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
国内的历史学核心期刊目录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江西临时省会泰和县杏岭。学校设三个学院:文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文法学院下设政治、经济、教育三个系。1941年8月,文法学院增设文史系,王易教授任系主任。文史系教授王易、欧阳祖经、姚名达、刘泳滨、程臻各有所长。王易,工于诗词曲文,精研历数、医学。著有《乐府通论》、《词曲史》、《修辞学通论》、《历数胜译》、《岁差考实》等。欧阳祖经,对文史诗词、佛典尤有研究。著有《南明朗事系年录》等。创建百花洲江西省图书馆,两任馆长,搜求江西地方文献,重印《豫章丛书》和《江西通志》,对江西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姚名达,后改名显微,中国目录学家,著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1942年6月13日,在姚名达的倡导下,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成立,推选姚名达为团长。7月7日,姚名达等11人到达新干县的石口,借宿在一问稠堂里。当晚被日军包围,他们赤手空拳与日军搏斗,37岁的姚名达教授为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刘泳溱,精通经史诸子百家,尤精说文,讲授中国文字学、《说文解字》。程臻,通经史,工诗词,著有《撷华诗草》。1946年8月,院系调整,将文法学院的文史系为中文学、外国语言、历史三个系。1947年6月,文法学院分为文学院和法学院,王易任文学院院长。这一时期,肖涤非教授在文学院任教。在胡先骕校长的要求下,学校创办了14种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果。文法学院编辑的刊物有:1.《文史季刊》,王易任主编。1941年3月1日创刊,刊载文史学术论文,1942年3月1日后停刊。2.《地方建设》(月刊),主编高柳桥。1941年2月1日创刊,刊载哲学社会科学论文,1942年4月1日停刊。3.《政治知识》(旬刊),主编马博厂。1941年3月1日创刊,刊载文史哲文章及时事,1944年3月1日后停刊。当时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有:刘泳溱的《说文段注例辑述》、王易的《岁差考实后序》、姚名达的《日本国名探源》、欧阳祖经的《日本儒学师承记》、严学窘的《中国音韵沿革》等。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2月底,中正大学由宁都长胜迁到距南昌市区20公里的望城岗,这里原来是国民党军政部建的营房。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6日,解放军接管学校,文学院开始书写新的篇章。中正大学文学院有6届本科毕业生共计85人 1949年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下设文学艺术学院等5个学院和一个体育专修科。文学艺术学院设在原葆灵女中和豫章中学。1950年2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南昌市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理厂东部近千亩土地及附属建筑物拨给南昌大学作永久校址,11月,文学艺术学院迁入新校址。文学艺术学院下设五个系: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系(附设实验小学)、历史学系、地理学系。1950年,文学艺术学院和法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由南昌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魏东明担任院长,校务委员杨克毅为副院长。魏东明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日报》记者,长期从事文艺工作,所以他能讲授专业课。文法学院下设四个系:文史系、外国语文系、教育系和经济系。历史学家谷霁光教授任文史系主任。文史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文艺理论(魏东明讲授),中国文学史、历代散文选(胡守仁讲授),逻辑学(吴士栋讲授),骈文研究、元明清小说(徐先兆讲授),唐代传奇(姚名达先生的夫人巴怡南讲授),元曲(朱衣讲授),考古(谢康主讲),中国通史(谷霁光主讲),中国现代文学(朱企霞主讲),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王纶主讲),外国文学(熊化奇主讲)。1952年10月,文史系主任谷霁光、教师熊化奇参加了中南地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讨论会。科研方面,张相先生的《诗词曲语词汇释》、朱衣先生的《六十家词》有较大影响。学生邓庆佑毕业后,研究《红楼梦》有所创见,曾任《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彭印冲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市沪湾中学,致力中学教育,成为上海市有名的特级教师。1951年7月,学校派文法学院外文系主任蔡文显、附属业余中学主任徐先兆参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11月14日,为配合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校务委员会决定,文法学院的文史、教育、经济三系和师范部的教育、中文等科停课编组参加土改。为了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中央决定在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工作从1951年10月开始,1953年基本完成。南昌大学的各个系分别并入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院校,仅剩师范部的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7科。1953年10月,南昌大学撤销,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学校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 —、1953—1966江西师院成立时,设中语、历史等七个专科和一个高中数学师资短训班,中语科主任由郭宣霖担任。1954年6月17日,郭宣霖调任历史科主任,中语科主任由熊化奇担任。当时只有正、副教授6人,讲师和助教11人。专业课程有中国语言、中国文学;苏联文学、文学基础知识等。有语文方面的图书资料3万余册,订阅的期刊约40种。中语科发表的论著有胡守仁先生的《曹植研究》,邓仲伯先生的《试论唐代的变文》,徐先兆先生的《元明词曲史》,汉语教研小组的《怎样划分汉语的词组》,外国文学教学小组的《儿童文学概述》、《如何贯彻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分析原则》等。中语科1954年毕业33人,1955年毕业61人,1956年毕业62人。1955年9月,中语科改称中文系,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熊化奇任中文系主任。1956年,中文系接管江西教师函授专科学校中语科,接收学生627人,是江西师院最早进行函授教学的系科之一。