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论文

2023-12-10 16: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论文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王江, 李薇(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100022)摘要: 本文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大幅增长的背景下, 以1991- 2005 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数据为基础,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 对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发现,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最后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品; 进口; 出口; 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 F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4034 ( 2007) 02- 0017- 0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以及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一系列措施的相继出台,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步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不仅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 而且其对外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表1 可以看出,1998- 2005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每年都在20%以上, 特别是1999 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大幅增长, 2005 年已经突破4000 亿大关。同时, 1991- 2003 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
  表1 1996- 2005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数据
  年份EX( 亿美元) EX年增长率(%) IM( 亿美元) IM年增长率(%) TOTAL( 亿美元) TOTAL年增长率(%) NET( 亿美元)
  1991 28.77 94.38 123.15 - 65.61
  1992 39.96 0.39 107.12 0.13 147.08 0.19 - 67.16
  1993 46.76 0.17 159.09 0.49 205.85 0.40 - 112.33
  1994 63.42 0.36 205.95 0.29 269.37 0.31 - 142.53
  1995 100.91 0.59 218.27 0.06 319.18 0.18 - 117.36
  1996 126.63 0.25 224.69 0.03 351.32 0.10 - 98.06
  1997 163.10 0.29 238.93 0.06 402.03 0.14 - 75.83
  1998 202.51 0.24 292.01 0.22 494.52 0.23 - 89.50
  1999 247.04 0.22 375.98 0.29 623.02 0.26 - 128.94
  2000 370.43 0.50 525.07 0.40 895.50 0.44 - 154.64
  2001 464.57 0.25 641.16 0.22 1105.73 0.23 - 176.59
  2002 678.55 0.46 828.39 0.29 1506.94 0.36 - 149.84
  2003 1103.20 0.63 1193.00 0.44 2296.20 0.52 - 89.80
  2004 1655.40 0.50 1614.32 0.35 3269.72 0.42 41.08
  2005 2182.50 0.32 1977.10 0.22 4159.60 0.27 205.40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而来。
  注: EX 代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 IM代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 TOTAL 代表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总额, NET 代表高新技术产品
  贸易差额, 即净出口。下同。
  表2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
  ( 单位: %)
  年份
  占商品占工业制成品
  年份
  占商品占工业制成品
  EX IM EX IM EX IM EX IM
  1991 4.00 14.80 5.20 17.80 1999 12.70 22.70 14.10 27.10
  1992 4.70 13.30 5.90 15.90 2000 14.90 23.30 16.60 29.40
  1993 5.10 15.30 6.20 17.70 2001 17.50 26.30 19.40 32.40
  1994 5.20 17.80 6.30 20.80 2002 20.80 28.10 22.80 33.70
  1995 6.80 16.50 7.90 20.30 2003 25.20 28.90 27.30 35.10
  1996 8.40 16.20 9.80 19.80 2004 27.90 28.70 29.90 36.60
  1997 8.90 16.80 10.30 21.00 2005 28.60 30.00 30.60 38.90
  1998 11.00 20.80 12.40 24.0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而来。每年均有大量贸易逆差, 特别是在2001 年更是达到了176 亿美元, 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但近年来, 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 贸易逆差持续减少, 并从2004 年起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局面, 实现了顺差。此外,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年增长率除1993 年和1996 年以外,均大于进口的年增长率。相对来说, 出口增长较快, 而进口增长较缓。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其对外贸易额占我国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如表2所示, 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到2005 年约占商品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一,占工业制成品三分之一强,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格兰杰因果检验与相关系数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利用软件Eviews4.0对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数据采用1991- 2005 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数据及支出法计算的GDP(GDP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贸易额依据原始数据, 按照当年汇率进行换算。所有的数据都通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进行折算, 所得为以1991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数值, 下同。) , 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格兰杰检验结果
  Null Hypothesis: Obs F- Statistic Probability
  E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3 42.2851 5.6E- 05
  IM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3 5.35871 0.03337
  NE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3 3.61854 0.07599
