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计算力学学报审稿流程

2023-12-07 23: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计算力学学报审稿流程

一定要比较的话 是SCI的难些。

 那什么是SCI、EI检索呢?

  1论文进入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的意义

  1)加大论文信息传播的力度、速度和广度,吸引读者,拓宽国内外的读者面,提高论文乃至期刊在国内外的被引频次;

  2)引起期刊重视,提高作者论文的采用率;

  3)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学研究工作;

  4)促进论文编写格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与国际文献接轨;

  5)提高论文乃至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6)提高作者、期刊、工作单位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2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

  1)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见下文)。

  2)美国《工程索引》Ei(见下文)。

  3)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CA。CA报道的化学化工文献量占全世界化学化工文献总量的98%左右,是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收录最全、应用最为广泛的查找化学化工文献大型检索工具。

  4)英国《科学文摘》(ScienceAbstracts,SA;或INSPEC)

  --《物理文摘》(SectionA-PhysicsAbstracts,PA);

  --《电子与电气文摘》(SectionB-ElectricalEngineering&ElectronicsAbstracts,EEA);

  --《计算机与控制文摘》(SectionC-ComputersandControlAbstracts,CCA);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

  5)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Journals,AJ)或РЖ(共220余卷),被称为世界三大综合检索统。

  6)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orrentBulletinonScienceTechnology,CBST;为印刷本,共12分册)。

  现扩充为大型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JapanInformationCenterScienceandTechnology,JICST)。被称为世界三大综合检索系统。

  国际部分重要检索系统名单,参见附录A。

  3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在美国费城创办。40多年来,SCI(或称ISI)数据库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检索工具书,而且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一项重要依据。它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它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3.1SCI来源期刊的两个档次

  nSCI。是SCI的核心库,产品代码K(内圈);

  nSCI-Expanded(简称SCI-E),又称SCI-Rearch。是SCI的扩展库,产品代码D(外圈)。

  内圈与外圈都是精选的,同等重要。其区别在于:影响因子、地区因素、学科平衡等。

  3.2SCI产品的6种版本

  ①SCIPrint印刷版。1961年创刊至今。双月刊。现在拥有3700余种期刊,全为内圈。

  ②SCI-CDE光盘版。季度更新。现在拥有3700余种期刊,全为内圈。

  ③SCI-CDEwithAbstracts,带有摘要的光盘版。逐月更新。现在拥有3700余种期刊,全为内圈。

  ④MagneticTape磁带数据库。每周更新。现在拥有5700余种期刊,外圈。

  ⑤SCISearchOnline联机数据库。每周更新。现在拥有5700余种期刊,外圈。

  ⑥TheWebofScienceSCI的网络版。每周更新。现在拥有5700余种期刊,外圈。

  3.3SCI数据库的分类

  目前,SCI数据库分为两类。

  3.3.1引文索引数据库(CitationIndex,简称CI)

  (1)CI的内容

  1)期刊论文的相关信息--作者姓名,论文题名、出处,英文摘要;

  2)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2)CI的学术领域

  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产品代码为K)3500种期刊;

  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SSCI(J)1700种期刊;

  3)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HumanitiesCitationIndex,AHCI1150种期刊。

  4)其他专业引文索引

  ①计算数学引文索引CompuMathCitationIndex(4);

  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引文索引Biochemistry&BiophysicsCitationIndex(BB);

  ③生物技术引文索引BiotechnologyCitationIndex(HI);

  ④化学引文索引ChemistryCitationIndex(CD);

  ⑤神经科学引文索引NeuroscienceCitationIndex(MD);

  ⑥材料科学引文索引MaterialsScienceCitationIndex(MS)。

  3.3.2现刊题录数据库(CurrentContens,简称CC)

  现刊题录数据库共分7个组别。另外还有

  --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cedings(ISTP);

  --社会及人文学会议录索引IndextoSocialSciences&HumanitiesProccedings(ISSHP)。

  3.4SCI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1)主要收录数学、物理、化学等学术理论价值高并具有创新的论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八六三"高技术项目等;

