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12 月
第8 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 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ec. 2006
Vol18 Supplement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宋东梅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
[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动力之源,其一旦形成将释放出巨大的
力量。因而企业文化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应当包含什么,企业作为社会的产物应
否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应否涉及社会责任,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这实质上是企业应如何
看待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问题,也是经营性企业文化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认为企业文
化中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内容,并论述了企业文化应包含的社会责任的范围。
[ 中图分类号] F270 - 0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2511 X( 2006) 0 S20082203
[收稿日期] 2006 - 10 - 12
[作者简介] 宋东梅(1979 - ) ,女,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动力之源,
其一旦形成将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正如约翰·P ·科特
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合著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所
写:“企业文化,特别是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会产
生极为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应对自己的竞争对手,
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它都能使企业采取快捷而协调的行
为方式,也能引导掌握知识者在欢歌笑语中跨越经营的险
滩。”因而企业文化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应
当包含什么,企业作为社会的产物应否承担社会责任, 企
业文化应否涉及社会责任, 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 这实
质上是企业应如何看待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问题,也是
经营性企业文化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
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目标经常被简单地定义为追求
利润的最大化,似乎这也同时成了企业的惟一目标。在现
代经济中,企业作为经济组织, 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追求各
种经济资源合理的组织和优化配置, 通过市场竞争、交易
及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 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以此
来获得经济利益。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企业属性的研究
大都侧重于与企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把企业完全看作是一个只单纯履行纯粹经济功能和经济
责任的社会成员。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如果高效率
地使用资源,为社会提供其所要的产品和服务, 并以消费
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 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全部职责,
企业惟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生产经营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但在今天,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 企业仅仅体现并
履行这种单一属性的经济功能,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经济
发展的多样化要求相适应。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社
会责任越来越凸显出来。企业原来单纯的经济性越来越
向经济性与社会性并存的方面发展,使企业成为经济属性
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社会成员。
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追求经济功能和经
济利益的同时,还必须履行其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各
方面义务。而且,这些社会责任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进步
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原来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
视或背离社会价值和责任的理念与行为,已经难以为社会
所接受,缺少了社会责任的企业也无法在今天的经济社会
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 .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首先,从一个企业整个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来看, 企
业的社会责任支出虽然增加当前的经营成本, 然而, 正是
这些社会支付增强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
提高了企业的公众形象与社会信誉,从而为企业创造了更
多的利润回报。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求得企业的长远生存,应该关
心的是企业长期资本收益率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点,
他们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他们
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不从事欺骗性的广告宣传等方式
来保护社会福利,他们必须融入自己所在的社区及资助慈
善组织,从而在改善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良好的公众形象,和谐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企业的长
远生存。这是因为一个良好公众形象的企业,可以获得更
多的顾客、更好的雇员、更顺畅地进入货币市场, 以及其
它益处。而一个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则必须致
力于相应的社会目标。同样,和谐的工作氛围也能使企业
创造出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令人向往的团体,而创造出和
谐的工作氛围也需要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其次,从整个社会企业的群体的发展来看, 企业的社
会责任行为也没有明显降低企业的经济绩效。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
最基本的单元。同时,企业又是一定社会中的企业,不能
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企业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决定了
它们之间的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同时又受到各自发
展规律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方面看, 企业是社会的组
成部分,企业活动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层次和单位形式, 社
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同时, 企业之所以不能
孤立存在于社会,是因为企业还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
企业中的劳动者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这种
关系要求企业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约束下对企业劳
动者的利益负责,对企业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承担责任,
而这种责任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此外,在现代
经济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资本来源于企业外部的社会。而
这些资本的所有者又大都外在于企业,因而要求企业必须
对社会各阶层的投资者负责, 维护股东或投资人的权益。
因此,政府、社会及投资人也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经济、
法律及社会的监督。企业的行为越来越超越企业自身的
