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论文

2023-12-10 14: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论文

  实习报告
  今年暑假,学院为了使我们更多了解机电产品、设备,提高对机电工程制造技术的认识,加深机电在工业各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特意安排了我们到几个拥有较多类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技术较先进的工厂进行生产操作实习.
  为期23天的生产实习,我们先后去过了杭州通用机床厂,杭州机密机床加工工厂,上海阀门加工工厂,上海大众汽车厂以及杭州发动机厂等大型工厂,了解这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各厂工人的工作情况等等。第一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传感器在空调设备的应用了,电子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的应用了,精密机械制造在机器制造的应用了,等等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通过这次生产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以前单一理论教学的不足,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杭州通用机床厂 7月3日,我们来到实习的第一站,隶属杭州机床集团的杭州通用机床厂.该厂主要以生产M-级磨床7130H,7132H,是目前国内比较大型的机床制造厂之一.在实习中我们首先听取了一系列关于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和需注意的项目,在机械工程类实习中,安全问题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通过该厂总设计师的总体介绍.粗略了解了该厂的产品类型和工厂概况.也使我们明白了在该厂的实习目的和实习重点.
  在接下来的一端时间,我们分三组陆续在通机车间,专机车间和加工车间进行生产实习.在通机车间,该车间负责人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生产装配流水线,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平面磨床个主要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工艺和整机的动力驱动问题以及内部液压系统的一系列构造.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该平面磨床的液压系统,共分为供油机构,执行机构,辅助机构和控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液压系统分成不同的形式.按油液的循环方式,液压系统可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开式系统是指液压泵从油箱吸油,油经各种控制阀后,驱动液压执行元件,回油再经过换向阀回油箱。这种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可以发挥油箱的散热、沉淀杂质作用,但因油液常与空气接触,使空气易于渗入系统,导致机构运动不平稳等后果。开式系统油箱大,油泵自吸性能好。闭式系统中,液压泵的进油管直接与执行元件的回油管相连,工作液体在系统的管路中进行封闭循环。其结构紧凑,与空气接触机会少,空气不易渗入系统,故传动较平稳,但闭式系统较开式系统复杂,因无油箱,油液的散热和过滤条件较差。为补偿系统中的泄漏,通常需要一个小流量的补油泵和油箱.由于闭式系统在技术要求和成本上比较高,考虑到经济性的问题,所以该平面磨床采取开始系统,外加一个吸震器来平衡系统. 现代工程机械几乎都采用了液压系统,并且与电子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成为现代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设计好液压系统,是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在专机车间,对专用磨床的三组导轨,两个拖板等特殊结构和送料机构及其加工范围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学习,比向老师傅讨教了动力驱动的原理问题,获益非浅.在加工车间,对龙门刨床,牛头刨床等有了更多的确切的感性认知,听老师傅们把机床的五大部件:床身,立柱,磨头,拖板,工作台细细道来,如孢丁解牛般地,它们的加工工艺,加工特点在不知不觉间嵌们我们的脑袋.
  在通机工厂的实习,了解了目前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只是由于机械行业特有的技术操作熟练性和其具有的较大风险性,很遗憾地,不能多做一些具体实践的操作,但是观察了一台机床的各个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及其装配过程,使许多自己从书本上学的知识鲜活了起来,明白了本专业在一些技术制造上的具体应用.

