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23-12-08 19: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两本都是属于核心期刊,杂志都可以的。
《蚌埠医学院学报》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蚌埠医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征稿和发行的综合性医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临床与病理杂志》 (原刊名《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14年1月起启用现刊名)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月刊,刊号:CN 43-1521/R,ISSN 2095-6959)。
本刊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唐劲天的主要著作

出版物主编论著6本,参与编写7本:主编著作:《临床肿瘤学概论》(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主编著作:《磁性药物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编委著作:《Nanocomposite Materials,Theory and Applications》INTECH Publisher 2011年主编著作:《肿瘤热疗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主编著作:《肿瘤磁感应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编委著作:《放射肿瘤学》(教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年主编著作:《肿瘤质子放射治疗学》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4年编委著作:《中国生物工程产业调研报告》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4年编委著作:《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4)》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年编委著作:《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学》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4年编委著作:《前列腺癌的治疗》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年主编著作:《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编委著作:《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建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专利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细胞在常温条件下长期存活装置(发明) ;专利号:ZL03120906.8基因工程细胞的太空搭栽装置(发明)四氧化三铁微粒作为制备肿瘤加温治疗辅助药物的应用(发明)在交变磁场中筛选升温物质的方法(发明) ;模拟血管床(发明) ;用模拟血管床显示铁磁物质的方法(发明) ;从无源太空搭载系统中回收微载体上细胞的方法(发明) ;动物太空舱中的生存系统 ;(实用新型) ;专利号:ZL03242448.5一种用于人体内的管道支架(实用新型) ;专利号:ZL03242449.3用于在交变磁场中筛选升温物质的器具(实用新型)用于检测X射线光斑的靶屏 (实用新型) .近三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1. Xia QS,Liu XA,Xu B,Zhao TD,Li HY,Chen ZH,Xiang Q,Geng CY,Pan L,Hu RL,Qi YJ,Sun GF,Tang JT. Feasibility study of high-temperature thermoseed inductive hyperthermia in melanoma treatment. Oncology Reports. 2011,25,4: 953-962.2. Zhou JM,Wang XW,Du LH,Tang JT. Effect of hyperthermia on the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of CaSki cells.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2011,4,1: 187-191.3. Feng SS,Zhao LY,Tang JT. Nanomedicine for oral chemotherapy. Nanomedicine. 2011,6,3: 407-410.4. Xie XX,Shao XF,Tang JT et al. Effect of hyperthermia on invasion ability and TGF-beta⑴expression of breast carcinoma MCF-7 cells. Oncology Reports. 2011,25,6: 1573-1579.5. Chen HH,Zhou RR,Tang JT. Solitary fibrous tumor extending both extracranially and intracranially. Clinical Radiology. 2011,66,6: 582-585.6. Li XH,Feng ZM,Ouyang WW,Tang JT,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heating effects under radiofrequency capacitive field. Journal of Cente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17,6: 1185-1189.7. Zhao LY,Tang JT,Feng SS. Nanothermotherapy by high performance magnetic nanoparticles. Nanomedicine. 2010,5,9: 1305-1308.8. Zhao LY,Yang B,Dai XC,Wang XW,Gao FP,Zhang XD,Tang JT. Glutaraldehyde mediated conjugation of amino-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ith albumin protein for nanothermotherapy.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0,10,11: 7117-7120.9. Ouyang WW,Gao FP,Wang LF,Xie XX,Lei FL,Zhou JM,Liao YP,Zhong MZ,Tang JT. Thermoseed hyperthermia treatment of mammary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s in rats and impact on immune function. Oncology Reports. 