  3)论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美国《工程索引》(Ei)

  4.1美国《工程索引》简介

  美国《工程索引》(EingineeringIndex,简称Ei),在1884年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创办,是一个主要收录工程技术期刊文献和会议文献的大型检索系统,被称做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

  4.2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

  4.2.1EiCompendex标引文摘。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主题词和分类号,进行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

  4.2.2EiPageOne题录。不列入文摘,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不进行深加工。有的PageOne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

  对Ei收录论文两个档次区分的示例,参见附录B。

  4.3Ei发展的几个阶段

  ①创办初,月刊、年刊的印刷本(EiCompendex),1884年至今。

  ②70年代,电子版数据库(EiCompendex),并通过Dialog等大型联机系统提供检索服务。

  ③80年代,光盘版(CD-ROM)形式(EiCompendex)。

  ④90年代,提供网络版数据库(简称CPXWeb),推出了工程信息村(EngineeringVillage:

  EiCompendex+PageOne);

  1999年,中国18所高等学校联合购买网络版数据库的使用权,镜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

  2000年8月,Ei推出EngineeringVillage2新版本,于2000年底出版。

  4.4Ei把收录的期刊分三个档次

  ①扩充期刊,约2800种。它只收录题录(EiPageOne)。在Ei的扩充版中,1999年收录我国期刊156种;《计算力学学报》被列入EiPageOne。据悉Ei的扩充版将于近几年被取消。

  ②选做期刊,约1600种;其论文只选择收录,作为EiCompendex。《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被列为选做期刊。

  ③核心期刊,约有1000种;每期所有论文均被收录。《金属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为核心期刊。

  我国1996~2000年被EiCompendex收录的期刊(②+③)数请见表1。

  表1EiCompendex收录中国期刊统计

  名称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0月末

  中国期刊80899094

  高校学报17182023

  大连理工大学(105)(120)(190)(124)(6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4)(21)(79)(49)(8)

  东北大学学报(0)(0)(0)(59)(63)

  注:1)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0卷第5期开始进入Ei;

  2)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和《材料科学与工艺》

  将于2001年1月1日被Ei列入收录刊源;

  3)扩号内的数字为收录摘要的篇数。

  4.5Ei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1)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工程论文,如: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

  --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

  --电气工程、电厂、电子工程、通讯、自动控制、计算机、计算技术、软件、航空航天技术等;

  --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燃烧技术、生物技术、轻工纺织、食品工业;

  --工程管理。

  Ei不收录数理化、生物学、医药、农林等学术理论论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八六三"高技术项目等。

  3)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有创新。

  5论文编写格式要符合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SCI、Ei有关规定

  5.1基本要求

  必须满足国际检索系统对论文格式的要求,至少应包括下列几项(英文):

  论文题名、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作者工作单位、论文摘要、文献出处、参考文献。

  5.2论文题名

  题名应简明、确切,不要太长、太笼统。英文题名可以省去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如the、a、an等。

  题名内不应列入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代号,以及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等。

  5.3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

  应按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建议:

  作者姓氏在前,全大写。名字在后,首字母大写;双名连写,其间加半字线。如;

  林皋LINGao,钟万勰ZHONGWan-xie,欧阳华江OUYANGHua-jiang。

  请勿将姓氏写在名字后:Ming-shengWANG,MingshengWang;

  请勿将名字缩写:WANGM.S.,MSWANG。

  多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LINGao,ZHONGWan-xie,OUYANGHua-jiang

  5.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要规范、统一、稳定,英文译名结尾处应加"China"。如: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4)不要只写"工程力学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rchitecture,DalianUniv.ofTechnol.,Dalian116024,China)。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勿写成大连化物所或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对于多作者、多工作单位,应写成

  LIZhi-gang1,CHENXiang-dong1,WANGPing2,ZHANGYU-shun3

  (1.StateKeyLab.ofStruct.Anal.ofInd.Equip.,DalianUniv.ofTechnol.,Dalian116024,China;2.Inst.ofEng.Mech.ofState