机电方面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我校机电系机械专业的一篇论文: 【论文摘要】 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横梁运动形式已知有三种,即升降翻转运动,升降平移运动,直接升降运动。三种运动都是由曲柄滑块机构实现的。由于在前两种运动中横梁必须通过一拐点,因而其滑块变异为导轮,而直接升降运动,既可使用滑块,也可使用导轮。曲柄由减速机经减速齿轮获得转。曲柄的固定支点为机架,运动支点与主连杆下端活销连接,主连杆上端与横梁端轴活销连接。曲柄转动时,经由主连杆推动横梁端轴沿既定的轨迹运动。三种运动形式中,前两种运动的轨迹基本相同,但辅助运动不同,而第三种只是前两种运动的一部分。由此,在硫化机开模到终点时,横梁处于三种不同的状态。因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硫化机。 一、升降翻转型运动 据文献介绍,升降翻转运动形式分为: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单槽杠杆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其中最常用也最简单的是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单槽杠杆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在大规格B型定型硫化机如1900B,2160B等机型上曾经使用过,但已逐渐被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取代。而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在国内的定型硫化机上尚未见使用。本文介绍的升降翻转型运动就是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型运动。梁端轴外的主导轮和副连杆上的副导轮,直接讨论横梁端轴的运动。 横梁的运动轨道由一竖直开式主导槽和与其相接且夹角小于90°的开式导轨组成。为保持横梁运动的平稳性并实现横梁的自转,还有一个与开式主导槽平行的闭式副导槽。开模时,横梁端轴在开式主导槽中上升,与横梁固定连接的副连杆 下 端中心轴在闭式副导槽中同步上升,此时横梁做平动。当横梁端轴离开竖直开式主导槽进入开式导轨后,横梁端轴的运动轨迹便不再与闭式副导槽平行。此时,在主连杆和副连杆的共同作用下,横梁端轴在开式主导轨上边移动边自转。在横梁运动极限位置,主连杆两活销中心连线与曲柄支点中心连线重合。实际运动中,一般不会到达极限位置。 Φ=α+β 其中α为副连杆与横梁竖直中心线间的夹角 β=arcSin 上式中,h,l是由横梁本身结构决定的,它们也决定了α的值。由此式可知,横梁的翻转角度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在其结构确定之后,与硫化机的开模长度有关。开模到极限时,其翻转角度达到最大值。 直到二十世纪末,几乎所有的B型定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翻转运动。这是由B型硫化机的特点和它的适用范围决定的。首先,B型中心机构在装胎和卸胎时,胶囊都是完全拉直的,这使得上环升得很高。其次,早期使用的硫化机的抓胎爪都是长式的,而且当时的轮胎主要是斜交胎,其生胎高度也较大。为了将生胎顺利地装入下模,中心机构上方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使用升降翻转的运动形式,在完全开模的状态下,中心机构上方是完全敞开的,使装胎,卸胎操作十分方便。再次,我们知道,轮胎硫化后,与硫化模型间的粘着力是很大的。其值不仅与轮胎和模型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而且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单位面积的粘着力也随着增大。这就使得大型轮胎如载重轮胎,工程轮胎等的粘着力非常之大,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脱模的难度,甚至将轮胎拉伤。为了减小粘着力,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往模型上喷洒隔离剂(硅油与水的混合液)。而要进行这种操作,只有在上模翻转一定的角度之后才便于进行。 一般地说,规格在1525以上的定型硫化机应该有自动喷洒隔离剂装置。国外企业对此比较重视,国内企业似乎不太在意。 几乎所有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调模机构都使用螺纹副结构。在保持良好润滑的条件下,这种结构调整方便、可靠,承载能力也较大。但螺纹副较其它配合的间隙偏大。尤其是调模机构受硫化室高温的影响,其螺纹副的间隙较常温下使用的又偏大。