1958年,根据学院“为政治服务,结合生产,密切联系中学实际”的原则,中文系增设了“毛泽东思想著作选读”、“民间文学”两门课,将“现代文选及写作”改为“阅读和写作”并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同年12月4日,赖淮靖任中文系副主任。1959年6月,中文系成立党支部,在此之前,中文、历史为学院第八党支部。郑光荣任党支部书记。1959年8月,成立中文系党总支委员会,舟子任党总支书记,郑光荣任党总支副书记。1961年舟子调走,郑光荣任党总支书记。这时,中文系共有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中学语文教学7个教研组。1961—1962年,为了贯彻《高校六十条》的精神,中文系对课程设置作了调整,新开了“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法”,将“汉语”分设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索。科研方面,文艺理论组编写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讲义》在全国高师院校中文系进行交流。中文系苏区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江西苏区文学史稿》,1962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项空白。该书是中文系部分教师与1959届毕业生辛勤劳动的结晶。50年代和60年代,全国著名的文化界专家、学者周扬、夏衍、郭小川、巴人、田汉先后来系讲学,活跃了学术气氛。为了提高学生的水平,中文系制定了“关于基本训练的八大项目和实施方法”,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陈良运、徐万明、周绍馨、肖土太、吴海等人,在校学习期间就进行文艺创作,开展文学评论,在《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51年,中文系学生郭新日发表小说《小红星》,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6年,学生黄其康创作的以平津战役为背景的《打开民权门》,1956年10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潘凤湘、刘焕辉、颜鞠汉等在教育事业上成绩突出。中文系学生编辑的《报春花》月刊,创刊于1959年1月,主要发表本系师生的论文、短评和创作,共出12期。中文系话剧团排演的大型话剧《雷雨》、《兵临城下》,在江西艺术剧院公开演出,受到社会好评。57级“海燕班”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班集体,61级“新海燕斑”是学院的先进班集体。1958年,中文系招收新生340名,创下了院系招生史上人数之最的记录。1963年12月中文系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和部分教师,由郑光荣书记带队,赴丰城县桥东公社参加6个星期的社教运动。中文系四年级的学生和部分教师于1964年1月赴丰城县的洛市、南山等4个公社参加社教。1965年9月,江西师院靖安分院正式开办,没有中文、历史和农业三个专业。中文系副主任赖淮靖兼靖安分院中文系负责人,负责教学管理工作。1966年7月,因“文化大革命”开始,中文系师生返回院部,靖安分院停办。二、1966——1976“文化大革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极大冲击,中文系主任熊化奇先生甚至被迫害致死。1968年,中文系大部分教师脱钩下放到宜黄、玉山、铅山、波阳等地农村劳动。1969年元月,江西师范学院被撤销,以江西师院为主体,加上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大学的政教、中文等系科,成立井冈山大学,校址在井冈山下沟边的拿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这时将系建制改为连队建制,中文系改称中文连。中文连连长曾冬水,指导员陈正康。副连长穆萍、卢桂娥、王万军,副指导员彭兆春、张训德。从1971年开始,下放教师陆续调回学校。1971年4月,中文连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学制二年,1973年8月毕业。1971年11月,连又改称为系,曾冬水任系副主任,胡卓群任党总支副书记。1972年郑光荣调回江西师院,任中文系党总支记。1973年郑光荣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兼系主任,刘方元任中文系副主任。1972年11月6日,江西省革委会下文,决定恢复江西师范学院,学校迁回南昌,历时三年半的井冈山大学走完了它的路程。1973年至1976年,中文系连续招收四届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张梅生同学1976年毕业时自愿回乡当农民,吴雨初、邱信芳、郭敬喜、邹国爱4位同学主动赴西藏工作,受到全校师生赞扬。1956年开办的函授教育1962年中断,1974年恢复,并创办《语文函授》,为双月刊。中文系部分教师编写了《鲁迅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三、1976—1983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1976年郑光荣调院机关任职,钟义伟为中文系负责人,主持工作。1979年10月,钟义伟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1981年9月,胡守仁任中文系主任,赖淮靖、刘方元任中文系副主任。1977年《语文函授》改名为《语文教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设置了《语文教学》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工作。1984年,《语文教学》更名为《读写月报》,在全国公开发行,面向中学教师和学生。1977年,中文系招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1978年,中文系开始有研究生教育,当年胡守仁招收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5名,余心乐招收汉语史研究生7名。1979年,张谨之招收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2名。1981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经过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为首批硕士授予权单位,导师为胡守仁教授,当时,江西省只有4个硕士授予单位。1982年前后,中文系一批科研成果相继问世,陶今雁的《唐诗三百首详注》、汪木兰的《苏区文艺是真实的文艺》、万萍的《试论傻大姐》等较为突出。 一、建制1983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淮;江西师范大学,标志着江西高等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为文学院(中文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江西师大文学院1994年10月,经省教委批准,学校决定撤销原中文系、历史系,两系合并组建文学院。1996年,学校决定历史系与文学院分离,恢复直属系的建制,文学院便形成院系(中文系)合一的建制发展至今。当前文学院除设有院党总支、院行政系统的管理机构外,所辖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中教法、大学语文、德育、成人教育等11个教研室,语言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等几个研究机构,还有院资料室、《读写月报》杂志等部门。