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长江日报集团光谷编辑部

2023-12-10 20: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长江日报集团光谷编辑部

  网上投稿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直接在网上投稿的。这类刊物大多比较开放,其网站设有投稿箱、投稿链接等。如《光明日报》(光明网),首页顶端就有“投稿”,可点击直接投稿。这类网站为其注册会员、通讯员、作者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投稿渠道。
  另二类是电子邮箱投稿。这类刊物大多依据版面、专题,设有多个电子邮箱,投稿人可根据内容选择邮箱。目前,通过电子邮箱投稿是最为普遍的方式。《长江日报》就属于这一类,可以在网上查到相应的邮箱地址,通过电子邮件投递。
  不过,还有不少刊物坚持传统投稿方式,需用信函邮寄到对方的编辑部。

光谷“芯”动能来袭! 武汉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战略新兴产业 | 特别报道

该市通过人才引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迅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而出,为“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被称为中国光谷,在这片引领先进 科技 风潮的创新之地,一股“芯”势力正在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5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芯”驱动高端论坛暨2019北大国发院(武汉)论坛,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高新大道中国光谷 科技 会展中心举办。

圆桌论坛环节,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斌、武汉慧联无限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胡昱、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光、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与圆桌主持人、《投资时报》执行总编辑邓妍一起,以“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为主题,就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以及武汉在此领域的独特优势展开了热烈讨论。

邓妍: 2018年末湖北省委十一届四次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我们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武汉给人留下的产业支柱印象是钢、是 汽车 ,2011年在地方政府“工业倍增”计划下,信息技术、生命 健康 、智能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开始抬头,五年内投资比重从37.7%上升到63.6%。现在,围绕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GDP占到整个湖北全省38%的武汉,又面临一个全新的转型“窗口期”。

巧合的是,前几天刚刚出台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武汉在全国经济总量TOP100城市中,总分位居第六。这个报告覆盖了4个直辖市、23个省区的重要大中型城市,从软环境、硬环境两个维度,7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着手,综合反映出一个城市对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吸引人才的综合支持程度。

龚强从美国学成归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政府财政与公共政策等。请问,你怎么看待上述现象?武汉在“芯产业”方面,都具备哪些优势?

龚强: 武汉“芯产业”具有来自高校与交通两个方面的增长动力和优势。

首先,武汉市高校资源集中、研究实力较强,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产业集聚。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高校数量众多,科教综合实力不容小觑。其不仅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等诸多名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亦超百万,位居全国甚至世界第一,能够为“芯产业”发展提供大量高精尖专业型人才。

第二,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有利于人才输送与地区经济发展。武汉地处中部核心区域、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每年向外输送几十万高校学生。此外,作为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能够为“芯产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工业基础。

考虑城市环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地区资源聚集程度会对其经济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地区充分整合其核心资源,便能够有效发挥其工业基础与人文底蕴的内部优势,进一步形成人才高地。反之,若地区无法合理聚集优势资源,则会造成人才洼地,不利于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

因此,国家或区域间的竞争实际是政府执政能力的竞争。政府执政能力水平较高,会增强地区资源聚集程度,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显著提升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实际上,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人工智能,其背后依旧是人,依旧是高端人才的比拼,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近年来,武汉市坚持人才优先,通过人才引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发展势态良好、经济增速迅猛,能够充分反映出湖北省与武汉市较为到位的发展和战略规划,并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邓妍: 目前,在光谷,企业生态多样,新动能潜力十足,比如小米作为独角兽企业,已经是全球最大的IoT(Internet of Things)消费级物联网平台,在人工智能方面也积极布局。小米董事长雷军曾经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超级机遇至少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一个数量级。”

作为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斌此前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相关的科研工作,由学界进入产业界是一个不小的跨越。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大潮中的定位以及发力方向?就武汉而言,能在这一领域发出怎样的声音?

