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杂志

2023-12-06 02: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杂志

文/雒宏军

每学期期末,学校都要评选优秀教师,采用教师直接投票的方法,谁的票数多,谁就胜出。后勤人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为了防止后勤人员全部落选,学校要求教师填写优秀教师名单的时候,至少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后勤人员。当然,学校行政会议对教师的投票结果也要审议,但是一般不会有什么变动,那些工作负责,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都会当选,教师的投票很公正,与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是一致的,其它优秀,比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等根据学校相关的考核制度进行。评优结果公布出来,教师也没有什么异议,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结果。我也一直认为,教师成为评优的主体,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么多教师的眼睛是不会看错的。

有一次,同另一位校长闲聊,他问起了学校评选优秀的事情,我就如实做了叙述。没想到,却引发了他的感慨,道出了自己一肚子的苦水。他说,一提起评优,他就心烦意乱,本来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事情,可总是不能如愿,评选结果一公布,各种矛盾接踵而来,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反倒受了影响。原来,他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一直由学校班子会议确定,虽然从师德到业务,还有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硬性条件,可是因为角度不同,班子成员对于提名教师的认识存在差异,也不排除有些人出于私心杂念随意提名,其它成员又不好意思说什么,实际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年龄、职称等情况,还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个评优会,总是要开上一半天,往往还是不欢而散。

我问,为什么不让教师参与评优呢?这位校长说,学校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办法,也曾经尝试过,结果教师和学校都不认可。原来,学校里一直存在着一些小团体,以个别工作时间较长的中老年教师为核心,这些小团体明争暗斗,一到评优的时候矛盾就激化了,虽然表面上都不说什么,私下里却不停的做工作,想把自己认可的教师评选进去,到了最后,评优结果也就变味了,一些真正能力强,业绩好的教师被排除在外,很多教师对此意见很大。最后,就一直由学校领导来确定优秀教师了。

 从评优这件事情看来,学校情况不同,工作方法就有了区别,就连结果也是大相径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非是学校不够重视,也不是学校不愿意放权给教师,也不是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排除了制度、管理这些因素之后,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教师群体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第一所学校中,教师崇尚的是专业能力,谁的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强,谁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而在第二所学校,失去引导的非正式团体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已经渗透到学校管理之中,造成了学校工作的被动,学校里拉帮结派,山头林立,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依靠专业能力立身,而是想法设法寻找团体的保护,这种庸俗文化成了了教师文化主流,这种文化已经无法支撑学校的发展,只能帮倒忙。

评优只是一个侧影,学校很多工作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就有了丰富的意蕴。比如最普遍的课堂教学,如果单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可以将课堂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些就是课堂教学常规,教师只要落实,就可以保证教学效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只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领,落实了常规却不一定就是好课。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对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要领,教师只要通过模仿,实习,通过多次重复就可以掌握,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很多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其实教学能力还在最初的几节课上徘徊,没有大的长进。从技术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对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分解,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很多教学参考所起的就是这些作用,甚至连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说明,然而,手握教学参考书,并不能解决教学问题,并不一定能够教得更好。一节内容相同的课程,经过不同教师的演绎,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对于学生来说,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师的性格、言行、气质、方法,以及根据自己理解对知识的阐述和延伸,这些因子隐藏于课堂知识教学的背后,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影响着学生,甚至比那些纯粹的知识影响更深刻。很多学生在若干年后回想起他的某一位老师,绝不是因为老师教给了他某个知识,总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课堂上的一件趣事,教学中的一个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侧影,对学生一次细微的关怀。这些,已经远远超越了技术的层面,形成了教师教学中不同的“风格”,已经成了一种教学的文化。“名师可仿不可学”“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影响”,这些常识印证了教学过程中文化现象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教师的课堂,如果只是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进行管理,缺乏文化的引导,总是欲速而不达,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实,学校大都如此,如果从制度上去考量,都有很丰富的内容,经过上级部门无数次的检查、督导,经过学校的反复实践,其完备性不言而喻,学校之间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如果从管理过程去分析,很多学校的管理不可谓不细致,不可谓不严厉,不可谓不科学。但是,完善的制度与严格的管理并不一定能带来学校的繁荣,表面看起来井然有序,其实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教师毫无幸福感,学生没有快乐感,学校成了师生都想尽快逃离的“炼狱”,这样的学校办不出理想的教育,这是因为学校缺少了灵魂,没有了文化之魂,教育就成了没有生命力的空壳。至于楼房是否高大,设施是否精良,这些更是属于教育外围的东西,不能构成衡量教育内核的标准。学校与学校的差别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于文化的差别。