硫化机开模合模时,螺蚊副由竖直状态转入接近水平状态或反过来由近水平状态转入垂直状态时,其间隙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硫化机不断地开模、合模,这种间隙分布的变化周而复始地进行。很显然,它不但影响运动的平穩性,也损害了螺纹副的配合精度,进而影响上下模间,上模和中心机构间的同轴度。在使用活络模时,横梁翻转后,活络模操纵缸的活塞杆压向一侧。活塞杆与活络模的上胎侧模连接,又会影响模型的精度和寿命,还会影响活塞杆与缸的配合,甚至引起缸的泄漏。 二、升降平移型运动 采用升降平移运动形式时,横梁端轴的运动轨迹与采用升降翻转运动形式基本相同。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副导槽是一个中心线与横梁端轴中心运动轨迹完全相同的封闭式导槽。因而在横梁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其端轴中心轨迹与副连杆轴中心的轨迹完全相同。横梁保持平动。图2为其机构运动简图。 不考虑装胎机构固定在横梁前面的结构,与升降翻转型运动一样,完全开模时,中心机构上方也是完全敞开的。由于横梁没有翻转,调模机构的螺纹副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与升降翻转型运动相比,它不但提高了运动的平稳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开合模的重复精度,更容易保证上下模型及其与中心机构间的同轴度,也改善了模型尤其是活络模型及其操纵缸的使用条件。 到二十世纪末,如同所有的机械传动式B型定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翻转运动一样,B型以外的所有机型,如A型、AB型、C型等,则全都采用升降平移运动。这是因为A型、AB型、C型等机型一般都只用于硫化中小型轮胎,通常不需要喷洒隔离剂。尤其对于硫化中小型子午线轮胎,使用升降平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轮胎的硫化质量。 根据前面的论述,大型B型硫化机由于需要喷洒隔离剂而采用升降翻转运动是合理的。而所有的B型硫化机包括硫化小胎的1030B型硫化机也使用升降翻转运动则有些让人费解。能让人接受的解释只能是为了設备的标准化、系列化,便于管理。 三、直接升降型运动 直接升降型运动实际上只是升降翻转和升降平移运动的一部分。它借鉴液压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方式,横梁只在中心机构的正上方升降。很显然,直接升降型运动较前两种运动形式更简捷,也更容易实现。同时由于横梁只在一个方向做上下运动,其运动精度也得以大大提高。 在升降翻转和升降平移运动中,曲柄绕固定支点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整个传动装置做正反转运动。而直接升降型运动,曲柄旋转一周,横梁便完成一个升降周期,传动装置无须反转。 采用直接升降型运动,横梁的最大升降高度等于两倍的曲柄长度。由于设备体度的限制,曲柄不可能做的很长,因而开模的高度就非常有限。它不适用于B型硫化机,只能用于A型、AB型、C型等硫化机中硫化乘用子午胎、轿车子午胎。 直接升降的运动形式,使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精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在液压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还不普及的条件下,它可以部分地代替液压硫化机用以硫化高等级小型子午胎。 综上所述,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三种运动形式的应用应该这样划分:硫化大型轮胎的B型硫化机(一般为1525B以上规格),使用升降翻转运动;一般的B型硫化机,使用升降平移运动;B型以外的其它类型硫化机,尤其是用于硫化子午线轮胎的,优先采用直接升降运动,不能使用的,用升降平移运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轮胎硫化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如果能取消往上模喷洒隔离剂的工序,则可以予言,升降翻转运动将从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中消失。那时,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将只有升降平移和直接升降两种运动形式。所有的B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平移运动,其它类型的硫化机则两种运动形式兼而用之。若是这样,则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精度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150分求“机电一体化”相关论文至少5000字 被采用追加再100分

