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诗经》中的婚恋观论文

2023-12-12 06: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诗经》中的婚恋观论文

《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伟大的作品。《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采,对于当时社会的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譬如社会的不合理,民间普遍的疾苦,人民对于虐政的讽刺等等。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1/3。”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倚靠夫妻来战胜灾害,希望家庭和睦。娶妻是头等大事,妻子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家庭的未来。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这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药菜,引起了一个男子的深深爱慕。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采取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乃是采取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乡感情的媒界,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另外一首《邶风·静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共三章,每章四句,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了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第一章写小伙子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第二章写情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加深感情。第三写静女赠送嫩草和男青年内心的喜悦。《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欢快,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情感,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首《秦风·蒹葭》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首诗与上两首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前两首诗中男女主人公感情是热情奔放的。而在这首却给我们呈现出一对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以手去接之,以身融之,”“惆怅距离”,营造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却又心往驰之的精神境界,令诗意境明丽清幽,具有朦胧美,弥漫着淡淡的怅惘。可设想伊人所在地方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另一边,一名男子“溯洄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去追寻,期待可以到达其身边。可是道路太长,三面环水,伊人宛在水中央,隔水相望,不能促膝谈心。从而产生了幻像,一幅水面美人图。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美人在思恋者幻觉中,好象披上了一层镜花水月的轻纱,又仿佛一亭亭玉立的新荷含苞欲放。面对这样一幅图,你别无他想,只为诗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执着坚贞的爱情观所感动,发出由衷的赞赏之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道:“在水之湄”,此一句已重扣“溯游从之”。于是,在前加一“宛”字,遂觉点睛入神之笔,可以说,此篇最得风人深致。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其实首章巳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从,佳者多有余音。”
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如《邺风·柏舟》,《邺风·日月》,《邺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我们来看一下《氓》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篇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诗的层次,全按事态发展的经过安排:始而定约,继而成婚,继而任劳,继而遭辱,既而见弃,继而归家,乃至兄弟取笑,终乃自悼。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从中感觉到女子强烈而复杂的性格变化:从一开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直到后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由温柔可爱到痛苦伤心到失望绝别……这是令人深思的婚姻悲剧。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薄情负义的事,深刻地说明了妇女地位从古到今都是属于从属的位置。女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用情不专,因此她并没有一味沉溺于痛苦的深渊里,而是振作起来,凭自已的勇气生活下来。体现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由此来看,《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发展可喜的一面,具典型意义。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斥着低俗的肉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归依感。在当今日趋庸常的生活里保持一颗不死的诗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诗经国风>婚恋诗相关毕业论文

  《诗经》中的爱情

  【摘要】《诗经》在我国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史了,其中的婚恋诗对于今天的而我们来说依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或公子爱慕佳人,或佳人思念公子,或妇人遭丈夫抛弃,或婚姻受到父母阻拦等等。这些男女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在《诗经》中也诚挚的反映出来了,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关键词】 爱情 婚变 男女

  在《诗经研究丛刊.第九期》中,王许林将《诗经》中的婚恋诗分为五种:“一见钟情”型、“忠贞不渝”型、“相思苦恋”型、“思妇哀怨”型、“棒打鸳鸯”型。这五个有趣的词语几乎概括了《诗经》中所有婚恋诗的类型。

  通过学习后,在我看来,“一见钟情”型的多为男子思恋女子:“忠贞不渝”型的自然说的是女子对配偶或是对恋人的忠贞不渝;“相思苦恋”型的则包括《诗经》中出现的各阶层任务,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思妇哀怨”型的则多表现在思念男子和被男子抛弃后所发出的哀怨;“棒打鸳鸯”型的则是追求自由恋爱而不得了。

  看了《诗经》中的《国风》,则会发现《国风》中多描写爱情和婚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是看了《诗经》中的《国风》,便对男女的感情充满憧憬。孔子当年给弟子们教授的内容也包括《诗经》。可见《诗经》在社会的地位,后来的官学也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这就更加促进了《诗经》在大众中的传播。

  我觉得《国风》中关于描写婚恋的诗,大多采用了“兴”的手法,比如说像《关雎》,开头一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河畔的水鸟,再言及心上人。在《汉广》中也有类似的手法,“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先说到南方有高大的树木,没有福分在下面休息。再说到汉水有“游女”,却追求不到。不仅仅是这两首当中采用“起兴”的手法,在《蒹葭》、《野有死麕》、《邶风·燕燕》、《子衿》、《鹊巢》、《草虫》等等。这种手法在今天的歌曲中也用得很多,尤其是在“信天游”中用的较广泛。不自觉的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太阳下上明早依旧爬上来,鸟儿飞去明年依旧会回来,我的青春一去不会来”。这句歌词是不是跟《诗经》中广泛用的“起兴”手法一样呢?