1984—1987年,胡守仁任中文系名誉主任。1984年2月至1984年5月,胡治生任副主任,主持工作,陈鼎如、汪大钧任副主任。因胡治生调江西省教委工作,1984年6月,陈鼎如副主任主持工作,汪大钧、曾子鲁任副主任;陈安平任党总支书记,欧阳忠祥任党总支副书记(1985年1月一1987年5月)。1987年9月起,汪木兰副主任主持工作,汪大钩、曾子鲁继续任副主任。1988年下半年,汪木兰任系主任,沈世豪、葛根贵(1983年起)任副主任;李水根任党总支书记,王训龙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此届党政班子任职至1993年6月。1993年7月,傅修延任系主任,熊述隆、叶树发、赖大仁任副主任;朱锡菡任党总支书记,唐乾贵任党总支副书记。1994年10月组建文学院后,傅修延任院长,赖大仁、叶树发等任副院长;汪祖德任党总支书记,唐乾贵任党总支副书记。1996年底,赖大仁任文学院院长,刘松来、邱国珍、赵卫宏任副院长;叶树发任党总支书记,唐乾贵任党总支副书记。后邱国珍调学校科研处工作(1998年9月),赵卫宏也因故离职(1999年9月),补充颜敏任副院长(1999年2月起),戴训超任院长助理(1999年12月起)。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1983年以来,为适应我省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中文系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同时兼顾办其他专业,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师范本科即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每年招生规模在120~160人之间,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合格师资,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工作在其他行业的毕业生也有不少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也有的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1993年一1996年,适应社会需要,还开办了公关文秘专科专业,招收了4届学生共计116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已经全部就业。1999年,在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新形势下,开办了非师范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已招收2届学生,形成汉语言文学师范与非师范两个本科专业齐头并进的办学格局。当前两个专业在校生人数为818人。1984年起,中文系恢复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函授生,迄今已毕业函授本、专科生5000余人。新时期以来,中文系的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作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从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迄今累计招生65人,已毕业49人;汉语史专业从1978年开始招生,至1989年共招收培养了3届研究生13人;世界文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生,至1991年,共招收培养了5届研究生18人;1994年文艺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累计招生(含此前挂靠在古代文学专业招生)35人,已毕业19人;199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累计招生(含此前挂靠在文艺学专业招生)15人,已毕业11人;中教法专业挂靠教育学专业从1996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已招收2届共2人,其中1人已毕业;此外中教法专业还承担了培养教育硕士的任务,已落实招收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学生20人的计划。在已毕业的研究生学中,有20余人考取博士生,有的成为卓有成绩的学者、教授、学科带头人。此外,经国家教委授权,省教委批准,文艺学专业从1996年开始举办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和助教进修班,累计招收5届学员139人(学员来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及本省各大专院校),其中4届108人已学成结业。1998年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文艺学专业相继被批准招收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当前此类在读研究生18人。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1993年,经省教委批准,受省高师培训中心委托,中文系举办了全省高校中文专业教师“专达本”进修班,有48人参加了学习进修,并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1988年,经省教委批准,中文系与省文联联合举办作家班,学员为全省各地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成绩的青年作家,共招收学员40余人,学制两年,授予本科文凭。经过在校两年的学习,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文学素养有了进一步提高,为他们创作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有不少学员成为省内较为知名的作家,有的在全国文学界也有一定影响。在努力完成计划内办学任务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面向社会办学、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精神,中文系从1993年起大力发展计划外办学,先后开办了公关文秘等专业、全日制和工余制两种类型的自考助学班,省内外一大批自考生在这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辅导,实现了自学成才的理想。三、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是办学的根本,中文系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个时期社会变革发展的现实和办学格局的变化,调整思路和政策,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1983年,全系教职工88人,其中专业教师且妙,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32入,助教9人。90年代初,是中文系教工人人数最多的时期,曾达到百人以上,师资力量也颇为雄厚,如1991年, 全系有专业教师6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2人。此后,部分中青年教师相继调离,还有一批教师陆续退休,教职工人数逐年递减。