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第三期

2023-12-09 19: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第三期

1、《土族〈格萨尔〉语言研究》 专著 约17万字,于2004年6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2、《格萨尔文库》第三卷《土族〈格萨尔〉》上册:(王兴先 王国明),记音对译、整理翻译、解题研究。共约103万字,于1996年6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3、《格萨尔文库》第三卷《土族〈格萨尔〉》中册:(王兴先 王国明),记音对译、整理翻译、解题研究。共约150万字,于2000年7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1、《我的父亲和他说唱的土族〈格萨尔〉》,《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二期,“第四届《格萨(斯)尔》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2、《土族〈格萨尔〉中的亲属称谓》,《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四期;3、《土族〈格萨尔〉中的降魔故事梗概》,《格萨尔学刊》1998年第一期,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4、《影视民族学在调查研究中的作用》,《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四期;5、《土族语天祝话亲属称谓简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三期;6、《试论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7、《“花儿”的意境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8、《天祝县土族婚俗试探》,《甘肃民族研究》,1999年第三期;9、《试析土族格萨尔唱词中的藏语音位系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10、《土族〈格萨尔〉中土族语与藏语音系之比较研究(一)》,《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11、《土族〈格萨尔〉中土族语与藏语词汇的借用形式》《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我与土族〈格萨尔〉》《中国土族》2002年秋季号;13、《土族〈格萨尔〉语言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中国土族》2003年冬季号;14、《土族〈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及其引发的几点思考》《格萨尔集刊》2003年第六集,2002年参加“第五届《格萨(斯)尔》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15、《土族〈格萨尔〉中土族语与藏语词汇的变异形式及其特点》《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二期;16、《试论土族〈格萨尔〉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坛瞭望》,2005年春季号;17、《著名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王永福》《中国土族》2005年夏季号;18、《土族<格萨尔>的抢救与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19、《土族<格萨尔>的研究里程》《安多研究》,2006年第二辑;????20、《土族<格萨尔>中的语言特点及其学术价值》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1、《土族<格萨尔>的抢救与保护》《欧亚大陆诸民族史诗研究文集》(国际会议论文集),日本千叶大学《社科研究》,2008年2月;22、《土族<格萨尔>在天祝地区的流传》 《第二届“藏族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23、《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土族<格萨尔>说唱”》 《中国民族学集刊》,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二辑。

段金生的主要论文

政治史1.《地方意识与地方政治:政治区域化场景下的边疆治理——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云南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2.《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机构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1期。3. 《民国政府的边政内容与边政特点——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历史学报》2011年1期全文转载。4.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治边理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5.《杨增新与科布多事件及阿尔泰并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合著)。6.《西南边疆的内部差异及南京国民政府治策的调整》,《思想战线》,2012年第1期。7. 《从边缘到内地化的进程:封建时期西南边疆屯田的线性考察》,《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8. 《论杨增新的政治思想》,《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9.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西南边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10.《民族国家构筑的同质异向:南京国民政府与云南地方实力派关系的考察》,《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1.《制衡与牵制:南京国民政府治理边疆的政治策略——以边疆行政区域的新规划为中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合著)。12.《从两则档案史料管窥南京国民政府与云南省地方实力派的关系》,《云南档案》,2011年第1期。13.《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得失及其影响因素》,《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14.《论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2期。15.《论杨增新的经济思想》,《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6.《论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认识》,《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5期(合著)。17.《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民国春秋网》全文转载。18.《论同盟会在西北地区的活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合著)。19.《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观的演进及操作实践》,《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7期(合著)。20.《民国时期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文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21.《民国前期新疆现代化的历史审视——以杨增新统治时期为中心》,《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2.《论杨增新开发新疆的思想》,载《文山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另载鲁刚主编:《人文论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3.《边疆与边政——以〈边政公论〉为中心》,李骞主编:《南菁学人论坛(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24.《辛亥革命与云南边疆的早期现代化》,《昆明市纪念辛亥革命·重九起义100周年研讨会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25.《隋唐开发西部政策述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合著)。26.《秦汉开发西部的政策及其得失》,《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合著)。27.《魏晋南北朝开发西部的政策及其得失》,张海鹏等编《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商务印书馆,2007年(合著)。28.《宋、西夏以及大理诸政权开发西部的政策述评》,《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合著)。29.《清代开发西部述评》,《文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30. 《论历朝的西部经营》,李骞主编:《南菁学人论坛(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边疆研究学术史1、《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及其发展趋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1期。2. 《范式变迁:“边缘”与“中心”的互动——近代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边疆研究》,《思想战线》2013年第1期 ;《历史学报》2013年第1期。3. 《30年来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研究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西藏网》摘转西藏治理部分。4. 《近代国人关于新疆的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2期;《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民族理论》、《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中国民族宗教网》2010年5月28日摘 转部分内容。5. 《近代中国的边疆社会政治及边疆认识的演变》,《社科科学战线》2012年第9期。6.《边疆研究与近代民族国家之构筑——以1941年〈边政公论〉发刊词为中心的考察》,《烟台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7.《〈边政公论〉有关云南研究述论》,《文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8.《20世纪3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内容与特点——以〈边事公论〉为中心》,《文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9.《试论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10.《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以〈边政公论〉为中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11.《1980年以来杨增新研究综述》,《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合著)。12.《试论中国边政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学科建设》,《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13.《关于近年来盛世才研究现状的考察》,《文山师专学报》,2008年4期。书评、报刊文章:1.《近代英国与新疆关系研究的力作——读许建英著〈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西域研究》,2009年第2期。2.《读王劲教授著<邓宝珊传>——兼谈历史人物研究的魅力》,载《天水师范学报学报》,2005年第4期。3.《辛亥革命:云南近代转型的催化剂》,《团结报·文史周刊》2013年4月11日。4.《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的成立》,《团结报·文史周刊》2013年10月10日。5.《1944年的滇西战略大反攻》,《团结报·文史周刊》2014年5月15日。6.《“新疆富力,必埒全国”——近代国人关于开发新疆的认识》,《中国民族报·民族理论》2010年5月28日。