  在我看来《诗经》中婚恋诗就是两大种:恋爱诗和婚姻诗。恋爱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单相思,自然包括男子单思女子和女子单思男子。二是相互思念并爱恋。第三类应该归于未婚男女初试云雨一类了。婚姻诗则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生活幸福、甜蜜恩爱型。二是婚姻受阻型。三是婚姻受挫型,而婚姻受挫又可以划分为“单纯的怨妇”和“刚强自爱”型的。下面对以上分类做出具体的说明和阐述。

  一、恋爱之苦涩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位于《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被世人传唱了两千五百多年后依然广泛的被男子们用来抒发对女子的爱慕,尤其是那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几乎都会这么一句。可见《关雎》比周杰伦的歌曲流行程度还要广!

  《关雎》中的男子,据学者们推测应该是贵族青年男子,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可以看出来了。在寻常百姓家是不会有这么好的乐器的。而《汉广》中的男子则不同,他应该是一个农家子弟了,“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言秣其马”等,这些都是只有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才会做的事情。可见男子爱慕女子也是有等级差别的,贵族中的男子则可以想尽一切自己能用到的手段来取悦自己的心上人,而出身低贱的男子,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子就是“求不可得”。身世的差别就导致爱情的差距。

  另外,还有一首诗也很美,因为它描写的风景很有情趣,那就是《蒹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用“蒹葭苍苍”四字反复吟唱,回返往复,韵味极深,加之其写到的“白露”、“水中央”、“水中湄”、“水中汜”的景象和地点,都像画面一样,不禁让人想到了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我记得还是在初三的时候翻阅父亲的书柜时偶然发现的,从来不爱多看书的我尽然坐下来把那本书看完了,可能当时的我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有懵懵懂懂的感觉,所以才会有兴趣把那本书读完。《蒹葭》这首诗也是在初三的时候学的,在看《在水一方》的时候我自然地想起了《蒹葭》,因为这两篇作品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相似的就要数对河流的景物描写了,也许琼瑶老师就是看完《蒹葭》后才有了《在水一方》这么一部作品的。

  古人说过,男子思女子多在秋季,秋季万物凋零,多阴,而男子属阳,因此秋季多为男子思恋女子;而女子思君则多在春季。《蒹葭》中描写的“白露”应该是秋天来临的标志吧!我想《蒹葭》是否与古人对男子怀人的说法相一致呢?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子衿》

  读到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高一时候我们班一个男生给我写的“情书”,第一句就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是由于我才疏学浅,只知道曹操曾经作诗的时候引用过这两句,不知其真实含义,所以高一的“情书”时间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看来,这首诗就是写一个陷入爱情的女人在城门口的等待她的情人,一个女孩子家家的,怎么好意思去找你呢?“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女子在城楼下等得甚是辛苦,“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呀!明明才分离,却又开始思念你,仿佛有九个月没有见面了!“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女子思念男子总是多于男子思念女子,人们常说,男人拿爱情当点心,女人却拿爱情当主食。看着这痴情的女子在城门下等的那么着急,我都不免有些替她担心起来了。

  看到《子衿》,又让人想起了《静女》,《静女》中的男子也是在城楼下苦苦的等着自己的心上人,而心上人却似乎是有意要戏弄着憨憨的男子,弄得男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二、恋爱之甜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

  男女之间就通过水果来传情,看上了就抛出自己手中的水果。砸向自己的心上人,这与现代社会确实不同,在现如今,那对情侣不是从“我爱你”“你爱我吗?”开始的?在求爱这方面,到没有古人那么风趣,就像我曾今看到一位男子向女子表达爱意时说的话一样“今天的月亮真好!”月本没有感情,阴晴圆缺全凭自己,但是有情的人儿,让无情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吗?就像“木瓜”“木桃”一样,喜欢他就把手里的水果砸向他吧!

