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贞琤.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席位——评《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J].中国酿造,2021,40(03):223.
[2]马萌.古代文学题材剪纸的演变及分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3):23-29.
[3]孙凯昕.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相融关系[J].艺术评鉴,2021(05):175-179.
[4]余丹.都城文化和古代文学研究的多维透视与立体建构——“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21(03):157-160.
[5]左硕丰.基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J].名作欣赏,2021(09):183-184.
[6]张子川.中国古代民族文论逻辑体系的建构——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119.
[7]娄红岩.从叙事文学角度探寻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139.
[8]图雅.蒙古语授课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2):101-104.
[9]雷正莲.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J].今古文创,2021(05):36-37.
[10]张帆.探析中国古代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评《中国古代文学与语文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21(01):97.
1.1995年11月在上海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电视舞蹈教学片《师范舞蹈教学节目集锦》(—)民族民间舞专集中担任舞蹈表演工作;2. 1998年11月独立编写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小学唱游教学指导》一书,并已正式出版;3.2005年1月论文《论音乐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学习过程》发表在《中国当代教育》2005年第1期,中华国际教育出版社出版。4.2006年6月,论文《论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器乐选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表在全国核心刊物《艺术教育》2006年第8期;5.2006年12月,论文《〈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发表在《科学时代》杂志2006年第12期;6.2007年1月,论文《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发表在《高教论坛》2007年第1期;7.2007年2月,论文《高师少数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探索》发表在《歌海》2007年第3期;8.2007年3月,论文《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多声部侗壮民歌合唱教学实践》发表在《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8期;9.2007年4月,论文《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的五种方式》发表在《广西教育》2007年第4期;10. 2007年7月,论文《论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器乐选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表在《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集》(第一卷),2007年7月第1版,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11.2008年12月,正式出版个人专著《<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12. 2009年9月,论文《<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发表在2008年全国核心期刊《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7期;13. 2012年3月,论文《中国网络音乐发展探析》发表在《大众文艺》2012年第3期;14. 2012年4月,论文《民族音乐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发表在《科教导刊》2012年第4期;15.2012年4月,论文《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发表在《新课程》2012年4月,总第228期;16. 2012年5月,论文《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性教学探索》发表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17.2012年6月,论文《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发表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18.2012年7月,论文《<非洲的灵感>音乐风格与成就》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家》2012年7月下半月刊。19.2012年7月,论文《民族唱法中声腔运用的教学探索》发表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20.2012年7月,论文《浅谈高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发表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21.2012年9月,论文《浅议高校声乐教学的改进》发表在《赤峰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22.2012年11月,论文《浅析电影音乐对影片的影响及其艺术特征》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电影文学》2012年第21期,总第570期;23. 2012年11月,论文《论音乐对电影认知的影响》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电影文学》2012年第22期,总第571期;24. 2012年11月,论文《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组织形式探析》发表在国家级期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第二十八卷。
是的,不包括。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成立于1868年,是晚清最大的官办西书翻译出版机构。翻译馆成立后译介出版了大量的西方科技书籍。据统计,在1868-1907年的40年间,翻译馆印制的各类书籍160种,总数达1075卷。翻译馆译书注重实用性,以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书籍为主,特别注重军事书籍的翻译出版。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翻译馆的翻译活动进行了研究,但多数从宏观上介绍史实,而从微观上探讨翻译馆对某一类书籍译介出版的研究尚属少见。鉴于此,本文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个案,探讨其对西方军事书籍的译介出版,以弥补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紧闭百年的大门。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更加认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1863年2月,李鸿章在《上曾相》中说道:“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且“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在倡导富国强兵的洋务派的主导下,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重振国防。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器、练兵之法,最直接简便的方法莫过于翻译西方的军事书籍。为适应这一需要,1867年,经徐寿、华蘅芳等建议,曾国藩上奏朝廷筹设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奏文中说:“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_格不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拟俟学馆建成,即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妥立课程,先从图说入手,切实研究。庶几物理融贯,不必假手洋人,亦可引申其说,另勒成书,此择地迁厂及添设翻译馆之情形也。”1868年,翻译馆正式成立,并先后聘请西方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金楷理、林乐知等,与中国的徐寿、华衡芳、徐建寅、李凤苞、赵元益、舒高第等人一起从事西书翻译工作。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的直接目的是为军工制造提供技术资料,因而所译之书基本上是按照清政府的要求,“特译紧要之书”,“平常选书法,为西人与华士择其合己所紧用者”。所谓“紧用者”,主要是指与中国直接相关的军事、制造等方面的书籍,“其所译,专以兵为主。其间及算学、电学、化学、水学诸门者,则皆将资以制造,以为强兵之用”。这一翻译取向充分体现了洋务派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富国强兵的宗旨。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