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医药大学期刊中心主任

2023-12-06 10: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医药大学期刊中心主任

刘建平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曾留学澳大利亚、丹麦、英国,是国内早期引入并介绍循证医学的专家之一。兼任娜威特洛姆索大学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上海中医大学兼职教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顾问。国际Cochrane协作网肝病组编辑、补充替代医学领域咨询专家,澳大利亚流行病学会会员,加际补充医学研究会(ISCMR)会国中医药学会(ISCM)会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青年委员《Chinese Medicine Journal》、《中华流行病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中国疾病控制杂志》、《中国药物警戒》等杂志编委,《英国医学杂志》、《加拿大医学会杂志》审稿专家。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篇,其中,被SCI收录了20篇。主编《临床科研方法——理论与实践》(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卫生部21世纪研究生教育规划教材《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9)、《循证中医药定性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参加编著《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科学出版社,2002年)、卫生部21世纪研究生教育规划教材《医学科研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成都中医药大学有哪些教授?

1、冯俭,1963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1984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1997年获硕士学位,2001~200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药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科技处副处长,教授,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

2、彭德忠(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男,1965年生,四川省眉山人,中医推拿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推拿学带头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推拿学学术带头人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推拿教研室主任、四川省针灸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

3、卢先明,男,1950年生,重庆市城口县人。197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系,留校工作。博士生导师。曾任学校中药标本中心主任,中药博物馆馆长,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标本馆专委会理事长。

4、杨天鹏,男,(1902~2005),汉族,四川省安岳县姚市镇人,主任中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顾问。成都骨科医院名誉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5、克明,男,1955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82年毕来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校在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任教。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会员及四川省妇科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

石学敏的简介

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丙行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兼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成都市锦江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主任,天津市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天津市政协常委。1962年10月~1968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师。1964年9月~1965年9月卫生部针灸研究班学员。1968年9月~1971年4月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主治医师。1971年4月至今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71年被任命为针灸科主任。197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1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他先后在国内及国外多个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兼任职务,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美国东方医药基金会顾问,美洲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西医结合衫临床急救》杂志编委,《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副主编等。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石学敏等29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于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多年来,巳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来,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40余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依据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独特的学术思想,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本品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精髓,已顺利取得新药证书,并投入市场。 1、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开辟中风治疗新途径:70年代末,石学敏提出中风病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创立醒脑开窍法则及针刺方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一改以往以取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经过对4005例脑血管病临床各期住院患者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系统严格的对照观察,临床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分别为:急性期为48%及83%,恢复期为42%及62%,先兆期为67%及90%,显著优于传统针法及中西药物疗法。对于针刺作用的机制,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该针法对于脑梗塞所出现的上述方面的异常改变及有关危险因素具有多方面的良性调节作用,特别是针刺可调节血管功能,促进缺血区代偿血管开放,改善脑代谢,提高自由基清除酶活性,调节兴奋性氨基酸代谢亢进,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改善脑细胞及超微结构损伤,并可促进热体会克蛋白合成及调节c-fos基因在不同脑区的表达,从而把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由他设计、实施和主持完成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并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目前中辚针灸研究所获得的最高科技奖励,现已作为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2、确立“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针刺手法研究新领域:针刺手法的实施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使得医生难以掌握,并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手法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即捻转幅度小于90度角频率快(大于200转/分钟)为补法;相反捻转幅度大于180度角、频率慢(小于60转/分钟)为泻法,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3、对针灸学基本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他在针灸学基本理论—腧穴功效和经络病侯学方面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在腧穴学方面,历代文献对于腧穴功效主治的认识只是罗列了一些病症,而缺乏用中医理论对穴位的功效进行高度地归纳和总结从而确立其主治证侯。石学敏教授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在经络学中,成书于2000年以前的《灵枢.经脉》篇是经络理论的基础,12条经脉搏的主治病侯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是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深奥难懂,历代对于病侯的诠释和阐发多“以字解字”,使学习者很能难领会其实质。石学敏院士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对每一条经脉搏的病侯群进行了剖析、划分,并与现代相关疾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科学地对12经脉搏的病侯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