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幻世界杂志2021年

2023-12-05 18: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科幻世界杂志2021年

“无虞”这个词指的是一种安宁的状态,也就是不受压力的状态。科幻世界小说中的“无虞”概念指的是一种科技先进、社会秩序良好的未来社会,也就是一个没有种族歧视、没有社会不平等、没有政治压力、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人们会拥有充满希望的生活,应对任何挑战都有自信。科幻作品中的『奇门』轻型载具
去客户端看更多精彩讨论
戳下方气泡,看书友讨论
去客户端看更多精彩讨论
戳下方气泡,看书友讨论


科幻世界(2021年8月)
作者:《科幻世界》杂志社
期刊杂志 / 文学

11.08万字|完本

更新时间 2021-11-02 17:20

APP内阅读新人免费读14天
目录
最新章节 第14章 银河奖征文 鲸落无声
更新时间 2021-11-02 17:20

第13章 回声 回声2021-11-02
第12章 幻眼天下 中国高校科幻协会发展简史2021-11-02
第11章 校园之星 你是上帝2021-11-02
第10章 银河奖征文 宿主2021-11-02
投月票
0票

投推荐票
0周推荐票

打赏
本周0人打赏

书友榜书友总数:17

我 ·未登录

书友第1名:书友20220924142932630.

书友等级:学徒
书友20220924142932630

书友第2名:书友20220704000041408.

书友等级:学徒
书友20220704000041408

书友第3名:书友20220526134013519.

书友等级:学徒
书友20220526134013519

第1章 科学与危险共舞——科幻作品中的『奇门』轻型载具
    文/索何夫

  虽然对大多数“外围读者”而言,提到科幻作品中的载具时,第一时间想起的往往是巨大宏伟、长度动辄以千米计的巨型太空战舰;或是那些无论怎么看都充满了不合理之处,却寄托着人类文化潜意识中对顶盔贯甲的魁梧武士的强烈向往的双足步行机甲,但这些威武雄壮的大家伙毕竟不是全部。无论是在《雪崩》和《基地》这种现象级的严肃科幻作品里,还是那些“量产版”的“爆米花科幻”中,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各样造型奇妙、甚至可以称之为“放飞想象”的个人用轻型载具,其中一部分的文化影响力甚至不逊于那些气势恢宏的“大家伙”。

  喷气背包:艰难地照进现实的梦想

  首先登场的是人均可负载的单品——喷气背包。

  不同于其他载具,无需操作技术、搭载即可使用的优势很容易就让喷气背包在单人载具竞赛中拔得了头筹。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这玩意儿就同时在现实和科幻作品里经历了颇为漫长的发展历程,足够狂拽炫酷、非常抓人眼球,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为什么这片“蓝海”依旧如此湛蓝,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单从理论上讲,喷气背包原理并不复杂,甚至传说中的“万户飞天”的原理本质上也差不到哪儿去:只要有一台能够稳定产生推力、大小足够被固定在人类背后的引擎,让人飞上天就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觉得火箭背包不够安全稳定,甚至可以换成小型涵道式升力发动机——这也是近几年那些成功投入实用的“飞包”更常见的模式。也正因如此,喷气背包准确地说应该称为背包式单人飞行器,毕竟一部分产品并未采用严格意义上的“喷气式”飞行原理。

  不过,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喷气背包的研发,也不乏诸如Gofast这样一度有些知名度的“明星产品”,但整体而言,这类个人飞行器在现实中还是很不受待见的——毕竟,任何大气层内的喷气背包或者类似产品都必须面临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空气动力学层面上,人类的身体轮廓实在难以像飞行器那样优化。换言之,这类产品唯一能走的只有“力大砖飞”这条路子,仅此一点,就注定了它们的经济性绝不会优于常规飞行器。更糟糕的是,人类的血肉之躯相当脆弱,这导致了单人飞行器的最大飞行速度和实用高度都相当有限,而如何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同样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虽说最初的喷气背包类产品大多是军方主持开发的,并且优先考虑投入战场,但开发者始终要面临一个近乎无解的两难问题:要增加飞行效率和续航能力,就必须有更大的发动机和更多燃料,而它们在不飞行时都会变成压在驾驶人员身上的无用“死重”,严重影响效率和生存概率;如果选择轻量化,则意味着用途大打折扣,而且有限的速度和高度以及在姿态控制上的重重困难,则意味着驾驶它们的“飞人”很容易变成轻武器的活靶子……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类似的飞行载具迟迟无法投入战场、顶多只能被海岸警卫队用来登船缉私。总而言之,除了在没有重力、也无需考虑空气阻力的太空中可以作为宇航员的移动手段之外,至少在现阶段,这类个人飞行载具很难派上什么实际用场。

