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绵阳师范学校学报版面费

2023-12-09 06: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绵阳师范学校学报版面费

绵阳师范学院的院校代码是1063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绵阳师范学院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位于四川省绵阳市。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学院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

办学规模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有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9000余人。

学院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6个,开办本科专业52个、专科专业5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91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1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68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983人,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峨眉计划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绵州育才计划等省市级称号性人才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师德楷模”“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教学名师”等称号6人,入选四川省高校师德典型代表2人;有四川省级教学团队3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

学术期刊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绵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4、6、7、9、10、12期)主要设有专家视域、李白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博士论坛、县域经济研究、经济与管理、法律研究、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文字、政治学、民族学、哲学、美学、社会学、文献学、艺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等栏目。《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8、11期)刊发内容包括数学与统计、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化学与化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心理学、管理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等。《学报》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刊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学校荣誉:

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自建校以来,已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4万余人。学院多次受到教育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1988年,因办学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嘉奖,成为四川省唯一首批获此荣誉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5、1990、1996年三度荣获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199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1999被评为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94、1996年连续两届荣获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办学水平监测评估优秀奖;1995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1998年被省教委评为两课建设优秀学校;1999年获四川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先进单位。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1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示范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7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应用示范课程14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教研相长,服务地方。

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力打造“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三大品牌,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2个、市级重点科研基地8个、市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4个。

截至2021年12月,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38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4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2021年,学校获省级哲社优秀成果奖5项,立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5项,新增立项横向项目151项,牵头实施了雪宝顶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等重大课题。截至2020年5月,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项,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完成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6项;2019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项。

绵阳师范学院住宿

绵阳师范学院的宿舍分为老宿舍和新宿舍。一栋和二栋为老宿舍,老宿舍采用的是3间卧室,一间客厅,一个卫生间的套间,每间卧室住6人。而新宿舍是一间卧室一个阳台一个卫生间的配置,每间卧室住8人。无论是六人间还是八人间,学校统一收费,而且均采用上下铺的结构,卫生间配套有可刷校园一卡通的淋浴设施。

优势专业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化学

省级特色专业:生态学、音乐学、化学、药学、心理学、应用经济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

省级应用示范专业:园林、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物联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英语、化学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音乐学

谁知道绵阳九院的具体招生信息

绵阳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位于享有"西部硅谷"美誉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

学院占地970亩,1500亩新校区正在建设中,现有校舍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80万册,中外期刊4353种;各类实验室68余个,语音室13个,电子阅览室1个,多媒体教室60个;教学科研仪器2.1万台,总值5000多万元;教育实习基地近101个;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和标准田径场、游泳池等设施。

学院设有历史、政治与法律、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生命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美术等12个系及文学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和初等教育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办有28个全日制本专科专业,70余个成人教育本专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历史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农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5000余名,教职工1100多人,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300人,外聘(博士和硕士生导师)100名兼职教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00余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1人,国家百万人才工程(第1、2层面人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学院主办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学院已建起了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制药、应用心理学、程控交换与通讯网、数字化与资源环境信息等4个重点实验室和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四川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生态(基因)研究中心等四个文科基地,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川西北保护大熊猫教育研究中心旅游研究中心、陶行知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李白研究所等各类科研机构20余个。全院教职工共发表学术论文5397篇,正式出版学术专著126部,各类编著404部,译著12部,文艺作品118部,获国家专利34项。

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自建校以来,已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近5万人。学院多次受到教育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三度荣获"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全国“三八红旗单位”;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荣获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办学水平监测评估优秀奖,被评为“四川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

学院升本挂牌以来,坚持“‘A’管理模式、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中德文化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已在绵阳师范学院挂牌成立。学院聘请了德国威斯巴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德国黑森州音乐学院院长,德国法兰克福国际音乐学校校长,美国波斯顿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复旦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院士、博士生导师近百人作为学院兼职教授。

新师院,新形象,新征程。

绵阳师范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干部当好后勤兵,全心全意为学校谋发展,为教职工谋利益"的全新办学理念;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以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高昂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努力推进学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所崭新的绵阳师范学院正在崛起。