  Earthq.Bureau,Harbin150080,China;3.Inst.ofEarthq.ofGuangdongProv.,Guangzhou510070,China)

  5.5英文摘要

  国际重要检索系统通常采用英语。它们在收录一篇论文摘要时,主要看英文摘要写得好不好。所以提高英文摘要编写质量非常关键。它包括:摘要内容、格式、语句的时态和用词的准确性。

  --摘要的内容:对于报道性文摘,应当列出研究课题"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要素。

  --摘要的长度:100~150个词,不应出现公式、图表、参考文献的序号;第一句不应与题名重复。

  --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尽量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

  Ei对英文摘要的撰写要求,请参见附录C"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书写规范化"。

  5.6文后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要精选,应规范

  --引用文献中书刊的层次、数量、出版年份要仔细挑选核实,因为它可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程度。如果引用一大堆教科书,SCI是不会收录这篇论文的。

  --参考文献的编写,应遵循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正在修订之中)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把文后参考文献编写好。

  --SCI则特别要求把文后参考文献全部译成英文。

  5.7加注论文来源

  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八六三"高技术项目等重要论文,不要忘记在篇首页地脚注明标准的资助项目名称,并在括号内写出批准号,以证明论文价值。因为这类论文,其项目都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论证后批准的课题,受到国内外检索系统的重视。

  6投稿途径

  论文被SCI、Ei收录,学术水平是基础,编排格式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论文的学术水平再高,如果投稿方向不对,根本不能被ISI、Ei收录。建议通过以下五种方式投稿。

  1)投向《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已被EiCompendex收录。好文章投给我校学报,可以牢固树立学报的学术地位,引起SCI、Ei重视,形成良性循环。

  2)充分利用已有渠道

  如果您的论文曾经被SCI、Ei收录过,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渠道。人头熟,对刊物编排格式适应。

  3)投向国内期刊

  稿件多,要分流;不能全在本校学报发表,应向国内已经被SCI、Ei列入刊源表的期刊投稿。注意:

  --SCI的来源期刊名单每年都在我国许多报刊上刊登,但有许多错误。如1999年底以来在各大报刊上公布的、由美国ISI提供的中国期刊名单多出6种(非中国期刊),丢了8种。经过近一年核实,现提出"美国SCI数据库1999年收录中国期刊通讯地址和E-mail",见附录D,供参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公布了"美国EiCompendex(光盘版)1999年收录中国期刊名单和篇数"。但是,Ei2000年对中国期刊进行了调整:淘汰了14种,新增加了6种。向这些期刊投稿时,还应注意:①有些高校学报不接收来自校外的稿件;②要向核心期刊投稿;③可向选做期刊中收录篇数较多的期刊投稿。投稿时参见附录E"EiCompendex收录篇数较多的中国期刊编辑部的通讯地址"。

  4)投向国际期刊

  由于语言上的障碍,采用英语的国际期刊比中文期刊容易进入SCI、Ei,但其学术水平不一定都比中国期刊高。中国期刊进入SCI的数量有限;在这种期刊上发表文章,难度较大。应把部分稿件向国际分流。目前,许多高等学校都在对SCI、Ei的刊源表进行研究,并加整理;我校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已掌握了SCI大部分核心期刊的通讯地址和E-mail,可帮您提供捷径。

  5)争取使您的论文进入国际会议论文集

  SCI、Ei都收录国际会议论文集。应主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果您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机会少或经费困难,应争取参加在国内,特别是在校内举办的国际会议,并积极投稿。SCI、Ei对这种国际会议论文集是很有兴趣的。最近赴美国考察有一种感觉,与中国期刊相比,这种论文集进入SCI、Ei要容易得多。

  附录A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名单

  A1法国《文摘通报》(PASCAL),世界三大综合检索系统。

  A2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ambridgeScienceAbstracts,CSA;下设52个数据库)

  1)美国《金属文摘》MDX或MEDADEX;

  2)美国《工程材料文摘》EMA;

  3)美国《铝工业文摘》AIA;

  4)美国《世界陶瓷文摘》WCA;

