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管理的本质论文3000

2023-12-08 19: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管理的本质论文3000

一. 决策的关键,是要控制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
当你要做个决定时----譬如你决定要去创业、或者你的企业准备要扩张进入新的领域----这就是决策。回顾过去,当我们看到史玉拄们的惨败,当我们学习了管理知识后,我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道理:譬如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的过程是要科学化民主化的。。。当你真的“科学化”了去做决策时,你忽然发现,你依旧会做出错误的失败的决策来。这时,你会对管理知识产生怀疑。事实上,并非管理知识错了,而是你自己“形而上”了。决策的本质,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而这些,是无论你事前做了多么细致周到的准备,它都是依然存在的。决策的关键,不是决策的对与错,而是你所做的决策,要控制你能承担的起的范围内。譬如说在个晴朗的早晨,你未带伞出门,可到了中午却下雨了,此时你很难说你未带伞的决策是对是错,即使你懂得管理知识,你事先收集了当天的所有的天气情报,可依旧会“天有不测风云的”。此时,你未带伞的决策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于你未带伞而由此带来的全身尽湿,你的身体是否能承受雨淋才是关键的。当我们回头看那些失败的企业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其决策本身,大都是不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都是赌徒和投机似的决策。很难为“承受的范围内”划一个界线或找到个度的。也许,刘欢的一首“从头再来”,可以算是个界线吧?决策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决策的执行问题。当你做个决策,在事实上失败后,你可能会认为决策错误,事实是决策未错,而是执行决策中出了错,譬入人才资金等等。此时你“怪罪”于决策的话,你依旧无法看清企业中人财物等因素的不足和缺陷,今后你仍会“决策失误”的。当你明白了这些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决策拍板时,不是那些科学化的东西在左右你,而是你的全面素质甚至于是直觉在起作用。你会对MBA拿来的激情四射的报告,平静的说:你先放这吧,我会看的。此时,你已经经历了从混沌(跟着感觉走)----学习(茅塞顿开尊重一般规律)----返朴归真(简单直觉判断)。最后,所有的决策在拍板的刹那,都会归结于你的胆魄与直觉!请相信你自己的胆魄和直觉,否则学过管理学的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了,连计算机都可以做决策了。这时候你知道了,所谓管理专家们说的史玉拄们的决策失败原因,其实是为理论而理论的胡说。表面上看,你是从胆魄直觉----胆魄直觉,实际上你是大彻大悟到返朴归真。当你懂得了决策和决策执行的一般方法后,请勿由此变得缩手缩脚甚至于丢掉了你胆识和魄力,否则,你就丢掉了你身上做宝贵的东西,你也不再是“你”了。
二.你的企业能活多久,取决于你的核心竞争力!
你以前从未问过自己:我的企业能活多久?因为你不懂管理,你在跟着感觉走,自然不知道“企业战略”的概念。当你学习了这些知识后,你知道了企业该有战略,不能再跟着感觉走了。企业战略就象一个人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设计一样,你知道了企业和产品都有着生命周期的,都会经历初创、发展、成熟到衰退的。当你懂得了这些后,你为自己以前的糊里糊涂和无知,而感到懊悔和羞愧。于是,你懂得了企业要有战略,也懂得了怎么制订战略和执行战略,尤其是你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6。5岁,民营企业只有2.9岁,生存超过5年的不到9%,超过8年的不到3%”。你为此惊出一身冷汗,并庆幸自己多亏懂了,否则。。。于是,你也忙着制订战略,有了厚厚的一本企业战略。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却有些困惑了:战略计划显示的几年后该萎缩的行业,却依然健康的活着;一项落后的技术,换了个环境,是那样的生机勃勃;你制订的宏伟目标,按计划分析样样条件具备,可就是无法达到,而你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再于是,你感到了困惑:企业没有战略是可怕的,可有了战略后,也是“可怕”的。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来自: 第一范文网慢慢的,你终于知道了:企业战略是在一个静止的点上,所作的分析与判断,它就想一个人发誓要做个**家一样,而实际上却是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调整(注:所有话题均限于中小企业,大企业是要坚定不移的执行战略的)。当你看到某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而你的朋友却活得很好时,你知道了:企业必须要有战略,但企业战略只是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参照和提示判断,企业长久生存的办法,是来自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来自战略设计(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何为核心竞争力?你看到的教科书上说,核心竞争力是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等等,起初你以为核心竞争力只限于产品、技术等看得见的东西。慢慢的,当你看到微软的技术,其实并非是世界上最好的;当你看到联想的产品,其实不一定组装比小企业的更好;当你看到最先进的依星通讯,却以失败告终,你终于知道了: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是你的市场理念或网络;甚至是你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接下来,你不再困惑了!你不再把企业理念文化当作可有可无了;你也不再教条的设计或设想企业战略了。你会非常务实的、同时又是高瞻远瞩的思考:我的优势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在凭什么和对手竞争?打败我的对手的优势,我能学得来吗?慢慢的,你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也是别人学不来的。
三.企业文化是成本最低(也是最难的)管理手段!
“企业文化”恐怕是见诸报端最多的一个词了,在中国点子公司、策划专家也是多如牛毛。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理念、风格和行为准则了(视觉标识等并不重要,而这恰是“策划专家”重视的)。在中国的企业里,企业文化也是最多争议和最五花八门的东西了。把企业看的很重,花大力气建设者有之;视企业文化为无用,可有可无的有之。。。企业文化能“建设”出来吗?我的观点是:不能!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主(家)慢慢自发形成的。一个善于创新的管理者,就会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一个严谨的管理者,就会形成严谨的文化。如果你是八点准时上班,那员工就不敢懒洋洋的九点来;如果你中午会喊上员工打扑克牌,即使你不在,员工也会“自觉”的去打扑克的。企业主(家)的个人行为,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企业主们的个人行为,会成为员工的榜样的,一个惯于骗人的企业主,诚实的员工也会在其训导下,变得满口谎言的;一个有事业心的企业主,员工渐渐的也会崇高起来。