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态环境学报论文的分量

2023-12-06 14: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态环境学报论文的分量

不知道你说的生态环境是不是生态环境学报?如果是的话,那就《人民长江》好,这两个刊物都是中文核心,是同一级别的。生态环境学报以前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但是现在不是了。  既然都是核心,那就比主管和主办单位。人民长江是水利部主管的,环境是广东科协主管的。不是一个级别。  如果不是《生态环境学报》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了,因为在正式出版物中,没有《生态环境》这个刊物。  刊名: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主管: 水利部  主办: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周期: 半月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1-4179  CN: 42-1202/TV  邮发代号: 38-2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人民长江  创刊时间:1955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刊名: 生态环境学报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主管: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广东省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4-5906  CN: 44-1661/X  邮发代号: 46-27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生态环境学报  曾用刊名:土壤与环境;生态环境;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创刊时间:1992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请问期刊 人民长江 和 生态环境 哪个比较好,???

生态环境学报到底是不是核心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求生态学的论文综述,范文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功能的 影响(主要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罗深
学号:291305116
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年级:2009级

一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最近几年,海啸,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不断的发生。最近几周中国一些大的城市也遭受了洪涝灾害,而前一段时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正经受了严重的干旱灾害,这种极端的气候对大到人类的生存化境小到人民的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由来则正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同样对陆地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对气候变化对陆地水循环产生的影响做简单叙述。
二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调节陆地水分循环功能的影响
(一)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1]。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本文所说的气候变化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过去100年间地球气温虽然有波动出现,但总体上上升了0.5-0.6℃。北半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在0.6-1.4℃,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加大:北纬0°-30°N纬度约上升0.4°,30°-60°N纬度约上升1℃,60°-90°约上升2℃[2]。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土地利用、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及界面水汽交换乃至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这些下垫面因素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又对气候系统有着反馈作用.因此气候变化引起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土壤水、蒸发、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变化.水循环陆地分支由降水、出入本区的径流、蒸发及土壤水含量的变化组成。陆地水循环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大气环流的支配,又通过陆—气间的水量能量交换对大气进行反馈。
表 一 全球十大受灾人数最多的灾害(1900-2008) [3]
国家 灾害类型 年份 受灾人数
印度 旱灾 1987.5 3.0
印度 旱灾 2002.7 3.0
中国 水灾 1998.7.1 2.4
中国 水灾 1991.6.1 2.1
印度 旱灾 1972 2.0
中国 水灾 1996.6.30 1.5
中国 水灾 2003.6.23 1.5
印度 水灾 1993.7.8 1.3
中国 水灾 1995.5.15 1.1
中国 水灾 2007.6.15 1.1
(二) 全球水循环的变化 陆地上因气温升高和灌溉的范围的扩大等增加了蒸发。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带的内陆与海洋的普遍曾暖,将导致明显的蒸发量的增加。由此导致的高纬温带地区空中的云量增加,以及该地区的降水量也有多增加。在我国,全球温度变化与我国各地降水变化趋势不仅存在成片的正相关区与负相关区,而且其空间分布特征也相当清晰,在我国西北,内蒙古至东北北部的夏季风边缘地区,即在北方干旱带中轴线以北以西的地区,当全球变暖时降水同步增加,变冷时降水同步减少。而在半干旱带以南以东一夏季风盛行的潮湿区,除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和东南沿海等区域外,大部分地区在全球变暖时降水有所减少,全球变冷时降水有所增加[4]。Hardy认为,全球平均年降水量将会增加10%以上,但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5]。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水循环加快,21世纪全球的的降水液将有增加的趋势。
(三) 中国水循环的变化
1 云南高原上的降水变化 大陆近地面的增暖,产生陆地上升气流的增强,一则造成地球表层区域性大气环流的增高,特别是自海洋向陆地气流活动的增强;二则产生陆地上空水汽凝结高度及降落的变化。中国云南省受地理位置及山地高原地形复杂的影响,云南省也比较复杂,云南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成为雨季,具体表现为云多,湿度大,日照时间短而降水集中。
表 二 云南省行政分区多年平均降水量长短系列对比 (据金德山,2004)
行政区 雨量站点数 年平均降水量 长短系列偏差/%
1956-1979年 1956-2000年
昆明 44 928.6 856.7 -0.9
曲靖 48 980.0 962.5 -1.8
玉溪 32 951.8 942.4 -1.0
昭通 36 942.1 922.9 -2.0
楚雄 35 909.2 904.4 -0.5