  三、爱到浓时的激情碰撞

  这一类的诗则是古代男女幽会的诗句了。在《诗经》中,女子多聚集在桑林,而男子若想念女子,想要与心上人约会,那么就去桑林吧!“十亩之间兮,桑者泄泄兮。”采桑的的女子真多呀!罗敷不就是被称为“采桑女”的吗?

  桑林,是一个充满性爱气息的暧昧场所,《诗经》中收录的诗大部分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关于民间的性爱,自然是少不了的了。

  除了桑林之外,还有其他的地方也可以与相爱的人发生云雨之情,那就是古代的狩猎场所。《野有死麕》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对于这首诗,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在于男子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是急切而又羞涩的诗,并且是发生在狩猎场所的。何以见得?我们来看这第一句“野有死麕,白茅包之”以及中间的一句“林有朴椒,野有死鹿。”麕和鹿不是一般的动物,麕又是獐子,一般只有贵族男子在涉猎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打猎到的,由此可见整首诗中发生的事情是在园囿之中发生的,“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吠兮!”能不能看作是少女急切而又羞涩的心理呢?至于很多学者把它说成是男子强暴了女子,我并不认同,男女之间偶尔偷欢这也是人之常情,在没有史料的证明下,有诗意的想象是美好的。

  四、婚姻挫败而生怨妇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总有人偏偏要自掘坟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女子被抛弃的形象总会有的,而且古代休妻还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在古代,女子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又时候就像东西一样被男人玩赏着,当有更好的玩物时,便毫不犹豫的抛弃自己的配偶。无论是古代女子还是现代的小白领,谁能容忍自己的丈夫移情别恋然后将自己抛弃呢?我想古今中外的女人应该是立场一致的吧!

  在《诗经》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分是纯粹的怨妇,仅仅是指责丈夫或者恋人的不忠,哭诉自己的不幸。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好一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痴情女子啊!因为自己的恋人对自己不理不睬近于冷漠,把自己的幽怨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一首诗的主人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了。《谷风》中描写的女主人公,与丈夫曾一起辛勤的劳动,使家境渐渐好转。日子富了,丈夫却抛弃了她,另寻了新欢。这是她十分的幽怨,但是有割舍不下她亲手操持的这个家。诗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善良、柔弱、痴情,但是却遭此下场,不免让人心生怜悯之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的遭遇是不是给我们现代女子一些启示呢?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说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女人被解放了。都说现在女人顶半边天。真的是这样吗?女人可以外出工作养活自己,男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女人同自己一样在外面工作,但是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变化呢?在大部分家庭里,男人的观念依旧没有改变,他们认为家务就是女人应该做的。这样说来女人是被解放了,解放的是女人受苦受累的权利。女人既得为生计而奔波有得为家务而操劳。如果女同胞们不幸成为被抛弃的对象,那么就请爱惜自己。

  五、婚姻受挫之刚强自爱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氓》中的最后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最后几句才是文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女性刚强的一面。这首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由恋爱到婚姻破裂的全过程,看到这首诗时,似乎是在听一个弃妇讲述自己的恋爱诗的甜蜜和婚后的不幸,感觉诗中的女主人公就像在我身边一样,但是她与众不同的就是她并没有像上面讲到的那样怨天怨地怨夫君,而是总结了自己不幸的根源之后,坚定自己的信念——“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我喜欢独立的女性,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感情上,不能完全依赖一个人,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休息的空间,这也是在现代虚无的社会中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像《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虽然婚姻破裂,但是人生中不仅仅只有爱情,对于被“情”字伤害的女性们,应该多学学古人,反思一下,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

  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很多人都知道古代娶亲都是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诗经中也有这样的情况。虽然求得配偶是通过“媒人”来说定的,但也有美好的姻缘。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啊!让人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在同一屋檐下念书,但是父母之命无法违背,只能嫁给马家公子,幸而中途经过山伯的坟墓,才有了现在的化蝶。不仅仅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是这样的,在《孔雀东南飞》中不也是如此,如果刘兰芝不是要遵从哥哥的意思,也不会有后来的结果,父亲不在了,长兄就为父。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吃人的礼教害苦了多少有情人。这也是鲁迅先生极力批判的东西。现在的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没有活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在现代社会是不会带来幸福的,对于我们来说,能够自由的选择伴侣,自由的合法通婚,这一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子曾经曰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曰过:“小子何莫学乎诗。”由此可见,孔老夫子对《诗经》有多么高的评价,而且《诗经》一直作为儒家的教学材料,更能看出《诗经》的重要性了。而我们这些大学生当中,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古人的心声呢?