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王斌

王斌: 人工智能是中国进入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机会,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比如说美国的人工智能战略可能偏国家安全,欧盟可能更偏隐私和安全。中国的人工智能其实是比较激进的,跟产业结合得非常紧密,以人工智能对产业改造升级,技术化是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中国的定位非常准确。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分三步走,首先跟世界同步,第二是在某些核心技术上领先,第三是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中心。

这几年人工智能很热,其中还伴随着其他的一些关键词,比如说物联网、智能制造,而武汉正好跟这两个词都非常相关,这对武汉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其有可能走在国内甚至国际前列。

邓妍: 此次圆桌会议主题是“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据我们了解,目前武汉提出的口号是“芯片引领创新,面板拉动增长,端网支撑规模”。但无论是芯片还是面板,都属于高资金密集型、长投资周期型,且风险极大的产业,确实需要政府、企业、 社会 力量以最大力度和巨大勇气去介入,同时又需要面对因技术迭代带来的不确定性。

今天有来自两家光谷企业的代表。一家是接连三年入选光谷“瞪羚企业”的武汉慧联无限,武汉建成的100个平安智慧社区,1/3是由武汉慧联无限打造的;与武汉慧联无限一起进入德勤“2018光谷明日之星榜单”的,还有一家做芯片的企业—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胡昱和夏光身处“芯产业”内核,你们如何看待这种风险与机遇的矛盾?

夏光: 我们企业是2010年创立的,理念是不跟随,就要做原创,就要做颠覆。我们坚持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几乎是零营收,但是今年开始爆发式成长。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给用户提供稳定的芯片,我们完全是自主知识产权,未来会给整个产业界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惊喜。

武汉慧联无限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胡昱

胡昱: 慧联无限其实是做5G通信里面窄带这一块的通信核心技术。慧联作为本土企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对于新动能的体会也十分深刻,对比全国其他地区,在企业扶持方面,光谷做到了三个“专”。

第一,“专”为“人才”。光谷近些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卓有成就。除了光谷本地有着大量的高校之外,光谷近些年也引进了大量如华为、小米这样的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这些“大厂”企业和中小企业彼此之间形成了立体化的技术性人才梯队培养,这些人才储备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光谷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二,“专”为“生态链和产业链”。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无论芯片还是人工智能行业没有生产、集成和应用场景这些基本环节要素项目是没办法落地的,为什么美国的芯片做得比我们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硅谷地区具备这样的立体化的产业链支持,目前相对国内其它地区来说光谷对于 科技 行业产业链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根基和养分。

第三,“专”为“市场动能”。光谷地区由政府牵头引导企业发展的动能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更“专”。政府自身就具备一些城市精细化建设的需求,光谷在项目中会优先为本土企业提供更多的磨合机会。企业在这种磨合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产品和方案的优化,这种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例如慧联在光谷理想城的智慧平安社区项目,通过在理想城项目中的反复试炼,现在“理想城”模式的智慧平安社区已在全国十多个城市落地了。政府从市场端点燃的星星之火可以给企业带来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邓妍: 我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中国本土芯片产业产值在5000亿元人民币,进口2700亿美元。按计划,中国在2020年国内芯片自给率将达到40%,到2025年将达70%,简单计算下,即便是40%的取代率也高达7600亿元,相当于从2018年到2020年,中国芯片产值升至126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36%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可供参考的是,2003年至2012年中国房地产黄金时期,年复合增长率也才30%。

问题是,尽管中国芯片产业从设计到制造过去几年发展迅速,但在自主核心技术上仍然落后不少,特别在基站芯片、人工智能芯片上差距更大。在座的几位嘉宾如何看待这种差距以及缩短时间表?政府与企业又该如何扮演好各自角色,并相互借力?

王斌: 我们确实在核心技术上跟别人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一直在缩短差距,投入也非常大。我觉得首先要正视差距,虽然我们论文专利非常多,但一些核心技术还比较缺乏。第二就是找到关键点去做,从政府的引导,到企业在市场上拼杀,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很必要的。我觉得未来拥有核心技术的创业者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

胡昱: 美国的芯片类似高通,是从技术角度来定义一个标准从而推动应用市场发展,这是一种“美式”商业路径。在中国,商业路径更多的是从应用市场来推动技术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例,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包括国外的人工智能企业也纷纷瞄准国内市场。相对国外市场人工智能大都还停留在 游戏 等领域,国内已经逐步进入智慧城市管理范畴,由此可见国内城市化机器管理的应用场景是非常丰富的,市场也是十分广阔的。