企业里的后来者,几乎是无能力扭转局面的(假设那文化是不合适的),他们要么是逐渐的被同化,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么是不适应而退出你的管理团队。企业文化是企业里,管理成本最低、而又是最难让其发挥效益、甚至于让其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通过理念和精神,从而激发或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是完全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譬如对外:以“诚信为本、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文化,就可能带来更多的客户;譬如对内:以“尊重个人价值”为理念的文化,就可能更多的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来。而这所“花费”的成本,只是企业主个人行为及其慢慢上升为理念的过程。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从企业主(创业者)个人行为----企业行为风格----最终上升为“企业理念”的;当张瑞敏当年砸不合格的冰箱时,就已经奠定了其后来的“大脚印”的企业文化;联想的“赛马”的企业文化,也是来自于柳传志当年自己开会迟到自罚站三分钟的。企业文化是由企业主或创业者而来,但一旦上升为企业理念,就已不再是创业者本身的文化了,而是成了连创业者也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并最终通过企业行为系统(BI)、企业形象系统(CIS)表现出来。企业文化是最容不得欺骗的,否则你会遭到多倍的报复,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逆反心理。当你也学着别人,从大街上抄来“顾客至上,实际上你却鼓劲员工能骗则骗,顾客也将由此加倍的报复你。很多的所谓的点子大王或策划专家,为企业所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CI设计,完全是流行什么就设计什么,而全然不顾企业主(家)们的个人行为,以及由此已形成的企业文化,也不考虑企业的行业特点,其结果是企业除了一本装饰漂亮的策划书和响亮的口号外,于企业无任何意义,最终,那本漂亮的策划书,也成了落满灰尘的废纸。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来自: 第一范文网
四.企业管理的觉醒,是从财务(数字)开始的!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主,最重视的是市场营销,最忽视的就是财务管理了。也许,有一天,你很烦恼的跟朋友说:我总是感觉吃喝(交际业务)费太高。你的朋友给你简单的算了算,然后告诉你说:你的吃喝(交际业务)费已占到了销售额的20%,而财务规定是1。5%,实际行业平均水平是10%。此刻,你才忽然间感觉到,自己原来什么都是“毛估估”的。企业尤如人的身体,你的胖与瘦、是否贫血等等,是由医学的检测和科学的数字来判断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感性的模糊文化,讲究的是感悟意境;而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清晰文化,讲究的是真实细微。这本是无所谓优劣这分的,只是企业是个经济动物,要求其用数字说话,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企业主们,颇为显得力不从心。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的篮球,美国NBA的投蓝率等“科学统计分析体系方法”,渐渐的影响着中国篮球,使得中国篮球最终也是用这种数字化的方法来客观的评价球员,而不是以前的“你还不错、你很不好”这种模糊的评价了。企业管理的觉醒,是从财务数字开始的!财务数字是企业运行的最真实的反馈。对于企业管理,当你发现有什么问题时,往往从财务数字分析入手,会使得问题豁然开朗起来。比如企业销售额的连续下滑,平均货款回收期的延长,企业负债率的高企不下,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都会是企业危机的早期信号。关注财务数字,关键是要关注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虽然最假帐在中国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这并不妨碍你做财务分析和判断,简单的做法就是把空白的财务报表,填上真实的供自己用来判断的真实的数字。资产负债率是给债权人看的数字,利润率是给股东看大数字,流动比率是经理人自己判断企业是否正常运营的数字。对于财务数字,如果不去做判断分析,不懂得每个分析数字意味或代表着什么,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就是一张废纸了。财务分析判断的目的,是用来校正企业的管理运营的。它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校正意义,正向校正是用财务分析数字,来判断企业目前的运营壮况,从而管理纠正;反向校正是企业要做决策或管理纠正时,要有财务分析报告做为其判断依据。当然,财务分析报告只是判断决策与管理的依据,对其深刻的理解,是来自于都某个行业或某个问题的长期的实践积累,如果从模糊管理转到完全相信数字分析,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五.资金不是万能的,没有资金流是万万不能的!
资金流对于企业,尤如血液于人体。这是一个很恰如其分的比喻。人可以残缺,可以贫血,甚至可以心脏骤停。。。,但是绝对不可以血液停止流动!注意:是“资金流”而非“资金”,资金也许很充分,但不流动的沉淀了的资金,企业照样要死的。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企业明明是亏损,却还在生产和销售?因为只要资金还在运转流动中,企业就还有翻身的机会!我们也能理解了,为什么一个赢利的企业,却因为资金的沉淀,却反而倒闭了!因为资金的流动被困如三角债,企业因现金枯竭而死!我们也能理解了,负债率只有50%(负债警戒线内)而流动比率低的企业倒闭了,可负债率高达90%以上的企业而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却还在幸福的生活着的原因。我们仔细观察那些陷入困境甚至是倒闭了的企业,我们就会发现“资金流”的被困或者说是枯竭,即便不是主要原因,至少也是导火索!史玉拄巨人大厦的倒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资金流的断裂!我们做个假设,假设当初其或是采取有效的融资、或是更好的处理其保健品的资金回收运转,史玉拄和他的巨人大厦的历史怕是要改写了。我们也很难想象,大庄家吕良如果不是资金链的断裂,他以后会怎样的呼风唤雨?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务危机”,就是指的资金流的枯竭。企业的正常运转,是依赖于现金的流动和现金的支付能力,而收入和利润并不是现金。有利润而无现金流入的企业,照样会破产。有财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提醒:一个发展中的新企业应该提前12个月知道它将需要多少现金,何时需要,作何用途。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来自: 第一范文网对于资金流(速动比率)比率和控制的方法有很多。比率按财务上的通用说法,是控制在1:1的比率上,事实上,则该根据企业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来做判断和选择控制,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企业短期偿债的额度和时间。加快资金流的运转周期,也是有很多办法的,如改变客户的回款周期,以信誉来划分客户等级,再如采取谨慎的财务策略,对于一些小企业,有时一笔产品或是贸易损失,足以抵消全年的利润了。
六.企业管理方法和风格,是无对错之分的!