  那么,既然喷气背包在实用领域的表现如此寒碜,为什么总有各色人等会费时费力地想要制造这类产品呢?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情怀”问题。虽然现实中的实用性过于差劲、也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大展身手”的舞台,但在形形色色的幻想世界之中,这却并不是问题。正是由于在科幻作品中的大量“戏份”形成了特殊的“反哺”模式,才使得足够多的爱好者与发明家明知实用前途渺茫,仍然孜孜以求地进行开发,硬是让梦想一次次地照进了现实。

  涉及这一技术的最早也最著名的科幻作品是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虽然在它的改编电影中,太空陆战队被描绘成一群炮灰,但在原著中,他们可都是穿着自带喷气式飞行器的动力装甲、能够迅速机动数千米并对敌方进行深入打击的猛人。受《星船伞兵》小说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催生出了一大群“精神后辈”:在《星球大战》系列里,曼达洛人(其中的典型是波巴·费特)的盔甲往往装有可以用于短途飞行的喷气背包,为这些太空中的哥萨克战士提供了在战场缠斗的快速机动手段,就算欧比旺这种武功高强的绝地武士,遇上这招也会感到棘手;《战锤40000》中,装备了重型喷气背包的“猛禽”星际战士可谓《星船伞兵》里太空陆战队最直接的“后裔”,这些穿着动力甲的超人干的也是“死从天降”、突袭对方高价值战略目标的活儿,而且凭着一身比海因莱因笔下的前辈们更加豪华的技术装备,无论是突击距离还是破坏能力,都变得更加可怕了。

  不过,装备喷气背包的战士能在各路太空歌剧中大杀特杀,通常都得依靠一些别的“黑科技”:要么是阿斯塔特的一整套超级基因改造,要么是包裹全身的整套动力装甲,而现实中它们大多处于八字连半撇都没有的状态。相较之下,在“现实系”科幻作品里,装备喷气背包的士兵们只能干一些辅助类的工作:《红色警戒2》中的火箭飞行兵和《命令与征服2》里的喷射飞行兵都被定位为“持有轻武器、执行侦察和骚扰”的次要角色;在《命令与征服3》里,GDI步兵的喷气背包索性被定位为“跨越障碍专用设备”,只在需要紧急逃脱、或者要跨越难以用别的方式穿过的复杂地形时,才会短暂地派上用场。当然,由于无需长时间、远距离飞行,这些喷气背包倒用不着做得又大又沉,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用性层面的两难问题。

  当然,作为一种可以带来戏剧性视觉效果的炫酷道具,虽说实用性上仍旧存在着严重欠缺,但对于故事中的英雄主角而言,喷气背包仍然是件相当好使、非常适合推进故事的道具:无论是在乱军丛中纵身一跃而去、只给敌人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还是直接“天降正义”、在火光和浓烟中化身“及时雨”降临前线,都非常适合典型的“英雄”形象。正因如此,喷气背包才会在各种英雄主义的幻想作品中不断出现,又被一批批希望能圆“英雄梦”的曾经年轻过的人带进现实。或许,这正是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的对英雄的憧憬吧。

  惊险竞速——滑板

  人类社会中从来不缺乏追求极限和极速的家伙,因此,随着20世纪末期滑板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比前面更加激进的个人载具——各种具有科幻特征的滑板,也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科幻作品之中。相较于好歹还有个正经座位的摩托、或者往往得和密不透风、自带防护性能的飞行服搭配使用的喷气背包,滑板可以说是简化到了极限的“载具”:除了最低限度的“立足之地”,它无法为搭乘者提供任何防护,搭乘者必须直面一切风险——甚至仅仅是站在高速移动的滑板上,就是一件需要勇气和技巧的事。

  在现代电子游戏中,飞行滑板可以说是不羁少年的青春标志,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灯红酒绿的科幻赛博背景板也呼之欲出。

  最早的滑板是美国乡下人在19世纪末发明出来的,一开始就是大家闲暇玩乐的道具,毕竟天大地大,原野广阔,适合滑来滑去。但它的“大行其道”却要到20世纪70—80年代,也就是60年代民权运动和嬉皮士运动之后,这一时期,滑板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变成了一种象征。愤怒而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老人和陈旧习规的叛逆和不服从。因为滑板简单而廉价,它也成为了“富有活力和斗争精神”的社会底层的象征。自然,当赛博朋克恰好于这一阶段崛起,滑板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元素。