2010,24,4: 973-979.10. Zhao DL,Teng P,Xu Y,Xia QS,Tang JT. Magnetic and inductive heating properties of Fe3O4/polyethylene glycol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0,502,2: 392-395.11. Hu Q,Pan RL,Wang LW,Peng B,Tang JT,Liu XM.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induces apoptosis in SKOV3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s through mitochondrial dependent pathway.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0,38,2: 373-386.12. Wang XF,Tang JT,Shi LQ. Induction heating of magnetic fluids for hyperthermia treat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0,46,4: 1043-1051.13. Tan G,Wang HQ,Chen Y,Yuan QX,Li G,Zhang XD,Zhu PP,Zhong XF,Tang JT. X-ray diffraction enhanced imaging study of intraocular tumors in human beings. Chinese Physics C. 2010,34,2: 237-243.14. Wang GN,Pan RL,Liao YH,Chen Y,Tang JT,Chang Q. An LC-MS/MS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orsythiaside in rat plasma and application to a pharmacokinetic stud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analytical Technologies in th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2010,878,1: 102-106.15. Gao FP,Cai YY,Zhou J,Xie XX,Ouyang WW,Zhang YH,Wang XF,Zhang XD,Wang XW,Zhao LY,Tang JT. Pullulan acetate 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hyperthermia: 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 Nano Research. 2010,3,1: 23-31.16. Yang R,Zhao LY,Tang JT,et al. Magnetic thermochemotherapy mediated by the novel composite blend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drug-loaded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Science&Technology Review. 2010,28,14: 26-32.17. Yang X,Wang XW,Tang JT,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modifi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in biosafety. Science&Technology Review. 2010,28,15: 26-30.18. Wang XF,Wang XW,Tang JT,et al. Magnetic induction hyperthermia treamtents by using multiple magnetic materials. Science&Technology Review. 2010,28,16: 97-105.19. Ouyang WW,Gao FP,Tang JT,et al. Thermoseed induction heating on mammary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in rats. Science&Technology Review. 2010,28,17: 26-30.20. Cai DY,Fang Y,Cao XR,Zhang XD,Tang J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deling,calculating and system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2009,1-4: 931-935.21. Su JW,Zhu XZ,Zhang XD,Tang JT,Liu L. Ballistocardiogram measurement system using three load-cell sensors platform in chair.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2009,1-4: 977-980.22. Zhang YY,Zhang W,Geng CY,Lin TJ,Wang XW,Zhao LY,Tang JT. Thermal abl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regional hyperthermia has greater anti-tumor activity against melanoma in mice by upregulating CD4(+) cells and enhanceing IL-2 secretion.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9,19,12: 1699-1704.23. Du LH,Zhou JM,Wang XW,Sheng L,Wang GH,Xie XX,Xu GQ,Zhao LY,Liao YP,Tang JT. Effect of local hyperthermia induced by nanometer magnetic fluid on the rabbit VX2 liver tumor model.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9,19,12: 1705-1712.24. Zhou JM,Li N,Xia QS,Du LH,Wang XW,Zhao LY,Wang XF,Tang JT. Hyperthermia by a nitinol stent in an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safety and feadibility in rabbit esophageal cancer.