内江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学院地处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书画之乡”——内江市。内江东邻重庆,南接泸州,西攘自贡、宜宾,北靠资阳、遂宁。成渝、内昆、川鄂、川黔四条铁路和成渝、内宜、内泸、内遂四条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成为四川连接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市)的重要通道。内江作为川东南的门户,巴蜀腹地的交通重镇和大宗物资集散地,四川的出海通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突出师范性,强调学术性,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具有地方特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师范院校。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专业设置齐全。现有中文、外语、政法经济、历史、教育心理学、管理、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化学、资源环境管理、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15个系。有文学、法学、历史学、理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七个一级学科,设有32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9300余人,在册成教生12000余人。现有教职工82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40人,正高职27人,副高职214人,博士、硕士生78人(含在读)。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并注重科学研究,现有教育部、省教育厅批准的20余个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8门省级重点课程。近两年来,我院教师共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50篇,其中核心期刊173篇,教材37部,专著、编著18部,教学科研成效较为显著。

学院办学条件优良。现有土地800余亩,校舍29.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藏书52余万册;体育馆、标准田径运动场、游泳池、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体育场(馆)功能齐全,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齐备。学院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园绿树掩映,碧草如茵,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学院在省内的招生已覆盖全省各地、市、州。同时,学院已在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宁夏、陕西、甘肃、山西、辽宁、浙江等15个省(市)招生,办学覆盖面广,辐射面宽。

目前,学院紧紧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狠抓软件、硬件建设,确保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办学体系,努力创出学校特色,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申报硕士点早做准备,逐步向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的高等学校发展,使学院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

浅析高校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

大数据就是海量信息的别称,由于信息量特别巨大,传统信息管理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科学利用。提高转换信息的难度,要运用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建立起数据信息分析平台。对大数据的利用程度能体现出特定对象获取信息与管理信息的能力。随着数据库、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的逐步更新与完善,不同领域的电子数据快速提升,其影响力覆盖医疗卫生、教育、企业等公共服务领域。高校在大数据时代中,要分析海量数据给信息管理带来的影响及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之道,让高校更加合理地运用大数据,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加强办学能力。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信息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信息管理,是智能化与便捷化的体现,其是否健全、完善对高校管理水平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转变信息管理的主题,信息管理的感知和响应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一)提升高校信息管理的智能性与便捷性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流动更加及时和快速,信息发布与传播的主体更趋于多元化,各主体间的互动增强,信息发布成本降低,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丰富,高校行政部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途径更快捷,对高校信息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高校在实施数字化信息服务时,学校师生数量等相关数据是最基本的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以便达到增强高校信息管理工作针对性与客观性的目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运用信息数据时并非只重视首次运用,而是拓展到二次使用甚至多次使用数据,以满足高校师生信息应用的要求,提高师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构建高校师生共同管理的有效模式,体现数据技术在高校信息管理发展进程中的促进作用,奠定大数据技术服务高校现代化和智能化信息管理的基础。高校网络门户在考虑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要为高校师生提供更高效、便捷、精准的服务,才能有效转变传统的供给导向服务模式。

(二)增强高校信息管理的感知能力与响应能力

高校智能化网络门户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前提建立起来的,其重点内容就是响应与感知。数字化、智能化公共信息管理能够充分感知和全面分析多样化用户需求,进而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响应,让信息供需和信息管理间产生优质互动。感知信息涉及两个内容,其一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前提,对既有数据进行分析实践并提出事前预测,全面感知高校师生需求的特殊性,对需求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提前判断,并在事件发展期间不断地响应与调整,降低与避免事后响应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其二是全面探究和感知公众需求,分析需求细节的特征与规律,为健全高校信息管理提供依据,以便为广大师生提供更精准、更人性的服务,如统计与分析师生在搜索信息时输入的关键词,了解师生的需求和关注热点,并以此为基础完善高校信息管理。

(三)信息管理由数据收集者转变成信息分析者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机制的完善,促使各高校之间及高校各部门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数据的整合与交流,提高管理部门整合与驾驭信息的能力。高校管理部门不断提高分析能力,从信息收集者转变成为信息分析者。精确分析数据信息的基础是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数据整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管理、共享、交换数据,能确保各个部门的业务协作与信息传递。同时,高校管理部门也能够从数据分析者向数据推送者转变。管理部门利用搜索引擎来调查师生们经常使用的网站、语言视频、游戏等相关应用,了解师生们的习惯与爱好,并进行汇总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某种形式向不同类别的师生推荐不同的信息。此模式应用在高校信息管理方面,管理部门则会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民意。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信息管理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管理中,但其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很多高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真正认同和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数据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模糊不清的状态。