同时,企业对各自领域输出行业规范和标准也十分重要。例如,国外的高通和国内的华为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对行业进行了定义和规范、标准的输出。慧联就多次参与了窄带物联网行业规范的制定。

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光

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 龚强

龚强: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误解,认为 科技 发展纯粹靠 科技 。然而事实上,与 科技 相比,核心与创造才是 科技 发展的关键。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产品的火爆不仅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主要原因在于其更具核心竞争力,即独特的设计与创新的理念。

同时,近期的贸易战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核心与创造性的东西,会导致一国或地区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对外加工与代工,会造成地区竞争力地丧失。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 社会 价值。

邓妍: 作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仅次于北上广深的“中国第五城”,武汉在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中排名全球40位、中国第7位,并被认为是“中国创投20年最具潜力城市”。今年一季度,武汉GDP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武汉的新动能正在加快集聚,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此时此刻,这句话可资共勉。我们期待武汉这座因创新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的火热城市,不断发生“芯”的变化!

徐长生的湖北及武汉经济问题研究

⒈ 李焜文、徐长生,武汉市国有企业扭亏增盈调查报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⑵。⒉ 徐长生,充分发挥武汉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学习与实践》,1996⑺。⒊ 徐长生,为武汉产业政策进一言,《长江日报》理论版,1996.10.3,第7版。⒋ 徐长生,武汉“光谷”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理论月刊》,2000(10-11);《长江日报》理论版,2000.9.11。⒌ 徐长生,武汉农业发展的两大重点,《长江日报》理论版,2000.3.20,第14版。⒍ 徐长生,武汉未来发展的定位,《长江日报》理论版,2000.8.19,第2版。⒎ 徐长生,找准产业定位,应对西部开发,《湖北日报》理论版,2000.6.30,第12版。⒏ 徐长生,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人民日报》理论版,2003.9.3.。⒐ 徐长生,出路在于两个转变,《湖北日报》,2004.7.13⒑ 徐长生,完善财税体制,激活区级经济,《长江日报》,2005.12.3⒒ 徐长生,聚焦“两型社会”试验区:应从转变政府和企业行为入手,《政策》,2008⑶。

武汉东湖:"无违无禁即可" 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武汉东湖:"无违无禁即可" 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东湖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武汉东湖:"无违无禁即可" 点燃创新创业激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汉东湖:"无违无禁即可" 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在湖北省武汉东湖,一杯“创”字拉花的咖啡惹来众说纷纭。

草根创业者看来,“创”的左边是吃饭的粮仓,右边是一双筷子,意思是靠创业自食其力。

投资人说,这个“创”的左边是投资人肩上扛着创业者,而右边两道杠是上市前闯过的一道又一道难关。

政府代表眼里的“创”又有所不同,左边两个C一个代表政府,一个代表产业,右边两竖表示一个好的政策带动扶持一个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实际上,这枚拉花被设计的最初的意思只是咖啡(coffee)、创新(creation)和创业(investment)、孵化(incubator)的首字母缩写而已。“围绕小小的一杯咖啡都会迸发出无限创意,可见光谷的创新氛围有多么浓郁。”光谷创业咖啡执行总经理宣洁感叹。

小到一杯咖啡的拉花,大到整个体制机制的突破,走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给人留下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敢想、敢做、敢于另辟蹊径、敢于突破常规。这里被企业家称作政策特区、创业特区、人才特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诸多产业传奇和梦想奇迹。

《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仿佛置身在创新的潮水中,特意采撷几朵创新的浪花献给读者。

先行先试

推动制度创新

东湖的天地与别处不同,在这里,企业可以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中放胆创新,放手去干,激发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今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审议通过并施行。它将东湖高新区几十年探索的成果上升为法规。在东湖,“无违无禁即可”,鼓励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明确简政、彻底放权”,“倾其所有、一步到位”,最大限度地给予示范区政策支持。