  5)美国《腐蚀文摘》CorrA;

  6)美国《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文摘》CISA;

  7)美国《电子与通讯文摘》ECA;

  8)美国《超导文摘》SS/SA;

  9)美国《水生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

  10)美国《生物科学与生命源》ASFA1:BSLR;

  11)美国《海洋技术,政策与非生命源》ASFA2:OTPLR;

  12)美国《水污染与环境质量》ASFA3:APEQ;

  13)美国《水文摘》ASFAAA;

  14)美国《海洋生物技术文摘》ASFAMBA;

  15)美国《海洋文摘》OA;

  16)美国《健康与安全科学文摘》HSSA;

  17)美国《污染文摘》PollA;

  18)美国《农业与环境生物技术文摘》AEBA;

  19)美国《动物行为文摘》ABA;

  20)美国《社会学文摘》;

  ……

  A3国际数学、力学检索系统

  1)美国《数学评论》MR;

  2)美国《最新数学出版物》CMP;

  3)德国《数学文摘》ZBlMATH。

  4)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MR。

  A4国际化学化工检索系统

  1)英国《分析文摘》AA;

  2)英国《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文摘》CEABA;

  3)英国《化工商业新闻数据库》CBNB;

  4)英国《化学品安全新闻》CSNB;

  5)美国《石油文摘》PA。

  A5美国《世界纺织文摘》WTA

  A6英国《英国海运技术文摘》BMTA

  A7美国《环境文摘》EA

  A8国际医药检索系统

  1)美国《医学索引》IM或NLM;

  2)荷兰《医学文摘》ES;

  3)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

  A9国际农业与生物学检索系统

  1)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s;

  2)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

  3)美国《生物学文摘》BA(BIOSIS);

  4)英国《动物学记录》ZR(属于BIOSIS)。

应用力学学报能加急吗

审稿阶段是可以加急的,需要发邮件申请。。。

《《应用力学学报》是由国家科委审批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学术刊物。《应用力学学报》主要反映现代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时交流运用近代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取得的新成果。涉及的内容包括流体、振动、强度等。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讨论与探索、综合评述、工程应用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工程技术人员、力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

力学学报的论文范例

1.细胞铺展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李建军,赵亚溥  2.长试验时间爆轰驱动激波风洞技术研究 姜宗林,李进平,赵伟,刘云峰,俞鸿儒  3.大变形轴向运动梁的精确动力学模型 刘延柱  4.用拟协调元直接构造平面任意四边形单元——进入有限元的禁区 夏阳,胡平,唐立民  5.近圆参考轨道卫星编队洛仑兹力控制 彭超,高扬  6.盾构刀盘系统界面载荷力学表征与近似计算模型 张茜,蔡宗熙,黄干云,侯振德,亢一澜,郑琳  7.高超声速压缩拐角峰值热流位置预测模型研究 李邦明,鲍麟,童秉纲  8.电场作用下无黏聚焦射流的时间不稳定性研究 李广滨,司廷,尹协振  9.七方程可压缩多相流模型的HLLC格式及应用 梁姗,刘伟,袁礼  10.连续分层海洋中内波传播的一种数值模式 张洪生,辜俊波,贾海青,古彪  11.与结构动特性协同的自适应Newmark方法 邢誉峰,郭静  12.基于单探测器的X射线脉冲星深空导航算法 王奕迪,唐歌实,郑伟,李黎  13.神经能量与神经信息之间内在动力学关系初探 郑锦超,王如彬,张志康  14.变形模式对多孔金属材料SHPB实验结果的影响 王鹏飞,徐松材,郑航,胡时胜  15.材料黏滞系数与损耗因子的频率相关性研究 梁超锋,刘铁军,邹笃建,杨秋伟

