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论文

2023-12-06 15: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论文

1978年5月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在徐州成立,193人参加,收到论文93篇。1981年12月在无锡召开了学术会议,76人参加,收到论文五十余篇,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抗震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农村建筑抗震、抗震加固技术和工程结构抗震试验研究。1984年6月由建设部抗震办公室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所及分会在北京举办了:“城市抗震防灾研究班”,会上就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划、生命线工程抗震、震害预测、工程决策等专题作了报告,并结合我国在这方面的情况作了介绍。1984年11月第2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城市抗震防灾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召开,97人参加,收到论文四十余篇。1984年与中国地震学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全国地震工程会议,会议印发了两本《地震工程论文集》,收入论文85篇,另外还有七十多篇论文和报告以单行本形式进行了交流。1984年8月由建设部抗震办公室和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工程抗震》杂志第1次编委会在北京举行。1985年年会在漳州召开,109人参加。1986年为总结唐山地震以来的抗震工作经验,先后召开了两次国内和国际唐山地震10周年学术交流会,国内会议名为“唐山地震10周年抗震防灾经验总结暨第8次全国抗震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中国抗震防灾论文集”,约有90篇论文,主要内容有:抗震防灾工作综述、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小区划、场地地基与基础抗震、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及抗震可靠度、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抗震鉴定与加固、桥梁与水工结构抗震、管道井架高炉与储仓结构抗震、试验设施与试验技术;国际会议名为:“城市抗震防灾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会议主要讨论了3个方面的内容:唐山抗震防灾的经验及教训、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和建筑结构及公共设施的抗震设计、地震工程方面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国际合作。1987年在武汉举办了第2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235人参加,收到二百三十多篇论文和8篇特约报告稿。1989年举办了全国首届构筑物抗震学术交流会,72人参加,这次交流会的征文范围主要是围绕《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收到论文63篇,其中有关场地、地基及尾矿坝方面的14篇、结构抗震理论研究的5篇、框排架结构7篇、贮仓通廊与支架15篇、井塔井架8篇、储液槽罐5篇、电视塔及烟囱6篇、抗震加固实例及其它3篇。1991年11月召开了第3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一百六十多人参加,收到论文97篇,分为结构抗震理论及试验分析、工程抗震设计与研究、结构振动控制等。1991年11月第3届地震工程委员会第1次会议在哈尔滨举行,与会同志听取了“关于第3届地震工程委员会的工作总结报告”。1991年11月在宁波召开了“地基抗震学术交流会”。1998年8月在昆明举办了第3届生命线地震工程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学者、专家共七十多人参加,会议由日本负责出版了论文集,2003年10月在青岛召开了第4届研讨会。199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第5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这次会议上,在综合抗震防灾和强震地面运动、震害调查,场地效应及地基抗震,城市及企业的抗震防灾技术,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施工、鉴定、加固与改造,重大工程、生命线及设备抗震,工程结构隔震、控震技术以及结构和构件的试验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会交流,并出版了两本论文集,收入152篇论文。1999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学术报告会,请若干抗震界专家对最新抗震理论与实践作了详细报告,有近一百人参加。2000年8月在昆明市召开了全国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主要围绕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章有关问题进行研讨,60人参加,提交了7个专题的报告,本次会议出版了“工程抗震”增刊,登载了17篇论文。2000年9月在兰州举办了现代地震工程研讨会,一百余人参加,这次会议对近些年国内国外大地震对城镇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交流,发表论文二十多篇,由《工程抗震》杂志分3期发表。2001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小型专题专家研讨会,二十余人参加,主要围绕新规范增加的“断裂工程影响评价”相关条文进行专项研讨,为这些条文的最后确定奠定了基础。2002年11月在南京举行第6届了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这次会议上就强震观测、地面运动与震害,场地和地基基础,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结构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和改造,隔震与振动控制理论和应用,工程结构性态检测与健康诊断,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工程抗震,抗震试验技术和结构试验研究,城市防震减灾及标准规范等方面进行交流。正式出版了两本论文集。1998年和2000年先后在汕头和杭州,研究委员会的工作和进行学术交流。1999年和2001年先后在大连和南宁举办了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两次研讨会均有一百多人参加,每次交流五十多篇论文,也均有论文集出版。

防灾减灾,科学发展400字论文

推荐答案 2012-2-9 11:47 防灾减灾 而现在全球所面临的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等灾害则是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
面对这些灾害,人们应尽最大可能去防治。我有如下几点建议: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尽可能的挽回更多的人的生命。
我在此发出倡议:用我们的双手去保护好地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让我们的明天更加

急需一篇关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毕业论文,不需要多好,但需要整洁,有的话请发我邮箱cjfloveyu@163.com

结构加固论文碳纤维加固论文工业民用建筑论文
浅谈工业建筑改造与加固现状

摘 要: 国外的工业建筑于20世纪60年代已进入大规模的加固改造阶段,国内的工业建筑进入加固改造较晚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工业建筑的开始进入了加固改造的阶段,以后的加固改造量逐年提升。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鉴定改造与加固软件的发展,促进了鉴定与加固标准和规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加固改造材料和方法的发展。随着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的深入反过来要求加固改造市场进一步规范,如何进一步提高加固质量有待各方的努力与多方面支持。
关键词: 工业建筑;加固改造