红河 47 1233.3 1211.6 -1.8
文山 34 1141.6 1120.6 -1.8
思茅 30 1923.7 1905.8 -0.9
版纳 13 1502.2 1472.1 -2.0
大理 30 827.2 817.2 -1.2
保山 23 1410.0 1435.6 1.8
德宏 20 1631.0 1680.0 3.0
丽江 27 892.8 907.3 1.6
怒江 10 1134.9 1162.4 2.4
迪庆 14 849.9 840.1 -1.2
临沧 36 1365.3 1372.0 0.5
通过上表可知云南高原,大部分地区长系列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明显的减少,但是原来降水比较丰富的西侧山地区,近二十年来降水明显的增多。
2 西北干旱地区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深居亚欧大陆的中部,本来是十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变幅与日变幅大,降水稀少,区内高山与盆地,内补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气候差异也相当明显。该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自然是全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近五十年西北干旱区得气温平均上升率为0.22℃/10a
表 三 西北干旱区各年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年代 全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956-1960 -7.8 2.1 -1.9 -5.5 3.7
1961-1970 -9.7 0.3 -6.9 -0.8 -3.2
1971-1980 -2.5 -4.2 -1.9 5.7 0.3
1981-1990 6.4 3.2 -1.5 -2.0 -1.1
1991-2002 8.4 1.1 7.0 -0.6 1.4
由上表可知,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大,夏季降水量又增加趋势,秋季略有增加趋势而冬季增加趋势明显。
西北干旱区除了河西内陆河径流量变化不大外,其他内陆河流都又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化对径流有明显的影响,对于以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山区,径流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变化,气温升高的影响其次。对于以冰川积雪融化为径流主要补给源的山区,气温升高将使冰川积雪消融,短期可以使山区径流量增加,但随着冰川变薄后退及小冰川的消失,冰川对年经流的调节作用将减弱。
3 长江流域的影响 对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长江流域的升温显得滞后而较弱,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区域响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升温为0.2-0.8℃,长江上游地区降温0.2℃左右,长江流域增温0.8℃值主要出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6]。随着全球变暖,水循环加快,长江流域的降水也发生了变化。从1951年以来,长江流域年降水在中下游地区呈不显著意义的微上升趋势,上游地区呈现下降趋势[7]。
表 四 20世纪后50年长江流域各区各年代平均降水量距平变化特征表/mm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宜昌以上 29.5 12.8 -23.4 -1.6 -17.7
汉口以上 22.3 17.9 -15.9 -8.6 -9.5
大通以上 34.1 3.8 -16.9 -12.2 -1.6
对长江流域1950-2000年107各气象站20cm蒸发皿蒸发量进行计算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年蒸发在全域上中下游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而且中下游是下游趋势最显著的区域。汛期5-9月蒸发在全流域各个区域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但在上游不明显。从季节蒸发趋势来看,上游地区蒸发季节变化不大,各季节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全流域与中下游变化趋势较一致,夏秋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尤以夏季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长江流域降水充沛,径流丰富。年际变率小,加上长江流域集水面积广阔,因此长江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小。
三 总结与展望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对灾害频率和强度生态环境等造成了重大影响。例如最近最近几年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大的海啸和洪水灾难等,同时中国在这半年来先后在一些省份遭受了旱灾和洪涝灾害,这些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雨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一) 为实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至少需要在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上开展工作:要认识多面临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全球环境变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在其身后可能存在人类的驱动作用;要认识到全球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后果及规避风险的可能途径。
(二)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推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加强森林和植被保护,加快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教育这一点尤为重要[8]。
参考文献
[1]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全球气温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郑国光.正确认识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环境观察,2007(1)
[3]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2
[4] 张素琴,任振球,李松琴.全球温度变化对我够降水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1994,5(3):333-339
[5] Hardy J T. Climate Chang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3,240
[6] 沙万英,邵雪梅,黄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限的影响.中国科学,2002,32(4):317-326
[7] 苏布达,姜彤,施雅风等.1990年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湖泊科学,2003,15(增刊):38-48
[9] 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4-18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