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2023-12-07 14: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可以打印。1、《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2、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
3、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社长1997年至今,总编辑2000年10月至今,杂志社地址北京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
4、《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一、《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期刊,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称号。
  [编辑本段]二、《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史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编辑本段]三、《中国国家地理》发展思路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这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杂志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
  内容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真实
  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
  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7年月发行量约为1万册。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现名,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这一思路还大有进一步具体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内容都要经过被关注、认知和解读,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受众所认识和接受。而受众会注意什么又受到他们既有认识的影响。媒体传递的内容如果既可以归属到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同时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受众的既有认识是诸多观念的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常识是他们构建自己观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实常识原本就是既为公众普遍知晓,又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1]
  [编辑本段]四、《中国国家地理》大事记
  1950年 我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施雅风、吴传钧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 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识》杂志新增“卷首语”专栏,由执行总编单之蔷执笔,此专栏成为杂志的亮点。 2000年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 2001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2002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 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域名为:,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办。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著名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媒体联盟报道。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2004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川藏线培训。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月—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3月,读者见面会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10月23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庆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3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杂志广东移动全线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2007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 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2008年 3月,与中华书局合作发行《中华遗产》杂志。 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7月,港澳繁体字版创刊号上市。 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为:。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 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辽沈晚报》、《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旅游线路的活动 2009年 1月,举办“竹韵人生”摄影大赛的颁奖典礼 3、4月,推出《福建专辑》上下册 4月,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央视网、央视移动传媒,打造大型国庆献礼活动:新中国成立60年—献给祖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将利用央视网的互动平台,依托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展示的17大类别114处自然人文景观资料,发动广大驴友参与,分阶段推出评选活动。同时利用CCTV电视平台、央视网、央视公交移动电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手机及网络平台进行全程推广。 4月27日,举办“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赛 5月,举办“花影炫色”、“荒野传奇”摄影大赛。 5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约摄影师计划启动。 5月,杂志社与Jeep携手启动“寻找中国的Rubicon之路”活动 10月,时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中国地理学会推出《发现中国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 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华遗产》亦同时推出加厚版特辑《最具文明意义的100个考古大发现--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专辑》,带给读者又一次科学与视觉盛宴。 2010年,推出《宁夏专辑》上下册(2010年第2、3期)

李栓科的简介

李栓科,1964年11月出生于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什字镇,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师从周廷儒院士,获硕士学位。曾长期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1993年三次进入南极,并在南极越冬,1995年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4年获中国“第二届优秀青年科学奖”。1995年任首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199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这一次,为什么是承德?

9月29日,承德围场,坝上层叠的金秋绵延天际。

“生态文旅与乡村振兴实践创新论坛”圆满举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承德市政府、华侨城全域 旅游 公司及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就“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 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这一协议的签订, 标志着承德这个自然资源丰饶、人文资源丰厚的塞外名城,将迎来文旅迭代、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多重创新,也将朝着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全新愿景推进。

横跨高原与山地、覆盖多种地貌的营地网络将如何构建?北方独一无二的绿色屏障,又当如何焕发人文、生态的积淀与能量?这个九月,让我们沿着金山岭长城的脊线和塞罕坝秋阳的光辉,在一场关于信念与期待的多方联动中,寻找答案。

签约嘉宾由左至右:

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倪明涛、承德市政府副市长张树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

鉴签嘉宾由左至右: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孙立良、华侨城华南集团副总经理、海南集团总经理赵小刚、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书记高俊虎、生态环境部 科技 与财务司副司长余立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陈建英、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书记安长明

01 不止常规

一处生态文明高地的全新赋能

这是继山东淄博、无锡阳山后,承德,成为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即将落地的第三站。

不同于之前,这一次的大美中国本土文旅IP打造不仅有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的智库支持,还将与华侨城等头部品牌合力共建,更将在营地规划上,以串点成线的思路,统筹考虑承德全境。因此,无论是 落位 还是营地辐射的区域面积,都将有新突破。 未来,将有一个大本营+多个不同类型的自然营地在承德策划落成。

中国的版图之上,山河胜景,不胜枚举。以一城一地之方寸,现江山之辽阔与多样,这样的创新设想, 为何这次选在承德落地?

或许,《中国国家地理》对承德的一段概述,可以作为答案的注脚:

在这里,中华大地上东南西北中五湖四海的景观汇聚一堂;在这里,清代满蒙汉藏回五个民族的精神圣殿矗立在一起。

为举办好此次论坛暨签约活动,会议前,承德市市长柴宝良及承德市政府诸位领导还与华侨城、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介绍了承德作为民族团结重要代表区域和地理交汇区域的多重价值。

承德地处蒙古高原、冀北山地交接处,承德市张树国副市长生动介绍了承德的自然特点、生态实践成果,也对未来多方共建提出了期许和建议。

中国国家地理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提到: 过渡和交汇产生的丰富和交融,正是自然界的魅力所在。 社长曾多次来到承德,他说:承德恰恰是中国境内极具特点的地理过渡、文化过渡地带。针叶林、阔叶林交织,火山岩、沉积岩变换,莽莽燕山上筑起巍巍长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留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恢弘 历史 、民族团结的佳话往事。

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倪明涛表示,华侨城愿在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承德市委市政府、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通力合作下,为国内生态文旅的有序发展提供借鉴和引导,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样本。

既有自然万象可勘查,又有人文精华可昭示, 对于致力于挖掘本土地理文化内涵、唤醒属地自然人文生机的营地项目而言,承德,无疑是得天独厚的优选之地。

但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贾峰主任看来,营地落地承德,除了看中紫塞明珠特有的地理文化沉淀,更与其长久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又一代人所展现出的塞罕坝精神密不可分。