课题名称四柱压力机的设计(电子控制)

姓 名 陈晨
学 号 060503350715
专 业 机电一体化
班 级 06机电
指导老师 曹晓冶

2009年 03 月

目录
1. 课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课题简介 技术要求及设计参数
3. 油压机的介绍
4.设计前油压机是电机厂的专用设备。
5.油压机的总体结构及油压机压制工安全操作规程。
6.总体设计对液压缸的要求
7.液压缸的密封
8.油缸的缓冲和排气
9.液压控制原理图及油器和阀类压力顺损失分析
10.电控设计
11.课程总结
12.设计总结
13.参考资料
14.毕业实习报告

一. 设计课题 四柱液压机
二. 课题简介 具体要求及主要参数
四柱压力机为中型油压机。一般用于成型压力机针对电机厂压轴的要求进行设计。利用液腔、电控装置采用四轴单缸散梁的 结构,力求工作平稳效率等、操作方便。
具体要求、主要参数。
1. 四柱式下压结构、活动横梁上下运动,为方便于吊梁起见,有手动小车及卸载导轨。
2. 压机公称压。40吨
3. 活动横梁行程。600mm
4. 活动横梁下行速度。17mm/s
5. 电机效率。7.5kw左右
6. 活动横梁返回速度。50mm/s
7. 油缸公称压力 P=250kgf/cm
8. 选用10YcY14-1。柱塞变量泵
三. 油压机的介绍
油压机由主机及控制机构两大部分组成。油压机主机部分包括机身、主缸、顶出缸及充液装置等。动力机构由油箱、高压泵、低压控制系统、电动机及各种压力阀和方向阀等组成。动力机构在电气装置的控制下,通过泵和油缸及各种液压阀实现能量的转换,调节和输送,完成各种工艺动作的循环。油压机是电机厂的专用设备,是将转子的轴压进转子中。
(1)油压机的分类
利用帕斯卡定律制成的利用液体压强传动的机械,种类很多。当然,用途也根据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按传递压强的液体种类来分,有油压机和水压机两大类。水压机产生的总压力较大,常用于锻造和冲压。锻造水压机又分为模锻水压机和自由锻水压机两种。模锻水压机要用模具,而自由锻水压机不用模具。我国制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就是自由锻造水压机。油压机按结构形式现主要分为:四柱式油压机、单柱式(C型)油压机、卧式油压机、立式框架油压机等。
(2) 油压机的用途
主要分为金属成型液压机、折弯液压机、拉伸液压机、冲裁液压机、粉未(金属,非金属)成型液压机、压装液压机、挤压液压机等
(3) 油压机工作原理
液压传动是利用液体压力来传递动力和进行控制的一种传动方式. 液压装置是由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等执行机构),液压控制阀和液压辅助元件
液压泵:将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的转化装置.
液压缸(液压马达等执行机构):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
控制阀:控制液压油的流量,流向,压力,液压执行机构的工作顺序等及保护液压回路作用.讲的通俗一点就是控制和调节液压介质的流向,压力和流量.从而控制执行机构的运动方向,输出的力或力矩.运动速度.动作顺序,以及限制和调节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防止过载等作用(如单向阀,换向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节流阀.调速阀等)
辅助元件:1、油箱:用来储油,散热.分离油中空气和杂质作用 2、油管及油管接头 3、滤油器 4、压力表 5、密封元件
四. 设计前油压机是电机厂的专用设备。
为了更好的地完成设计课题。我们多次前往南通电机厂实地参观参考仔细了解了工作全过程。
1. 活动横梁起动,并以17mm/s速度下行。
2. 当活动横梁压入转子时,吨位加大导致转子的轴压入转子。
3. 到位后,活动横梁速度为零。瞬间的停止谓之保持状态。
4. 活动横梁回程运动,以吨位50mm/s速度上行,完成一个工件的工作过程。另外,我们也对其他压力机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参阅有关情报资料,为设计油压机打下基础。
五.油压机的总体结构及油压机压制工安全操作规程。
油压机一般有主体(主机)操作系统及泵站等三大部分组成。
泵站为动力源,供给液压机各执行结构以及控制机构予以高压液体。操作系统属于控制结构,它通过控制工作液体流向来使各执行机构按工艺要求完成应有的动作,本体为液压机执行机构。
总体布局:按照工艺要求,液压机三面须留有1米的观察空间,以观察工件的渗透情况。根据此要求,泵站布置在距主机1米处,油管从上面横跨于主机于液压站之间高度大于2米油管安装应设置支架。液压站上压力表应正对操作者安装,便于观察。
外购件油压缸安装时也要避开此空间。