(一)缺少信息管理人才,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信息处理能力弱的现象

高校应用大数据进行信息管理,对科技信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有数据分析能力,还要精通教学业务[2]。但实际情况却是,高等院校科技人员由于历史发展影响,信息人员数量本来就少,难以满足大数据应用需求。同时,大数据时代中信息应用要将教育管理与信息使用相结合,应该在业务使用的基础上分析与整理数据,并让数据服务于教学业务。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达到上述要求。

(二)没有制定统一的信息管理规划,信息技术基础不稳

搜集、归纳、分类、研究大数据,需要在独立的平台上进行[3]。现阶段,尽管很多高等院校现代化建设获得较大成绩,然而不同信息系统通常彼此独立,没有相互衔接的机制,没有设置畅通的数据接口,没有综合、统一、现成的数据平台,各种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导致大数据发展没有建立起坚实的平台基础。另外,数据质量需要不断提高,高校各个平台的信息比较散乱,虽然数量较多但质量较差,在利用大数据时的信息支持不足。

(三)难以保证数据安全,大数据应用没有建立起安全监管体系

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由于不断出现各种网络病毒和系统漏洞,目前一些高校出现信息泄露的现象,信息体系经常被网络黑客攻击。信息体系面临的安全危机是现阶段各个高校特别重视的工作,这也是影响与制约大数据在高校开展信息管理的主要原因。

(四)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信息管理难度加大

大数据时代的传播方式和即时发布,有别于传统信息的传播手段,人们拥有更多的信息自由权。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任何人都能成为传播信息和发布信息的主体,这充分体现了主体多元化的主要特性。高校管理部门不再是发布信息的唯一主体,这种现象结束了权威部门与主流媒体的信息垄断时代,也终结了只有行政单位可以传播信息的时代。部分违法人员借助现代化信息方式随意传播虚假、负面的信息,对高校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增强高校信息管理的对策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管理水平较差,则会影响高校发展。每个高校都要重视信息化、大数据建设,并将其当作改革抓手和学校发展重点,构建起满足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管理平台,增强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一)高校要建立开展信息管理的人才队伍

高等院校为实现数字化管理,首先需要成立专家团队和领导小组为其提供人力保障[4],前者为顺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后者则发挥组织协调的功能。高校管理中应用新技术,首先要组建大数据推行、应用的专家团队,其人员可以聘请其他单位此领域的专家来组建,也可以组织校内此方面专家组建,既能减少资金开支,也能基于不同专业的视角开展讨论与交流,进而提出新方法与新思路。其次,领导层要重视组织协调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其他部门建立大数据领导小组,在大数据信息管理中充分发挥总指挥与总协调的'主要功能,这也为机制保障、制度保障与人才保障提供了基础,建议由校行政领导或主管信息技术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各个部门办公室人员为组员,保障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信息管理者进行教育技术观念和信息技术意识的培训,组建起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信息管理队伍。让信息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及时把握有价值信息,增强处理数据信息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校要整合与优化内部数据资源

信息技术通过整合、研究不同数据资源的特征、联系与发展趋势,为了解事物内在规律和实践活动提供指导[5]。所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融合与共享数据资源是重要环节。高校信息管理小组通过动员教学院系和各机关部门,重视收集、整理、分析和共享数据资源,并建立信息数据平台,扩大资源共享。首先,要对高校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如学生管理、科研、教务、政务等资源,要构建与完善数据库。现阶段,高校各个机关和学院都开设门户网站并搜集数据资源,为信息管理提供数据,但大多数资源呈现出相互孤立、沉寂、分散的状态,彼此间没有实现融合、交流与共享。高校信息管理急需融合教学院系和机关部门目前掌握的数据信息,排除数据共享与融合的阻碍,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与实施规范、详细的准则。同时,增强高校信息管理的关键环节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充分体现数据的价值,进而达到传播与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高校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调动各方人员的力量,收集校内外学员信息与教学信息,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要整合各类信息,构建完整的数据连接端口,让数据信息在不同平台上实现共享,或者以此为前提创建统一的、新型的数据平台,为分析、梳理、整合信息建立硬件及软件基础,为使用数据及深层次挖掘数据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技术支撑。