  TOTA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3 16.1889 0.00154
  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于假设“A 不是B的格兰杰原因”, 若可能性( Probability) 的值极小,则认为此假设是小概率事件, 假设将不被接受, 也即表明“A 是B 的格兰杰原因”。从上图可知,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以及净出口均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进一步利用Eviews4.0研究GDP 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关系发现,GDP 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出口额及总额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 而与净出口额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 如表4 所示) 。
  表4 相关系数表
  EX IM NET TOTAL
  GDP 0.960437 0.969188 0.677562 0.965935
  表面上看, 这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相悖, 其根源在于支出法核算GDP 的理论依据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而该理论的前提条件就是需求约束型经济环境, 即产品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通过各种手段扩大总需求, 而净出口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 是作为国内需求重要补充的国外需求。当本国经济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时,进口的增加可以补充本国市场上的供给, 从而增加国内市场的消费, 最终带动GDP 的增长。而出口则会减少国内供给, 出口动力不足, 出口即使增加, 其上涨幅度也必低于进口增加的幅度, 体现在净出口上即为净出口的减少或贸易顺差的减少,所以会出现净出口较低、但GDP 增长却较高的现象。同理, 当本国经济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市场上产品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时, 就需要国外需求来补充国内市场需求的不足。此时, 出口动力加大, 出口增长的幅度大于进口, 表现为净出口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扩大, 并以此带动GDP上涨。由此可见, 只有当本国市场处于供大于求,即市场环境为需求约束型时, 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进口, 净出口的增长才与GDP 的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之, 如果整体经济供小于求, 市场环境为供给约束型时, 进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大于出口, 净出口与GDP 增长就会呈现非强相关, 甚至是负相关。就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来说, 我国是一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 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需求, 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且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基本不能替代, 必须从国外进口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因此市场环境为供给约束型。进口到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最终会转化为消费和投资需求, 直接推动GDP 的增长。所以在我国现阶段, 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大于出口, 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品净出口与GDP 增长非显著相关。
  我国GDP 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变量或一组变量( 自变量) 的变动对另一个变量( 因变量) 变动之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采用1991- 2005 年的GDP、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数据, 分别以进、出口额为自变量, 以GDP 为因变量, 首先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GDP=30416.09+6.83*EX ①
  ( 17.01) ( 12.43)
  ( 0.00) ( 0.00)
  R2=0.92DW=0.41F=154.61
  GDP=25415.28+7.81*IM ②
  ( 13.97) ( 14.19)
  ( 0.00) ( 0.00)
  R2=0.94DW=0.62F=201.26从①、②可以看出, 自变量和常数项的回归系数都超过了临界值, 检验结果呈高度显著性, 方程拟合很好, 但DW统计值分别仅为0.41 和0.62,说明回归模型残差存在着序列自相关, 违背了OLS 的高斯- 马尔柯夫定理的基本假定。所以, 我国GDP 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之间存在内在依存关系, 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回归关系。为了揭示GDP 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之间真实的内在依存关系, 必须消除序列自相关问题。Eviews 采用在原简单线性回归方程中添加AR
  ( 1) 来消除一阶序列自相关, 添加AR
  (2) 消除二阶自相关, 添加AR
  ( 3) 消除三阶自相关, 以此类推。重新回归, 得到如下结果:
  GDP=35696.97+6.04*EX+[AR( 1)=0.70] ③
  ( 8.15) ( 9.33) ( 4.60)
  ( 0.00) ( 0.00) ( 0.00)
  R2=0.97DW=1.80F=255.70
  GDP=28641.43+7.37*IM+[AR( 1)=0.70] ④
  ( 7.80) ( 9.87) ( 2.98)
  ( 0.00) ( 0.00) ( 0.01)
  R2=0.97DW=1.71F=186.16
  由③、④可知, DW 检验值均已接近于2, 表明消除了残差项的序列自相关。复相关系数也均有所提高。模型中的所有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且达到了非常高的显著性水平。所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每增加1 个单位, 就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6.04 个单位; 进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 就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37 个单位。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且进口的作用大于出口。3.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凯恩斯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Y) =消费需求(C) +投资需求( I) +净出口(X-M) , 可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应属于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 如上文所述, 由于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该类产品的进口不会抵消国内需求, 而是最终转
  表5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对GDP 的贡献
  年份
  出口进口
  年份
  出口进口
  贡献度贡献率贡献度贡献率贡献度贡献率贡献度贡献率
  1992 1.78 0.25 1.72 0.24 1999 8.20 0.50 15.25 0.94
  1993 0.34 0.06 4.95 0.81 2000 15.98 1.22 19.27 1.47
  1994 5.46 0.49 16.44 1.49 2001 8.78 0.84 10.77 1.03
  1995 5.28 0.37 - 6.66 - 0.47 2002 17.84 1.84 15.77 1.63
  1996 2.82 0.22 - 2.13 - 0.17 2003 27.51 3.16 23.43 2.69