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9,19,12: 1713-1719.25. Zhao DL,Wang XX,Zeng XW,Xia QS,Tang JT. Preparation and inductive heating property of Fe3O4-chitosan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in an AC magnetic field for localized hyperthermia.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9,477,1-2: 739-743.26. Li ZL,Morishima S,Tang JT,Otsiki Y. Apoptotic effects of Tian-long compound on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cells in vitro. Medical Molecular morphology. 2009,42,1: 32-39.27. Zhao DL,Zeng XW,Xia QS,Tang JT. Preparation and coercivity and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dependence of inductive heating property of Fe3O4 nanoparticles in an alternating current magnetic field for localized hyperthermia.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9,469,1-2: 215-218.28. Peng B,Hu Q,Liu XM,Wang LW,Chang Q,Li JR,Tang JT,et al. Duchesnea phenolic fraction inhibits in vitro and in vivo growth of cervical cancer through 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Experiment Biology and Medicine. 2009,234,1: 74-83.29. ;霍美俊,张长清,闫妍,赵凌云,貌盼勇,盛军,唐劲天. 抗EV71多克隆抗体偶联的靶向磁性纳米颗粒对病毒的特异性富集. 科技导报. 2010,28⒃: 25-30.30. 谢小雪,高福平,雷锋林,欧阳炜伟,周菊梅,杜乐辉,张莹莹,王晓文,申良方,廖遇平,唐劲天. ;比较不同温度对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0,37⑵ : 153-159.31. 邱学军, 顾本广, 赵洪斌, 史荣, 刘杰, 阳兵, 唐劲天, 王田苗, 刘达. 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 2010,16⑴ : 26-61.32. 雷锋林,王晓文, 张晓冬, 高福平, 唐劲天, 赵凌云, 欧阳伟炜, 夏启胜, 郑双波, 马建强,蔡东阳,谢小雪,乐恺. ;人宫颈癌HeLa细胞热疗中的量效与剂量. 科技导报. 2010,28⒀ :73-82.33. 王晖,鲁旭尉, 刘珈, 向舫, 曾彪, 唐劲天. 热疗用金属热籽对放疗剂量的影响.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0,19⑵ : 145-151.34. 王锐,赵凌云, 刘继光, 唐劲天. ;交变磁场诱导冠状动脉支架的升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4(22): 4036-4042.35. 郑雅婧,江薇,赵凌云,盛军,唐劲天. 羰基铁粉介导的动脉栓塞热疗的可行性研究. 科技导报. 2010,28⑾: 54-58.36. ;蔡元元,高福平,唐劲天. 磁性纳米粒子介导肿瘤核磁共振成像及热疗.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9,36⑾: 843-846.37. ;周晶,高福平,唐劲天. 电场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9,36 ⑾: 840-842.38. ;史欢欢,赵凌云,岳秉飞,唐劲天. Survivin基因表达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9,36⑽: 774-776.39. ;易香华,夏启胜,唐劲天,李伊为. 紫外线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9,36 ⑽: 742-744.40. ;欧阳伟炜,王露方,谢小雪,高福平,唐劲天. 肿瘤磁感应热疗技术的临床研究现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⑹: 502-504.41. ;郭静,魏巍,王晓文,盛军,唐劲天. 中频磁场对小鼠血液及重要脏器的影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⑹: 498-501.42. ;王锐,赵凌云,刘继光,唐劲天. 中频交变磁场抑制人舌鳞癌细胞的增生.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⑻: 32-36.43. ;张宇辉,耿传营,高福平,唐劲天. 肿瘤热疗与免疫相关因子.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9,9⑸: 392-397.44. ;陈游萍,王晓文,唐劲天. 磁感应热治疗中磁介质的作用与影响因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⑼: 1703-1706.45. ;王桂华,王晓文,夏启胜,杜乐辉,张莹莹,周菊梅,张宇,顾宁,唐劲天. Fe3O4 磁纳米介导磁感应治疗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⑶: 237-239,268.46. ;张莹莹,林娟,周卫兵,唐劲天,廖遇平.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剂量及疗效观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4⑼: 879-885.47. ;张莹莹,张威,耿传营,廖遇平,唐劲天. 不同热剂量局部热疗对小鼠黑色素瘤的疗效及其抗肿瘤免疫激发作用的比较研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⑶: 250-253.48. ;杜乐辉,王晓文,周菊梅,王桂华,谢小雪,廖遇平,唐劲天. 不同温度热疗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实用预防医学. 2009,⑵: 312-315.49. ;周菊梅,唐劲天,廖遇平,王晓文,杜乐辉,张莹莹. 不同温度热疗对宫颈癌Caski细胞坏死和凋亡的分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⑶: 254-257.50. ;王锐,赵凌云,刘继光,唐劲天. 磁感应靶向热疗抑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性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⒀: 2539-2543.51. ;王晓文,唐劲天. 磁感应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展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⑹: 509-511.52. ;杜乐辉,郝丽莉,廖遇平,王晓文,周菊梅,王桂华,张莹莹,唐劲天. 