从浙江的春晖中学,到江苏的行知学校,再到天津的南开中学,这些学校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名校,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都是因为其浓厚的人文氛围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的获得既有某种特殊的际遇,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前面说到学校制度的局限性,并不是要把制度与文化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学校文化的形成很多时候要依赖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强化,引导,最终形成一种传统,积淀成为文化。因为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缓慢的,那些优秀文化更是如此,所以,有时候我们过分相信制度的力量,过分依赖制度去进行管理,将制度的形成与遵守视为最高境界,这个时候就对文化成了一种摧残,这种“没文化”的管理更值得反思。

发表在《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杂志2012年第七期。

校长心中要有理想学校的样子—秦咏中

      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培训班学习活动,六天的成都重庆之行,我们是在观摩、考察学校中度过的。有关“课程”和“文化”的话题,不少同仁在成都和重庆已经交流得很多,在回来所递交的“作业”中也有颇多思考,且不乏真知灼见,我就不“抛砖”了。为此,且捡拾观摩中的点滴随感,乃至加入自己旁逸斜出的遐想敷衍成此文。可能辞不达意,但是表达的是我对成都重庆教育的敬意,融入的是我对理想学校摸样的思考。

      其实,我对成都教育的敬意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2005年7月。那年盛夏酷暑,我在成都参加“新教育实验”第四届年会之时。年会上听课、评课时,观点的交锋与争鸣现今似乎已不多见。铁皮鼓、干干等颇具个性才情的网友据说已经在其他的平台做着教育研究和探索。但和“新教育实验”的方向肯定是一致的,可谓殊途同归。

      若干年前就传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其实,成都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古往今来,人才辈出。成都人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从来就没有消弭过。成都教育同仁的作为很多时候是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的。虽然我们走过的仅仅是几所小学,虽然未曾走进我神往的泡桐树小学,但是收获已经颇多。虽然,因学段原因没有能走进中学去观摩、体味,但是成都一些中学的魅力和作为还是吸引了我,让我感佩和神往。所以,在听到一位领导交流时说“我们一路西行是来取经的”,我深有同感。这既是谦辞,也是真诚而客观的。

      下面,且从成都的一所中学说起,找来我写的关于成都一个中学的故事与各位分享。

      一、成都重庆之行,让我想起一所中学的故事

      关于成都那所中学,我写过一篇小文《办学传统要对功利的绑架说不》该文已经发表,全文如下:

      有媒体报道,高考前约一个月,成都20中都会安排高二年级某班连续三天停课,专职打扫校园卫生,这是该校延续了20年的传统。

      有家长质疑这种做法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并给校长写信提出反对意见。可是,该校校长称,不因升学压力而改变,仍将坚持传统。

      笔者以为,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成人成才”,“成人”是教育的第一要义。而缺失或拒绝劳动教育,在“成人”上是要打折扣的。这样的道理恐怕没有家长不认可。可为什么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传统,就有家长质疑呢?这应该是“功利意识”和“狭隘成才观”使然。在有些家长心中“成人”教育重要,但要做起来,要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体验,还要让学生花费时间,那就不行了。于是,“时间不够,耽搁学习”成了理由。果真如此吗?劳动3天就会“耽搁”学习,又能“耽搁”多少?笔者找不出科学的依据,成都20中多年来的实践也没有发现什么例证。因此,这种担忧真有点“杞人忧天”。

      有人曾感慨,为什么我们的某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就业了,又须‘回炉’”。这种现象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囿于知识一隅不无关系。有的高中,一些本该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甚至是参观考察活动,早已经“被忘记”了,或者是“蜻蜓点水”的虚应故事。更有甚者,某小区为了给高考的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竟毒死了一池塘的青蛙。这广受诟病的案例让我们警醒,当生命不被尊重,优秀永远都是浮云;劳动和传统不被尊重、书本以外的广阔世界不被尊重,优秀同样是浮云。“高考”早已走下了神坛,“一切给高考让路”的思维也早就受到了质疑。连学生本身都对“过分关心”不领情了。有考生说:“过分的关心增加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全社会这么照顾,如果考不好,能对得起谁?”