徐世烺的中文期刊论文

33. 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及分析。水利学报,1982年6期,61-66,徐世烺。34.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统计分析。水利学报,1984年10期,51-58,徐世烺。35.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模型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1988年,21卷 4期,9-23,徐世烺、赵国藩。36. 混凝土裂缝的稳定扩展过程与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水利学报,1989年4期,33-44,徐世烺、赵国藩。37. 混凝土巨型试件断裂韧度和高混凝土坝裂缝评定的断裂韧度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1年,24卷 2期,1-9,徐世烺、赵国藩。38. 混凝土大型试件断裂能和缝端应变场。水利学报,1991年1期,17-25,徐世烺,赵国藩,黄承逵,刘毅,王凤翼,靳国礼。39. 用光弹性贴片法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过程。水力发电学报,1991 年第3期,8-17,徐世烺,赵国藩。40.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GF及其试件尺寸影响规律。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1期,79-86,徐世烺,赵国藩,刘毅,叶丽达。41.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2年,25卷 2期,32-38,徐世烺、赵国藩。42. 混凝土窄条断裂区模型及其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6期,徐世烺,赵国藩。43. 大骨料全级配混凝土断裂韧度和断裂能研究。工程力学,1996年增刊,赵国藩、徐世烺、王凤翼。44. 大尺寸混凝土试件的断裂韧度。水利学报,1997第6期,67-76,吴智敏,赵国藩,徐世烺。45.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砼双K断裂参数。水利学报,1999年第7期,12-16,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46.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砼K断裂参数及其尺寸效应。水力发电学报。2000 年第4期,(35-39),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刘毅。47.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砼等效断裂韧度。工程力学,2000,17卷第1期,(99-104),吴智敏,王金来,徐世烺,刘毅。48. 双相介质界面附近裂纹的断裂力学特征。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17卷第3期,(78-82),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49. 试件初始缝长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水利学报,2000 年第4期,吴智敏,徐世烺,刘毅。50. 用于确定双K断裂参数的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 40卷(S1),(110-113),赵志方、徐世烺。51. 骨料最大粒径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 年,40卷3期,(358-361),吴智敏,徐世烺,刘红艳,刘毅。52. 砼非标准三点弯曲梁试件的双K断裂参数。中国工程科学,2001 年第4期(76-81)。吴智敏,徐世烺,卢喜经,刘佳毅。53. 试件尺寸对混凝土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利学报,2001年12期。赵志方,徐世烺。54. 混凝土强度对基于粘聚力的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力发电学报,2001年10月,第3期,11-21,赵志方,徐世烺。55. 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形状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34⑸,29-34,赵志方、徐世烺。56. 裂纹垂直于双相介质界面时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力学学报,2001,18⑴,33-36,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蒲琪。57. 光弹贴片法研究裂缝扩展和双K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水利学报,2001年4期,34-39,吴智敏,徐世烺,刘佳毅。58. 裂纹端部细短纤维的应力分析。力学学报,2002,34⑵,200-207。王利民,徐世烺,陈浩然。59. 准脆性材料裂纹中远场桥联筋的应力与变形。工程力学,2002,19⑶,132-136。徐世烺,王利民,赵艳华。60. I-Ⅱ复合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小J2准则。工程力学,2002,19⑷,94-98。赵艳华,徐世烺。61.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工程力学,2002 19⑷,149-154。赵志方,徐世烺,周厚贵。62. 高性能精细混凝土与碳纤维织物粘接性能研究,工程力学,2002,增刊,95-104,徐世烺,Reinhardt HW,Markus Krueger。63. 配箍率对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影响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35⑹,39-43,贾金青,徐世烺,赵国藩。64. 砼双K断裂参数的实用解析方法。工程力学,2003,20⑶,54-61,徐世烺,吴智敏,丁生根。65. 楔入劈拉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水力发电学报,2003年第4期,15-22,徐世烺,赵艳华,吴智敏,高洪波。66. 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1期,14-19,贾金青,徐世烺。67. 半无穷大裂纹端部粘聚力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⑻:812-820,王利民,徐世烺。68.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虚拟裂纹粘聚力奇异性。应用力学学报,2004,21⑴:30-35,王利民,徐世烺。