磁感应热疗联合免疫佐剂对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的异位效应的研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 ⑶: 240-245.53. ;谢小雪,高福平,白雪,唐劲天. 磁感应热疗用镍-铜热籽对L-929细胞及兔肌肉组织的影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⑹: 481-486.54. ;陈游萍,王晓文,唐劲天.磁感应热治疗中磁介质的作用与影响因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3⑼: 5939-5942.55. ;张晓冬,朱丽艳,郭振东,强文江,唐劲天. 磁感应治疗用Ni-Cu合金铁磁热籽的磁热效应及Au镀层对发热效率的影响. 磁性材料及器具.2009,40⑸:15-20.56. ;江薇,唐劲天. 磁颗粒介导动脉栓塞热疗的研究进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⑹: 516-518.57. ;王露方,董坚,欧阳伟炜,王晓文,唐劲天. 磁流体靶向热疗小鼠胰腺癌细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⑶: 1304-1306.58. ;徐娜,晓晨,赵凌云,唐劲天. 磁流体联合紫杉醇对宫颈癌细胞的磁热化疗效应.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9,36⑼: 716-720.59. ;郭静,王晓文,盛军,唐劲天. 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的生物学效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0) :51-59.60. ;徐小雨,赵凌云,唐劲天. 凋亡抑制新基因Livin与宫颈癌的关系.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9,36⑼: 692-696.61. ;江薇,赵凌云,盛军,唐劲天.动脉栓塞热疗用羰基铁粉磁热效应和细胞毒性研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⑹: 487-490.62. ;徐国权,赵凌云,王晓文,刘继光,唐劲天. 多次高温热疗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疗效的实验研究. 医学研究杂志. 2009,38⑸: 43-47.63. ;张丹,王晓文,岳秉飞,唐劲天. 番荔枝内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9,36⑼: 649-652.64. ;张威,唐劲天,左焕琮.高压氧疗对脑损伤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科技导报.2009,27 17): 11-115.65. ;赵凌云,唐劲天. 功能型磁性纳米复合介质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⑹: 512-515.66. ;陈本科,王晓文,唐劲天. 核定位信号类短肽的生物医学应用.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9,29⑷:312-317.67. ;张莹莹,耿传营,唐劲天. 黑色素瘤疫苗研究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9,36⑶: 181-18 4.68. ;谈高,汪华侨,唐劲天. 基于SR的XPCI及其医学应用实验研究现状.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⑵: 160-164.69. ;吕浩,王旭飞,唐劲天.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多信道经颅磁刺激线圈阵列设计与优化.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22⑷: 302-307.70. ;曹兴午,赵天德,王传航,周强,李兰群,姚怀国,张圣强,唐劲天,魏巍. 交变磁场照射对小鼠睾丸生殖功能的影响.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5⑹: 530-533.71. ;罗运晖,乐恺,赵凌云,张欣欣,唐劲天. 交变磁场中Fe3O4磁流体对肿瘤组织加热作用的理论研究. 化工学报. 2009,60⑷: 25-30.72. ;方玉,唐劲天. 利用电场非热特性治疗肿瘤的新技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⑹: 519-523.73. ;闫妍,赵凌云,唐劲天. 纳米粒子检测病毒的研究进展.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9,29⑷: 329-332.74. ;阚思行,王晓文,唐劲天,岳炳飞. 纳米药物控释系统研究进展.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25⑵: 169-171.75. ;杜乐辉,王晓文,廖遇平,唐劲天. 热刺激对肿瘤血管作用的研究现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⑶: 258-260.76. ;雷锋林,赵凌云,夏启胜,谢小雪,马建强,唐劲天. 热刺激宫颈癌Hela细胞的量效关系研究.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9,36⑻: 635-639.77. ;唐艳萍,耿传营,唐劲天. 热疗与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9,36⑼: 682-685.78. ;郭振东,颜丽,王晓文,唐劲天. 热籽磁感应加温在离体组织中的升温情况.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⑹: 495-497.79. ;欧阳伟炜,解用江,高福平,唐劲天. 热籽感应加温体内外升温情况及其对荷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⑹: 491-494.80. ;龙新云,蔡晴,杨小平,邓旭亮,唐劲天,隋刚.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复合纤维制备及其释药行为研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9,2 8⑹: 904-909.81. ;张晓冬,王晓文,高福平,赵凌云,唐劲天. 微纳米磁性材料在肿瘤磁感应热疗中的应用.磁性材料及器件. 2009,40⑷: 1-5.82. ;陈游萍,王晓文,唐劲天. 影响肿瘤磁感应热疗作用效果的因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⑹: 505-508.83. ;周菊梅,杜乐辉,王晓文,赵凌云,雷锋林,廖遇平,唐劲天. 热疗对宫颈癌Caski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 实用预防医学. 2009,16⑶: 643-645.84. ;欧阳伟炜,解用江,唐劲天. 热籽感应加温对荷瘤大鼠的治疗效果.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⑴: 1-4.

