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文章

2023-12-10 07: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文章

3月16日,长和系旗下四大公司——长和(HK:00001 )、 长实集团(HK:01113) 、 长江基建(HK:01038)和电能实业(HK:00006)同时发布业绩。这一举动实属多年来首次,而更令人关注的原因是:今年年满90岁的现任掌门人、香港首富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长子李泽钜接棒。

生于1928年7月的李嘉诚被誉为“香港”超人,他在茶楼当过跑堂,甚至曾经因为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客人身上,险些被炒鱿鱼,他在舅父的公司当过端茶递水的小学徒,寄人篱下;他还在五金厂做过推销员,做过“行街仔”的推销生涯。但并胸怀宏志的他,却没有安于现状,以70多年的从商经历书写了一段商业史上的传奇。

李嘉诚商业生涯大事记:

·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

·1967年,香港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

·2009年,长江实业总市值约为10000亿港元。

·2010年7月30日,长江基建、港灯、李嘉诚基金会有限公司及李嘉诚(海外)基金会,以57.75亿英镑竞购法国电力集团旗下部分英国电网业务。

·2014年3月,李嘉诚将屈臣氏股份近25%作价440亿港元卖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8个月当中套现超过710亿港元。

·2016年1月,2015福布斯香港富豪榜出炉,李嘉诚以313亿美元身家连续第17年登上香港首富榜单。

·2017年7月17日,福布斯富豪榜发布,李嘉诚以净资产332亿美元排名全球第21位。

2017年6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特别策划封面文章《 香港新征程 》,从CEPA、股市、投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新定位等多维度,全方位透视香港回归20年来经济发展的脉络及未来新趋势。其中《“四大家族”内地商业版图》中,详细介绍了李嘉诚等香港“四大家族”近年来和内地的商业互动,今天特节选此文中关于李嘉诚家族的内容,共同回顾一下李超人的风采。

李嘉诚的内地商业版图

在香港,以房地产发家的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四家华资地产商被称作“四大家族”。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四大家族的资产触角已经延伸到基建、零售、电信、民生等多个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港资开始逐渐进入内地,成为践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先行者,为促进内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401920个,实际使用港资9383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2.1%。

内地市场20年来的高速增长同样成就了四大家族的兴盛。统计数据显示,1996—2014年期间,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集团的净资产从709亿港元增长到了4060亿港元,增长多达4.72倍。郭氏家族的新鸿基地产、郑氏家族的新世界发展和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的净资产同样是爆发式增长,同一时期内增长速度分别为4.95倍、5.72倍和5.82倍。

目前身家329亿美元的李嘉诚已经多年顶着“亚洲首富”“香港首富”的光环。2015年,李嘉诚旗下的两家主要公司——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重组合并。重组落定后公布的第一份投资者简报显示,长江和记名下共有4210亿港元的物业估值,1580万平方米的开发土储,160万平方米投资物业总建筑面积及超1.46万间酒店客房。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长江和记的收益总额47.78亿美元。

经济保卫战

“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做好疫情防控需要财力物力保障,保就业保民生防风险都需要发展作支撑。”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李克强表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非常时期,稳经济保民生成为了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场始于今年上半年的稳经济大战,在全国拉开帷幕。

工人在赶制海外电梯订单

长三角多管齐下纾困中小微

疫情期间谁最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街道边无法正常营业的小餐厅、景区附近无人问津的民宿、停止作业的工厂……纾困中小微,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助企纾困成为该区域政策的重点。“上海21条”“江苏40条”“浙江45条”……在这些纾困政策中,减轻负担为重头戏,集中体现为减税、退税、降费。

在“上海21条”出台前两天,杭州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政策意见》,共包含40条具体措施。“杭州40条”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还突出了一个“缓”字,如对受疫情影响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缓缴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水气费等,帮企业解燃眉之急。

“减的是税,增的是信心。”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3月24日,月星集团旗下的上海环球港和常州江南环球港响应政府号召,针对环球港品牌商户的相关费用实行“三减半”,即一减半个月租金,二减半个月物管费,三减半个月能耗费(指水、电、燃气费)。

纾困政策的另一重点,便是精准。同样是“上海21条”,针对餐饮、 旅游 、交通、零售、会展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困难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的帮扶政策,包括提高 旅游 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比例、暂停航空铁路运输企业预缴增值税、引导互联网平台进一步下调企业服务费标准等。

在珠三角地区,5月份,广州市发布了《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餐饮业、零售业、 旅游 业、水路公路铁路运输业和民航业等不同行业进行精准纾困。