在主机的一面安装有工作台等高的相互垂直的输送滚道,用于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液压站和邮箱为一体,方便于散热、液压站应安装在通风良好之处。
电气控制盒的安装应便于操作工人的操作。
油压机压制工安全操作规程:
1.操作者应熟悉油压机的一般性能和结构,禁止超负荷使用。 2.使用前,应按规定润滑加油,检查高压泵、压力表、各种阀、密封圈等是否正常。 3.开机前,应检查模具是否配套,料重是否符合要求,称料工具是否准确。 4.压制时,摸具必须放在垫板中心位置,禁止偏心使用。每班开机前,试压后,应检查一次模具是否有裂损。 5.多人操作时,要有专人开机,相互协调配合。 6.严禁将手,头置于模具与压头之间。 7.工作完毕,应将压制品、工具、模具整理好并放到指定地方。
六.总体设计对液压缸的要求
要求油缸竖直放置,并与上横梁固定。活塞杆上下运动。活塞杆行程达600mm。总体设计还要求缸筒与端盖固定。结构尽量减少。这样子以不产生油压机头重脚轻的弊病使其整体结构美观。
液压缸的作用在于把液体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
液压缸通常分为柱塞式、活塞式盒差动柱塞式三种。按运动方式分为推力油缸,摆动油缸,利用油液压力推动缸中活塞正反方向运动的油缸,称“双作用油缸”其中常用有双活塞式、齿条活塞式及伸缩套简式。
根据设计要求,泵用双作用单活塞杆式油缸。这种油缸的特点在于活塞两端的有效面积不等,而构成的密封容积腔的大小不同。如果以相同流量的压力油分别进入左腔盒右腔。活塞移动的速度盒进油腔的有效面积成反比,也就是说油液进入有效面积大的一端速度来得小,而相反,油液进入有效面积小的一端速度却要快些。由此得出结论:活塞上产生的最大推力与进油腔的有效面积成反比。
七.液缸的密封
油缸中的压力油可能通过固定部件的联接处及相对运动部件的配合处渗漏,渗漏使液压缸的容积效率降低盒油液发热外泄露还会污染工作场所。泄露严重时会影响液压缸的 工作性能,甚至使液压缸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必须采用密封装置。而且,密封装置还有防止空气和污染物侵入的作用。
密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油缸的性能和效率。要求密封性能在一定工作压力下具有良好性能。具有能随压力升高自动提高,使泄露不致用压力升高而显著增加,还要求密封装置造成的摩擦阻力小,不使相对运动的零件卡死,或造成运动不均匀现象。此外,还要求密封件有良好的耐磨性,即保证足够使用寿命。密封件与液压缸有良好的相合性,结构简单。
对设计的液压缸中,活塞与活塞杆处,上端盖与缸筒导向套与缸筒接触处均导用O型密封圈。因为它与基面油液有良好的相合性,结构简单,密封性能好,摩擦力小,它的摩封性能随压力的增加而提高。缺点是当压力较高时,或者沟槽选择不当时,密封圈易被挤出而造成磨损。因此,在设计中,我在O型密封圈侧面放置挡圈。
O型密封圈安装时,要有一定的预压缩量。(本液压缸采用20*机油)
对于活塞与缸筒导向套盒活塞杆的密封采用Y型密封还是V型密封圈。从密封圈的摩擦阻力看,V型密封圈的摩擦阻力,比Y型大得多,从密封圈结构看,V型密封圈由支承环、密封环、压环三部分叠合而成。而Y型密封圈结构较简单,因此,本液压缸采用“Y”型密封圈。“Y”型也是随压力增大而域压愈紧。
密封圈用聚氨酯浇注模压而成,能耐油、耐磨、耐高压。
八.油缸的缓冲盒排气
当油缸带动质量较大的移动部件以较快速度运动时。因为惯性力较大。具有很大的动量,使行程终了时,活塞与缸盖发生撞击,造成液压冲击盒噪音,引起破坏性事故或严重影响精度,为此,大型高速高精度的油缸常带有缓冲装置。
氧化物。腐蚀液压装置的零件,为了及时排除积存在油缸内的空气,油液最好从油缸的最高点进入和引出。要去高的油缸,常在油缸两端分别装一只排气塞。
本油缸,行程较短,速度不太高,它是转子压轴专用,目的是将转子的轴压入转子,靠轴上和压轴肩限位,到位以后,压不动为止。基于以上原因,这台油压机的设计,缓冲装置和排气阀没有采用。
九.液压控制原理图及速回油路和阀类损失分析
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如图(见第 页).
原理简析:液压系统中有两个泵,泵是一个高压,大流量恒功率的变量泵。最高工作压力为315kgf/cm2。其压力通过远程调压阀国定。辅助泵2是一个低压小流量的定量泵,主要用以供给电磁阀,液动的控制压力油,其压力由溢流阀22调整。
<1>主缸运动
①下行压制
按下按钮电磁阀YA通电,电磁阀18处于右座,泵2供油径18至液动阀17,17在液控压力油的作用下处于送至单向阀14,然后送至主缸上腔,而主缸下腔的油径单向顺序阀<11.1>组合从17右位至单向阀15然后回到上腔因滑块自重快速下行而造成的上腔真空。
②保压
当主缸上腔的油压达到预定值,压力继电器16发出信号,使电磁铁YA1断电,阀18回复中位,于是阀17失去控制,油压力17也回复中位,此时,油缸上,下腔油路都被封闭。
③泄压回程