不孕不育学术论文

学术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综合归纳、推理的过程。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不孕不育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女性流产与不孕不育的关系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流产对不孕不育的影响,分析两者关系。方法:从本站2002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不孕患者中选择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的患者240例,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检测及血清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结果:本组有流产史不孕患者240例,占全部不孕患者的25.0%,有流产史不孕患者中检出病原茵感染者占58.3%(140/240),并且病原菌符合感染率明显高于单一感染率;真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支原体、衣原体、滴虫。本组患者中抗精子抗体阳性者占35.0%(84/240),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者占43.3%(104/240)。结论:流产引起的女性不孕比例较高,其中流产后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加强青年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流产后的防护及感染的预防和及时治疗。

[关键词] 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女性;不孕不育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58-02

因女性原因导致的不孕称不孕症,虽能受孕但因种种原因导致流产而不能获得存活婴儿的称为不育症。 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患病率可高达30%[1]。并且近年来不断增多,不孕不育发生可能与晚婚晚育、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相关,有调查显示在不孕不育女性患者中,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多数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本文笔者收集本站240例有流产史不孕不育患者,探讨流产与不孕不育发生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10年10月本站收治不孕不育女性患者960例,其中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患者240例,年龄21~32岁,平均27.5岁,有药物流产史110例,有人工流产史92例,两种流产史均有者38例;流产1次140例,2次64例,2次以上36例。

1.2 方法

1.2.1 抗体检测全部患者采取静脉血留置血清,采用上海生物技公司的ELISA加酶标仪检测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2.2 感染菌检测取患者阴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接种于血琼脂平板、MCK平板,37℃浮箱过夜,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初步鉴定细菌种类,然后进一步确认。淋球菌(NG)感染可通过涂片中找到细胞内、外革兰阴性双球菌。沙眼衣原体(CT)感染者可用分泌物涂片后,甲醛固定,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T抗原。解脲支原体(UU)通过直接接种于支原体培养液,变紫红色者可确诊。

2 结果

2.1 本组感染情况

笔者共检出140例患者有病原菌感染,占不孕患者的58.3%,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患者较多占77.9%,见表1。

2.2 病原菌检出情况

本组共检出病原菌180株,其中真菌的感染最多,其次为支原体、衣原体。具体见表2

2.3 不孕不育患者抗体情况

见表3。

3 讨论

女性受孕过程中,正常的卵子和正常活动的精子能够在输卵管内相遇并结合为孕卵并被输送入子宫腔,并于子宫内膜着床。以上任一条件不正常,就能阻碍受孕,导致不孕症的发生。为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来自家庭伦理方面的社会压力,据统计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数约为0.8亿~1.1亿。不孕症发病率的递增趋势可能与晚婚晚育、 人工流产 、性传播疾病等相关。