我们常说,企业管理即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于是,就有人问:管理中哪些是科学?哪些是艺术?甚至于有人“算”出科学与艺术,在企业管理中所占的百分比。无疑的,这是笑谈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管理中本就是相辅相成、交融与共的。所谓的科学性,是指管理的一般科学规律;所谓的艺术性,是指在尊重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所做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的把握!据此,我们知道了:管理方法和风格,是在尊重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对现实情况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把握。这种把握,是无一个固定标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的环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等等,自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便以上都相同,也会因企业管理者的性格和秉性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方法和风格来。如果硬要加个标准的话,我想。一句大家都会的哲学名言,似乎可以算个标准了,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担心其存在的是不合理的,企业和企业主们会在市场作用下,自动做出调节的。管理方法和风格,本身是无对错之分的,以实用为衡量的标准。如果你所用的管理方法出了管理问题,并不是管理方法出了问题,而是你把方法用错了地方;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被别人“证明”似乎是不正确的管理方法,于你却可能是正确的适用的。这样,就会引出两个问题来。一是员工方面,如果你对企业的管理方法和风格,非常的不习惯,进而批判企业的管理方法和风格,甚至于是碟碟不休的满腹牢骚,此时,并非企业管理方法和风格发生了错误,而是你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与企业发生了偏差,你能做的,要么是适应企业,要么是选择离开企业。二是企业管理者(企业主)方面,对于新的流行的管理方法,切勿轻易的模仿,甚至于一夜间取而代之。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几乎每天都在“创造”出新的管理办法和模式来。新的名词也在不断的涌现出来。流行的未必就是好的,对别人取得巨大成功的方法或模式,于你却可能是灭顶之灾。把握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牢记管理方法和模式无对错之分、新旧之分,实用的就是好的!
七.“执行力”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的事!
什么是执行力?就是企业里为某项任务、某项指标,而要完成的力度。我们知道,所有的决策、制度、任务和指标,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执行来完成的。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大到国家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小到企业里的“制度挂墙、我行我素”,无不是执行力出了问题。把“执行力”看做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是会让我们看清很多问题的本质的。当一项决策的结果出了问题,我们多是怀疑决策本身;当管理制度无法执行下去,我们也是多怪制度本身;当一项销售指标未完成,我们也是怀疑指标本身的过高。事实上,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是出在“执行力”上,是执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因人或事的因素所出的错误,而非决策或制度本身错误。执行力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竖向”的概念,它是横切过如战略决策、企业管理、销售计划、企业文化等经营管理要素的。也就是说,它和每一个经营管理要素,都是相交的;每一个经营管理要素,都存在着执行力的问题。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看到“执行力”是多么的重要:所有的决策或任务的目的,都是要求出现与之相应的结果的,而这结果就是来自于执行力!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来自: 第一范文网企业执行力的充分保证,最重要的并非是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首先是来自于企业文化,其中又以企业文化中“价值的认同”,显得最为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是认同企业或任务的价值,其创造力是惊人的,反之,不认同的结果会是敷衍了事。其次,是来自于企业各级管理层的“模范”的示范效应。其三,才是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于企业执行力的事先的评估与判断,是有利于企业决策和具体任务的完满完成的。意即,企业做任何的决策和任务前,要判断企业本身的执行能力。事实上,我们常会看到企业那种“事情是好的,但不是我所能做的”的感叹。对于执行力的高度关注,不但能使我们分清很多问题的责任的真实所在,能有利于避免企业可能的人财物和时间上的浪费和损失。
八.持续的、终生的细节管理!
如果说,企业里要持续的、一直要给予高度关注的事,那只有一样,就是细节管理!我们对于企业的主要管理要素,可以这样看待:决策是关键;管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产品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可见,管理是一切管理要素的基础。如同盖楼房,地基是楼房百年大计的保证;地基不牢,楼房未必会即刻坍塌,但却无法保证楼房的百年大计。中国并没有市场经济的历史,第一代的创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们看到的企业,多是“粗放型”的管理。从对于产品质量的粗放管理,到对于销售的粗放管理,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企业不规范的管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紧缺时代,企业的“厚利”,甚至于是“暴利”,掩盖了企业管理中因粗放所带来的问题。说细节管理是持续的、终生的事,而没有说是“最重要的”事,是因为如果要把企业的功能,按重要性排序,是先经营、后管理的。经营(尤其是经营决策)是企业关键所在。而管理是在经营顺利的前提下的完善。江浙一带的很多企业,都是经营非常出色,而管理相对滞后的。这样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真实的看待管理,即不要过高的、当做最重要的事来看待(现在有过高估价管理的倾向)。同时,又要认识到管理(尤其是细节管理)的基础性、持续性。如果说要给企业管理要素,划一个重视过程的曲线的话,其它如战略、市场、财务等等,都会是一条有起有落的抛物线曲线;唯细节管理,是一条在一定起点高度上的直线!细节管理,是企业的最基础的管理工作。企业发生的困境、危机、甚至倒闭,几乎都是管理细节不当,从而成了企业深层次问题暴发的“导火索”。细节本身并不是危机,但它却能引发危机。从产品质量的管理,到员工的跳槽,由于企业细节管理不当,从而引发企业危机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文化的形成、不断的做大做强,也是在持续的细节管理中,慢慢形成壮大的。细节管理,说到底就是企业管理环节的细化,以及对细化环节科学规范的管理。在管理模式和创新上,最多的就是企业细节管理的方法。“堤坝毁于蚁穴”,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请不要忽冷忽热式的去细节管理,而是要持续的、终生的给予关注和重视。

