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我与中学生心理辅导论文

2023-12-12 04: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与中学生心理辅导论文

  初中心理辅导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1
  浅谈班主任做好初中毕业班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因此,作为学生的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了解后,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困惑,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当说,由于初中毕业学生的特点,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既要深入地了解他们,还要履行好班主任的职责。

  关键词:班主任 毕业班 学生 心理辅导

  毕业班,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是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智育成为重头戏。初三学生,随着中考的临近,心理负荷与日俱增。进入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习节奏加快,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紧张感;二是学习负担加重,一种新的知识刚刚学完,另一种新的知识又跟上,学生感觉很难应付,时间长了,他们会觉得很累,内心深处有一种失落感;三是面对家长的希望和老师的更高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精神恍惚,本来简单的问题也变成了难题,出现知识恐慌和能力恐慌。这些都说明,多数初三学生正生活在阴影笼罩之下,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我认为,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不能靠简单的方法满足于解决一些显现出来的班级问题、学生矛盾,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教育。学生心理状况调节好了,班级管理就顺手了,学生成绩也就容易提高了。

  一、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敏感,缺乏自信和恒心。

  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

  2.注意力不持久,爱隐居,经常做白日梦。

  临近毕业,一方面由于升学等烦恼的事情多,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想通过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向往,经常做白日梦。

  3.想驾驭别人,不服从,易激动。

  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喜欢“对着干”,情绪易激动,难控制。

  二、造成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也与教师、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少年期的毕业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但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己把成绩看得太重,过分追求成绩的完美。

  初三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转型时期,价值观与世界观善未成熟,他们多数用外界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爱面子,自尊心极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他们会因高度重视考试分数而忧心忡忡。

  3.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的心理负担会日益加重。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家长把重点高中看成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对他们另眼相看,家务不用做,零用钱也比平时给得多,语重心长的嘱咐也多起来。评价体制是束缚教师教学的锁链。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加班加点,不怕苦累地奋战着,既要看好尖子生、中等生,又要兼顾后进生。在家长和教师的“补贴”下,学生只能埋头苦读,就算背上的包袱再重也不吭声。

  4.班级中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他人,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

  他们或者很自卑,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里,不喜欢与别人交往;或者自暴自弃,彻底放弃学习;或者产生敌对心理,与家长、老师对着干;或者寻求其他发泄方式,如沉迷于网吧、逃学、抽烟、喝酒、打架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班主任应“平视”学生。

  毕业班的学生是即将成人的学生,其基本的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是人格上的原因,更是师生情感因素决定的。只有“平视”学生,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缺点,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平视”学生,班主任才会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严格对待,宽容待人。“平视”必将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扶正,必将成为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保证。

  2.有效地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

  人际关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除特殊情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上脱离了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由此看来,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毕业班班主任,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优势,来调节学生心理,实施教育。可以说,健康的个性是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人际环境是班主任用以调节学生心理的重要资源。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三点一线”的范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可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体育方面可组织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文艺方面可组织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让有各方面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

  4.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要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调整自己对考试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认清自己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只要自己努力过、付出过就无怨无悔。这样可以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放下精神包袱,使他们轻装上阵。树立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树立自信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信训练。考试意味着与别人竞争,但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学生通过挑战消极的自我意识,可以找到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面对学习、面对考试。

  5.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也有重要影响。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在工作中看到学生进步,就会感觉到班主任工作充满着魅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为学生考虑,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答学生心里的困惑,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2
  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策略

  摘 要: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在现在非常常见,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考试焦虑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通过对初中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其常见表现的分析,提出一些心理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概念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初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和自主性几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特定时期的他们有着特定的焦虑状态和焦虑程度。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过大是导致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在初中阶段如果学习任务过重,考试次数过多,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学业期望值过高

  对学业成绩看得比较重要,反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一般来说,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人生前途。基于这一点,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学业都非常重视,各方面对学业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加大了初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情绪。

  (三)过去考试失败经验的影响

  初中生大多数在初中时都有过考试失败的经验,偶然的考试失败会重新唤起他们过去的考试失败经验,引发焦虑情绪,如果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则容易把失败的结果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三、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一般发生在重大考试前20天左右,主要症状有精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程度较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头痛、腹泻、发烧等症状。中度的考试焦虑者,会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较多的想到考试情景,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对众多的复习材料感到发愁和忧虑,缺乏自信心,老是感到把握不大,心里没底,有的会发生失眠噩梦。影响正常的复习进行。重度的考试焦虑者,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产生了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功课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差,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心悸盗汗、脾气不好等症状,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成绩。