另外,金融支持则是助企纾困的另一重要方面。降低融资贷款成本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是各地政策的主要内容。

今年2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减负强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意见》,共包含8个方面45条意见,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上海在降低融资贷款成本方面,力度较大。针对防疫重点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2022年新申请的银行贷款,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融资担保费率为0.5%,再担保费率减半收取,对创业担保贷款继续免收担保费。杭州、苏州、合肥等地则提出将政府性融资机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信贷投放力度方面,江苏较为突出。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公布的信息显示,一季度江苏省信贷投放领跑全国,新增贷款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份额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3月份江苏省企业短期贷款新增1133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7倍。

4月21日上午,上海银保监局也正式发布了《关于坚持人民至上做好金融支持抗疫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信贷投放,满足复工复产资金需求”。据悉,3月以来,上海市各金融机构向受疫情影响的1万多家企业发放贷款723亿元。

上海推动餐饮企业复工复产

珠三角打通堵点,重点稳外贸

“进出口保稳提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一预期目标。但今年国内外压力重重,我国外贸增速进一步回落,凸显下行压力。5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4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增速放缓明显,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6万亿元,同比微增0.1%;出口1.74万亿元,增长1.9%;进口1.42万亿元,下降2.0%。

当前,外贸产业主要面临的困难究竟是什么?

从国内看,3月以来,本土疫情多点频发,部分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物流运输受阻,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供应链不畅,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从外部看,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带来复杂国际形势,全球供应链瓶颈仍未缓解,通胀压力上升,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下降。4月12日,世贸组织将2022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预期分别下调1.3和1.7个百分点。

因此,打通堵点,畅通外贸供应链,是当前稳外贸的重要工作,也是基础性工作。而推动外贸物流畅通,首先要确保国内的商贸物流畅通。没有后者,前者也就无从谈起。

但受疫情影响,当前国内物流景气方面的数据并不乐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3.8%,环比回落4.9个百分点,跌入近两年谷底,仅高于2020年2月疫情最严重时期。原因是由于长三角供应链、产业链企业密集布局,多个产业集群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强,而域内疫情导致的长时间管控,对产业链复苏和物流循环畅通带来较大影响。

中央首先在国内物流畅通方面做出了动作。4月,交通运输部公布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建立货运司乘人员“白名单”,保障涉疫地区重点物资运输,有效缓解道路货运通行难题。

同月,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总指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先后主持召开会议,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物流保通保畅工作进行专题调度。会议要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要全力保障区域物流畅通有序。

在地方,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响应。4月30日,上海海关、南京海关、杭州海关、宁波海关、合肥海关联合发布《关于保障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的联合通告》,保障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 社会 发展的影响。同时,建立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白名单”,实现“白名单”企业5家海关互认,建立统一绿色通道,实现通关手续从快从简。

“外贸重镇”珠三角地区也动作频频,出台了多项政策,多管齐下保畅通、稳外贸。

4月27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要把畅通贸易通道作为当前稳外贸首要任务,积极扩大国际国内海运、铁路货运、航空货运运力,提升港口作业效率。要一对一帮助重点外贸企业解决物流、融资、劳动力等接单障碍,实施好广东高质量落实RCEP行动计划,办好“粤贸全球”等展销活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组织企业多渠道抢抓订单。要千方百计挖掘外贸增量,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加工贸易等业态发展,拿出务实管用措施保持外贸稳定发展。

5月下旬,在稳外贸28条举措的基础上,广州海关推出落实海关总署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十条举措的25项细化措施,突出“保畅通、降税费、稳供给、优服务”,进一步激发外贸市场主体活力,助力外贸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扶持外贸企业保订单、稳预期。

“稳住广东,也能稳住全国。我们内部是这样说的,把外贸问题也一个一个‘清零’。”5月19日下午,一名海关代表人员在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与外贸企业的调研座谈会上如是说。这句话道出了广东在我国外贸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今年前4月,广州海关关区所辖7地市(广州、佛山、肇庆、韶关、清远、河源、云浮)进出口总值6207.6亿元,同比增长1.3%;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企业达2.5万家,同比增长9.8%。珠三角外贸正被唤醒,曾一度因疫情而短暂停摆的“世界工厂”再次加速运转。