在导致不孕不育的各种原因中,流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96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有流产史患者240例,占25.0%。流产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有:①首先女性流产后,休息不够,免疫力下降,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由于手术是在无法窥视的子宫内操作,从扩张子宫颈到僵硬,医疗器械重复进出宫腔清刮,对生殖系统均有伤害。可引发子宫内膜炎,炎性细胞不但可以杀害精子,也会造就血管及内膜分泌欠佳,这些因素均可引发未来不孕与流产[2]。②多次或过度刮宫引发宫腔粘连,拉扯孕卵着床。手术后进行不洁夫妻生活或护理不善引发上行化脓,造就附件卵巢四周粘连,或输卵管堵塞,四周肠管及大网膜粘连引发积液等,使精子无法进到输卵管壶腹部进行受精。③流产后易造就身体虚损,由于流产是生物、物理、化学综合作用,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胞宫损伤,脏腑经络气血失调。身体茁壮者能自行调理恢复至常态,若保护不当则易患各种疾病从而致流产后不孕的现象发生。④药物流产简单易行,社会中使用较多,但是患者流产后不重视后期护理因素,导致感染和机体免疫应答发生,从而引起不孕。

其中,流产后感染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本文240例有流产史的不孕不育患者中,140例合并感染,占58.3%。流产后感染的发生与人工流产的机械损伤造成炎症或药物流产后患者血流不尽、免疫下降导致细菌入侵有关。本组抗精子抗体阳性84例(35.0%),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104例(43.3%),两者均阳性26例(10.8%),是除感染外导致不孕的又一重要原因。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的产生是由于流产后子宫内膜碎片经输卵管流入腹腔,或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和腹膜的直接吸收,使机体致敏,产生抗体体[3]。流产后抗精子抗体阳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在生殖道的损伤或感染情况下进行性生活,会增加精子和子宫内膜抗原进入血液及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机会,刺激女方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引起不孕[4]。

综上所述,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是导致女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建议女性平时应该注意性生活健康,尽量不选择流产,一旦进行流产术后,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外阴清洁,禁止过早性生活,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从而继发不孕。

[参考文献]

[1]肖红梅,钟群,卢光�.不孕症相关因素及病因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27(2):103-107.

[2]单伟颖,杨坤宝,李青,等.不孕症患病相关因素的研究新进展[J].承德医学站学报,2010,27(2):206-208.

[3]窦蓉,孙晨光.抗子宫内膜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18(6):51.

[4]辛华,廖玎玲,余立群,等.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患者抗精子抗体的检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5):297-298.

分析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影响原因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导致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9年8月~2012 年2月在我县本站及12家医院收治的523对不孕不育夫妇进行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调查其影响因素。结果 引导女方不孕的原发性因素有小子宫、幼稚子宫等;继发性因素有流产导致的输卵管被阻塞、输卵管不通畅等。男方不育因素有无精、少精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加强育龄人群的生殖保健教育,加强孕前优生优育的指导,及早发现影响孕育的因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可以降低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的发生率。

【关键词】不孕不育 原发 继发 影响因素

1. 前言

随着社会饮食谱和疾病谱的变迁,不孕不育症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根据一些离婚案例的调查显示,大约29.8%是因为不孕不育症造成的。一直以来,临床医学上都比较注重研究导致女性不孕的因素,而很少关注到夫妇双方的原因。本文主要针对我县近4年来到医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夫妇进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从而为我县开展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降低不育不孕症的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 年2月到我县本站及12家医院就诊523对不孕不育夫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病例均是参考《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选入。女性年龄23~44岁,平均27.5岁;男性24.5~48岁,平均32.1岁。不孕年限最短1.5年,最长18年;疗程最短为3个月。

2.2 临床诊断方法

(1)女方:同样是询问病史和全面的身体检查。除此之外,利用碘油造影和输卵管通液、检验输卵管的基本情况;并实施阴道B超检测、基础体温测量、宫颈粘液评分、早卵泡期测血清生殖激素以及宫腔容量测定等测定方法了解女方排卵、宫腔容量情况。

(2)男方:在详细询问病史之后,然后进行全身检查,实验室检查中抽取了男患者的精液样本,对进行了2次以上精液检测的男患者采用了WHO精液分析法,结果判断以WHO的检验手册为标准。

