厂退休就回到村里居住。刚开始村里脏、乱、差的环境让刘华很不满意,他为此还上访过。“如今村里条件好了,每天早晚两次垃圾清运,天然气主管道已到村,还有集中供暖。村民每年可以分到700元,逢年过节还有不少实物发。人们原先热衷省城户口、接着是市里户口,如今还是村里户口吃香。”据了解,村里距离市区40公里,已处于城市的末端。
统筹城乡不是简单地减少农村数量,而是尽可能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当的生活。如今,山东各地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全省基本实现路、水、电等“村村通”,8000多个村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40%的村庄实现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半数以上的县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已覆盖70%的农村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的论文(1500字)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求一篇论文:鞍山60年变化

60年激情岁月  60年光辉历程  60年前2月19日,饱经兵患的鞍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无数先烈的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东北工业重镇鞍山,从此掀开了鞍山历史新的一页。  鞍山的解放拉开了辽沈战役序幕,为全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鞍山的解放使这座东北工业重镇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0年的激情岁月、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的沧桑巨变……勤劳智慧的鞍山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把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旧鞍山初步建成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举世闻名的城市。  鞍山60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解放初期,鞍山地区生产总值按当时价位计算不足亿元,到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实现135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5元。  60年来,鞍山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今天的鞍山已经由解放初期市区人口不足20万人,钢铁产量不足50万吨,发展成为市区人口147万人,钢铁产量双超1600万吨的现代工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名列第34位。  60年来,我市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畅通工程一等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并涌现出孟泰、王崇伦、赵成顺、白雪洁等一大批全国著名先进人物 作文:11日上午,在二一九公园正门前,纪念鞍山解放6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正式启动。由劳模、机关干部、青少年、妇女和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参观团参加了启动仪式。虽然天气寒冷,大家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此次活动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政府办公厅、市民政局、市规划局、市城建局、市公用事业局联合主办的。简短的仪式结束后,参观团成员登上了一辆辆大巴。客车从园林路出发,行进于胜利路、千山路、中华路、建国路等几大主要干道,途经人民公园、孟泰公园等处。一路走来,大家对城市面貌的变化感叹不已。77岁的刘玉兰曾是市劳模,喜欢摄影的她特意带上了心爱的相机。老人告诉记者,她和老伴都是鞍山解放初期从外地来鞍的,那时鞍山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如今的鞍山早已今非昔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在参观立山新风社区时,见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排列整齐,小区里各种运动器材、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大家赞不绝口:“政府可真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家住铁东园林街道的王汇老人也感触颇深,她乐呵呵地说:“马路越来越宽了,视野更开阔了,坐在车里,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在城市规划展示厅,人们从一张张图片、一份份史料中感受着鞍山6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代表张先生说:“从解放到现在,鞍山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我觉得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抚今追昔,我们为鞍山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也更加热爱鞍山。”

来到鞍钢厂区,一位从鞍钢退休的老干部激动地说,过去的鞍钢到处是烟尘,现在真的变了样儿。生产工艺、技术设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工作人员坐在控制室里,轻轻一按电钮便可完成操作……

参观者深受教育和鼓舞,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文明和谐鞍山献计出力。

鞍山两处新变化

为实现鞍山经济社会的跳越式发展,新一任的城市领导集团加大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的力度,这个以钢铁为主的工业城市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都熟悉的两个地方,现在已经变了模样,以照片为证:

1、卖核桃酥的地方开始建高楼。那个地方过去是商业局医院,动迁后在原来大门的地方弄了个挡口,卖起了核桃酥,天天都有很多人在那站排买,生意是相当的好。现在那个地方扒掉了,开始建楼了,据说要建40几层的民宅,到如今已经建了三分之一了。

2、13中门前的马路拓宽了。过去门前的两侧都是小房,是弱势群体居住的地方,现在全部动迁了,那一片也开始建高层民宅了。13中的透视围墙已经往里缩了很多,与食堂的西墙挨着了,那个马路是相当的宽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