太湖购物节夏日消费季开启,现场发放万元惠民消费券。

苏州快递助力“东山枇杷”经济,数以千计的东山白沙枇杷装箱启运。

铁路有序增加运力配置,助力复工复产。

多地“万券齐发”促消费纾困

4月份本土疫情多发频发,波及全国多数省份,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减少,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餐饮业受到明显冲击。4月份,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其中,商品零售下降9.7%。促消费,迫在眉睫。而让普通百姓最有获得感的纾困政策,便是发放消费券。

今年前4个月,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先后发放总额超过34亿元的消费券。业内人士表示,发放消费券可以撬动需求,助力消费市场复苏。

“发放消费券是用激发消费的方式推动经济的一个手段。发放一元钱的消费券,因为‘乘数效应’,就可以撬动几元甚至几十几百元的消费。”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新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刚刚过去的“5·20”,即5月20日,成都市发放了第一批66万张消费券,开放不到一分钟就被一抢而空。“太火爆了,我一直蹲着时间都没抢到,下一波还要抢。”成都市民小王说。

据了解,成都“5·20”消费券促消费活动共发放消费券264万张,分4批次发放,每批次发放66万张,包含“满600元减200元”“满300元减100元”“满100元减40元”“满50元减20元”4种券。这是今年以来成都首次面向全市大规模发放消费券,涵盖了全市重点零售、餐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

为企业纾困也是各地发放消费券的重要目的。4月17日,江苏出台助企纾困政策,其中一条内容就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放餐饮消费券”。

“消费券的拉动作用最为直接,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搭配一些使用规则,消费券可以撬动需求杠杆,放大财政资金的拉动效果。”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稳住经济大盘,多省份立刻响应

在5月25日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地方肩负着促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的重任,要守土尽责抓落实。不断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是对各级政府行政能力的考验。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 社会 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要创造性工作,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潜力,帮扶市场主体纾困、稳岗拓岗等政策能出尽出。

当日会议结束后,云南、海南、江苏、浙江等多省份立刻召开会议作具体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坚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成为多省份强调的关键。

2022年下半年即将开启,接下来就要看各地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特殊时期倒逼出创新举措,稳住经济增长,打赢这场经济保卫战。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0期)

2022年第1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是搞什么的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内目前唯一一份经济周刊杂志,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份经济周刊。前身是《中国经济快讯》周刊;1992作为经济内参创办;1999年公开发行;2002年首次改版;2003年正式更名。

《中国经济周刊》定位于“领导者决策的经济参考”,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期刊,为中央、地方及企业的领导层提供最有决策借鉴价值的资讯,做中国经济转型的真实记录者,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理性观察者,中国经济复兴的历史见证者。
《中国经济周刊》的内容是以体制经济为核心的宏观经济、以城市经济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以企业经济为核心的产业经济、以金融为核心的财经领域。[1]
2获奖情况
荣获首届“中国金融新闻远见奖”、入选“2007-2008年度中国品牌媒体100强”之“最具品牌价值期刊杂志十强”、上榜“中国传媒百强”,荣获“2007-2008年度中国媒体创新贡献奖
3版权信息
刊名: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China Economic Weekly
主办:人民日报社
周期:周刊编辑:从文网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672-7150
CN:11-5196/F
邮发代号:2-977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国经济周刊
曾用刊名:中国经济快讯
创刊时间:2004
4周刊定位
“领导决策的经济参考。”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期刊。为中央、地方及企业的领导层提供最有决策借鉴价值的资讯。
5周刊使命
中国经济转型的真实记录者,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理性观察者,中国经济复兴的历史见证者。
6周刊地位
国务院新闻主管部门指定的中央级重点新闻单位,中国官方主流财经媒体,位居中国财经媒体前10强。人民日报报系中的第一品牌杂志。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周刊;是中国惟一的经济周刊;中国最好的经济周刊。
7周刊理念
为国尽言、为民立言、为我发言。关注国计民生、追求公信济世。
8内容风格
内容是:以体制经济为核心的宏观经济、以城市经济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以企业经济为核心的产业经济、以金融为核心的财经领域。
风格是:重理性和建设性,但不平淡中庸;重效果和影响力,但不偏激炒作。
语体是:简洁明快,厚重大方,重吸引力和感染力。
9目标群体
核心目标读者群为城市和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层。泛读者群为年龄在25岁-55岁之间,大学以上学历的副处级或副经理级以上的干部。他们是中国最有影响力和购买力的人群;他们是中国典型的“四高”(高职位、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他们是中国拥有社会资源和财富最多的人群;他们是掌握中国经济现实并关涉中国经济命运最重要的人群。
10刊社地址
地址: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9号楼
邮政编码:10073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