范围而转变为社会的行为,从而需要相应地承担更多的社
会责任。
其次,从企业与社会的区别来看, 企业毕竟不等于社
会,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层次,一种组织。企业利益具有
独立性和排他性,社会利益具有公众性和共享性。企业发
展的目标在于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诸如利润、利润率
等;社会发展目标则在于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提高, 诸如
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及人的发展条件的
改善等。然而,企业的活动是以社会为背景, 因而, 企业
的利益就不能不受社会利益的约束,企业的目标就不能不
受社会目标的约束,这种约束使得企业利益、企业目标在
某种程度上要服从于社会利益和社会目标。此外,企业活
动的经济外部性质所导致负效应如环境污染、资源开发等
公害,其实质是将企业成本的一部分转嫁到社会, 并对社
会生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现实的和未来的负面影
响,这种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客观上要求企业以承
担在环境、资源方面的责任的形式服从社会目标。
再次,从社会整体运行角度看, 社会是按一定的组织
形式建立起来的,对社会的组织与管理是社会运行的客观
需要。政府是现代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社会的公共管
理机构,而政府行使社会职能以及社会运行本身都是需要
成本付出的,这种付出即为社会成本。然而政府本身却并
不具有直接创造价值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作为
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基础层次,也必须在分担社会
运行成本方面承担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企业经营的
社会性已经越来越突出,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也越来越趋
向于统一。谁忽视了社会利益, 谁就难以在社会站稳脚
跟。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来看,一味只知道自己赚
钱而不顾及任何社会利益的企业,也很难为广大老百姓所
认可。不为老百姓所认可, 企业也就难以发展壮大。因
此,只有获得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才能赢得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企业,是应当具有社会责任的。
三、构建企业文化应包含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
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
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
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前面已经讲到企业是应当承担社
会责任的,那么形成于企业中, 作为企业灵魂与标志的文
化自然应当包含社会责任的内容。
首先,企业文化的结构构成中本身就包含了社会责任
的内容。如,企业的最高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
求,使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那它必然要涉及
员工的要求,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感。企业的宗旨要
求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其次,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这种
责任必然反映在文化上,而且一个企业的先进的企业文化
建设,本身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倡导
什么、反对什么,哪怕是错误的、偏执的,也会在企业的员
工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贯彻执行。而企业的员工除了是企
业的人,更是社会的人, 企业也是社会中的企业, 如果一
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消极的、反动的, 或者有消极、反动
的元素,那就会把这种消极和反动传递给社会, 从而给社
会带来消极不良的影响。比如,一个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
经济利益把企业的诚信不当回事,那就会对整个社会的诚
信产生负作用; 一个企业做出了违法的事情, 也就对整个
社会的法制建设产生了负作用,企业也就没有尽到应尽的
社会责任。所以说,一个企业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也
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愿意和尽己所能努力承担
社会责任的企业, 也才是一个真正有发展的企业, 否则,
这个企业必将被社会所抛弃。
再次,企业文化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文
化传统中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有助于促进企业认识和承担社会
责任,培养企业全体员工关心社会的伟大胸怀, 在社会的
认同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高扬,并使企业
为推动全社会的繁荣竭尽全力。以孝悌、仁义为核心的儒
家伦理思想, 主张修身为本, 以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为上。
这些观点必然会渗透到企业的文化中去。
此外,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也印证了企业文化中存在
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电器公司,与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所提倡的“产
业报国”精神是分不开的。松下规定企业的基本经营原则
是:“认清职工身为企业人的责任,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
众的福利,致力于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松下还说:“如
果我们的工作不受社会的欢迎,则不能期望从社会获得报
酬。”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中也必然要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
3 8 增刊宋东梅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而要分析企业文化中应当包含哪些社会责任,首先就要了
解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并非企业应承担的所有
社会责任都要成为企业文化。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1) 企业应该向社会提供更加安全的产品,这种产品
既要符合生产工人的安全需求,也要符合使用者健康安全
的要求;
( 2) 企业要倾听和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并以公平、合
理的价格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 3) 企业要尊重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和保障劳动者
平等就业的机会、合理的报酬及应享有的福利;
( 4) 企业应积极建立与社会的沟通机制,树立良好的
服务于社会、回报社会的公众形象, 并获得社会更为广泛
的理解和支持;
( 5) 企业要拿出更多的行动来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
和消除其在经营活动中给周边环境及生态带来的破坏;
( 6) 企业应通过降低产品成本,以更好的品质和低廉
的价格为社会提供服务, 扩大消费范围, 提升生活的质量
并增进社会福利;
( 7) 企业应积极服务于所在的社区,为社区的公共事
务做出贡献;
( 8) 企业应树立起关心社会、爱护社会的价值原则,
通过自己的行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 9) 企业应尽其所能, 参与和支持社会的公益事业、
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
( 10 ) 企业的行为应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价值规范,
并更多地承担社会道义上的责任;
( 11 ) 企业应与社会、政府一起做出努力, 消除贫困、
饥饿、不平等、失业等社会问题;
( 12 ) 企业应通过自己的活动, 促进人们社会经济权
利和政治权力的实现,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社会经
济政治发展的决策和选择,扩大社会各个阶层在经济文化
及政治发展中享有的权力。
( 13 ) 企业应努力使自己更好地融人到社会之中, 更
多地履行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自觉地
促进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目标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协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凡是对企业的经营有利的, 能促
进企业经济发展,能使企业得到社会较大的认同的社会责
任应当融入企业的文化中, 如1 - 6 条是必需的。企业是
由人组成的团体, 是人的集合, 人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不
仅企业内要与人打交道,企业外也要与人发生联系。企业
要为自己的员工提供好的工作环境, 优越的待遇, 发挥才
能的机会,为企业外的人提供过硬的产品, 优质的服务,
同时关注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为今后的发展所需的