管彦波的学术论文

1、《试论南诏多源与多元的文化格局》,《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2、《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的社会功能》,《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3、《西南民族聚落的背景分析和功能探究》,《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4、《关于民族社会生活史方法论的探讨》,《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5、《稻作农耕技术的演进——以云南稻作为例》,《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6、《民族的环境取向与地方性的生态认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7、《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功能》,《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8、《论隋炀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略》,《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9、《中国古代狩猎岩画的民族学解读》,载《民族学报》(第八辑),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10、《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历史教学》,2001年第8、9期。11、《论〈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地理学研究价值》,《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12、《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维属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3期转载)。13、《礼仪圈中的西南民族服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14、《唐初西洱河蛮的原始习惯规范》,《民俗研究》,1991年第1期。15、《头饰与人生礼俗》,《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16、《略论民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5年第9期转载)。17、《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18、《影响西南民族聚落的各种社会历史与文化因素》,《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19、《西南交通古道考》,《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20、《稻作农耕祭祀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神灵观念》,《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21、《谷魂信仰:稻作民最普遍的信仰形式》,《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22、《简论隋文帝的治边思想与治边措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23、《唐朝的边疆局势及御边戍守体系的变化》,《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24、《南诏社会生活史管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25、《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的多维属性》,《中南民院学报》,1995年第3期。26、《民族头饰发生的思维基础与社会基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27、《西南民族饮食的社会层次与饮食观念》,《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28、《西南民族聚落的基本特性探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7年第12期全文转载)。29、《西南民族的住宅类型与建筑结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30、《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以中国古代民族迁徙为考察的重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31、《少数民族头饰中的图腾遗迹》,《云南民院学报》,1995年第3期。32、《关于民族地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相关概念的辨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33、《试论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府州制度》,《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34、《试论苗族头面服饰及其文化意义》,《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35、《中国少数民族发髻说略》,《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36、《略论瑶族头饰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6期转载)。37、《民俗学与民族社会生活史》,《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38、《关于民族地理学的概念及其实用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2期。39、《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40、《南诏商业交换关系简论》,《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41、《民族学与地理学的历史亲缘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转载)。42、《民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内容》,《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6年第9期转载)。43、《试论南诏的军事制度》,《思想战线》,1992年第2期。44、《民族聚落分类散论》,《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转摘)。45、《佛教禅宗兴盛于大理的复合因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46、《南诏文化积淀中的一种积极因素——拟唐试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47、《明清大理僧人类型及其心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1期转载)。48、《南诏经济文化类型探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49、《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地理的考察》,《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50、《地名与民族的地理分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51、《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民族头饰艺术的美学特色》,《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52、《民族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53、《民族社会生活史基本理论要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54、《中国各民族首饰物概说》,《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55、《中国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点》,《民族论坛》,199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7年第1期转载)。56、《美洲民族构成及地域分布》,《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57、《禄村农民的消费心理和忧惧心理》,《楚州今古》,1989年第2期。58、《南诏饮食文化简论》,《云南学术探索》,1992年第3期。59、《南诏对爨地的征服及其别都拓东的设置》,《昆明社科》,1991年第2期。60、《简述唐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昆明社科》,2006年第4期。61、《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晋阳学刊》,1992年第4期。62、《试论南诏官制》,《中国民族史论文集》(3),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63、《民族头饰与舞蹈艺术》,《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4期。64、《中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美论》,《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6期。65、《“巢居”与“穴居”:西南民族住宅形成与演进的两种途径》,《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66、《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南方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与侵入》,《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67、《中日稻作文化比较研究——以照叶树林文化为分析框架》,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2003年4月。68、《试论东北朝鲜族的稻作》,载樱井龙彦编《东北アジア朝鲜民族の多角的研究》,ユニテ出版社,2005年。69、《隋唐以前的云南稻作》,载罗贤佑等编《历史与民族——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70、《失地农民上访:问题、成因与对策——以长春、吉林、延吉三市为例》(与张时飞、段启增、闫雷合作完成),《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71、《中国拔河的起源及其流变》(中、日、韩文),收入韩国灵山大拔河保存委员会编:《灵山纲的足迹》,韩国,2007年3月。72、《中国古代的水崇拜及其文化内涵》,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编《亚细亚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韩国,2006年7月。73、《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祈雨仪式及其水神信仰》,韩国江原道民俗学会编《亚细亚江文化的多样性与口碑文学》,韩国,2007年7月。74、《中国山地民族的狩猎祭祀习俗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神灵观念》,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编《亚细亚山间民俗与狩猎文化》,韩国,2007年2月。75、《历史民族地理学视域下的舆地图研究——以两宋时期传世地图为考察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1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