  《诗经》中的爱情,在我看来可以用四种植物来概括:

  芍药——这是相爱人的信物。为什么不是玫瑰?玫瑰带刺,难道不会刺伤你的心上人吗?

  荇菜——这应该是代表着公子们爱慕美人而不得吧!

  桑——这应该是情窦初开的女子们窃窃私语和男子们来择偶的地方吧!被抛弃的女子就成了落下的黄色桑叶了!

  木瓜——相爱的人因爱而结合,因结合而幸福!

  《诗经》的植物多的数不过来,劳动中的人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自然界的动植物。所以《诗经》中那些不计其数的植物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诗经》就像一条河流,有湍流、有潺潺小溪,有轻扬的流水、也有澎湃的漩涡……读《诗经》不会像读其他古代诗集那样累,因为《诗经》中流露出来的都是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没有半点造作。似乎自己就像走入了他人的内心世界一样,细细的品味,不是诗也是诗!

  当你觉得生活的步伐太快时,就静下心来读读《诗经》吧!它会让你沉静下来,顺着它的小溪流静静的流淌……

论《诗经》时代的婚恋观有哪些

情诗是《诗经》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国风》中的民间情歌,又是《诗经》最有特色的、最富感染力的作品。

这些民间情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婚姻生活,反映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意识。

遍览《国风》中的民间情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时代劳动人民的婚恋观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忠贞不渝为尚,视“二三其德”为耻。

恩格斯说过“爱情就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8页)。

《诗经》中的许多民间情歌就充分的表现出爱情的这种本性。

《郑风 出其东门》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面对“如云”、“如荼”的女子,诗人不为所动,心中始终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缟衣綦巾”、“ 缟衣茹藘”,衣着朴素淡雅的姑娘,不难看出,诗人的爱是何等的执着,又是何等的专一。

这首诗通过男子内心世界的吥露,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肯定与崇敬。

如果说《郑风 出其东门》还只是从男子一方面,通过诗人的追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那么,《国风》中的许多弃妇诗则是从另一方面,通过批判负心郎的“二三其德”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邶风 谷风》通过反复铺陈、对比,活画出一个忘恩负义之徒的可鄙嘴脸。

未结伉俪之时,他“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在春水荡漾之畔,情意绵绵,一嫩枝相赠。

那时,他“伊余来暨”,奉诗中女子为心上人。

心地纯洁善良的姑娘抱着“及尔同死”的愿望,与他开始了夫妻生活。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为了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庭,女子勤勉持家,日夜操劳,不计辛劳,不避艰难。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

发家致富之后,丈夫却把自己看做毒蛇猛兽。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

”“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一脚把她踢出家门。

诗歌通过女主人公的诉说,一方面揭示了奴隶社会广大劳动妇女“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悲惨命运,林一方面也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忘恩负义之徒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和《邶风 谷风》相比,《卫风 氓》的揭露性、批判性更为强烈。

诗中的氓是一个伪善不仁的家伙,他先是利用外表装扮的和善,骗取了女主人公的爱情,待到家里渐渐富有起来,他便喜新厌旧,抛弃了女主人公。

面对这种抛弃,女主人公坚决的进行痛斥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并向同伴们悲愤地发出了“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的警告,告诫大家不要再上那些负心郎的当。

这类弃妇诗在《国风》中还有一些。

这些诗虽然有详有略,但都无一例外的表现出当时社会的劳动人民在婚恋观上所执的严肃态度,以及对那些道德败坏者的无情鞭挞。

还应该看到,《国风》情歌对劳动人民在爱情上忠贞不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感人的要算一些悼亡诗所表现出的生死恋。

如《唐风 葛生》的第四章、五章: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诗歌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已故丈夫的一往情深:无论夏日何等悠悠,冬夜何等漫漫,时间过了多久,我的心是永远不变的。

即使有一天我死去了,还要和丈夫葬在一起,永不分离。

爱之真,爱之深,是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二、不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自己的终身大事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从《国风》中的民间情歌可以看出,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已经干预到民间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生活了。

《豳风 伐柯》中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齐风 南山》中说:“娶妻如何,必告父母。”