  1997 5.81 0.38 1.29 0.09 2004 26.50 3.33 19.50 2.45
  1998 7.12 0.45 9.62 0.61 2005 9.70 2.67 6.36 1.75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而来。
  注: GDP 按支出法计算。贸易额依据原始数据, 按照当年汇率进行换算。每年的数据都通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进行折算, 所得为以1991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数值。
  化为消费和投资, 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因此认为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是与消费、投资类似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部分。一般衡量高新技术产品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测度指标为贡献度和贡献率: 贡献度反映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量在GDP 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变化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贡献率则反映了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变化对经济总量的拉动程度, 用公式表达如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进口) 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出口( 进口) 增量/GDP 增量×10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进口)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进口) 对经济增长贡献度×GDP 的增长率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 结果见表5。
  从表5 我们可以看出, 从1992 年起至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经济的贡献度、贡献率均较低, 出口贡献度不足10%, 贡献率不足5%; 进口的贡献度、贡献率更是在1995 和1996 两年呈现负值, 表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经济增长产生负的拉动作用。而在1999 年以后, 基本呈现出较好的上升状态。进出口贡献度均突破20%, 出口的贡献度最高为2003 年的27.51%, 贡献率在2004 年达到了最高, 为3.33%; 进口贡献度的最高值为2003 年的2.69%, 贡献率最高值也为2003 年的2.45%。从总体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出, 自1999 年我国实行科技兴贸战略,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以来, 以及2002 年我国入世后开放度增加后,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均有较大上升, 最终导致高新技术产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了较大提升。2005 年数据有明显下降, 主要是由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上升较快, 以及这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从8.27 下降到8.19 所造成。因此, 尽管我国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但仍未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点。
  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1.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 为了给高新技术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整个国家的技术基础相对来说仍较薄弱。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政府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仍十分有限, 但是政府可以转变职能, 从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 转向在宏观调控上创造条件和环境,建立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制度平台, 如: 充分利用税收杠杆, 优化对科技资源的配置; 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2.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和技术特征, 制定出有差别的产业和贸易政策。对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贸易壁垒高的产业, 如国防技术产品, 政府要加大投入, 重点扶持; 对一些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国内已经可以自主开发的产业, 如某些电子产品, 应减少政策扶持; 而对于那些技术依赖性较强、产业化过程尚未完成的, 如某些信息产品, 则应采取较高倾斜度的扶持政策。在外贸政策上, 根据产业的发展程度, 也同样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 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贸易方式多以加工贸易为主。近年来, 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如表6 所示, 加工贸易是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但许多关键技术及主要零部件必须依靠引进, 使得产业发展始终停留在对进口零部件组装的水平上, 这也从侧面暴露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加工贸易的过分依赖性, 是产业发展的一大隐忧。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 全面推动出口产业的创新, 提高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促进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及吸收加工贸易中的溢出效应的能力。同时努力提高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
  4. 相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 进口增加相对缓慢。我国进口壁垒偏高和渠道不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正常的进口需求,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的持续增长。但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 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所以, 如何改善进口机制, 即通过进口高新技术产品来分享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我国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框架》的要求, 我国必须扩大技术引进的规模, 改造老设备, 围绕机械、电子、石化、高科技产业等主导产业以及与主导产业前后关联的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等, 把技术引进和国内研发结合起来, 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加速经济增长。
  5. 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为了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 加大力度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软环境。如: 加强与银行、金融、税务、商检、海关等有关机构的协调工作, 以保证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顺畅发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信息库, 使信息网络化, 保证企业第一时间了解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动态, 及时抓住商机等等。