钱民辉的主要论文

Qian Min-hui, 2007 Discontinuity and Reconstruction: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Schoolroom Instruction in Minority-Nationality Ar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vol.40(2),March/April 2007,pp.60-76.钱民辉 2007 2006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主要问题及对策 北京蓝皮书2007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钱民辉 2007 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初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Qian Min-hui, 2006 The study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4 October 2006,pp.549-566.钱民辉 2006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钱民辉 2006 结构失衡:教育大生态系统的致命伤 《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钱民辉等 2006 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工会组织的三个转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钱民辉 2005 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趋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钱民辉 2005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民族教育 《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钱民辉 2005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现代性的张扬与民族性的弱化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04年4月14日钱民辉 2004 高等教育扩展的机遇与风险 《中国教师》2004年第7期钱民辉 2004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钱民辉 2004 民族教育三疑三议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中国大陆青少年违轨行为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华人社会青少年院护及特殊教育服务》商务印书馆(香港)石丹理 主编钱民辉 2003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钱民辉 200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钱民辉 200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钱民辉 2002 重建象牙塔:从北大恢复南墙说起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在多元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7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8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走进农村教育 《光明日报(书评周刊)》2001年6月7日钱民辉 2001 关注职业教育 《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钱民辉 2001 论美国学校教育的实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西部人才开发的基础是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 《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钱民辉 2001 小流域,大问题-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环境 《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近代教育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思考与行动 《中国跨世纪教育研究》2000年9月钱民辉 2000 “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钱民辉 2000 1949年以前的中国教育体系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99高考综合评价及相关思考 《徐州教育科研》2000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钱民辉 2000 西部人才开发的高起点与西部基础教育质量低下的关系 《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钱民辉 2000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变迁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学校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钱民辉 2000 运用评估杠杆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 《博士后》1999年第3期总第23期钱民辉 2000 中国残疾人教育与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译 2000 中国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1999 “吃饭的教育”没饭吃 《社会》1999年第1期钱民辉 1999 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再谈女性素质 《中国妇女报》1998年2月25日钱民辉 1998 21世纪呼唤新人文精神:费孝通人文教育思想初探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对内蒙古四县的教育调查报告分析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教育变革动因研究:一种社会学的取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钱民辉 1998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钱民辉 1998 内蒙古部分地区教育投入与回报问题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钱民辉 1998 社会转型: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夏季卷钱民辉 1998 学位与“学伪” 《社会》1998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云南省四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案例比较 《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4期钱民辉 1996 论教师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钱民辉 1997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回顾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范式与教育变迁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2期钱民辉 1997 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 〈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钱民辉 1997 校长与教育变革关系的研究述评 《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在京中青年学者谈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当代“学位病”现象透视 《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6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对教育变革命题的再检讨 《教育评论》1996年第5期钱民辉 1995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 《山西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钱民辉 1995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来走向 《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改革策略及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关于教育变迁的新观念 《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钱民辉 1995 亚洲“四小”向发达世界看齐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3期(周刊)钱民辉 1995 自谋职业:古巴求职新动向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4期(周刊)钱民辉 1994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焦点、问题、限制 《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第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