管理是什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管理的本质是提高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并且管理的核心是人,在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人的激励问题激励不是操纵,不是牵制,而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通过满足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而且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认识人性的特点,适应人性的特点,是激励有效性的保证。

管理的本质

01 激发善意:尽力来自于本份,尽心来自于善意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我们雇佣的

不是人的双手,而是整个人,包括他的脑,  和他的心。

激发善意,  就是为了'“雇佣整个人”  。

你从来不可能真正激发一个人,你只能给他一个理由,  让他激发自己。

尽力来自于本份,尽心则来自于善意。

02 设计系统:分钱,花钱,赚钱

系统管理,就是通过设计系统,来构建

人与人,人与财,人与物之间的最佳关系,最终提高管理效率。

作为CEO,要先学会分钱,才能学会赚

钱。

让关键资源、关键环节,掌握在关键的人手中。

要标准化核心流程。

03 知人善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激发善意,设计系统,还是不够的。管理,要“知人善用”,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要理解“合适”,就要先理解“不同”,因人不同,因时不同,因地不同。

04 反求诸己:发而不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从所有的问题中,找到

自身的原因。

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你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  改变别人。

05 面向业绩:梦想归梦想,绩效归绩效

管理, 不永远都是大团圆结局,管理,还要时常做出真正艰难的决定。

公司里的第一层关系,是以董事会为代表的所有的股东,  和以CEO为代表的管

理层之间的关系。

另一层关系,是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层,  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对绩效负责要懂得平衡三件事:

第一,功劳与苦劳。第二,梦想与现实。

第三,理论与实践。

01 激发善意:尽力来自于本份,尽心来自于善意

在商业模块,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企业如何处理与外部的关系;在管理模块,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企业如何处理与内部的关系。外部的世界很精彩,内部的世界同样精彩,甚至更为复杂,因为我们要面对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一条条被验证的商业逻辑,我们要面对的主体,是极度不标准化、复杂程度堪比宇宙的:人。

所以,我们要和一群“不标准化的,复杂程度堪比宇宙的”人一起,共同去完成一件,任何单独个人都无法完成的使命。

这听上去很吓人。那么,管理有没有被验证的方法呢?这些方法下面,有没有本质规律呢?当然有,“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的员工,你看到他的时候,他似乎都在努力工作,你稍微一转身,他就上网看小说,淘宝购物,微信聊天。或者,你有没有这样的员工,不上网看小说,也不购物,还不聊天,一直在干活,看上去兢兢业业,但就是不出业绩?