  学生考试焦虑行为在考场上也会表现出来。

  ①学生会出现怯场行为,即考试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时会出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

  ②对考试丧失信心。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对考试没有信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弃考。

  ③学生由于考试焦虑,在考场上随机的偶发事件就会导致其心烦意乱和恐慌,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四、针对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重要事情。面对考试,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保持和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刺激性,能激发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主动自觉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对于考试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挥和认知任务的顺利操作,而且有可能击溃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为了缓解和减轻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重组认知

  1.关于压力。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深刻地同学生探讨压力的作用。心理压力的存在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况下,这种压力可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压力过大时,压力也会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原因,从而变成一种阻力。

  2.关于“失败”。在重组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一帆风顺是长辈对子女,子女对自己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一味地一帆风顺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失败、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有时,成长的道路上多经历几次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并不是天崩地裂的事情。

  (二)行为训练

  同强迫症一样,考试焦虑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偏差,它更是一种行为上的不能适应。因此,在矫治时除了帮助学生重组认知之外,还必须考虑作出行为上的矫正。

  1.采用冥想法消除“恐惧源”,矫正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以平常心去看待考试。

  2.在大考到来之前三、四天,恢复到平时的作息时间,给身体一个必要的休整时间,使自己达到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学讲座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保健方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摒弃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校适当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把在这些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带到学习中去,以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杨辉.一则考试心态调整的案例分析[J]心理辅导,2004,5.

  [2]金荣,张颖梅. 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及教育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66.

  [4]魏心.初中生考试焦虑集体治疗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

  [5]孙建兴.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分析与矫正[J]科教文汇,2006,5.
猜你喜欢: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范文

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4.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初中生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篇

  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1.1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1.2在 人际交往 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1.3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2.1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 爱好 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2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2.3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 儿童 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2.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2.2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3.1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3.2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3.3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3.4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 口号 ,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 心理 健康知识 。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作者简介:莫肖杰(1972.09-),男(壮族),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民族初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和德育教学。从教二十年,多次荣获覃塘区优秀教师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素质教育管理奖。

【摘要】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在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其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初期;中学生;心理教育

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角度上定义是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心理学一般将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初期——十七八岁。

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未成年人是我国公民不可学少的一部分——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3.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未成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的各项指标活跃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因此,是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全的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同时,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现本文着重对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

1 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教育是中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人才,促进国家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它将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是心理问题和疾患的高发人群,中学生正值青少年初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面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现实等种种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选择,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而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由专职的教育者施加给学生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从国外的调查来看,十多岁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卫生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不良性格等问题。在中国,这种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学校心理专家的帮助,绝大部分人还得忍受着教师、家长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尽快地掌握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2 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从中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抓得还是比较系统、比较有成效的,相比之下,心理教育还未得到应有重视。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1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是否与同龄人身心特点保持一致,对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青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初中高年级学生,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和频繁的冲突。具体表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我意识的不稳定和不成熟。处于青春期尚未完成的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引人注意。表现为从开始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心理活动出现丰富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冲动性,有时可能表现为对人十分关心和同情,但同时可能毫无理由地欺侮弱小同学,或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发泄不满;有时对人积极、热情,有时又羞于表现对别人的好感。这种表现与过分冲动和不能自制密切相关。最后是成熟和性意识的萌动,希望体验纯洁的爱情。性的成熟对于青春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生理本身的变化,更在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性成熟直接导致性意识萌动产生对异性的倾慕,对异性的迷恋、需求,需积极疏导。

2.2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强中学生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因素。

2.2.1 来自学校的因素。(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带着新鲜感进人初中学校,但在入校后却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孤独与紧张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校园文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却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等等。

2.2.2 来自社会的因素。由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必然会给学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辐射到校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摧残学生的心灵,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产物,它的出现减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速了信息间的传递。网络的不断丰富和网吧人气的不断攀升,使网吧由原始的一个学习休闲场所转变成了娱乐休闲中心。社会人员越来越复杂,使得网吧的环境越发的恶劣。而爱玩是青少年的一大天性,所以也就对此抱有着浓烈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引下使得他们对游戏变得着迷,也就形成了瘾。使得资质还未成熟的他们被网络中的五颜六色的虚拟世界所迷惑,深陷其中。