      话又说回来,即便高考制度改革持续进行,高中生的课业负担依然不容乐观,成都20中自然不例外。此时,让学生暂且放下书本,走出教室,让大脑放松,四肢舒展,汗水流淌,对困于书城的学生来说不啻一个解脱。这有什么不好?而且,我们缺学生的活动时间又何止3天。

      成都20中的现任校长说,要通过劳动体验引导学生关注星空,也关注大地;关注学业,也关注生活;关注能力,也关注责任。指导学生做好身边事、细小事,教给学生智慧的做事方式,务实的工作态度。当年的校长说,就算是少考几个北大清华,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也要把这件事做下去。这是怎样的胆略、胸襟和气度!由此可见,捍卫传统需要传承,需要坚持。

      令人欣慰的是,即便学校对打扫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还是和学校站在同一立场。有学生说:“三天时间看上去有点长,但只要自己安排好学习进度,没什么影响。”还有学生说:“劳动课累是累,但感觉还是收获了不少。”这不由得让笔者感慨,和学生相比一些家长的眼界或许狭隘了。这三天,在有的家长眼中是多么的漫长!好在这样的理念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据报道,某班班主任通过QQ向全班家长征询意见,有34位家长回复,其中有28位家长没有异议。

      国外这样的劳动体验的例子并不少见。英国学生上初中时就同时开始学习职业技能,不仅学士,就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Orgo之夜,有机化学专业期末考试的前一晚,游行乐队会冲入图书馆演奏,从而“影响”集中精神的学生,告诉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别的生活。这都值得我们的教育借鉴。

      其实,成都20中的校长并不糊涂,他比家长更知道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但是,该校对传统的坚守,是指向了培养完整的“人”,指向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样的办学传统还告诉我们,学生在前进征途中需要短暂的停留和思考,这样的停留是为了捡起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放进行囊,将伴随学生走得更好、更远。

      办学要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传统,办学传统要对功利的绑架说不。(该文发表于《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6.12)

      我这次找来两年前对成都教育案例的思考,不是为编造教育神话,而是想提醒自己,我们看成都教育是可以把眼界拓宽到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都那个阶段的教育是可以拿出来晒一晒的,成都人有这样的底气。

      二、成都重庆之行,不能忘记几所小学的细节

      走过成都重庆,我在追问,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有人要我帮他选一所理想的中学,那么我会告诉他,看看成都20中吧。因为,那是我心中理想的学校。

      回到我们参观的小学来说,成都的玉林小学、石室小学、双林小学、川大附小,重庆的谢家湾小学、人民小学几所小学,各有千秋,美美与共。本文开头就说了,我不从“课程”等大的视角去剖析。因此,我回顾了这些学校的一些小事,希冀从细节中感受成都重庆小教界同仁办学的大格局,大气象。几所小学的一些场景,即便不拍下照片、写成文字,也会在记忆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我想,那些可能就是我们应该铭记的东西,可能就是理想学校的样子。虽说地区差别各异,学校情形不一,但办学总有相通的地方,教育总有它的“DNA”……由此而言,我也在勾画着心中理想学校的模样。

    (一)理想的学校是“有根”的

      10月30日下午,我们参观了石室小学。这是一所2010年建成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校。就当下而言,这所学校可以算是“叶茂”,因为校史很短,可能还不好说“根深”。年轻的学校,怎样让办学历史接上文化之根?石室小学的办学者给了我们启示。他们借“文翁石室”之利,给学校取了这样的名字,即便“文翁石室”不在该区,这有何不可?因为这本是大成都的资源(石室小学这样命名,就像商界的智者抢注商标)。参观中,我问了几位老师以及一位校长,“文翁石室”是怎样的一段教育历史?让我欣喜的是,他们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于是,我告诉自己,这所年轻的学校是有根的,这深深的根已经长在石室小学教师的心里。

      我是第四次来成都了,因参加新教育实验,我探寻过李镇西老师的足迹,探寻过他工作过的“石室中学”名称的渊源。不妨凑数字,整理如下:学校以“石室”命名,意在秉承“文翁石室”两千多年的优良传统。早在西汉,文翁任蜀郡太守,下辖15个贫困落后的县,郡府财力十分有限,想要办学,难似登天。外部条件非常糟糕,但是文翁知道经济落后日后有机会发展,文化素质落后了,日后想发展也难。于是,文翁亲自带领下属就地取材,用当时成都随处可见的光滑石头,在城南垒筑起一石屋,办起了学校,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文翁石室。”在这里,文明被传承,精神被铸就。“文翁石室”是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人才。

      于是,一到石室小学,我就向接待我们的校长请教,石室小学并不是“文翁石室”所在地,为什么给自己的学校取这个名字?校长说,“文翁石室”是成都的教育之根,历史源远流长,精神应该传承。然后,她自豪地、滔滔不绝地介绍那段历史。校长仿佛在给我们补课,我们似乎在增长“中国教育史”的知识。