保压过程结束时间继电器发生信号使电磁铁YA2通电,<当定程压制时,由行程开关SQ2发信号>使电磁铁18处于左位控制回程由泵2油提供的压力油径18左位送至17,使17处于左位泵与供油径17的右位送至主缸下腔,而上腔的通过液控单向阀14流至17,然后回到油箱。
④停止
当按下电控系统的停止按钮(定位状态时,挡铁压下行程开关SQ1)电磁铁YA2断电主缸被阀17所紧(17已回复中位)停止运动,回程结束,此时,应将溢流阀的压力值调大,以防止活塞滑块因自重而下滑11.12组成单向顺序阀,此处作为平衡回路。
<2>顶处缸
① 顶出
按下启动按钮YA3通电吸和,电磁阀19处于左位,泵2供油径19的左位至20,使液动阀20处于左位,则泵5供油从20的左位送至顶出缸下腔,而其上腔的油径20的左位回到油箱。
② 退回
YA3断电YA4吸和,油路换向,顶出缸活塞下降。
2. 速回油路和阀类压力损失分析
根据液压原理图和速回油路管道及阀类元件的压力损失,液压系统的压力损失是:
(1) 管路系统的压力损失
因为实际液压系统中,其管道往往是一般一段的直管。通过一定方式连接。此外,为了控制、测量和其他需要,还要在管道上安装控制阀和其他元件。这样除了y
沿程损失外。液体流过各接头、阀门等局部时会产生撞击,漩涡流等现象,导致一定的能量损失。
(2) 进油路压力损失
(3) 阀类的局部压力损失
根据液压系统进行分析,经对此获知总压力损失与原假设总压力损失相差不大。因为液压缸的工作压力与假设最大工作压力相差不大,所以不必对泵设计进行修正。
十.电控设计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设计
1.PC的概述
PLC使在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基础上,总结先进的微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PLC把计算机的功能完善通用,灵活的特点与继电接能控制的简单,直观价格便宜等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以微机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控制设备。
PLC接受由操作面上的按钮开关,选择开关,数字开关等给出的主令输入信号及表示设备状态的限位开关光电开关等。传感器送来的输入信号。去控制如电磁阀,马达,电磁离合器等驱动性负载及指示灯,数字显示器性负荷。
PC使一种小类的可靠性极高的智能控制工具,是各种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小电磁阀,导向阀等小型负载可由可编程控制器直接驱动,而三相马达。大容量电磁阀等大负载则需要通过接能器或中间继电器的驱动。可编程控制器的内部结构。
PC采用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线路。它可等效地看成普通继电器定时器计时器等组成的综合件。
PC中的输入继电器由接通输入端的外部开关来驱动。
PC中的输出继电器除提供外部输出接触点外,还有多种内部辅助点供编程使用。
PC的内部部件还有:
定时器(T) 计算器(C)
辅助继电器(M) 状态寄存器(S)功能块线圈(F)等,这些元件都有许多供编器,使用的 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可在编程控制器内部使用,
机型选择:
F系列可编程控制器是输入输出点数12~120点的 小型专用,可编程控制器,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尤其突出了容易操作和方便应用的 特点,
考虑本设计中将用到将近30个输出接点,我们选择F—30MR(共30个 点)输入输出元件号,
输入继电器
401—407,410—413,11点
500—503,510 5点
输出继电器 基本单位
430—437 8点
450—451 2点 400
特殊辅助继电器(本设计所需的)
M71 初始化脉冲
M574 禁止状态转移
2.本设计PC控制的具体运行情况
(一)工作方式
1.调整(点,动) 2,手动
3,单循环 4,自动
(二)输入输出点安排
1,旋钮开关(规范选择)
调整*500 手动*501
单循环*502 自动*503
2.现场器件(按钮)
输入点:SQ3(顶缸上限接近开关)*401
SQ4(顶缸下限接近开关)*403
SB6(主缸下行起动开关)*404
SB7(主缸上行启动开关)*404
SP(压力继电器)*407
SQ1 (主缸上行接近开关)*410
SQ2(主缸上行接近开关)*411
SQ8(顶缸顶出起出开关)*412
SB9(顶缸退回开关)*413
SB3(PC停止开关)*402
SB4(PC传动开关)*510
输出点:
YA1(电磁铁KA1)Y430 接显示灯 Y434
YA2(电磁铁KA3) Y431 Y435
YA3(电磁铁KA4) Y432 Y436
YA4(电磁铁KA5) Y433 Y437
KT1 T450
KT2 T451
三.整体程序机构图