第一种情况,叫:出工不出力;第二种,叫:出力不出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IT部门封掉淘宝和微信?这么多APP,你能全部封掉?流程化管理,比如每天必须给客户打30个电话?你可以衡量个数,你如何衡量语气,语调,语速?

德鲁克老先生清了清嗓子,说:方法论虽然重要,但是在用方法论让员工“能干”之前,关键是让他们“想干”。让他们“想干”,就要“激发善意”。

概念:激发善意

案例

有一家公司,人类都已经无法阻止了。这家公司就叫做:海底捞。江湖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海底捞的传说。比如有客人想把没吃完的半盘西瓜打包,海底捞员工给他包了一整个西瓜。真是: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这样的服务,是任何标准流程无法具体规定的。之所以员工能这样想尽方法打动顾客,是因为公司这样想尽方法打动了员工。

海底捞如何打动员工、激发善意?农村孩子来到城市,公司会给他们培训如何使用ATM机,如何坐地铁。发工资时,公司会把一部分钱直接打给他们的父母,让他们也感受这份荣耀。店长离职,就算去了小肥羊,公司都会给这个员工8万元的嫁妆。如果是小区经理,给20万。大区经理,送一家火锅店,等等等等,据说数不胜数。

这样对待员工,稍微有点感恩之心的员工,能没有“善意”吗?大家绞尽脑汁,出工、出力、出活。海底捞有近万名员工,流动率保持在10%左右,而中国餐饮业的平均流动率为28.6%。

同样工作8小时,能做多少事,和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巨大。德鲁克认真研究了20年IBM后说:我们不能只雇佣员工的双手,而必须连双手的主人一起雇佣。

激发善意,就是为了“雇佣整个人”。你从来不可能真正激发一个人,你只能给他一个理由,让他激发自己。

运用:案例

案例1:京东刘强东

比如刘强东。身价300亿的他,每年都要选个日子,与库管、配送人员一起吃果冻,再用果冻杯喝白酒。甚至,他还要找一天,亲自送货。据说有次视察员工宿舍,他怒了:我们的员工怎么能住这种地方。

案例2:顺丰王卫

比如顺丰的王卫。他的快递员不小心把一辆车刮了,司机下车又打又骂,在网上引起众怒。王卫公开说:我王卫向着所有的朋友声明,如果这事我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

案例3:美国西南航空

美国911事件后,航空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虽然管理者们口头上喊“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但他们迅速裁员,砍掉近10万的“最大资产”。可是,西南航空公司决定,虽然每天亏损三四百万美元,但坚持避免裁员。西南航空的决定,感动了员工,激发了善意。他们更努力地工作,提出很多降低成本的建议。甚至,有的员工将自己的红利和部分工资捐给公司,还有的员工在退税支票上签字,直接将钱转到公司名下。

尽力来自于本份,尽心则来自于善意。

小结: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这一讲是管理模块的第一课。我们从一个基本的问题开始: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更科学的流程,还是更团结的心?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我们雇佣的不是人的双手,而是整个人,包括他的脑,和他的心。

关于如何激发善意,很多管理学者有很多的研究,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等,我们将用一单元的篇幅,详细讲述。

你觉得,你雇佣了你员工整个人,还是只雇佣了半个他,或者八分之一个他呢?你在用什么办法,提高他的使用率呢,通过加班,还是别的办法呢? 来和我一起过过招吧。

02 设计系统:分钱,花钱,赚钱

你开了一家拉面馆,生意时好时坏,但这不是最头疼的事情,最头疼的事情是,你开始不知道怎么处理和拉面师傅的关系了。

为了提高拉面师傅的积极性,你决定按拉面的销量,每卖一碗,给他5毛钱提成。你欣喜地发现,拉面馆的生意确实越来越好了,但同时,牛肉用量也在急剧增加。原来,拉面师傅为了更多销量和更多提成,在每碗面里,放了超量牛肉,客人们很喜欢,销量提升了,拉面师傅也拿了不少提成,但拉面馆反而亏了。

你想这样不行啊,改为固定工资吧,大不了我发高一点,激发善意嘛。你焦虑地发现,拉面店生意越来越差,因为拉面师傅在每碗面里放很少的牛肉,客人抱怨越来越大,所以都不来了。而他反正拿固定高工资,更乐得清闲。

一家非常小的拉面馆,居然也有让人头疼的管理困境。那怎么办呢?解雇这个拉面师傅吗?但如果下一个拉面师傅也这样呢?或者把女儿嫁给他,激发善意?那采购师傅怎么办?你有几个女儿可以嫁呢?

