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

2023-12-12 07: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毕业论文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论文?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