四.操作面板
五.各部分程序及说明
1.主控程序的设计(见PC图)
主控程序包括以下程序:
(1) 状态的初始化程序。
(2) 状态的转移起劲。
(3) 状态的转移禁止。

(1) 初始化说明
当开机第一个扫描周期,MT1即对S600复位,做好状态传递的准备。
单循环状态时,X502即对S600复位。
当PC处于调整(X500)手动状态(X501)将600复位。
当PC位调整及手动状态时或开机后一个工作周期,可利用功能指令将S601~S606全部复位。
(2) 转移启动说明
当按下启动按钮X405时,中间继电器M100接通、执行转移启动命令,PC运行一个周期,单周期传送停止。
(3) 状态转移禁止说明
当按下停止按钮X402,特殊辅助继电器M574指定用于禁止状态转移。所有状态转移均被禁止。同样在调整手动状态下禁止状态转移。只有当手动,调整复位后再按启动按钮使M101产生脉冲解除禁止。当PC运行单循环和自动时,按停机按钮,M574自锁,停止在当前过程,当按循环启动按钮时,从该过程开始动作。
2. 调整及手动程序设计(见PC图纸)
说明:(1)无论在调整还是手动状态,程序执行跳转指令CTP700~E3P700间的内容。(2)当手动时,输出Y430~Y433均执行自锁功能。
3. 单循环及自动循环程序设计
(1) 功能图
(2)
(3) 程序图(见PC图纸)
依照梯形图(见A2图纸PC控制梯形图)
设计整体程序如下:
1. LD M71
2. OR X502
3. S S600
4. LD X500
5. OR X501
6. R S600
7. LD X500
8. OR M71
9. OR M71
10. OUT F671
11. K 601
12. OUT F672
13. K 606
14. OUT F670
15. K 103
16. LD X510
17. OUT M100
18. LD X510
19. PLS M101
20. LD X402
21. OR X500
22. OR X501
23. OR M71
24. OR M574
25. ANT M101
26. OUT M574
27. LDI X500
28. ANI X501
29. CJP 700
30. LD X501
31. AND Y430
32. OR X404
33. ANI X411
34. ANI Y431
35. OUT Y430
36. LD X501
37. AND Y431
38. OR X405
39. ANI Y410
40. ANI Y430
41. OUT Y431
42. LD X501
43. AND Y432
44. OR X412
45. ANI X401
46. ANI Y433
47. AND X410
48. OUT Y432
49. LD X501
50. AND Y433
51. OR X413
52. ANI X403
53. ANI Y432
54. AND X410
55. OUT Y433
56. EJP 700
57. STC S600
58. AND X410
59. AND X403
60. AND M100
61. S S601
62. STL S601
63. OUT Y430
64. OUT Y434
65. LD X407
66. S S602
67. LD X411
68. S S603
69. STC S602
70. OUT T450
71. K 60
72. LD T450
73. S S603
74. STC S603
75. OUT Y431
76. OUT Y435
77. LD X410
78. S S604
79. STC S604
80. OUT Y432
81. OUT Y436
82. LD X410
83. S S608
84. STC S605
85. OUT T451
86. K 300
87. LD T45
88. S S606
89. STC S606
90. OUT Y433
91. OUT Y437
92. LD X403
93. AND X502
94. S S600
95. LD X403
96. AND X503
97. S S601
98. RET
99. END