概念:系统管理

美国管理学家弗理蒙特·卡斯特和罗森茨威克认为,公司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系统,人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都是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差别是,人这个要素是主动的,而其他要素是被动的。我们当然要激发善意,这有助于提升“人”这个要素的“主动性”,但同时,也要理清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有效系统,才能产生巨大的整体价值。这派观点,被称为: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就是通过设计系统,来构建人与人,人与财,人与物之间的最佳关系,最终提高管理效率。

案例

七个和尚住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但每天都觉得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分粥,结果,只有在轮到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才能吃饱。后来,他们推举七人中道德最高尚的和尚分粥。结果,大家想尽办法讨好他,贿赂他,各种腐败。再后来,他们组成一个三人分粥委员会,四人评选委员会,结果,大家互相攻击,相互扯皮,粥都凉了还没结果。

最后,他们想出一个办法: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的最少,分粥的人必须想尽办法平均。从此,大家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这七个和尚,先后使用了四种不同的“管理系统”,结果证明,只有第四套系统,才是最高效的。错误的系统,甚至会把道德高尚的人,变得腐败。

运用:如何设计周密的好系统呢?

如何分钱,就是如果赚了钱,你拿多少,我拿多少。比如那个拉面馆,可以先设定一个目标销售额,销售额之内拿工资,销售额之上,拿利润的50%作为奖金。奖金发放的前提,是每月牛肉的耗损量,在正常值20%内波动。这个分钱的方法,能把拉面师傅的利益,和拉面馆绑定起来。作为CEO,要先学会分钱,才能学会赚钱。

如何花钱,就是该花多少,怎么花,谁决定该不该花。比如那个拉面馆,放牛肉是关键的花钱环节,怎么花,谁决定该不该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后那一把牛肉,让老板娘来放,让关键资源、关键环节,掌握在关键的人手中。

如何赚钱,就是什么样的目标、战略、流程、任务,被证明是能赚钱的?能提炼吗?能标准化吗?比如那个拉面馆,老板熟知自己的业务后,确定最佳做法后,可以制定SOP(流程规范),面条的量,水的量,肉的量,下锅出水的时间等,具体都可以规定。这样就把赚钱的核心能力,拉面的品质,从依赖拉面师傅,变成依赖流程。

小结:认识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就是通过设计系统,来构建人与人、人与财、人与物之间的最佳关系,最终提高管理效率。人的主动性重要,好的管理系统也重要,因为好的管理系统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管理系统可以让好人变坏。

作为管理者,你觉得激发善意更重要呢,还是好的管理系统更重要?作为员工呢?你有什么有效的“分钱、花钱、赚钱”的管理系统可以与大家分享吗? 来和我一起过过招吧。

03 知人善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你从创业开始,你的亲姐姐就一直在帮你管理公司的财务。创业之初,那也不能叫什么财务,就是一些进账和出账,看着公司账面上那么点钱,谁都不准乱花。然后,公司做大了,员工越来越多了,开始各地开分公司了,总部也开始有事业部了,公司不仅仅需要会计和出纳了,需要懂公司财务规划的专业人士了。你姐姐已经明显吃力了。再后来,你的公司准备上市了,事务所进驻,开始做审计,各种专业的会计准则,公司财务预算,坏账计提原则、确认收入的准则等等。你姐姐这时候已经完全无法应对了。

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激发善意吗?她是你姐姐,那真是全身心的为公司管好每一分钱,120%的善意;那设计一套系统吗?设计好一套分钱、花钱、赚钱的机制,然后交给她来管?可是她也不会啊。或者,干脆给她配一个学财务管理的博士做副手,让她继续做CFO?

有时候,就算我们试着去激发善意,提高人的主动性,或者设计系统,梳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能提高管理效率。因为,这个“人”就不适合做这件事情。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有一项重要的能力,就是:知人善用。

概念:知人善用

案例

有某公司营销部门的负责人A,手下有上百位员工。你知道,销售团队,年龄不同,性格各异,但个个都是人精。直到有一次,他面试了一位下属B。

这个B同志,从简历上看,真是很平庸,乏善可陈的几段经历,看上去也不是很顺利。很多面试者都自信心爆棚,滔滔不绝,但他总给人的感觉不自信。本来都要否掉了,但突然看到他的简历中有一处很特别:高中复读了四年,最终考取大学。

A决定录用了B,并对他说:“你一定能成功!”B很惊讶,A说,“你复读了四年,终于考上大学,说明你非常有毅力,非常执着,凭这种精神,做什么都能成。”于是,A把最难啃、最难伺候的大客户都交给了B。后来,他几乎搞定了全部这些客户,还开发了几个很有价值的新客户。B的工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坚持不懈地去与客户沟通。甚至有客户说,每天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都是B打的,被他的诚意和坚持打动,开始信赖公司。现在,这个B,已经是某分公司的副总经理了。