他还欣喜地与嘉宾分享自己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的选址建议、骑行线路、牧场景观等方面的畅想。

承德围场,本次论坛的所在地,正是塞罕坝精神发源的地方。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孙雷带我们来到第一代造林人代表王尚海的纪念林,在如今已经静谧又灿烂的林中路上,颇爱地理自然的孙局长,讲述了当年的精彩故事。

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封捷然感慨道: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在茫茫荒原重现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地区筑起一道阻沙涵水绿色生态屏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也因此被授予环保类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 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到“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的成功实践,是对“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也是三代人用青春、热血与汗水,书写的一部生态文明建设史。

奋斗史与建设史,当被记载,也当被发扬。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宣教基地管理室主任李鹏辉希望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可以发挥这样的价值。

在未来营地的体验里,塞罕坝的故事作为承德人文新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交流与分享;塞罕坝精神,则将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与生态文明的故事一起,被创新讲述、继续传承。

02 不止营地

一场生态与文旅的精彩相遇

在一处自然禀赋独特、人文积淀深厚、精神力量富足的理想之地,究竟会建起一座怎样的自然生态营地?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描画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承德地区内, 将呈现出一个大本营为主体、多个特色营地相串联的整体效果。 串点成线,交织的科学 探索 网络,会覆盖承德的森林、草原、湿地、山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完整呈现自然意义上的丰富承德。

华侨城全域 旅游 公司副总经理陈维民就华侨城文旅项目生态发展理念、环保理念进行阐述,同时将华侨城在生态营地产品发展类型思考内容进行分享,展现华侨城在创想中 探索 打造创新型文旅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塞罕坝的森林公园区域, 是本次选址的重点区域之一。平均海拔1500米的国家森林公园,有着上百万亩的森林景观,丰富的动植物种群,更是人们修复自然、重建生态的生动展示。

凭借独特的山地特色, 金山岭长城所在地 也成了选址专家团队的心仪目标,崇山峻岭的起伏赋予植被以不同样貌,并且随着海拔渐升,栖息其间的植物种群和鸟兽亦次第变化。

狍子、马鹿、黑琴鸡、松鼠,抑或是云杉、落叶松、小白蘑、沙棘……充满自然奇趣的动物与植物,将会一一出现在营地的 自然学堂 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成为营地一环。

在多样 科技 手段助力之下,承德作为温带生物多样性保留地的故事,将与时光隧道里 历史 的记忆共同呈现。

那么,如何更好地呈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卫中、黑弓运营总监冀翼······分别提出了 社会 力量参与和技术赋能的具体建议。曾深度考察美国、英国等地的科考站中科院动物所博士、石探记创始人陈睿提到: “自然科学是教育里非常纯粹的一种,乡村又是自然教育极佳的场所” ,对于承德营地的未来,他也充满期待。

体验与习得,在营地之中,更在营地之外。 一条条主题 探索 线路, 从水草丰美的草原,延伸到繁茂丰润的湿地,专家引领之下,每一次出行,都是一场科考之旅。

山地或森林夜游 也将在气候适宜时展开,旷野上观星,与宇宙对话,听长城低语,人文与科学的星火,必将点燃夜色中求知的眼眸。

在地主题区域,会将承德特有民族特色汇集一地, 多元灿烂的文化之美将以多种形式逐一展现。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背后的多位中科院院士、科普大v等各领域权威专家,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派驻合作的环保、科教领域专业人士,以及承德当地的专家、学者,都将成为 营地独一无二的智库资源, 他们不仅将针对在地特色协助研发营地课程、打造研学基地,还将与青少年共同徒步山野、共赴自然与人文知识的殿堂。

有营地之内的丰盈,也有营地之外的广阔;有 历史 积淀的深沉,也有联通世界的豁达;有在地特有的本真淳朴,也有接轨国际的先进现代…… 从“观自然”到“自然观”,从“发现美”到“体验美”, 交错于华北大地上的自然营地和线路网络,充满想象,值得期待。

03 不止文旅

一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一个自然生态营地,是一群人探寻自然人文之美的平台,是一座城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落脚点,也是一方水土、一方民众重绘乡村美景、实践乡村振兴、再次开启创业的宝贵契机。

这里,将实现一种联动。 生态文旅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环节。生态环境部 科技 与财务司余立风副司长表示:在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绿色生态同文化 旅游 有机结合、共同提升,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

在地政府的政策赋能、部委机构的战略引领、品牌和企业的深入参与,将带来协同效应和势能。多方助力下生态文明推广活动将次第展开,新型文旅形态将在这其中生根萌芽。

这里,将见证一种回归。 作为首批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承德拥有着悠远的 历史 印记,记载着满韵清风的皇家文化,也书写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示范营地的建成,将为激活、保留在地文化提供优质平台,独特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将在一次次生态之旅中被体验、被传承。

这里,将激活一种创新。 全域 旅游 的实践,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游览,而将被赋予自然、人文等科学而有趣的内容;中国生态文明思想论坛、生物多样性摄影节、国家公路骑行大赛、中国越野大会、森林自然低碳音乐节、草原国际环保电影节等多个重量级IP,也将作为文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提升承德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性、引领性。

文创衍生的开发、科普平台的产业化,都将为林场工人、当地民众新增就业机会;营地作为一个文旅、生态、科普平台,也将持续吸引合作方入驻、IP活动落地承德,不仅将有效激活当地特色餐饮、民宿、民俗文化等经济发展,还将在相关产业上逐步产生聚合效应。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结语

承德这片土地上水源交汇,地形交汇、民族交汇、语言交汇、文化交汇。这种交汇,正是包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所倡导的“大自然观”,正是希望更多呈现壮阔之自然、科学之自然、艺术之自然。

这样一方辽阔天地之上,串点成线,如何不令人期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