2.3 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

3 提高中学生心理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化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各种心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高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工作无时不刻地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所以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摸索探讨,逐步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提高和完善解决学生心理的手段和方法。辅导员、班主任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道德动机,把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辅导员、班主任还要积极主动地协调和理顺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宽容有度、严于律己。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使学生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排除情绪困扰,克服意志缺陷,培养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纠正认知偏差,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3.2 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首先要净化校园环境,倡导校园文明风气,提倡健康娱乐生活。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校广播电视、板报等建设,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其次要改变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心理完善和健康成长。要树立育人的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过去重智轻德,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误区。最后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观念,规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在强化挫折教育的同时,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3.3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事件,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而不是采取一些有害的消极处理方式。为此,应该在学校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及时甄别、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主动跟踪服务的方式,把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等,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倾吐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困惑和压力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手段宣泄出来,避免他们因心理失衡作出于己无利、于社会有害的行为。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面临着求学、求职等重大人生课题,心理的紧张度和心理困扰很大,再加上由社会变革的加速带来的压力增强、竞争加剧、社会刺激多样化,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困惑进一步增加而且复杂化。然而,也正因为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所遇到的很多心理困惑通常只是暂时性的。因此,对青少年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疏导错误认识,矫正不良行为,排解消极情绪,从而避免和减少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个性,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篇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自己调调格式吧!   我上学校的期刊网查的,外网收费哦。   浅谈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郑州市六十三中 项付洲   摘 要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影响中学生心理他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r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结合L 作实际提出了班土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儿点建议。   关锹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初步树立什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际观和认同观的重要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更是奠定个入今后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打好了根基,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也会在人生的起跑阶段得到夯实:心理健康教育搞不好,中学牛首先从心理上孤仪自己,与亲人、师长、朋友乃至社会为敌,构建和谐社会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以 及字 }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构建, 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 意义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   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几点误区:一是   认为 “ 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中学教   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   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三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   属德育工作,是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任务;四是认为心理健康   教育就是搞心理测试;五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   询活动。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就日 前的现状看,中学生的 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 闭、抑   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   的 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调适和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   致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 越来越呈上升趋势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的因 素。   1 、对新环境的适应 刚入校的中学生面临两种新的环境   一个是生活环境。比如同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师   生关系的定位,集体学习中要面对比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   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另一个是学习环境   学校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小学教育不 样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   要学生白己逐渐适应。这两个环境,都要求学生很快地适应。   2 、人际交往 “ 踏着铃声进课堂,同到家里学习忙,互联   网上诉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 部分中学生的   交际现状。现代中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等。导致中学生   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白私、为所欲为:由于从   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   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交际   困难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   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   疾病。由于 些电影电视中 “ 哥们义气”、 “ 江湖兄弟”观念   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心理偏激的中学生盲口模仿 位帮结   派,打架斗殴,偏离了人生的航向   .3 、 个人情感 中学生因 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   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表现在情感卜 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   “ 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借懂的、无理性的爱恋,我   们称之为 “早恋”。有的中学生因为 “ 暗恋”,又迫于学校和   家长的制约不敢表达,于是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   来,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学习下滑;还有的中 学生因为性格上 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帅生中要么   不被理解而被排斥, 要么囚沉迷于所谓的“ 感情”而小能自   拔。对, } , 学生的隋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   土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   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吐 、 学习困 惑与压力 中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小学教   育有很大的不同。