(3)免疫检测:抽取夫妇双方的血清、女方的宫颈粘液以及男性精液中的抗精子抗体,作性交后作精子穿透宫颈粘液试验。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在本组研究的523对不孕不育症夫妇中,属于原发性的因素有345对,占总数的65.97%,其中53. 43%是女方原因,33.76%是男方原因,18. 01%原因不明(不知是男性原因、女性原因还是男女双方的原因)。继发性的因素178对,占总数的34. 03%,其中67. 42%是女方原因,17.83%是男方原因,17. 02%原因不明。

3.2 女性不孕因素

导致女性不孕的原因检查显示,原发性的输卵管堵塞154例(29.45%),继发性的输卵管堵塞45例(8.6%),原发性的排卵障碍87例(16.63%),继发性的排卵障碍16(3.06%),原发性的内异症45例(8.60%),继发性的内异症21(4.01%),宫腔容量偏小53例(10.13%)和子宫发育不全12例(2.29%),这两者均是原发性的。

3.3 男性不育因素

本组男性病人中,诱因排名的先后依次为弱精症、少精症、免疫因素和男性副性腺的感染。原发性的精液异常(包括少精、弱精、畸形精或无精症等)54例,所占比例为10.32%;原发性的免疫学病因18例,占3.44%;继发性的精液异常32例,占6.11%,继发性的性腺感染与免疫学病因共9例,占1.72%。

4. 讨论

临床研究中,影响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女方有关,与男方也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夫妻双方的原因。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

4.1 男方因素

本组研究中,影响男性不育的因素主要有:精液异常、男性生殖器发育不全或者异常或者男性疾病,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社会环境、个性素质等也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在温度高场所工作、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以及从事一些化学毒品类职业的男人,很可能造成其不育。

4.2 女方因素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女性不孕的因素主要有:排卵异常,例如经期不规律、少经、经期很长和痛经等;此外,原发性的子宫发育不全,例如子宫畸形、小子宫、幼稚子宫等;染色体异常;继发性的病因,例如宫颈炎症、宫外孕造成的输卵管切除或堵塞、人工流产次数多等。其中双侧的输卵管切除以及清宫造成的子宫破坏其不孕概率最高,同时也最难挽救。某些临床研究中指出,引起女性不孕的因素与个人身体素质及社会环境相关。例如工作中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工作强度过大、文化程度、过度服用避孕药及年龄偏大等都会影响到女性患者患上不孕症。

4.3 降低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发生率的措施

4.3.1 通过宣传,让育龄人群掌握更多的生育知识

尤其是对育龄人群进行优生优育的孕前准备指导、生育知识宣传等,这能有效提升育龄夫妻的优生优育水平,同时也通过生育文化的宣传,让育龄人群能够自觉地维护生殖器的健康、每年进行全身检查、尽量避免清宫手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而且知道哪些有毒物质会影响生育、哪些食物可以帮助生育,这样可将影响不孕不育的因素降到较低的水平。

4.3.2 加强生殖器的健康教育,降低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和男性其不孕不育的原因都和生殖健康相关,所以,医疗服务机构要强化生殖健康教育,令广大育龄人群掌握更多的生殖健康知识,尽量规避不孕不育的关于生殖器的影响因素。

4.3.3 加强管理,为广大育龄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经过调查,许多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妇都不愿意去医院作详细的检查,本组523对病患中,在未完全确定为不孕不育症之前,有67对(12.81%)夫妇并不是在生育门诊部求诊,大部分为女方进行妇科检查,认为是炎症影响,最终是经过医院详细的检查服务,确诊为不孕不育症。这表明,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强对育龄人群的就诊管理,设立对应的生育咨询科,而且完善检查体系,对存在疑虑的夫妇提供心理或具体的行为支持与优质服务,最终帮助不孕不育人员了解病情,早日就医,圆求子梦。

参考文献

[1] 肖红梅,钟群,卢光琇.不孕症相关因素及病因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7(02).

[2] 邹向红,徐敏娟.赣州市不孕不育症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02).

[3] 杨菁,张燕.不孕症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