资源与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一
切都是直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与其说是企业应当承担
的社会责任,不如说是企业不可回避的自身的责任。而其
余几条则应量力而行, 应当分析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
例,在企业能承担的范围发挥其作用以扩大其知名度并为
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毕竟企业应当尽可能留存资本以扩
大企业的规模,而作为企业文化也应当是对企业来说最为
有利的目标、观念、精神、风气等的综合。虽说建设企业
文化应当坚持企业利益和企业对社会责任统一的原则,在
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笔者
认为,对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终目的仍是实现企
业的利润,所以企业的文化应当体现这一点, 把直接有利
于利润的归纳入内,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其余的
社会责任企业仍需量力承担,但无需具体成为员工所要遵
循的企业文化。当然企业也可按其各自实际情况增减企
业文化中的社会责任。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 科特说:“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
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很可能成为决定
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每一个追求发展壮大的企业
都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要从企业发展战略
的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要积极探索和构建自己
的企业文化。而同时也要认识到企业是社会的产物,使社
会的细胞,企业文化中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的内容,
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完成了企业文化构建的一大步。
[ 参考文献]
[ 1 ] 徐国平. 管理学[ M ]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9 98 .
[ 2 ] 宁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及我国企业的社
会责任[ J ] . 南方经济, 20 00 ( 6 ) : 71 .
[ 3 ] 田广研. 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属性[ N ] . 中宏数据库,
2 00 4 - 09 - 2 1 .
[ 4 ] 李琪. 欧洲管理学者看中西企业文化差异[ J ] . 改革,
1 99 9 ( 2 ) : 25 .
[ 5 ] 陈伯齐. 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J ] .
湖南社会科学, 1 99 0 ( 6) : 6 9 .
[ 6 ] 韩岫岚. 注意避免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J ] . 中国工业经
济, 1 99 6 ( 7 ) : 84 .
4 8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8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半导体学报(英文版)
爆炸与冲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测绘学报
船舶力学
催化学报(电子版,英文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地球科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
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网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学报(英文版)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光学报
仿生工程学报(英文版)
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技术通讯(英文版)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业工程学刊
功能材料
固体火箭技术
固体力学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光电子激光
光电子快报(英文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际电气工程杂志
国际路面研究和技术杂志(英文版)台湾
国际模糊系统杂志(英文版)
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文版)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太空及民航学刊(A辑,英文版)
航空太空及民航学刊(B辑)
航空学报
核动力工程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红外与激光工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火炸药学报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计算机科学前沿(英文版)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计算信息系统学报(英文版)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中文版)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金属学报
金属学报(英文版)
颗粒学报(英文版)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文版)
控制与决策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
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学报(英文版)
(被Journal of Mechanics继承)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重复)
(重复)
农业机械学报
排灌机械
(被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继承)
品质学报
汽车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科学学报(英文版)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已经拒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基础和通讯(英文版)
声学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实验流体力学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英文版)
水科学进展
水科学与水工程(英文版)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台湾海洋建筑与船舶工程学报(英文版)
台湾化学工程学会会志(英文版)
台湾林业科学(2008年拒收)
太阳能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
天然气化学(英文版)
铁道学报
通信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土木工程学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推进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稀土学报(英文版)
稀有金属(英文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英文版)
系统科学与电子技术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英文版)
香港工程师学会学报(英文版)
新型炭材料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刊(英文版)
信息与计算科学杂志(英文版)
亚洲控制学报(英文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医用生物力学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科学学报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宇航学报(恢复)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A辑 应用物理和工程,英文版)
浙江大学学报(C 辑)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工程学刊(英文版)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中国焊接(英文版)
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中国机械工程学刊(英文版)
中国激光
中国科学(B辑 化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G辑 物理 力学与天文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物理力学与天文学,英文版)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刊
中国物理(英文版)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被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承)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正岭学报