十二.课程总结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到了平时在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我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时一次综合性的实践过程。不仅提高了 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还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了设计程序,规范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安全第一,制造容易,使用方便,外形美观)。从而巩固、扩大、深化了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制图、计算、编写说明书的能力以及正确使用技术资料、标准手册等工具书籍的能力。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一直保持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之风。这次我设计的是油压机中油缸部分,由于对这方面知识掌握得还不十分充足,所以设计中若有错误和不妥之处,务必请指导老师批评指正,以使得我能够进一步完善油缸设计方案。

有关机电一体化的毕业论文

  某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控制及特性分析

  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7
  1 绪论 7-11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7
  1.2 国内外机电一体化发展状况 7-8
  1.3 本文所研究的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 8-10
  1.4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10-11
  2 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总体方案设计 11-17
  2.1 概述 11
  2.2 总体方案设计思路 11-12
  2.2.1 总体设计要求 11-12
  2.2.2 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组成和接口 12
  2.3 各组成部分方案设计 12-16
  2.3.1 机械传动部分设计 12-13
  2.3.2 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工作流程分析 13-15
  2.3.3 信号检测与控制部分方案设计 15-16
  2.4 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整体框图 16
  2.5 本章小结 16-17
  3 电动机的选择及特性分析 17-26
  3.1 概述 17
  3.2 电动机的选择及参数评定 17-20
  3.2.1 电动机的选择 18-20
  3.2.2 电机参数评价 20
  3.3 电动机的特性分析 20-25
  3.3.1 固有机械特性曲线的参数计算 21-22
  3.3.2 人为机械特性曲线 22-25
  3.4 本章小结 25-26
  4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26-38
  4.1 概述 26
  4.2 传动构件参数的确定及三维实体建模 26-30
  4.2.1 传动构件参数的选取 26-30
  4.2.2 机械传动部分三维实体建模 30
  4.3 键合图法简介 30-35
  4.3.1 键合图方法的特点和优点 30-31
  4.3.2 基本元件的键合图模型 31-33
  4.3.3 基本键合元的因果关系 33-35
  4.4 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的键合图模型 35-37
  4.5 本章小结 37-38
  5 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控制器硬件设计 38-50
  5.1 概述 38-39
  5.2 控制部分硬件设计框图 39-40
  5.3 单片机与电机之间的接口电路 40-42
  5.4 传感器的选择及其电路设计 42-44
  5.5 电磁离合器和电磁铁控制电路的设计 44-45
  5.6 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45-47
  5.6.1 CAN总线的优点 45-46
  5.6.2 CAN卡PCA82C250与CAN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46-47
  5.7 电源部分设计 47-48
  5.8 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48
  5.9 本章小结 48-50
  6 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控制器软件设计 50-57
  6.1 概述 50
  6.2 软件总体设计 50-54
  6.2.1 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的工作流程图 50-52
  6.2.2 单片机工作状态设定 52-53
  6.2.3 存储单元的分配 53
  6.2.4 通讯协议 53-54
  6.3 主程序设计 54
  6.4 通讯服务子程序设计 54-55
  6.5 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55-56
  6.6 本章小结 56-57
  全文总结 57-58
  致谢

  这个是大纲,觉得合适与我索取全文,184886722,5元,支付宝付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