      在静静的聆听中,我感到石室小学的办学者,在他们的词典中有着对教育先贤的追思与景仰,对“矢志不渝”“殚精竭力”的教育精神的传承。由石室小学,我们想起了文翁,想起那些毕生致力于教育,并为之而奔走呼号,而头撞南墙誓不回的真君子,诸如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且看,晏阳初先生,这位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实干家,将中国农村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四个字,并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治之。为了教育理想,他身先士卒,举家迁往农村。在河北定县的那几年,曾经坦言工作的困难和自己的态度:“人才短缺,经营匮乏,加之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教育改革难被重视,改造民族生活之大计,决不会刹那间成功,只能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去做。”这种坚持理念,在险恶环境中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才是当今校长最应该重视、最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他所领导的“平教会”当年在河北所做的贡献,至今仍惠及当地,享誉河北。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置身民众,献身乡村建设的“劳”与“谦”,是当今仍需继承和弘扬的精神遗产。

      我想,石室中学早已有之,先建的一所小学也以石室命名,这不是“偷懒”,不是随意,而是要寻根与传承。理想的学校,需要有精神之根。

    (二)理想的学校是“求真”的

      在玉林小学,校长的介绍洋洋洒洒,不再赘述。该校的一点做法让我铭记于心,该校的家校共育做得很好。学校持续进行面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让家长给学校提意见,让家长推荐最满意的教师。而且,这种调查是直接向家长投放问卷和回收(就像“飞行空头”),不由班级发放和回收。

      我在思考,学校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做调研,不怕听到负面的声音,不怕听到批评和质疑,不怕心里添堵吗?校长告诉我们,是要听到真实的声音。的确如此,问卷发到班级,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布置”或“辅导”学生填写,或者邀请部分代表现场填写……这样的方式能了解到办学的真实情况吗?未必。一味“钟情”这种调查,恐怕会认不清自身的办学状况,甚至会迷失方向的。

      办学,说到底,就是文明的传承和精神价值的延续。文明与精神价值的支撑,靠的是“真””。没有了“真”,“神马都是浮云”都是浮云。 “真”是教育的“魂”。魂一旦散了,即便再动人的话语,再优美的旋律,再感人的画面,也不可能恒久流传。该校的管理者,用行动告诉了我们,直面不足,倾听真实的声音,办学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由此,我们再做一些思考,就拿“教育平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一类的调查问卷来说,要问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这不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校方、媒体说了算,而应以民众的需要为取向,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家长说了算。双林小学的办学者深谙此道。其“求真”之心,是办出理想的学校之本源。

    (三)理想的学校是有“个性”的

      在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半天,走过不少教室、陈列室,陪着上公开课的师生一起走过楼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感到周遭是静悄悄的,静谧得就像休憩的园林。但是,这样的校园却不压抑,宁静的环境中,常常遇见灿烂的笑容,热情的问候,有序的活动。学校师生是如此的温文尔雅,校园环境是如此的温馨怡人。这不由不让人惊叹!因为,从师生们的言行和活动,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他们生命中拔节的力量,奔突的思维,执着的追求。

      与之相反,在重庆人民小学,则是欢腾的海洋,我们到达不久,正值30分钟的学生活动时间,一群群的熊孩子在校园里撒欢。变着花样玩滑梯,站在树根上摆造型,跟在参观的客人后面逗乐,围着做讲解的校长做游戏……简直是“为所欲为”,但是这一切都不失礼仪,都不违规矩,都不肆意妄为。

      一“静”一“动”,两所学校,两种模样。你能说谁好谁次?不能。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没有长期的训练、引领和润物无声的熏陶,怎会有谢家湾小学充满活力的“静”;没有对儿童的真正的信任与尊重,怎会有人民小学那令人愉悦的“动”。走过这两所学校,感受了不一样的美好。我被重庆两所小学不同的特质所震撼了,学校还可以办成这么不同的样子!我又深深地知道,那是不可照搬的,不可盲目模仿的,否则会邯郸学步,水土不服。校长要知道,理想的学校不是同一个面孔,同一副模样,拿捏好“放”与“收”的度,把握好“尊重”与“管理”的分寸,绝非是坐而论道能达成的。学校要有办学的个性,但是绝不是任性。这是校长在办学要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不断修正的。

      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我在追问中前行。

                              2018.11.7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