(三)要达到信息管理和大数据研究的有效结合

当前大数据技术的研发与完善还需要不断加强,在应用上也需要解决许多重点和难点问题,其中包括以下技术:实现多系统、跨平台操作的虚拟化技术;确保大量的数据得到快速处理,并妥善储存在云计算平台;提取、集成、清洗、转换大数据的预处理技术等。高等院校是人才云集的场所,具有不同学科研究优势的专家、学者等高端人才汇聚于此,在开发与应用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将大数据应用于信息管理时,要树立将信息管理与大数据研究相结合的意识,既要进行理论研究,也要积极建设智能化、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要将管理、科研、教学等不同条块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进而构建起以自主决策功能、快速决策分析、集成智能分析等功能为基础的,支持大数据信息管理的系统接口。构建完善的师生信息平台,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快速分析,根据高校师生要求提供高质量服务。在管理系统与教学系统应用领域,可分析系统信息,明确关注度特别高的系统模块,要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有效增强分配资源的科学性以及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在学生管理领域,可以将学生特长、学习背景、家庭环境等进行整理与分析,为高校招生、学科设置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在教学研究领域,可以通过分析信息资源,为科研提供参照,丰富科研内容、加深研究层次,进而得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要为高校信息管理提供安全保障

现阶段,大数据还属于新生事物,以其为支撑的信息管理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与新情况,尤其信息安全成为大数据技术应用时亟待解决的重点[6]。所以,高校要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传播层面、领导层面提出确保数据安全的策略。在技术层面,要研发更完善的安全技术,增强数据安全水平,获得安全技术先机;在制度层面,国家要根据大数据信息管理要求制定与实施相关制度、法规与政策,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要明确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责任与安全范围;在传播层面,要对收集、分析、传播信息给予技术支持,面对大量数据信息时,要对类型与主次进行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保护;在领导层面,要在管理与统筹中重视监管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过程,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定期通报数据信息情况,避免出现漏洞。

四、结语

大数据应用技术在高校校园建设与教学管理中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为高校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优质、实用的信息服务。尽管目前高校信息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提升人才队伍信息管理能力,优化数据资源,将大数据与信息管理相结合,就能有效增强高校信息管理能力,进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倩.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信息管理[J].智能城市,2017(1):63.

[2]李淑珍.信息社会与档案信息化管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145—146.

[3]杨碧倩.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5(29):40—41.

[4]刘进.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管理体系[J].电子商务,2015(9):72—73.

[5]许统德,熊焰.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管理体系的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4(12):19—22.

[6]陈甜远.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信息管理中心对策[J].无线互联科技,2013(5):8—9.

绵阳师范学院的办学力量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特色专业: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音乐学、化学、药学、心理学、应用经济学;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 省级教学团队:生态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苏智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杨栩生)、历史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周明圣);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生物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生态学大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热学高级英语素描保护生物学气象学与气候学财务管理普通逻辑学世界近代史现代汉语无机化学数学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声乐史学概论高等代数生物制药工艺学西方经济学药用植物学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环境工程; 校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教育与心理学、生态学。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中心14个、校级研究所3个。 省级科研机构 类别机构名称重点实验室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 机构名称负责人依托单位LED研发中心郭兴吉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何云晓 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分子诊断与药物研究中心阮期平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光致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孙玉希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国土资源研究中心陈朝镇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计算物理研究中心刘国跃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龙门山地震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董 鸣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绵阳网络安全与计算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王明生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汽车零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谢 刚 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中心王德炎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吕 京 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廖 胜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民间诗学研究中心王 辉 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许小君 商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陈 寒 教育科学学院中德文化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肖 萍 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唐虎兵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图书馆藏书141万余册,各类电子数据库99个,拥有数字资源72463GB,其中电子图书7291GB。 学术刊物《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原名《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更名为《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绵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2007年更改为月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刊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