69. 混凝土Ⅱ型断裂与破坏过程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2004,23⑸:15-21,徐世烺,赵艳华。70.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G准则。土木工程学报,2004,37⑽:13-18;51;91,赵艳华,徐世烺,吴智敏。71.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2005,36⑾: 1320-1325赵艳华,徐世烺,聂玉强。水利学报,72.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拉拔计算分析。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⑵:15-21,徐世烺,李赫。73. 短纤维增强混凝土应力传递剪滞理论的改进。工程力学,2005,22⑹,165-169,张滇军,徐世烺。74. 考虑软化效应的粘聚裂纹张开位移分析。中国科学G辑王利民 徐世烺 赵熙强。,2006,36⑴,59-71,75. 一类Fredholm型弱奇性核积分方程展开解。物理学报,2006,55⑵:543-546,王利民 任传波 徐世烺 赵熙强。76. 小骨料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的实验测定。水利学报,2006,37⑸:26-36,徐世烺,张秀芳,郑爽。77.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RC)的基体开发和优化。水力发电学报,2006,25⑶:76-80,李赫,徐世烺。78. 混凝土断裂参数的灰关联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⑶:395-400,张滇军,徐世烺,王娜。79. 碳纤维编织网和高性能细粒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建筑材料学报,2006,9⑵:211-215,徐世烺,李赫。80. 用于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自密实混凝土。建筑材料学报,2006,9⑷:481-483,徐世烺,李赫。81. 混凝土Ⅱ型断裂韧度KⅡc试验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6,26⑸:20-28,高洪波,徐世烺,吴智敏,卜丹。82. 碳纤维砂浆与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实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6,9⑶:347-352,张滇军,徐世烺,孙进。83.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全过程的新GR阻力曲线断裂判据。土木工程学报,2006,39⑽:20-31,徐世烺,张秀芳。84. 各种级配大坝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实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6,39⑾:64-76,徐世烺,周厚贵,高洪波,赵守阳。85. 混凝土楔入劈拉试件的双K断裂参数叠加计算及其边界效应。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⑶:868-874,张秀芳,徐世烺,高洪波。86.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确定法。工程力学, 2007,24⑴:56-61,赵艳华,聂玉强,徐世烺。87. 黏聚裂纹阻抗的弯曲梁承载力。中国工程科学,2007,9⑵,30-35。王利民,徐世烺,任传波。88. 混凝土大坝接缝灌浆的剪切断裂过程及其断裂韧度测定,水利学报,2007,38⑶:300-305,徐世烺,喻常雄,李庆华。89. 楔入式紧凑拉伸法确定混凝土的断裂能。水利学报,2007,38⑶:683-689,徐世烺,卜丹,张秀芳。90. 静水压力下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试验测定,水利学报,2007,38⑺:792-798,徐世烺,王建敏。91. 电测法确定混凝土裂缝临界长度,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⑼,1432-1434,高淑玲,徐世烺。92. 利用水平外力总功研究PVA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韧性。东南大学学报,2007,37⑵:324-329,高淑玲,徐世烺。93. 单边切口薄板研究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工程力学,2007,24⑾:12-18,高淑玲,徐世烺。94. 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拉伸特性实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⑵:233-239,高淑玲,徐世烺。95.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薄板力学性能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7,28⑷:117-122,李赫,徐世烺。96. 高轴压比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短柱延性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7,40⑻:54-60,姜睿,徐世烺,贾金青。97.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机敏性的Ⅱ型断裂试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7,10⑷:484-487,张滇军,徐世烺。98.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实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⑸:699-706,徐世烺,姜睿,贾金青,孙根勤,厚童。99. 碳纤维编织网与PVA短纤维联合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7,40⑿:69-76,徐世烺,李庆华,李贺东。100. 水泥净浆和水泥砂浆材料的Ⅰ型断裂韧度测定。水利学报,2008,39⑴:41-46,徐世烺,朱榆,张秀芳。101.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与裂缝扩展GR阻力曲线的相关性,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⑶,316-320,张秀芳,徐世烺。102. 不同尺寸楔入式紧凑拉伸试件双K断裂参数的试验测定,土木工程学报,2008,41⑵:70-76徐世烺,卜丹,张秀芳。103. 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拉作用下虚拟应变硬化机制分析,复合材料学报,2008,25⑵:129-134,吴香国,韩相默,徐世烺。