“这部被称为‘光谷基本法’的《条例》彻底破除创业者的束缚,让他们放手一搏。”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汉邮科院原本是一家单一的`科研院所,得益于东湖示范区科研院所转制的各种政策支持,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革。武汉邮科院院长童国华告诉记者,示范区有很多先行先试的政策,给了他们改革的底气和机会。武汉邮科院因此争取到国资委的特殊政策,成为国资委直管企业中唯一的高管拥有期权和股权的企业,实现了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

“没有示范区,这是不可能的。”童国华感慨地说。武汉邮科院实施了中长期激励计划:在全资子公司实行岗位分红权,根据岗位不一样,每个岗位拥有公司创造利润的分红权;在新创子公司里,允许技术员和管理者持股,并且允许他们持有超过国有股的股权;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在上市公司实施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同时,中层变为合同制,能干则留,不行就走,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端着铁饭碗了。

如今,武汉邮科院已经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员工从转制时的900人发展到2万人,成为国资委系统12家转制的科研院所中最大的企业。据童国华介绍,武汉邮科院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国际市场、利润、税收增长都在15%左右,继续保持稳健良好的增长势头。

不仅仅是武汉邮科院,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首批5亿元股权激励代持专项基金,推动烽火普天、华工安鼎等100余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

有人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大的成果就是政策创新,而这种创新还将继续下去。2014年,东湖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与开放先导 “双轮”战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力开展先行先试,制定了《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及《先行先试工作清单》、《先期启动工作清单》。2014年,实施行政审批与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和扩大开放等四方面42项先期启动事项,形成制度性成果38项。

鼓励研发

促进成果转化

东湖高新区以“中国光谷”著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束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是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最大的光纤电缆研发生产基地,代表了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最强竞争力。

除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东湖还积极布局生物产业、环保节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为推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东湖示范区不仅从管理体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及创新容错免责等9个方面提供支持,还积极推动区内密集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东湖示范区探索出校内研发、学校周边孵化、大学科技园产业化、高新技术开发区规模化的‘四级跳’模式,并且出台‘黄金十条’,大大推动了高校科研创新和技术转让,就是依据‘黄金十条’,示范区在2013年实现了项目标底全国最大、个人及团队分配比例全国最高的成果转化交易。”光电工研院副院长韩道说。

韩道所说的“黄金十条”即《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那场轰轰烈烈的成果转化交易就是光电工研院启动的 “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专利转让工作。该专利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实现挂牌转让,武汉沃亿生物公司作为受让方以1000万元取得该专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根据“黄金十条”中明确的“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所有”执行,骆清铭研发团队获得转化收益的70%。

在东湖示范区,“黄金十条”中一条“在成果所有权不变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可自主实施成果转化”的规定激活了40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入园转化。

2012年,围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需求,东湖示范区研究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在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留岗创业、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为全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进行了探索,并且加快对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的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入选国家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

2014年10月,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落户东湖高新区,成为我国布局建设的第五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当年,东湖高新区内积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8家,全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73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9.1亿元。

致力服务

吸引人才集聚

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省部级科研院所共56个,58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被称为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这里拥有创新创业的强大生力军,又恰逢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光谷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给予创新创业者周到的服务和大力度的支持。

在光谷创业咖啡馆,记者遇到了“90后”CEO付小龙,这位大学尚未毕业的年轻人如今执掌着一家市值6000万元的公司,带领着一帮“80后”的哥哥姐姐,开发了一款名为“恋爱记”的APP。现在产品已经有300万用户,并获得1000万元投资。

“光谷创业咖啡馆是雷军和合伙人李儒雄创立的创业孵化器,在这里不仅有很好的平台接触投资人和知名企业家,能得到创新创业最直接的指导,而且聚集了很多资源,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成长。”付小龙说。

在光谷创业咖啡馆,咖啡从来都不是主打产品,大部分来这里的年轻人,只需要一杯免费的水。许多年轻人说,这里卖的不是咖啡,而是梦想。“年轻人创业的空间基本免费,示范区有青桐计划,每年投入5000万元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凡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100平方米以内,第一年免租,此后三年租金减半。”李儒雄说。

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短短两年时间,光谷创业咖啡孵化出近80个创业团队,培养超过5000个创业项目。

