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华师范大学发表的期刊

2023-12-11 14: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西华师范大学发表的期刊

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不是你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前者是新闻出版署评选的。后者是机构评选的。

西华师范大学怎么样?

西华师范大学非常好,学校是四川省首批免费师范生培养实施高校,四川省首个“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2011计划。

学校规模:

学校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现有行署、华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拥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有教职员工26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国际一流光学天文台址

“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一项重大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系系主任邓李才研究团队发现,青海冷湖赛什腾台址的光学观测条件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团队这一重大发现,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为国际光学天文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资源。8月20日,《人民日报》文化版以《我科学家发现国际一流光学天文台址》为题,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重大机遇

“该成果由邓李才领衔的冷湖地区光学天文台选址团队完成……”“冷湖赛什腾台址是所有国际一流台址中最为优越的……”“冷湖国际一流台址的发现打破了长期制约我国光学天文观测发展的瓶颈,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特别是冷湖所在的地理经度区域内,尚属世界大型光学望远镜的空白区……”该篇报道用700余字的篇幅并配发了一张“施工中的冷湖赛什腾台址”照片,介绍了青海冷湖赛什腾台址在光学天文上的地理优势、观测品质以及重大战略意义,反映了邓李才研究团队在天文选址工作中的困难和坚持。

填补东半球优良天文观测台址的缺失

自2018年1月起,邓李才研究团队在该台址对冷湖地区的晴夜数量、晴夜背景亮度和气象进行连续监测。通过连续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青海冷湖赛什腾台址的视宁度中值为0.75角秒,与国际最佳台址同期数据大致相同。此外,该台址在“可沉降水汽”这一指标上也表现非常优越。

“目前能达到下一代望远镜建造和运行要求的优良天文观测台址都在西半球,冷湖国际一流台址的发现,填补了东半球的缺失,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24小时的监测网络。冷湖新台址的发现,对于天文观测特别有利,不仅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是国际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资源。”邓李才介绍说,该项成果论文于8月18日晚在线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主刊,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教师王坤、刘念、任安炳、罗志全、闫正洲等为论文合作者。

2009年,邓李才和研究团队曾在位于德令哈市的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开展观测工作,但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到2017年,德令哈方向的背景亮度增加近1000倍,直接影响天文观测。2018年1月,研究团队开始在冷湖赛什腾山下临时监测点布局设备并测量基本参数。2018年5月,海西州出动直升机运送选址人员第一次到达选址点;此后,首批基建材料、设备物料陆续经直升机吊运上山。2018年10月,除粉尘仪之外(2019年底开始运行)的所有设备到位,研究团队开始视宁度监测。

“遇到寒流过境,野外气温近零下30 。人在山上时,半夜醒来,总要忍寒挨冻再去看看设备和监测数据。”克服重重困难,邓李才研究团队用专业和坚守,终于换来这次重大发现。

赛什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2020年12月19日,由西华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的50厘米双筒望远镜实现首次科学观测。”邓李才表示,目前,数十台天文望远镜已在冷湖开始建设或签订落户计划,包括清华大学的6.5米口径这样的世界级大型光学望远镜。而赛什腾,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据悉,2020年7月23日,在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会上,西华师范大学校长王元君、副校长陈涛代表学校签署了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学生实习基地的落户协议,西华师范大学成为正式落户冷湖观测基地的首个高校。目前,落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项目已有大量的科学设施开始建设,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建成的50BiN科学级光学望远镜、中国 科技 大学的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

邓李才表示,口径达8米的我国第一个大科学项目LAMOST将在升级改造后搬迁至冷湖,国内、国际超大型望远镜和大型望远镜阵列将落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届时,冷湖天文台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文台之一。

西华师范大学怎么样?

1946年创建以来,学校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精神,“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省属重点大学,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学校成绩】

参考资料

西华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引用时间2018-1-15]

邹霞的学术资料

2007-2012期间负责和参与研究的课题五项,公开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培养研究生45人,已毕业25人。 近5年发表的论文:1、远程协作学习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独立)2、论e-learning与高校教育改革的关系《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0期(独立)(核心期刊,CSSCI收录)3、对教育技术的再思考《中国教育技术发展》论文集2003年(第一作者)4、改革教育技术理论课教学,培养本科教育技术人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第一作者)5、对我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1期(独立)(核心期刊,CSSCI收录)6、Bound states of the Dirac equation with vector and scalar Eckart potentials《Physics Letter A》 (2005年,346卷,1-3期,54-64页,SCI核心源期刊) 第1作者(核心期刊,SCI收录)7、试论虚拟环境的整体实现《教育信息化》2004,12(第2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8、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5,7(第2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9、论人本主义教学中的技术整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6(第1作者)10、浅析实验研究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2006,5(独立)(核心期刊,CSSCI收录)11、利用智能代理技术构建移动学习平台《教育信息化》2006,3(第1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12、虚拟学习环境在高等特殊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之COSE系统简介《中国特殊教育》2006,7(第2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13、浅谈WIKI技术在网络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2006,11(第2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14、博客,教学时空的延伸《教育技术资讯》2006,12(第2作者)15、移动学习与IPV6《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第2作者)16、家长培训:家校合作新起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学生家长培训的模型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2(第二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17、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教育技术导刊》2007,2(第二作者)(徐林)18、论走班式分层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7,3(第二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19、教育技术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4(第1作者)20、谈教育研究中的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独立)(核心期刊,CSSCI收录)21、浅谈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现《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第二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22、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变“学”为“用”《中国电化教育》2007,7(第二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23、Wiki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7,8(第二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24、浅析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论整合《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8(第二作者)25、基于Wiki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探究《现代教育技术》2007,9(第二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26、网格计算在网络学习情感评价中的应用初探《现代教育技术》2007,10(第二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27、移动学习研究初探《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0(第3作者)28、Flash Lite: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的新型技术《现代教育技术》2007,11(第2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29、论基于普适计算框架下的远程教育之前景《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6(第2作者)(核心期刊,CSSCI收录);30、“多重能力结构”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2007,3(独立)31、美国信息无障碍事业发展概况:WCAG1.0解读《中国特殊教育》2007,7(第2作者,合作)(核心期刊,CSSCI收录)32、美国信息无障碍事业发展概况:Section 508解读《中国电化教育》2007,12(第2作者,合作)(核心期刊,CSSCI收录)33、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流程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7,12(第2作者,合作)(核心期刊,CSSCI收录) 1)、四川省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课题“基于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四川省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研究”,负责主持与研究工作。川教函[2004]3922)、四川省重点教改课题“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分层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负责主持与研究、实践活动。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的构建与研究”;负责主持研究工作。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8年7月,山东日照);西南、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07年学术年会(2007年8月,昆明)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学术会(2006年10月,武汉)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与学科定位学术研讨会(2005.07,兰州)四川省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2004.12.成都)第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4.07,长春)全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研讨会(2004.4.上海)第二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3.12,北京)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讨会(2003.11.成都温江)国外优秀教育技术引进教材骨干教师培训班(2003.8.庐山)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大会(2003.06,北京)第一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1.12.广州)教育部“高师教学改革计划”(物理学科)成果报告会暨JS038A项目结题会(2000.10.重庆西师大)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九次学术会议(CBE99.12.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