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
1.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愿意听他的课。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吸引学生听课。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亲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和体态语言表扬他们。
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应将抽象转化为形象,让单调变为有趣,创设情景,以情生趣,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在课堂的结构上注意动静搭配,合理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调节学生听讲情绪。
2.让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同伴间的互动是智慧的碰撞,倾听同伴的发言也同样重要。在数学课堂上,一年级学生的发言往往出现重复或只顾自己抢着说。为此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其次,教育学生倾听同伴发言,要欣赏别人的长处,也要发现别人的不足。可采用听后评议的方法,即让学生边听边想:小明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有意见?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并提出意见的习惯。再次,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组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课,老师作为“学生”在倾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倾听时的表情,提出意见时的口气、语调等都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积极思考更是一种智慧的力量。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1.养成认真思考每个问题的习惯。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家长经常会问:“今天老师请你发言了吗?”因为家长知道,发言表示思考了。可是,一个班一般有四五十个人,一堂课不大可能每个孩子都发言,更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发言。因此我们要纠正发言才思考的不良习惯,要让孩子明白,不管老师有没有请你发言,你都应该认真思考每个问题,还要对照别人的发言与老师的评价,反思与调整自己的思考。
2.不能禁锢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多角度看问题。
孩子不是我们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有权利走自己的路。一年级的孩子,常常有一些幼稚的观点,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这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他们成长的收获。所以,当孩子有了和我们相左的意见时,千万不要把它一棍子打死,要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恰当地提出建议。相反,我们还应该鼓励孩子多角度、多个侧面地看待问题,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三、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
我们人类生活离不开社会,也就离不开交流。同样,学习数学也离不开相互的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1.与自我交流,调整认知。
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先与自己说一说,与心中的“我”进行交流。一方面,通过与自我的交流,孩子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考,使自己的认识趋于完善,或加深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与自我的交流,可以反思自己原有的思考,调整原先的认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2.与他人交流,提升认知。
数学课上,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老师相互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无论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是在集体交流中,我们都应该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鼓励每个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交流中,既要鼓励孩子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又要鼓励孩子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
四、培养学生有效合作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合作学习没有必要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
1.遵循教学原则,构建合作小组。
一年级孩子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进行,也可以是小组进行。为发挥小组学习的交流、互助、合作功能,合作小组不能随意性分配,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特长、学习基础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动、协调和谐”原则把学生进行分成分组。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组内的学生不宜过多,一般以四人小组为主。
2.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有效合作。
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合作学习时,要听从组长的进行分工及安排,合作中各负其责且灵活互补。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的进行角色轮换,组长可以轮流当,让每个组员都有代表集体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还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如操作不能争、抢,要懂得谦让与宽容;每个人都要参与,要有次序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习惯等等,从而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3.运用科学评价,激发合作兴趣。
小组学习的评价应以评集体和评个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在小组学习时,组内的学生都是小老师,及时对组内发言的同学指出错误和不足,在自己组内展开表扬与批评。而在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表扬与批评,进行组际间的竞争。这样就促使在小组学习时小组内每个组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深深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细致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得从一年级开始。
1.给学生良好的作业环境。
不同环境下的作业质量绝对是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从书写质量、正确率等方面明显比课外作业好。因此我们要坚持做到不拖课,让孩子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作业时,要求学生做到一个字:静。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规定作业时间,督促孩子做作业专心致志,不能放任他们边玩边做作业,做完作业后要求孩子自己检查一遍并整理好所有学习用品。
2.养成不慌不忙的作业习惯。
贪玩是一年级的孩子的天性,孩子总以为先做完作业可以先玩,于是应付了事。我们要改变孩子这样的想法,要教会学生认真作业的方法,养成不慌不忙的作业习惯。作业前,听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再动笔做。作业时,认真思考,认真书写,每做一题,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力争做一题做对一题。作业后认真检查,每次作业完成后,不可以马上交上来,自己逐题检查,确定没有漏做,没有做错才可以交上来。
3.身教言传,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做的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要先做到,从黑板上板书到批改作业及订正后的再次批改,我们都要写得端端正正,给学生一个认真细致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4.在竞争中进步。
有这样一句话: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我们可以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每天的作业,根据认真程度与正确率,盖上不同的“花”,然后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评出“优秀作业本”进行展览。每月一次总结,评出当月的“学习之星”,并发送“喜报”给家长。
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 教育 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1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1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 方法 ,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武瑞思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1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1些。
1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 体操 ”,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1边分计算棒1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10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 12-9=3、 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1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1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 12-9=3、 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10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10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 说说 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1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1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1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1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1次遇到这样1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1排1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1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1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1些。
4、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 儿童 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 经验 ,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1盘放1个,另1盘放3个;1盘放2个,另1盘也放2个;1盘放3个,另1盘放1个。有了这1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 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 学习态度 。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1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1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1。只有多 渠道 、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 措施 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 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 故事 ,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作者:余明燕 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 一年级数学 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 想象力 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 总结 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四、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
作者:祁贵文 董萍 工作单位:镇赉县镇赉镇第一小学校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摘要: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 学习兴趣 发言 主动参与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一年级孩子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经过学前教育,口语表达能力与交往协作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发展。又因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学得如何,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一、遵循客观规律,科学选择策略。
不同年龄段 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特点以及个性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认真分析一年级新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初入一年级的学生在知觉、记忆方面还带有很大的直观性、形象性,抽象性思维还较弱,容易被新颖的刺激物所吸引。因此要让孩子们愉快的掌握那些枯燥乏味的拼音字母,就必须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使他们初次接触学校课堂,就建交起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二、加强自身休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一年级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学段,为了让他们学好汉语拼音,更激发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1自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以此新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2 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如参加了县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校组织的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培训等,每次都积极主动参与培训中,达到了培训效果。
第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一年级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借外部刺激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游戏、儿歌、活动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游戏可以把索然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爱的事,这也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快乐地学,正如大教育家洛克说的,“教育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儿歌由于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紧抓这一特点,把大量的儿歌引入到课堂中,使其成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还充分运用图片、多媒体等资源,运用这些直观的图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在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配合、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鼓励学生用拼音学写简短的句子和日记,尽管学生还写不好,有许多写错的音节,只能写一名或几名话,但通过写记练习,使学生们充分认识拼音的重要性,并学以致用,巩固了学习效果。
第五、校内外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与家长关系和谐,并以此互相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