A所做的,就叫做:知人善用。

知人善用,就是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运用:洞察差异性

第一,因人不同。

人生来平等,但又生而不同。了解差异性,不要拍脑袋,试着借助一些前人的思考,现成的工具。比如MBTI。我在微软刚开始管理团队时,被要求在网上做了200多道关于判断和取向的题。拿到报告,我非常惊讶。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外向的人,但其实不是,我的外向,是职业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有效行为,但我的能量,其实来自于安静地思考。

第二,因时不同。

不但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变得不一样。刚进公司的时候,通常热情高涨,但能力不行。这时,不要急着对这个人下定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能力可能会越来越强,但是热情会削弱。这时也不要急着对这个人下定论。作为管理者,你应该调整自己,学会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法,管理同一个人。我们把这叫做:情境管理。

第三,因地不同。

这个地,指的是环境。他与直属老板是否相处和睦,直属老板是一个人工作状态的几乎决定性因素;他与周围的同事是否能力互补,这件事情的愿景、目标,以及对应的流程和管理方法,是否能释放他的能力。这种人和地的匹配性,可以通过有效的1:1沟通,来不断了解和磨合。

我们回到开始的案例上来。也许你可以给你姐姐足够的股票激励、创始人身份的同时,把她放在出纳的位置上,让专业的CFO来管理财务。自己姐姐、创始人做出纳,说明:任人不唯亲,同时,也有震慑和监督作用。

小结:认识知人善用

激发善意,设计系统,还是不够的。管理,要“知人善用”,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要理解“合适”,就要先理解“不同”,因人不同,因时不同,因地不同。

作为管理者,你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吗?作为一名员工,你有觉得老板的做法很好,可以讲讲的嘛? 来和我一起过过招吧。

04 反求诸己:发而不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创业者A结合自己的线下资源,比如一个皮鞋品牌,觉得可以考虑在互联网上开一个专门卖鞋的B2C网站。于是他和那个品牌合股,雇人开发一个独立的B2C网站,开始网上卖鞋。这时候,A觉得应该招一个销售总监,来完成大家对销售的预期了。但是,招了几个,业绩改善都不明显。于是A开始感慨: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啊。

A的问题,真的是缺人才吗?也许不是。也许A真正的问题,是他自己。

概念: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从所有的问题中,找到自身的原因。管理里面从来没有“你应该怎么样”,更没有“他应该怎么样”,只有“我应该怎么样”。从来没有什么叫“这一届员工不行”,只有自己不行。如果真的是员工不行,你没有把不行的员工换掉,也是你自己不行。

案例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别人做不好,一定要反问自己,是否管理有问题。

化繁为简的能力,是组织的能力,是管理者的能力,不是工程师的能力。怎样才是好的管理?我们来看看盖房子。你找20个工人来,说,这是图纸,这是钱。你们必须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把房子在20天内盖好。这是不现实的。作为管理者,我们懂得如何化繁为简。我们要先把工种先分为木工、水电工、瓦工等等。再把工序分为一二三四五。然后,重要的部分来了,你要给每个工人下达一个“简单”的指令,比如把砖头直直地砌起来,3米高、2米宽。就这样。

工程师只应接受简单的指令。我们“期望”大家足够聪明,但如果把质量“依赖于”大家的聪明,就会把公司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上了。

对人才期望过高,对现有能力和主动性不满,可能是因为管理的薄弱。我们要懂得“反求诸己”。

我在中国最大的私人董事会机构“领教工坊”带领一个十几位企业家组成的私人董事会小组。这些企业家平时在企业里面也许都是永远的伟大光荣正确。但是当十几个都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就开始互相照镜子,看到很多公司的问题,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一身冷汗,甚至痛哭流涕。

正如领教工坊的口号就是“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就是,摆好姿势射击。没有射中目标,不要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要研究自己的射击姿势是否有问题。

运用:两个传闻故事

故事1:

周鸿祎早期是做3721,卖中文域名的。这玩意难卖,看不见、摸不着。开发出这玩意,招一个销售总监,给他定指标是最容易做的事情,这似乎就叫:管理。但是,有用吗?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东西卖给谁、怎么卖,当初为什么要开发它呢?

周鸿祎制订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他找到一群销售人员,给他们几个简单的指引:1)到二线城市去,2)引:中文域名就是网上门牌号码,3)诱:你不买,别人可能就买了。据说就靠这样简单的销售策略,3721中文域名销售战绩颇丰。

这样的销售策略,你需要每一个销售人员都是销售大师吗?不需要。

故事2:

另一个故事有关史玉柱的《征途》。这是一款新游戏,怎么卖?当时网络游戏是盛大《传奇》的天下。标准“管理”的做法是:找一群销售,给销售定指标,和奖金挂钩,然后让销售各显其能。有用吗?