104. 用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曲线确定混凝土断裂能,水利学报,2008,39⑹:714-719,张秀芳,徐世烺。105.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土木工程学报,2008,41⑹:72-87,徐世烺,李贺东。106.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CFRC)机敏性的三点弯曲梁断裂参数试验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8,27⑵:71-77,张滇军,徐世烺,郝红曼。107. 用能量方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力学性能,工程力学,2008,27⑺:18-23,张秀芳,徐世烺。108. 利用导电性能确定接缝灌浆材料Ⅱ型断裂临界荷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48⑷:546-550,徐世烺,喻常雄,张滇军。109. 提高纤维编织网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实用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48⑸:685-690,李庆华,徐世烺,李赫。110.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与钢筋粘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8,25⑾:53-61,徐世烺,王洪昌。111. 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弯曲抗裂性能研究⑴:基本理论,土木工程学报,2008,41⑿:53-59,张秀芳,徐世烺。112. 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过程准则与解析,工程力学,2008,25(S2):20-33,徐世烺,赵艳华。113. 水压作用下大坝混凝土裂缝扩展与双K断裂参数,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⑵:119-125,徐世烺,王建敏。114. 不同软化曲线形状对裂缝扩展阻力GR曲线的影响,工程力学,2009,26⑵:5-9,张秀芳,徐世烺。115. 超高性能纤维加劲混凝土断裂参数研究与应用,工程力学,2009,26⑶:93-98,吴香国,徐世烺,吴明喜。116.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RUHTCC受弯梁的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9,39⑸:878-896,徐世烺,张秀芳。117. 超高韧性复合材料控裂功能梯度复合梁弯曲性能理论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9,39⑹:1081-1094,徐世烺,李庆华。118. 定向多壁碳纳米管-M140砂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中国科学(E辑),2009,39 ⑺: 1228-1236,徐世烺,高良丽,晋卫军。119. 超高韧性复合材料控裂功能梯度复合梁弯曲性能试验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9,39 ⑻: 1391-1406,李庆华,徐世烺。120.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直接拉伸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⑼:32-41,徐世烺,李贺东。121. 超高韧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抗冻耐久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⑼:42-46,徐世烺,蔡新华,李贺东。122.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水利学报,2009,40⑼:1055-1065,徐世烺,蔡向荣。123. 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弯曲抗裂性能研究(Ⅱ):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⑾:53-66,张秀芳,徐世烺。124.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测定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⑾:,徐世烺,蔡向荣,张英华。125. 配筋率对RUHTCC梁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⑿:16-24,张秀芳,徐世烺,侯利军。126.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梁的弯曲承载力及延性分析,工程力学,2009,26⑿:133-141,张秀芳,徐世烺。127.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性能和结构应用研究进展,工程力学,2009,26(S2): 23-67. 李庆华,徐世烺.128. 双K断裂模型粘聚韧度KIcc实用插值计算方法,计算力学学报,2010,(27)1:47-52,高洪波,徐世烺,吴智敏,卜丹.129. UHTCC薄板弯曲荷载-变形硬化曲线与单轴拉伸应力-应变硬化曲线对应关系研究,工程力学,2010,27⑴:8-16,徐世烺,蔡向荣。130.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对HPC深梁受弯性能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42⑵:313-316,夏冬桃,徐世烺,夏广政.131.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及韧性评价方法,土木工程学报,2010,43⑶:32-39,徐世烺,李贺东。132.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试验研究与计算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10,31⑶: 51-61,李庆华,徐世烺。133.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考虑拉应力增长影响的控裂钢筋混凝土复合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建筑结构学报,2010,31⑶:62-69,张秀芳,徐世烺。134. 水工有压隧洞衬砌双K断裂理论分析及裂缝宽度计算,土木工程学报,2010,43⑴:114-124,徐世烺,刘建强,张秀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