“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这都说明了礼教在当时的制约作用,使得一些青年既想追求真正的爱情,又不得不瞻前顾后,从而形成心理上尖锐的矛盾,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郑风 将仲子》就真实的反映出这种情况: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面对将要翻过墙头来和自己幽会的小二哥,诗中女子内心十分矛盾,她虽然再三向自己的恋人表白“仲可怀也”,却又再三劝他“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

姑娘怕什么?原来“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

由此可见,礼教在当时已经成为阻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社会政治力量。

然而,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多的青年男女则表现出积极反抗和勇敢斗争的精神。

这类题材的诗歌在《国风》中占有大量的篇幅。

首先看《国风 大车》:

大车槛槛, 毳衣如炎。

岂不尔思, 畏子不敢。

大车窀窀,毳衣如满。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瓠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这是一首男女相慕,誓同生死的诗。

诗中女子迫于大夫的干预,不能和恋人接近。

然而,她并没有停留在 “岂不尔思, 畏子不敢”,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的悲叹上,而是指天发誓,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礼教的坚强意志“瓠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这真实话语铮铮,掷地有声!

《鄘风 柏舟》也是一首充满反抗精神和自主精神的诗: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诗中女青年爱是上那个“髧彼两髦”的男子,但是遭到母亲的激烈反对,母亲要她按照自己的意向另外择亲。

对母亲的包办婚姻,女青年坚决不从,并以“之死矢靡它”的誓言,表明自己到死也不改变心肠的态度。

还应指出,比起未婚女子,已婚女子所受的束缚往往更多,更甚。

然而她们同样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

如《邶风 柏舟》是一首寡妇自誓诗,诗中的女主人公 尽 管为兄弟的不理解而痛心,为群小的侵扰而烦恼,为外界的压力而忧虑,但是,她 始终没有丢弃自己的主见: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石头可以任人搬迁,但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任人搬迁;席子可以任人曲卷,但我的心不是席子,不能任人摆布。

到什么时候,人的尊严都不可丢弃,这就是诗中女子的坚定信念。

三、视追求爱情为天经地义,表现得率真、质朴、大胆、热烈。

恩格斯对什么是爱情曾作过这样的科学概括,他说,爱情就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据此应当说,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历史上,第一次揭示爱情真正目的,正是《国风》中的情诗。

读着它,时时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来自诗歌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三个明显特点:

1.感情抒发炽热,强烈。

《周南 关雎》有这样一个镜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诗中的男青年为了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姑娘,日里思,夜里想,心似一团火,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可在梦中还在追求,还在思念。

无独有偶,我们在《陈风 择陂》中有看到与前者相对应的镜头: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寐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中女子在耿耿长夜中思念自己的情人,翻来覆去睡不着,以至于眼泪夺眶而出,痛哭失声。

一个是男求女,一个是女恋男;一个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一个是“寐寐无为,辗转伏枕”这一男一女,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诗经》时代男女在热恋中的强烈感情。

2.语言表达率直、质朴。

《国风》情歌所表现的青年男女恋爱往往直抒情怀,毫无忸怩造作、遮遮掩掩的痕迹。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 摽有梅》

这是一首女子求偶时所唱的一首情歌,诗歌以梅树起兴,通过“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写出女子逐步进入青春成熟期,继而女子直抒胸臆,向男子发出了内心的呼喊,时不我待,机不可失。

要求他趁着吉日良辰,完成终身大事。

其语言之坦诚,态度之率直,实在令人感动。

再看《王风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正因爱的炽热,爱的强烈,恋人们往往相见恨日短,离别恨日长。

对于这种离别之后度日如年的感受,恋人不屑于遮掩,也不加任何修饰,而是从一日到三月,一日到三秋到一日如三年,率直的道出彼此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强烈,从而把一颗滚烫的心坦然地剖露在情人的面前。

3.在男女恋爱活动中,女方往往是主动的一方,《郑风 溱洧》就有这样一段描写: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诗中女子在与男伴接触时,显得非常主动,毫无芥蒂与顾忌,她首先打破沉默,向男伴建议:“去河边玩玩吧。

”可是,小伙子有些憨傻地回答:“已经看过了。

”女子又进一步引诱说:“陪我再去游览一下好不好?洧河那边又广阔又好玩。

“暗示出应该趁此机会去追求爱情的欢乐。

正是由于姑娘的循循善诱、主动热情,小伙子打破了最初的拘谨,两人有说有笑,感情逐渐融合,终于互赠芍药花,定下终身。

女子的主动还问我表现为对男子的戏谑。

如《邶风 静女》就有这样的描写: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娴静美丽的姑娘本来约好在城上的角楼旁等候,而当男伴到来时,她却故意躲起来。