传闻史玉柱制订了一项“策反”的销售策略。他找到一批人,每天去玩《传奇》。他们的任务很简单:1)找到其他玩家,2)聊天,3)说:《征途》挺好玩的,去玩吧。

这样的销售策略,你需要每一个销售人员都是销售大师吗?不需要。

这两个故事都未经验证。但听闻后,深感这两个“策略”的简单、高明。

小结:认识反求诸己

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改变你自己。你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改变别人。我们会用三周,来教大家如何:从员工到经理,从经理到总监,从总监到CEO,不断提升,反求诸己。

你作为管理者,遇到问题,经常从员工身上找原因,还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呢?作为员工,你老板做得怎么样呢? 来和我一起过过招吧。

05 面向业绩:梦想归梦想,绩效归绩效

2001年的911,航空业遭遇黑天鹅式危机,纷纷裁员,但西南航空坚持不裁,结果激发了大家的善意,想尽一切办法帮公司省钱,甚至捐钱,最终大家同心协力,渡过了难关。

但你可能会想,万一呢?万一大家怎么省钱都没用,最后现金流快断裂了,西南航空还会坚持不裁员吗?裁1000人,剩下的9000人能活,不裁,1万人都死,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管理,不永远都是大团圆结局,管理,还要时常做出真正艰难的决定。

概念:面向业绩

案例

西南航空的坚持不裁员,和这家IT公司连“家人”都裁掉,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管理决定?

为了绩效,这家IT公司认为,必须立即止血,否则连长期长什么样都看不见了。

后来,那家IT公司的董事长出面道歉:裁员,是因为公司犯了重大战略决策失误。但同时,这家公司也开始在“亲情文化”中,加入“绩效文化”。这家公司后来发展得不错。30年庆的时候,写《公司不是家》的这位员工,给董事长写信,说自己买了房买了车,感谢公司。

绩效,就是达成公司的经营目标。

管理,也许从来就不曾性感过。要理解这件事,就要理解公司里的两层关系。

公司里的第一层关系,是以董事会为代表的所有的股东,和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这一层关系,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关系。CEO,就是首席执行官,只是管理层的最高代表,负责执行董事会对绩效的要求。这一层的关系,叫:治理。

另一层关系,是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层层汇报,互相包含,很难区隔。如果你一定要划一道界限,能参与CEO月度会议的那一层,叫管理层,或者叫核心管理层。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叫:管理。

董事会负责把公司的愿景,改变世界的梦想,翻译成经营的绩效目标,管理层负责达成这个目标。梦想的归梦想,绩效的归绩效。管理层,或者说,本质是执行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命必达,对绩效负责。

运用:对绩效负责要懂得平衡三件事

第一,功劳与苦劳。我们常听说,“我虽然没有功劳,但是我也有苦劳。”大部分人,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付出,但并不关心付出的效果。但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清楚,我们应该为苦劳鼓掌,但是为功劳付钱。

第二,梦想与现实。活着,是目的还是手段?当活着不是问题的时候,活着是手段,意义才是目的。可是,当活着都成问题的时候,活着,就是目的本身。企业也一样。赚钱,是目的还是手段?当赚钱不是问题的时候,赚钱是手段,梦想才是目的。可是,当赚钱都成问题的时候,赚钱,就是目的本身。

第三,理论与实践。每过一段时间,管理界就会流行一些新鲜有趣的管理理论,很多人像追星一样追逐这些理论,甚至像研究“一根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一样,钻到牛角尖里。德鲁克说,管理首先是实践。有用的,就是好的。新的、漂亮的不一定就好。

小结:为什么要面向业绩?

企业家可以面向梦想,管理者必须面向绩效。激发善意、设计系统、知人善用、反求诸己,最终都要体现在绩效上,企业才能先生存,后发展。为了绩效,我们要平衡功劳与苦劳,梦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

说来容易,但是平衡功劳与苦劳,梦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是如此之难。作为管理者,你怎么做的呢?作为员工,你觉得你的老板们做得怎么样呢? 

来和我一起过过招吧。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当时我的回答是: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核心就是发挥人最大的效能。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回答还是有些狭窄了。 有些人说管理本质主要是利益平衡,有的说管理本质就是管理效果,众说纷纭。 其实,从我多年做管理咨询的角度看,我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组织的人、财、物、信息等有形无形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最优目标,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这里需要界定两个条件:一是条件。管理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的环境下的管理,否则无法判断优劣;二是管理对象是所有的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以及信息,而不仅仅是人;三是最优目标。一定要和现时的竞争对手比较,如果没有比较,那管理的效率也无法判定。 管理分为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前者的管理目标是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后者的管理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一般意义上讲,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只有人管理好了,才能对其它的物质资源进行有效支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基本都是惰性和利已性,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个都需要约束以克服自私自利,还需要激励以克服惰性,而激励和约束就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管理的重点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在约束和激励这两方面需要的满足。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知道如何更好地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或者说是如何更好地为被管理者提供服务。因此,也可说,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一种管理者向被管理者提供的服务。 在激励和约束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利益管理,利益的管理主要是利益平衡的管理,这涉及到权和利的分配,老板和员工的利益平衡,员工之间的利益平衡,团队之间的利益平衡,团队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等等。只有平衡的利益,各种资源才能充分协调运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