1994年,全系教职工70人,其中专业教师50人,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23人,讲师17人,助教4人。至90年代末,全系教工人数继续减至60人左右,专业教师人数稳定在45人左右,但师资队伍的结构更为优化,整体水平和实力有较大提高。当前全院教 工60人,其中专业教师43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10人,助教4人;从学历结构看,博士5人,在读博士生3人,硕士21人,在读硕土生4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此外全系还有退休教师33人,其中不少是颇有学术造诣、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授,他们曾对中文系的建设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如今也仍然在为文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还是在当今学校的整体格局中,文学院(中文系)都是学校在校学生最多、师资力量最强、科研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重点系科之一。文学院(中文系)始终坚持教书育人与学科建设并重,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搞好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全系的科研和学科建设蔚然成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4年8月18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省属高校14个学科、专业为重点学科,其中江西师院中文学科为全省唯一的文科重点学科。1988年1月,经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专业评估,江西师院中文学科评为合格的重点学科。在90年代初全省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中,中文系的当代文艺学学科被列为省“四四一”工程重点扶持学科。1996年,全省重点学科评估,文艺学被评为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文学院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受至国家语委表彰。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以来,全系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1100多篇,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7项,省部级课题46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56项。一批学科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胡守仁、陶今雁、刘方元、周德范、刘世南等老一辈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80年代以来,朱安群、唐满先、曾子鲁、姚品文、万萍、王琦珍以及一批中青年学者积极进取,不懈奋斗,保持了该学科的优势,并不断有所发展。目前该学科仍是文学院人数最多、学术队伍和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十多年来,该学科共出版学术著作1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16项,获省级以上奖12项,如今大家正齐心协力,为尽快实现重点建设学科规划所确立的目标而奋斗。文艺学学科是文学院(中文系)80年代中期开始倔起的学科,陈鼎如、熊大材、周祟坡等为该学科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在学科带头人陈良运、傅修延等的带领下,该学科点的中青年教师奋发努力,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中国诗学批评史、文学叙述学、文艺美学、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前该学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已出版学术专著23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省级项目18项,获省级以上奖30多项,曾于1996年主办过中国古代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该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在文艺学界有较好的评价。作为省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支持的学科,正朝着更高的建设目标而努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也曾是中文系力量较强的学科之一,在苏区文学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在周葱秀先生的率领下,汪木兰、汪大钧、邹水旺、宗子寅等齐心协力,建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一批中青年学者正继续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以余心乐等领头的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和以张谨之、刘国屏等领头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也都曾是中文系实力很强的学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新时期以来曾培养了数届研究生。在经历了一番起落之后,90年代中期以来,以雷友梧、颜森、宋易麟领头的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和以傅修延领头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适时调整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强化科研实力,2000年这两个学科均增设为硕士点。中教法学科在余应源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富有特色的成果,为该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培养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实力和基本条件,2000年与兄弟院系配合,申报学科教学论硕士,已获得成功。此外,写作学科的教师除进行写作理论研究外,还致力于文学创作,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创作方面都有不少成果;同时,该学科的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了一批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创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