重庆大学学报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被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继承)
自动化学报
等数学类杂志
分析理论与应用(英)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中)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英)
应用数学学报(英)
工程数学学报(5期)
生物数学学报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
数学译林
数学学报(英)
中国科学基金(英)
数学年刊(英)
大学数学(原工科数学)
代数集刊(英)
南京大学数学半年刊
偏微分方程(英)
微分方程年刊(英)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研究
中国科学(A辑)
中国科学A辑(英)
中国大学教学
数学学报
数学进展
系统科学与数学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应用数学学报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数学文摘
数学年刊中文版
应用概率统计
数学研究与评论
东北数学(英)
数学季刊(英)(河南)
应用数学(湖北)
数学杂志(湖北)
数学物理学报(中)
数学物理学报(英)
模糊系统与数学(湖南)
数学理论与应用(湖南)
应用数学和力学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
高等数学研究(陕西)
运筹与管理
中国科学基金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英)
统计与精算(人大)
计算数学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运筹学学报
计算机科学类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学报
电子与电脑
网络与信息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软件学报
微型机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计算机仿真
微型电脑应用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电脑学习
电脑开发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数据采集与处理
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系统应用
现代计算机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微机发展
计算机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
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文摘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应用研究
电子技术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信息技术
计算机教育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信息安全与保密(2006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初等数学类杂志
数学通报
中学生数学(下)
中学生数学(上)
数学教学
上海中学数学
中等数学
理科考试研究
中学生理科应试(高中)
中学数学杂志。高(曲阜)
中学数学杂志。初(曲阜)
中学数学月刊(苏州)
中学教研(数学)(浙江)
教学月刊(中学理科)
福建中学数学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
数学通讯(湖北)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中学数学研究(广东)
中学理科(下)
中学理科(中)
中学理科(上)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
数学教学研究(甘肃)
数学教学通讯(重庆)
中学数学教学(安徽)
中学数学(湖北)
数学教育学报(天津)
中学数学教与学(人大)
课程教材教法
中小学教材教学
数理天地(初中)
数理天地(高中)
教育研究
学科教育
高中数学教与学(扬州)
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发展研究(上海)
高校学报类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版)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理工版)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版)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版)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版)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版)
(部分早期文章资料暂缺)《问题意识、开放式与层次性——从现有教材的基本模式看文学理论教材的理念设定与模式建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论伊格尔顿》(译文,合译,麦克马洪原著)《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论杰姆逊的美学思想》(译文,申科原著)《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化研究的得失与文学理论的知识重建思路》《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评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关于弗洛伊德学说与马克思理论比较中的几个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超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一个悖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虚构与人类生存》 《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1月27日《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2期)《论马克思早期美学中的感性论思想》 《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转载于2003年《中国文学年鉴》)《认识之真、心理之真与价值评判之真——论作为为文学历史评判尺度的艺术真实》 《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意义的意义——论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意义讨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一段问题史》 《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期)《性别视角及其限度——女性阅读的现状与问题》《文艺争鸣》2002第5期《为新学科立传——评杜书瀛等主编〈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与赵宪章教授合作) 《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文学原理——创作论》 《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论文学意图》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0期)《私人意义与文学写作》 《艺术广角》2002年第1期《论20世纪文学意义观念的转变》 《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论文学意义的存在方式》 《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3期)《评社会学释义、心理学释义和结构主义释义》《孝感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重新认识全球化——谈关于全球化的争论》 《书与人》2001年第11期《西方诗学中的“诗史之辩”及其理论思考》 《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意义研究概述》《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思考》 《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日常生活:一种新的诗性可能性及其难题》《文学评论丛刊》2000年第1期《本质追寻与根基失落——从知识背景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8期)《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亚理士多德悲剧净化说新释》 《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对西方哲学史两种写作范式的超越》 《哲学研究》1998年第2期《价值中立与理论公度性:文化批评的语境设定》《东方论坛》1997年第4期《官感的欢狂——莫言小说创作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2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与黄裳裳合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评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理论界文学与读者大众关系的理论》《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人与文学》 《湖北作家论丛》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寻求超越:评刘章仪〈枭雄吴佩孚〉》 《武汉作家通讯》1989年第1期《阵痛的美丽——评王新民诗集<;美丽的阵痛>;》 《长江科技开发报》1988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