这一躲,交男朋友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从而为两人的会面平添了许多情趣。

《郑风 褰裳》中的女子则更无顾忌。

它任情的戏谑自己的男伴: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这就是说,你要是爱我、想我,就拎起衣服过河来。

你若不把我放在心上,难道我再也没有朋友了吗?你这个傻瓜呀,实在太傻了。

正是在这段“最后通牒”式的戏谑中,姑娘既表达了自己的爱慕,又表现了自己的人格。

相形之下,小伙子何去何从,只能听凭姑娘的安排了。

总之,诗经时代的青年男女,看待爱情、婚姻,正如天理之所在,人性之使然,理直气壮,很少顾忌。

比起后来封建社会的许多痴男怨女来,他们要算自由、开化得多了。

四.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为择偶的重要准则。

如果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国风》情歌在表现人体外在美时,常常使用“硕”、“大”这样的字样。

在《陈风 择陂》中,女子盛赞自己的意中人是“硕大且卷”、“硕大且俨”。

在《邶风 简兮》中,女子夸耀自己的情郎是“硕人俣俣,公庭万舞”,都突出了男子身材的高大魁梧。

对女子也有这样的描写。

例如《卫风 硕人》赞美庄姜“硕人其颀”,“硕人嗷嗷”。

说她身材高大丰满,亭亭玉立,器宇轩昂。

当然,对女性的外表面,除了有“硕大”、健美的描写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秀美的描写。

《郑风 有女同车》中写女子“将翱将翔”,写出她行动袅娜,宛如飘飞。

《陈风 月出》在表现得更加细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歌以皎洁的月光为背景,描写出一个美人的形象:如窈窕多姿,步履轻盈,体态优美。

由“硕大”到秀美,这大概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的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

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择偶的首要条件还是看人的内在美,即人的思想、品格、道德。

请看《郑风 女曰鸡鸣》,这是一首描写劳动妇女互相恩爱的诗。

诗的第三章女子对丈夫说:

知子知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知道你勇敢勤劳,我把随身所佩之物赠送给你。

知道你善良和顺,我把随身所佩之物赠送给你。

知道你友好亲切,我把随身所佩之物报答你。

这段话明白地告诉人们,这个农家妇女之所以把自己的爱献给丈夫,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和顺、具有良好的品格的人。

由此可以看到,人的内在美在劳动人民心目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再看《魏风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这是一首女子赞美其所思慕的男子的诗篇。

诗共三章。

第一章从总体上写男子的美,说他美得无与伦比,第二章从外表上写他的美,写出他青春年少,朝气蓬勃,鲜美如花,第三章则以玉做比,写出他心地纯净温和,洁白无暇,表里如一。

惟其如此,姑娘对自己的意中人作出这样的评价:“殊异乎公路”、“ 殊异乎公行”、“ 殊异乎公族”。

就是说,那些衣着讲究,外表华丽、地位显贵的公子哥儿是远远比不上他。

这说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诗经》时代劳动人民择偶的重要标准。

以上,我对《诗经》时代劳动人民的婚恋观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

从观念反映现实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对当时的婚制状况作出如下结论:

第一、尽管群婚制和对偶婚制的痕迹仍然存在(主要在上层社会),但一妻一夫制在民间已经基本确立。

《国风》民间情歌对忠贞不渝的肯定和对“二三其德”者的揭露批判,正是与这种制度所要求的稳定的一夫一妻关系相适应的。

此外,诗歌所反映的家庭经济、私有财产、婚媒制度也是很有力的佐证。

第二、礼教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已开始干预到民间的恋爱、婚姻生活。

《国风》民间情歌中“匪媒不得”、“必告父母”的提法以及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的矛盾、苦恼,即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礼教禁锢还未占居统治地位。

在《国风》民间情歌所表现出来的爱情活动中,青年男女之所以比较自由,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之所以敢于反抗,敢于追求,正是基于这种社会现实。

第四、劳动人民以基本上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统治阶级的高尚婚恋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标准。

这标志着人类情爱活动中开始摆脱出蒙昧的状态,进入一个理性、文明的新阶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