课程多了,课时少了:学习任务承了,游戏   时间少了;压力与期望多了,放松与关怀少了。这就要求中学   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学校教学,改变过去的被动,做到主动   白 觉。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有茫然失 措的   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   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中学生的   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白律性差,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   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考   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极可能淤致学牛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5 、 现代网 络与计 算机 现代教育已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   中学课堂。不少学生 方面因交际困难而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寻找心理满足,另一 方面也被网络木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   以,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牛依赖性,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礼   人量时r泡在网 卜 ,聊 “四”,玩网游,沉酒于虚拟世界,白   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   之,会影响学生正常的 认知、情感和心理定 位,不 利干健康性 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   常生活和学习 中举化失 常、神情恍惚、胡言乱 语、行为怪异 中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一 方面家长所给的零花钱已远   远不能满足上网所需要的开销,另一方面又深陷网络不能自   拔,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时跟卜 ,稚嫩的中 学生难免走向   人生的反向   三、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 法与 对策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班1任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   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   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   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   和其他的教育一 样需 要与学校日 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 耍 “ 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   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   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   康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 容渗透到教   师侮大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上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做到实处   3 、 注重实践,突出以活 动为卞 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干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   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 门说教课,不能只停   留在日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   此,我们倡导拄重实践,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在   “ 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4 、家庭社会只同参与,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现 象、社会奥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   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   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 心理健康   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策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利会的   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学校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   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 日 框   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 获得家长的支特和   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待心理健   康教 育的 环境与氛围 ,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有关中学生教育与心理的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须通过个别干预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开设了学生心理咨询室——“阳光馨园”,她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心理咨询室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团体咨询等,我们的心理咨询室还是组织学校心育工作的一个专业部门,协调、组织开展学校的各个层面的心理教育工作,以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心理咨询室——“阳光馨园”做了许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l 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12:15—1:30对学生开放。功能不局限于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辅导,也强调学生心智的开发,注重学生心理发展与完善,让学生们在玩玩乐乐中培养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动手玩玩咨询室内的玩具,轻松一下;看看墙上以“笑”为主题的照片,看看童话书、笑话幽默快乐一下;听听动听的乐曲陶醉一下;躺在沙发上遐想一下;再和辅导老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快乐、更健康的成长。
2、 组织心育活动小组:工作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心理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培训。
开展心理教育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一批有热情、善表达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各种心育小活动向他们普及一些浅显的心理教育知识。如: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保持愉快情绪,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更集中等。让这些学生找到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活动对这些学生来说收益非常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除了可以掌握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学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身来讲收益很大,当然他们助人的本领也明显增强了。
2)、观察。
让这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注意观察全班同学的整体动态,留心周围同学是否有特别举动,异常状态。开展“亮眼睛”活动,让这一批学生成为心理教师的“小眼睛”“小耳朵”,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向心育教师汇报。使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更及时,更有针对性。许多班主任教师还请这些同学在班级领头组织心理教育晨会。心育小组的同学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的爱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优化。
3)、帮助。
发现了需要关心帮助的对象,请心育小组成员开展热心助人活动。助人活动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对他们没有什么专业要求,只要他们送上自己的一份关爱。学生在助人中自身收获也很大。心育小组成员还负责帮助心理咨询室教师约请同学。在个别咨询过程中有许多令人欣慰和难忘的事,现举几例如下:
案例1:他不再抑郁了
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来信,给“阳光馨园”的“悄悄话信箱”来信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太笨,因而很难过,甚至会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哭,总是处于苦闷状态。我最难过的还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晚上睡觉时,我会想起一天里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会总想,并且会非常难过,这样我就非常地难以入睡。睡不着,我又难过了,因为我会想明天的课,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课,这样我就更难过。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分析] 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即抑郁所致。