哪位朋友能帮我下一些关于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知网论文?大概需要个10篇左右,论文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一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由此也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数额为5840.34亿美元,货物出口数额为6674.44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货物出口处于顺差的地位。

具体到省市来看,江苏、浙江和上海作为长三角代表性的省市,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货物出口上面发展迅速。

2017年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数量总数达到156个,其中江苏国家级高新区为17个,占全国总量的11%,上海和浙江国家级高新区数量之和为10个,占全国比例为6.4%。从高新技术公司数量看,上海市高新技术公司数量在2017年达到7494个,浙江省为9047个,而江苏省高新技术公司在三个省份中居于首位,总量为13661个。

从公司实力角度看,上海7494家高新技术公司年末实现工业总产值12551.85亿元,净利润2002亿元,工业产值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相对较强,货物出口能力相较2016年有所上升,货物出口总额为2598.44亿元,公司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在2017年,9047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0120.22亿元,实现年末净利润2995.51亿元,货物出口总额4102.50亿元。

同年江苏13661家公司实现33550.27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位,年末从业人员为3084630人,实现年末净利润2659.64亿元,货物出口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公司货物出口总额为6732.23亿元,但江苏和浙江在工业总产值转化为净利润方面逊色于上海。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货物出口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根据江苏、浙江、上海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对2011-2017年三省市及全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货物出口总量做了统计。

从表1可以看到2011-2017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高新技术产品货物出口量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货物出口量的比例都维持相对平稳的状态,从占比比例绝对值看,江苏省占全国的比例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每年占比超越上海和浙江占比的总和。

表1 江、浙、沪高新技术统计产品出口量(亿美元)

江苏省必须加大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促使工业产值向科技成果的转化,弥补自身在专利发明上的短板,同时加大力度吸引优秀的人才,以人才质量的提高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加大省内科技从业人员的绝对值。

对于江苏省公司自身来说,技术创新的增强,技术含量的提升任何时候都要成为公司的生命线,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时,必须对外资进行有选择的甄选,要促使国外的资本向技术的转化。

上海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也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需要在社会发展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工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相应产值,为高新技术产品货物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证。

对浙江省来说,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鼓励地区进货物出口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地区对外贸易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快落实《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法律层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针对浙江货物出口公司,要积极做好公司的所得税减免工作,增强高新技术产品的货物出口竞争力,同时要加大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使政府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我国进出口业务的现状之论文

