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国家地理有哪些杂志

2023-12-08 08: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国家地理有哪些杂志

很多值得收藏的,比如每年推出的省份专辑,特别专辑等。还有每年的十月号加厚版,以及不定期的增刊。

附刊(一般为随刊附带的32页刊物)

2005年11月《炫动城市之旅》
2006年04月《攀枝花为什么这样红?》
2006年10月《测绘:给地球定位(国家测绘局建局50周年纪念专号)》
2008年08月《中国100个最美丽楼盘》
2008年09月《灾后四川旅游产业大盘点:那一刻地动山摇,这幅画美景依旧》
2011年08月《郑东新区:如意新城》
2012年01月《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赛》
2012年06月《多姿多彩金张掖》
2012年07月《贵阳:一个连气候都可以消费的城市》

增刊(独立于常规刊之外单独发行的刊物)

1999年10月《99’财富论坛特刊》
2009年09月《城市天际线:中国城市发展珍藏版》
2011年12月《生活在别处:30个最美栖居地》

特刊(硬皮精装版,一般多为企业定制刊物)

2005年《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
2006年《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2007年《中国梦珍藏版》《圈点大西北》
2008年《西藏的魅力》
2009年《美哉台湾》

《中国国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专辑专刊

我看过比较不错的有1.《用地图克隆中国》2.《早安越南》3《典藏三峡》4《上帝为什么造四川》5.《大香格里拉,给中国最美的地方画个圈》6.《南水北调》《西藏,高亚洲的魅力》《选美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河串起的国家》《风水,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14座8000米级山峰》《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东西南北也是姓》《江南,到底在哪里》《中国梦》(上下两期)《塞北西域》《新天府》(上下两期)《地震专辑》《长江到底有多长,三江源的故事》《海洋中国》《秋醉中国》《盐与文明》(上下两期)《内蒙古专辑》《新疆专辑》《重庆专辑》(上下两期)《西藏为何如此迷人》

中国国家地理出过几个地区的专辑(如江南专辑、西北专辑)

中国国家地理出过21个地区的专辑,列举如下:

2001年:第三期的台湾专辑、第六期的北京专辑

2002年:第六期的山西专辑

2004年:第十期的贵州专辑

2005年:第五期和第六期的陕西专辑、第九期的西藏专辑

2006年: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青海专辑

2007年:第三期的江南专辑

2008年:第五期和第七期的河南专辑、第十期的东北专辑

2009年:第四期和第五期的福建专辑

2010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宁夏专辑

2012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浙江专辑、第十期的内蒙古专辑

2013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海南专辑、第十期的新疆专辑

2014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重庆专辑

2015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河北专辑

2017年: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吉林专辑

201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广西专辑

201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湖北专辑

扩展资料: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这些地区专辑主要是讲述该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且通过对该地区自然环境的介绍来揭示这种环境对该地区的人类的影响,通过一些事件等人文类的主题来讲解该地区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往期回顾

《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共有什么书,能不能把它们列出来?

《中国国家地理》是杂志,它还有个子刊叫《博物》,以下是该刊有关简介: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这本杂志的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

内容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真实

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