1 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加固发展情况
工业建筑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工业建筑构成了建筑物非常重要的部分。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现存的各种建(构)筑物的总面积至少在500亿m2以上,工业建筑占40%,其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而且至少有50%以上已投入使用20年以上[1]。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转型和工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业建筑拆除重建,部分工业建筑经过加固改造后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继续发挥作用。我国的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加固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2],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97年以来,我国加固工程量平均年递增量达到3 0%以上,到2000年全国年加固修复工程量已突破100万m 2。工业建筑改造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经加固改造后工业建筑继续使用经过改造后规模更大更节能,空间使用上更加合理、高效美观和符合人性化。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典型的例子如上海宝山钢铁厂、北京现代轿车生产工厂改造;另一方面改造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由于的内部空间大、并且承载力较大改造为民用建筑基本上都能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外观和内部经过改造和装修后即可使用。典型的例子如798工厂改造为综合艺术中心,沈阳铁西旧工业区改造为现代工业文明长廊,有的改为文化娱乐中心、酒店等。
国外方面欧美等国最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是最先进行大规模城市结构性调整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出现了大规模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3],20世纪70~80年代就已成为一种趋势[4],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代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建筑及少量重工业厂房。近年来建筑物的改造与加固发展比较迅速,出现了许多的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作品,煤厂改造为工业博物馆,将鲁尔煤气罐改造为文化艺术中心,法国巧克力工厂改造成的雀巢公司总部、意大利林格图工厂改建的林格图大厦等。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发展,资源的再利用和节能减排提上日程,建筑作为耗能垃圾制造大户,减少资源浪费和垃圾制造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最大贡献。据西方发达国家198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工业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比新建同样规模、同样标准的建筑可节约1/4~1/2的费用[5]。英国国家资金用于新建与改建的比例从70年代的75∶25提高到90年代的50∶50[6]。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建筑业中最兴旺行业之一的将是旧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和建筑的垃圾的回收利用。
2 工业建筑结构改造鉴定及加固软件的发展
结构的改造鉴定及加固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进行合理的改造首先是要在结构方面进行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经验法和实用评估法即规范中的分级评估法,但评估是一个非常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仅靠知识和经验来处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把这些经验和理论来转换成计算机程序来处理,需要能对建筑鉴定改造和加固的智能化软件系统。在结构改造鉴定与加固方面,我国1986年把“工程建设中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重大项目,1991年开发出了结构评估鉴定方面方面的专家系统,城市现有建筑物震害预测与防预对策的专家系统,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可靠性评估与对策的专家系统(RAISE-3),单层混凝土厂房抗震评定专家系统SAIBR[7]。进入21世纪陆续研究开发出了一些常规结构的鉴定与加固专家系统,R.C.框架抗震鉴定与加固可视化程序(2001年)[8],结构加固设计与东大迪普(seu-deep)软件系统(2003)[9],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鉴定的专家系统(2004年)[10],砖混结构可靠性鉴定程序(2006年)[11],这些软件对建筑鉴定加固领域的专家系统的研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程序的完善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用性和全面性方面还有待实践中检验,并且专门用来作为工业建筑结构的鉴定加固专家系统近年来开发的比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维修加固改造为主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因此我国应该投入力量开发工业建筑的鉴定与加固专家系统。国外的建筑结构鉴定程序最典型的成果是美国历经5年于1985年开发出的土木工程系统,它的前身是现存结构的破坏评估专家系统。美国从八十年代初便将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结构工程的预测评估领域。
3 工业建筑改造鉴定与加固相关标准规范情况
建筑物的鉴定与加固作为一门学科,理论成果最重要的体现的是相关标准的编制与颁布,这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法定依据,目前已出版的标准包括:
鉴定标准
《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 B J 1 4 4-9 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石油化工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标准》YBJZ19-89.《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TJ23-77。
加固标准
《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 E C S 2 5:9 0,《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9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施工与验收安全技术规范》。
4 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方法的发展
在上部结构中,工业建筑的加固方有加大截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改变结构传力体系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常用的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2]。但这两种加固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周期长,对环境影响大,而且增加截面尺寸,减少了使用空间,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预应力加固法锚固构造困难,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存在施工时侧向稳定及耐久性问题。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氧树脂黏结剂的问世,一种新的加固方法—外部粘贴钢板加固法开始出现,这种加固方法是用环氧树脂黏结剂把钢板等高强度材料牢固粘结于被加固构件表面,使其与被加固构件共同工作。20世纪末,随着国际市场纤维材料的大幅度下降,一种类似于粘钢加固方法的外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逐渐引起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外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法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性好、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我国已经制定了《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5 提高工业建筑改造加固质量的措施
工业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工业建筑结构的加固和修复的质量和技术标准规范。其次支持加固材料和鉴定加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再次要提高加固专业队伍的施工水平。其他方面是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提高对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研究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引导也必不可少,提倡全民节约,节约即创造财富,加固后的建筑同样美观实用并且费用低廉。
参考文献:
[1] 宋中南.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修复业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J).混凝土,2 0 0 2(1 0):11-12
[2] 沈实现,韩炳越.旧工业建筑的自我更新*—798工厂的改造(J).工业建筑.2005,35(8):45-47
[3] 张艳锋,陈伯超等.国外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再创造(J).建筑技术,2004(1):45-47
[4] 付瑶,刘文军等.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1):33-36
[5] 叶雁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价值探析(J).工业建筑.2005,35(6):32-34
[6] 王毅.建筑的再利用.世界建筑(J).1998(1):22-24
[7] 何志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验算人机交互程序的开发与研究(D).青岛:青岛建筑工程学院.1999
[8] 李培根,殷杰等.R.C.框架抗震鉴定与加固可视化程序的开发(J).工业建筑.2001,31(10):68-71
[9] 孙宝俊,李秉南,金晓宏.结构加固设计与东大迪普(SEU-DEEP)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业建筑.2003,33(10)
[10] 杨晓明,王新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鉴定人机交互程序的开发与研究(J).工业建筑.2004,34(8):84-86
[11] 马云飞.砖混结构可靠性鉴定程序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东南大学.2006
[12] 张立人.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