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现状与展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
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深度衰退。而中国经
济在2008年的经济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
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08年外贸进出口现状
2007年下半年,在生产成本上升、人
民币升值等因素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
同作用下,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
已开始放缓。2008年6月份以后,受国际金
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先
后陷入了经济衰退、需求迅速减少的状况。
而我国外贸出口的近60%直接或间接面向
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随着这3大经济体
陷入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迅速下降导致国
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增
长出现了快速下滑。
1.进出口出现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进出
口额从08年8月份开始出现快速下滑的态势
(见图1),11月份的进出口额从10月份的同
比增长17.6%逆转为下降9%,降幅高达到
26.6%,月度进出口总值出现了自2001年
10月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除春节影响的
月份之外)。12月继续回落至-11.1%;出
口额在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由10月份的
增长19.2%逆转为下降2.2%,降幅超过
20%。12月份的增长速度下滑到-2.8%;
进口额则从10月份15.6%的增长逆转到下
降17.9%,降幅超过33%,12月份进一步
下滑到-21.3%。
2.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
0 8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
10409.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
40.6%。其中,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
9.3%,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47.3%,比07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进口3784
亿美元,增长2.7%,占同期我国进口总
值的33.4%,比07年同期回落5.1个百
分点。从11月份开始我国加工贸易进、出
口均呈现大幅下降态势。11月加工贸易
出口由10月份的增长8.6%逆转为下降
10.8%,降幅接近20%,12月份的增长
速度更是下滑到-15.7%;进口则由10
月份的增长2.6%逆转为下降24.9%,降
幅超过27%,12月份下跌到-31.3%。
0 8年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实现
2352.6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
的48.2%。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
增长2 2.9%,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
46.4%,比07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
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占同
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0.5%,比07年同期
上升5.7个百分点。
尽管从08年下半年开始,加工贸易
的进出口均出现了大幅回落的情况,但
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仍保持了快速增长
的态势,达到2718.4亿美元,比07年同
期净增加460.5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项下
仅实现了717.3亿美元的顺差,比07年
同期净减少306.5亿美元。
3.外商企业进出口增长放缓、投资更
为审慎
08年1~11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完
成进出口总值13115.6亿美元,增长
15.4%,较07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
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5.1%。
其中出口7320.6亿美元,增长16.2%,
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5.6%;进口
5795亿美元,增长14.3%,占同期我国
进口总值的54.6%。
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27.6%,
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4%,比07年同
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6.3%,
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1 8%;进口增长
37%,高出同期总体进口增速14.2个百分
点,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31.4%。而集
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也保持了
快速增长的态势,前11个月,进出口增长
29.3%,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20.8%。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投资更
为审慎(见图2)。08年在我国新设立的外
商企业与07年同期相比,始终呈现负增长
的态势,而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逐月下滑的
态势,由年初109.78%的高速增长迅速回
落到11月份的26.29%,11月当月实际利
用外资的同比下降了36.52%。外资投入
的减少表明尽管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增长
最快的经济体,市场的高成长和需求巨大
对国际资本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国际金
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资
本的投资选择更为审慎。
4.主要产品进出口增幅回落显著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较
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是位列我国
外贸进口前2位的两类商品,占08年外贸
进口总额的77.7%(见表1)。
(1)能源产品进口增速回落
为保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
国内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多次下调或取
消能源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扩大能源产
品进口。但受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和国
内经济放缓影响,08年我国能源进口增幅
回落明显(见表2)。据海关统计,08年1~
11月,我国进口主要能源商品量比上年同
期仅增长3.7%,增幅回落9.7个百分点;
进口价值1586亿美元,增长74%,占同期
我国进口总值的14.9%。到11月份,全球
经济衰退加剧,能源需求预期下滑,我国
当月主要能源产品的进口量、值均出现下
降,分别下降13.1%和14.3%,直接下拉
我国11月总体进口增速1.5个百分点。
(2)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
高技术产业是目前我国工业行业的第
一大产业。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显回落(见图3)。08年1~10月,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6460.7亿美元,同比增长
15.7%,比07年同期减缓10.1个百分点。
其中,8、9、10月增速为14.4%、15.7%、
12.3%,比5、6、7月22.6%、16.6%、
13%的增速大幅下滑。
5.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地位
08年1~11月,欧盟、美国与日本为
我国的3大对外贸易伙伴(见表3)。欧盟
继续保持我国第1大贸易伙伴和第1大出
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增长
22%,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
增速10.4个和6.8个百分点。其中,对欧
出口增长21.8%,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
20.6%;对欧盟贸易顺差达到1484.2亿美
元,比07年同期增加21.2%。
美国持续了我国的第2大贸易伙伴地
位,中美双边贸易总值增长11.6%,比07
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
美出口增长9.6%,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
的17.7%;自美国进口增长18.5%,实现
贸易顺差1583.6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
5.8%。日本仍然处于第3大贸易伙伴的位
置,前11个月中日双边贸易增长了15.2%。
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增长了14.9%;自
日本进口增长15.4%,对日本出现贸易逆
差340.5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17%。
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
列第10位,08年前11个月中印双边贸易
总值增长41.6%,增速位于前10大贸易伙
伴之首。
外贸进出口下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08年我国加
工贸易的增长速度在第4季度出现了深幅下调,但仍占据外贸出口的47.3%,而我
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目前仍以加工、组
装为主,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部分处于由低端向中端发展阶段,是世界