  在赛博朋克的“开山之作”《雪崩》中,女主角是一位踩着滑板、靠搭顺风车送文件的快递员,每天过着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度日的刀尖舔血式生活。但当标准滑板加装了引擎、变成微型飞行器后,则成为在赛博朋克的都市丛林里挣扎求生者的标配:正面人物踩着它逃避军警追捕行侠仗义,黑帮混混和地痞小流氓踏着它四处欺行霸市打砸抢烧,而亦正亦邪的人——唔,他们当然更需要一只飞行滑板,以便把上面那两类活儿统统干完。

2021还有哪些杂志能够连载小说

科幻世界杂志好像还连载科幻小说。
《科幻世界》是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杂志,前身是《科学文艺》和《奇谈》,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有数据显示《科幻世界》发行量最少的一期仅七百份,最高时发行量40万份,现在每月也有10万份的发行量,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中国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双奖期刊”,曾承办过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是中国科幻期刊中一面历久弥新的金牌。杨潇,阿来,秦莉曾先后任杂志社社长,其中阿来任社长期间曾以《尘埃落定》获茅盾文学奖。

科幻世界的杂志简介

科幻世界杂志社创立于1979年,目前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旗下拥有《科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版》和《科幻世界画刊·小牛顿》《科幻世界画刊·小小科学家》四种深受中国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畅销期刊和幻想类图书项目。其中,由四川省科协主管主办的《科幻世界》月刊,以倡导创新思维,展示科学魅力为发展目标,主要刊登国内外一流的科幻小说和最新沿的科学动态,以及优秀的科幻画作和实用的写作指南,在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读者崇尚科学、热爱幻想的热情,多次荣获国内期刊出版最高奖项,2007年,科幻世界荣获中国出版最高奖——首届出版政府奖。2008-2009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期刊政府奖。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社代表中国科幻业界成功主办的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被WSF评为“WSF成立以来最隆重最成功的1991年年会”。1997年,科幻世界杂志社遍邀全世界的科幻作家、科学家、宇航员参加19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其辉煌永载中国科幻史册。2007年,科幻世界杂志社又成功举办了2007中国(成都)世界科幻奇幻大会,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为了让国人的想象跟上时代,为了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科幻世界杂志社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中国科幻“视野工程”。“视野工程”的三大支柱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流行科幻丛书”,以专家的视角,广泛运用刊物、网站等专业媒体的宣传攻势,掀起了又一轮科幻热潮。2004年,“科幻大师丛书”更荣获了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参考》杂志社等出版界权威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畅销图书奖。“科幻世界出品”已在国内科幻小说读者群中树立起了鲜明的品牌意识,“科幻世界策划制作”便是科幻图书质量的品质保证,读者认购的风向标!作为中国专业出版科幻书刊的龙头企业,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科幻世界在数以百万计读者的关心与支持下,推出了无数质量上乘、极具收藏价值的科幻作品,培养了王晋康、刘慈欣、何夕、钱莉芳、陈楸帆、夏笳、长铗、江波、张冉、罗隆翔、谢云宁、阿缺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先后三次举办国际性科幻会议,为提升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化,填补国内科幻出版空白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底,由科幻世界出品的国内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最后一部《三体3·死神永生》隆重面世,随即在国内引领了一股科幻阅读潮,此套书也以50万的销售业绩创下了建国20年来的最高纪录。 《科幻世界·译文版》则主要向国内读者译介国外科幻/奇幻文学精品。2003年,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启动了中国科幻“视野工程”,组织出版“视野工程”的三大支柱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流行科幻丛书”。2004年,“科幻大师丛书”荣获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参考》杂志社等出版界权威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畅销图书奖。截止目前,图书视野工程已出版翻译/原创类科幻经典作品200余种,不但得到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也为国内科幻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作品资源。科幻世界杂志社历任社长、总编辑包括杨潇、阿来、秦莉、李昶、万时红等。2014年11月,继李昶自2010年3月被罢免社长/总编职务之后,继任者万时红再被停职,四川省科协宣布由副社长刘成树暂时代理社长职务。2013 年 5 月 21 日《飞·奇幻世界》发出停刊公告,经科幻世界杂志社社委会研究决定,《飞·奇幻世界》出刊至2013年第6期后停刊,总计出版117期(含增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