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仲。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一点儿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懊悔,总是过分自责,自怨自艾。遇事总往坏处想,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对别人,又总认为样样比自己强。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造成抑郁性格的原因颇多。
(1)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挫伤了自尊心。
(2)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易形成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点;再遇不测,一点点的失败、挫折等都会使他们郁闷、耿耿于怀,使抑郁的性格越发明显、严重。
(3)生活过于单调,思想闭塞,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
(4)家族中发生了重大不幸,学习又力不从心,心理负担过重等。
(5)责任感过强,对事物要求过于完美,因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身,导致对自己失望,恨自己无能,形成抑郁的个性。
[矫正]:我们给他回信,给他指点摆脱不良情绪的技巧,并与家长、教师沟通,共同促进孩子找回快乐心境。回信内容中我们为他提供了以下几种情绪调节方法:
1.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如果一直感到闷闷不乐、心情压抑、悲观失望,那么就要勇敢地、主动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告诉家长、教师和朋友。
2.向好朋友倾诉。让好朋友了解自己,他们的开导与关怀是很重要的,让他了解到人人都有不幸,还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责任也不全在自己,从好朋友的口中可以知道真实的自己,从而增加自信。
3.学会达观。所谓达观,就是要懂得社会与人生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万事如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如意之事必会有不如意之事,正如古语说“人之逆境十之八九”,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如意之事未必就是坏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泄气、束手无策,再大的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又能怎样?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必把一时的困难看成是永久的困难,或把局部困难看成是整体的困难。许多事情,只要能用乐观的精神、用发展的观点来想一想,抑郁就会烟消云散。
4.助人为乐。一味地自怨自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假使真的做错了事情,那么可以通过帮助受害者来解除自己的心理负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对未来的信心。
5.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采用“合理化”机制,即寻找引起忧愁、郁闷的事情发生的“合理”原因,以弥补心理上的创伤。或躲进一个僻静的角落自言自语,或写日记、写信,把忧愁不满宣泄出来,会轻松不少。
6.体育疗法。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们情绪的良药。锻炼可以使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变化,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由于锻炼是个人在亲身体验,而不是坐着不动,所以,锻炼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和自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抑郁所带来的孤独感。
过了两个星期,这个学生又来了一封信。信上说:“知心姐姐,谢谢你的帮助。你的办法真好。我运用你的办法慢慢地走出痛苦了,谢谢你们带给我的快乐。”看着这些变得快乐的话语,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反思:严重的抑郁情绪会导致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因此,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越轻越容易矫正。在此案例中,学生能将不良情绪的求助信写到咨询室是非常可喜的,这也说明该生抑郁得还不是很重,能疏导。我们在矫正的过程中有几点做法也是保证疏导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严格的保密措施、平等尊重的态度及悄悄中与家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等沟通、协调、合作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个别矫正时都必须注意的事项。
案例2:孩子喜欢上学了
问题:新学期开学了,同学们纷纷回到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学生李豪(化名)却总也打不起精神,每天都是被爸爸妈妈劝出门后,很不情愿地磨蹭到学校。“不知怎么回事,孩子很害怕去上学。这才刚开学,他就开始掰手指算下次放假的时间。孩子是不是厌学了?”李豪的妈妈对此显得忧心忡忡。调查发现,曾有过李豪这种“怕上学”的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不知道为什么,临近开学时,一想到要上学我就害怕,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紧张了吧,”一位女生说;也有同学表示:休息日结束的当天晚上,自己就会感到“惆怅”,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星期三就好了,因为“有盼头”。而另一位同学则表示,有时“磨蹭”着到了学校,上了几堂课或与同学们接触后,烦躁情绪就消失了。
分析:学生有这种情绪,不能简单地贴上“厌学”的标签。因为这些学生的惧怕更多体现为一种暂时的不适应,实际上,他们并不拒绝正常的学习。我们让家长先弄清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真正原因。经了解,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过大,与同学或教师关系紧张,还有的则是由于当天要发放成绩单,或是孩子在校发生了不寻常的事。一般来说,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融洽,是他们喜欢上学的很重要原因。
矫正:我们建议家长,遇到孩子不愿意上学,不妨先与孩子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让孩子说出不愿上学的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开解、引导。如有的小学生害怕上学,是孩子人际关际上出现了问题,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对此我们建议家长主动介入,教会孩子交际方法。如果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就请家长帮着孩子减压,用自己克服困难的事例来鼓舞孩子。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我们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憧憬校园里快乐的一幕幕,以激发起孩子上学的欲望。
反思:从这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离不开心理教师和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的相互沟通、支持,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案例3:不再自卑
小汪是个内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敢举手发言,到了三年级还是这样,与同学、教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教师问他为什么,他想了半天,终于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
[分析]小汪的症状是典型的自卑表现,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易自卑的孩子常常沉默内向,情绪低落,自幼少受鼓励和表扬,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里,父母、教师等外部评价性质消极,致使孩子内心的自我评价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扩大化,没有必要的自信。
[方法]
1.让孩子明确自卑的原因,对引起自卑的原因加以消除和调整,鼓励孩子用一方面的优越来弥补另一方面的自卑。
2.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相信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只有意识到有缺陷才会追求进步。
3.让小汪在日常小事中尝试克服自卑,如昂首挺胸地走路,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当众表演。
4.逐步引导小汪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处处比别人强,更不要拿自己的缺点总和别人的优点比。
5.教会他经常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暗示,如“没关系,我能行”“我能干好”“我感觉不错”。
可喜的变化:经过半年多小汪自己及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各方面的综合努力,小汪渐渐地变得自信、开朗了,也喜欢积极发言了,并且拥有了更多的朋友,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反思:个性心理是一个独特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发展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人个性结构中的优势、潜力、特点或弱点,不仅制约着其社会活动的选择性、效能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者其个性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潜力和特点,如思路开阔,灵活机敏,富有坚定的信念和创新意识,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求真务实,坚忍不拔,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进取,敢冒风险,心胸开朗,达观,富有幽默感等。小学生这些个性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包括兴趣、能力、性格,以帮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个性,获得更好的终生发展。
小结: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对本班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来讲,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与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是否最终成才。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心理健康教育都会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