电子信息产品、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由于行业和地区发展外向度等方面的差
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不同的。总体上
看,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于外贸依存度
高的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冲击较大,面临的
挑战较为严峻。
1.对行业的影响
0 8年上半年,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
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
素的影响,外贸企业利润持续走低。下半
年,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逐步
显现、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市场
需求进一步萎缩、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更
使企业雪上加霜,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从
10月份开始,有色、钢铁等冶金行业最早
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状况,那些为应对原
材料上涨过快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快速增
加、上半年在国际市场上订购过多矿石等
原材料产品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产成品
与原料之间价格倒挂的现象。钢铁行业亏
损的局面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关停部分生
产线、开工产量只保证已接订单的完成,
从而降低企业亏损的生产方式;部分企业
开始采取裁员、降薪等措施,一些中小企
业甚至开始倒闭。由于传导效应的作用,
这些高能耗产业的开工不足直接影响到对
电力、煤炭等初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
从而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从供不应求迅速
转变为供过于求,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
生大幅回落。
尽管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的减
弱,首先影响的是奢侈品的需求,而中国
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且大部分是
日用消费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外贸企业
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
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
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产品在质
量、价格、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
势。但目前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仍然是纺织
服装玩具、电子信息、冶金、船舶、汽车、
物流、旅游等与我国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
业,其生产增速大幅回落。那些外向依存
图3 2004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家
(地区)
金额(亿美元)比0 7年同期增减(%)
进出口出口进口进出口出口进口
欧盟
美国
日本
东盟
香港
韩国
台湾省
澳大利亚
俄罗斯联邦
印度
3,929.4 2,706.8 1,222.6 22.0 21.8 22.5
3,078.2 2,330.9 747.3 11.6 9.6 18.5
2,462.3 1,060.9 1,401.4 15.2 14.9 15.4
2,151.4 1,052.9 1,098.5 17.8 24.4 12.2
1,879.5 1,758.8 120.7 5.3 5.4 3.7
1,746.2 689.8 1,056.4 20.5 36.6 11.9
1,223.1 242.2 980.9 8.4 14.4 7.1
557.5 206.2 351.3 41.3 26.5 51.7
521.9 296.3 225.6 19.5 13.9 27.9
483.8 291.3 192.5 41.6 34.8 53.2
表3 08年1~11月我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度比较低的行业,如生物医药、航空航天
等行业,目前受到的影响程度还较低,但
可能会有一个滞后的效应。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相
关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难得
的机遇。我国的本土企业可以利用全球相
关行业巨头纷纷裁员时机引进一批高端管
理与技术人才,收购和兼并一批具有一定
技术含量、成长性高、陷入困境的外国企
业,迈出本土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2.对地区的影响
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
对外向依存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
大,对广东省的影响尤为大。08年1~11
月,广东省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
首,完成进出口总值6311.8亿美元,增长
10%,增速较07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
点,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5%。国
际市场需求的快速萎缩、外贸企业订单的
骤减直接使得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生产
增速大幅度地下调,导致大量从事劳动密
集型加工贸易的农民工从08年11月开始
提前返乡。而对于以内需为主的中西部地
区,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仍然保
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已基本上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东部地区,企业与
政府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利用
全球经济衰退的时机着手产业结构的调
整,下决心关停并转一批在经济高速增长
时期舍不得调整、生产水平较低、产能落
后的企业,为下一步经济的腾飞与可持续
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为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中
央及时调整政府投资计划,采取加大宏观
调控力度、政府调动资金力度、产业政策
引导力度、自主创新力度等措施,高密度、
强力度地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相
关政策,以启动内需市场。但在全球经济
衰退的大背景影响下,人们对未来就业形
势和收入增长的预期开始下降,消费者的
信心指数呈现逐月下滑的趋势(见图4),
将进一步加深国内消费需求的下调。在外
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不能有效启动、投
资更为审慎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同时放缓,将影响到中国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08年第4季度农民工的提
前返乡可以视为在外打工多年,给自己提
前放的一个春节长假,但09年春节过后,
如果大量农民工不能顺利返城就业,将有
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问题。
09年外贸进出口展望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实体经济
下滑的加速,0 9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将加
深、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加剧,全
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
大。2009年发达经济体将会陷入经济衰退
的境地,参照历史经验,发达国家政府应
对危机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经济自保的做
法,这将对我国的出口形成不利影响。
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及进展的过程可
以看出,“危机时期,政府的作用比任何时
候都重要”。为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
外贸易稳定增长,08年12月24日,国务
院推出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
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进出口金融服
务、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促进投
资和贸易互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
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等7项最新政策
措施,通过减税、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
方信贷、增加先进技术与关键设备及元器
件及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引导
与鼓励外资投向、便利通关手续及降低通
关费用等措施,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
2009年,与发达经济体的衰退相对应
的是,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
主要推动力量。我国政府还应加强对新兴
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外贸基本设施投入,以
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因发达经济体外需放缓
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
长的变化历史(见图5),在经济危机来临
阶段、我国进出口增长在经历短暂的快速
下滑之后,都会迎来快速反弹的走势。
图4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毕业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贸易前景、结构及汇率机制