目前,东湖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3家,其中,1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去创吧、DEMO咖啡等都已经成为创业者心中的天堂,吸引越来越多的加入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互联网创新创业,今年,东湖示范区组建“互联网+”产业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由来自高新区的10家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进行面试、选拔,专职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

东湖高新区近两年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点燃了近百万大学生、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创业激情。2014年高新区新登记科技企业4293户。

武汉东湖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东湖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全国四家“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之一。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并获批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

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下辖八个街道、八大产业园区,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6名两院院士、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

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谷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66%、国际市场25%,销量世界第一,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科技、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

东湖高新区明确了“三步走”发展方略,提出了全面推进“世界光谷”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全球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基本建成“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中国光谷”影响力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初步建成“世界光谷”;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地理环境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洪山区,江夏区境内。下辖8个街道。在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东起武汉外环线,西至卓刀泉路,北接东湖,南临汤逊湖,面积518.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0.6万(2012年)。由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中心城等八大园区组成。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紧邻中心城区,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区内地势北高南低,湖泊密布,山峦起伏,绿化和水面多达200 平方公里。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4℃,气候宜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直线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1公里,距离华中地区水陆联运中心武汉港20公里,距离武昌火车站8公里,距离汉口火车站28公里。到2000年底,区内有珞喻路、雄楚大道、关山大道、光谷大道、高新大道,民族大道等主干道,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道路骨架系统。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高等院校林立,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等58所高等院校,10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众多,有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52名两院院士,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年获科技成果1,500余项,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

到2000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85,914名从业人员中,中专学历占19%,大专学历占22%,大学学历占21%,博士、硕士占4.5%;平均每平方公里科技人员达到5,00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5,880人,占在册职工的5.8%,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12,966人,占在册职工的17%。1996年后,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在册职工中已占到20%。

自然资源

区域面积224平方公里,园区实现“九通一平”,建立专业园区10多个,提供专业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供水:武汉市水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巨大,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资源年可利用量达300亿立方米,东湖开发区的供水符合国家标准,日供给量超220,000立方米,区内供水管网完善,拥有两条DN1000自来水管道直达区内主要产业园区。

电力:区内拥有110KV变电站两座,220KV变电站一座,500KV专线一条,可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

天燃气:供应充足,管网沿光谷各主干道铺装,当前价格为2.3元/m (居民),2.65元/m (工业)。

排水:5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正启动建设5万吨二期扩容工程;另一座20万吨污水处理厂正申报建设;40公里20万吨中水排江管道11月底即将铺装完成,2008年启动第二条排江管道建设。水电气价格比沿海地区低1/3。

社会事业

东湖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

1、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谷已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是我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年产光纤7000万公里;激光企业200多家,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超过50%);拥有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近年,华为在光谷建成国际上最先进的光通讯半导体芯片研发中心,新思科技等建立了集成电路产业研发集群,全球光电研发基地正在形成。

2、生物医药产业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是高新区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012年在全国26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排名第三。光谷生物城建设五年来,实现了“五五”跨越,形成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等5大园区,建设面积500万方,聚集海内外企业518家,产业年总收入达到512亿元,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等5项世界领先成果实现产业化。

3、节能环保产业

高新区在生物质能源、电力环保、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新能源服务等多个领域优势明显,2013年实现总收入789.21亿元,增长19.67%。生物质新能源领域,阳光凯迪是全国生物质能源行业的标杆企业,其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柴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高端装备制造业

数控领域的创新成果国际领先,华中数控的国产数控系统应用到卫星零件批量加工等航天领域。武重集团超大超重型数控机床推动我国极限装备制造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成功应用于核电装备、大型船舶等国产重大装备与极限制造领域,被列入2012年度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滨湖机电研制出世界上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机。在智能电网领域,武汉南瑞公司新一代雷电定位系统在雷电广域探测及其定位技术、220kV复合材料杆塔基体材料和大尺寸产品的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现代服务业

高新区拥有全国唯一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并且在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金融后台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2011年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移动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实现总收入1335.48亿元,增长33.24%,成为高新区第二个千亿产业。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30家金融机构后台签约入驻光谷金融后台服务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