  内容提要: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在本世纪前五年里,中国进出口一路高歌猛进,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
  我国能否顺利实现贸易强国的战略? 本文将从当前贸易现状出发,对中国贸易结构演变趋势和汇率机制调整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在未来五至十年里头,将成为世界发展中的贸易强国的结论。
  关键词:贸易结构 动态比较优势 高新技术产品 汇率机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7.9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五位。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将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那么下一阶段就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征程。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那么,在未来的五至十年里,中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呢?
  二、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一)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近20多年来中国出口以比GDP增长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发展,中国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从1978年的0.75%上升2002年的5.1%,中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相应地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20.3%上升到2002年的26.6%。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显著改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25.2∶74.8变为2002年的9∶91,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从20.18%上升到34%。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地贸易大国。
  (二)走向贸易强国的差距
  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时还有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大,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造成贸易条件不利,中国必须提高外贸竞争力,而加快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则是重要一环。
  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主力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和结构的改善已经起着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41%上升到2002年的52.2%,同期,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70%上升到85%。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已经由“九五”期间的47%上升到2001年的81.7%,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47%上升到了2002年55.3%,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更高达88.6%,2003年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了89.5%。这与世界贸易强国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情况大相径庭,表明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能力及其增长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发挥。
  我国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有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而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在结构上,我国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比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来说,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一般贸易进口结构和一般贸易结构出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三)走向强国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保护手法更加隐蔽,主要出口市场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不断,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将进一步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减少国际市场份额、市区贸易机会、退出贸易市场、损害企业信誉等不利影响,对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2001年,中国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数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2002年则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列全球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前三季度,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中国产品提出的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超过了42宗,涉及金额超过10.7亿美元,贸易专家还预测,依此形势下去,我国贸易纠纷将随之达到高峰。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从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
  (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需要长期的贸易动力转换。
  实现贸易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贸易动力的转换。贸易动力的转换来自产业结构的转换,这种结构转换是由产业结构、国内需求结构与贸易结构良性互动而形成的。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动力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随贸易数量增长而恶化,它是由于贸易增长动力没有随贸易增长阶段变化相应转换造成的,这说明低价劳动力优势的潜力已不足,也进一步说明比较优势面临着向高级化转换的需要。如何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
  要实现我从一个贸易大国走向一个贸易强国的目标,增加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获得的动态利益。关键所在是强化中国现有外贸出口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实现中国贸易结构的第二次转换。

  三、中国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分析一、影响我国贸易结构转换的环境因素(一)世界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我国分享全球技术进步和全球带来的效率提高提供了机遇。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将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国内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以及高科技领域外商的投资带动,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持续提高,并成为出口增长的增长点。外商投资的重点由过去的一般制造业发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近两年来外商投资于集成电路、计算机、信息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不仅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是我国改造、培育和壮大一批支柱、优势产业,从整体上增强了我国的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进行结构调整,也就意味着进一步加大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发挥,我国产业结构可能出现一个“低度化“的调整阶段。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又一个更大的发展,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但是也可能会重新提升传统商品的比重,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如何将现有的比较由是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二)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开放领域继续扩大,法律法规体系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增强了外商对华投资信心,外商投资持续增加,投资贸易互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的加速放开,激活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进出口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二、贸易结构发展现状(一)总体发展情况。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两次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的时期,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500亿美元的第一个台阶。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兼具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双重特性的机电产品出口异军突起,使我国2002年外贸出口迈上了3000亿美元的台阶,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纺织品达到677.07亿美元。我国外贸出口进入到机电产品拉动全国外贸出口,高新技术出口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高新技术出口发展情况。随着世界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的新生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中国入世后,以科技兴贸为战略,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次调整,用高新技术占领国际市场,从而带动中国21世纪的经济腾飞。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双双首次突破1/5,分别达到20.8%和22.8%。10年前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只有5.9%,10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乏力、高技术产业发展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关注的亮点。在连续10多年高速增长、且出口基数接近500亿美元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了近5成,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十五”计划实施的头两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突破已1000亿美元,达到1143.17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九五”期间的1109.60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与1992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年翻了4番,年均递增32.7%,是同期GDP增长率的3倍多。2003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64.4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增长41.4%和58.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0%和35.9%。表-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外贸易额的比重(1992~2002)单位:%
   2001 2002
  占商品 4.7 5.1 5.2 6.8 8.4 8.9 11.0 12.7 14.9 17.5 20.8
  占工业制成品 5.9 6.2 6.3 7.9 9.8 10.3 12.4 14.1 16.6 19.4 22.8
  三、贸易结构预测分析根据我国贸易结构发展的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从一个贸易大国发展成为发展中贸易强国。到201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电子信息产品作为高新技术的一部分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在我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可望达到1200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达到30%,初步完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四、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形成机制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前景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日元升值的历史教训从实践说明了一个问题,汇率将是影响中国贸易发展的长期因素。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的损害。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和服务业为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严重影响出口的增加。1、汇率机制对贸易的影响。汇率政策是实现一国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到的重要工具,汇率已成为调节国际经济竞争关系最直接、有效地的手段。一国完全可以利用汇率波动影响的分析结论,主动地选择汇率水平的偏差(即低估或高估本币)来调整国际货币关系,创造一个有利经济发展环境。我国应该更多地将汇率作为调节进出口的工具。一般来说,本币的低估所反映的外币实际购买力的增加,一方面导致外国产品价格相对昂贵,有损外国贸易,外国经常帐户收支状况恶化,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益于外国对外的金融和直接投资,外国投资收益增加。本币低估将使外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单位出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单位进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得到改善,这意味着外国出口一单位商品可换取更多的进口商品,外国的资源利用更加优化。长期来看,这将促进外国的经济增长。本币的低估使得外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对增加,这将鼓励外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以资本、技术为代表的外国生产力将转移到本国,外国将遭遇一定程度的“产业空洞”,其结果是外国的就业下降、GDP下降。但同时,外国对外投资增加、投资净收益增加,从而GNP增加。此外,大量外资企业随着外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而在本国建立,它们的产品返销将进一步恶化外国的贸易状况。而资本货币高估一点好。而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其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货币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主要起的是贸易作用还是投资作用。美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着世界的资本,投资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作用显著,美元更是“资本货币”,因此美国就支持“强势美元政策”。而日本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资本输出能力不强,贸易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日元更倾向是贸易货币,因此日本就极力抵制日元升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外经济联系将从更多的采用贸易方式向更多的采用投资方式转化,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发展到资本、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转移,这就需要其币值水平从较低转向较高。2、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然性。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是缺乏基础和不现实的,应该改变外汇管理政策的主导思想,使汇率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而实际浮动汇率地基础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管理的开放。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盯住美元是不可取地,他只会使人民币成为美元高度可信赖的替代品,不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国继续维持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面临着运行成本和风险递增的约束,而且还将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断降低。毫无疑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事实上是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安排基本上是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汇率制度安排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如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汇率的调整缺乏准确依据等等。因此,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改革,重新选择汇率制度已是大势所趋。3、中国汇率机制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可分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但是,从近期来说,人民币汇率在消除升值压力和预期后,应扩大浮动区间,逐步取消结售汇制度,并将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转向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空间不仅可以克服一次性升值的各种风险和弊端,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多变的市场状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币汇率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因此,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使价格也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基本实现经常项目的意愿售汇,资本项目的意愿售汇还需要根据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逐步改进。
  在市场供求基础上,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可由钉住美元转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货币,可根据贸易情况选择适当权数。采取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方式,有助于淡化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关注程度,稳定我国对美元区、欧元区和日元区的贸易条件。当市场供求关系与货币计算出的目标汇率有差异时,甚至方向不一致时,必须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进行调整。

我要写一篇毕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省际差异》,以下是我收集的数据资料

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完成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