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分析哲学可以发表的刊物

2023-12-07 19: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分析哲学可以发表的刊物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的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现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哲学家的哲学家”。学术界通常认为,近现代哲学曾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由早期的本体论研究转向认识论研究,另一次则是由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前一次转向的关键人物是康德,而后一次转向则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核心人物便是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哲学问题,在他看来,哲学就是语言分析,哲学史上的争论大多是由于误用了语言所致。哲学的任务在于澄清语言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早期曾写过一部名为《逻辑哲学论》的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而《哲学研究》则是阐明他后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阐述了与《逻辑哲学论》大异其趣的思想,从而使其哲学思想明显地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的维特根斯坦虽都关注于语言,但前期的他倾向于人工语言,后期则倾向于日常语言。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思想分别启发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哲学学派,并对哲学思想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他前期的思想对逻辑经验(实证)主义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期的思想则开“日常语言学派”之先河。
  由于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的自我否定,故对其思想的把握更应侧重于《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阐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如“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意义即用法”等。这些也是我们阅读此书时应主要关注的内容。
  -------------------------------------------------

  --------------------------------------------------------------------------------

  《哲学研究》 (2007-04-05 16:55:41)

  刊物名:哲学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院哲学研究所
  出版单位:哲学研究杂志社
  创刊时间:1955年
  刊期:月刊
  刊物简介:
  本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则,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外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和无神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
  主编与编辑部简介:
  主编: 陈筠泉 编审
  常务副主编:刘奔 编审
  副主编: 王生平 编审
  编辑部:
  主任: 方军 副编审
  副主任: 杨桂青 编辑
  其他成员:
  朱葆伟 副编审
  苏晓离 副编审
  李登贵 副编审
  冯国超 编辑
  田立年 编辑
  张智彦 编审(待退)
  王玉恒 编审(待退)
  王 敬 技术编辑
  主要栏目简介:
  近期内,特别是有关“改革开放中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社会科学、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与全球性问题”、“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研究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方法论问题”、“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近代和现代哲学研究”、“国学研究与意识形态”、“阶级分析方法与当代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美学的哲学基础”、“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国内学术动态分析”、“国外学术动态分析”,以及对各种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探讨方面的稿件与栏目。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国内统一刊号:CN11—CC40/B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216
  单价:(2000年)5.00元,全年60元。
  发行单位和联系方法: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全国邮局订阅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杂志社也办理邮购手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具有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它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当时刊名为《科学论文集》,为文理科综合版。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并成立了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1960年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后被迫停刊,1972年复刊,又名《广西师院》。1978年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仍为文理综合版。1979年文理分离,成为独立的季刊。1984年正式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起在国际范围内公开发行,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创刊50多年来,学报依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专业点和学术力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繁荣和积累祖国的优秀文化,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是以“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广西”为理念,努力开拓创新,严格质量管理,进行高标准、高品位、有特色的目标建设,为中国学术期刊增光添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了探索真理、繁荣学术研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刊思想。办刊特色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师范性。学报刊载的论文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专业领域,主要刊载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论文。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特色栏目)、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含课程研究、教学论研究、教育经济史研究等子栏目)、历史研究(含太平天国史研究、经济史研究、世界史研究等子栏目)等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国内具有特色的栏目,如“经济法研究”、“美学研究”、“文选研究”、“课程研究”、“太平天国研究”、“桂林文化城研究”、“东南亚研究”、“宗法研究”等等。同时,学报努力破除封闭办刊的模式,注重策划意识,加大组稿力度,实施优稿优酬、特稿特酬的用稿制度,着力组发国内外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项目稿,发表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教授的优秀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由于办刊品位较高,编辑规范,印制精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多次获得出版管理部门和期刊组织的表彰。1991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同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期刊定量分析及学科专家评审,正式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中国和国际各有哪些比较权威期刊可以发表学术论文?包括各行各业的

国内核心期刊:
排序号
刊名
齐鲁学刊
68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69
湖北社会科学
7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2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73
广西社会科学
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76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9
河南社会科学
80
湖南社会科学
81
学术探索
82
探索与争鸣
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85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86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88
高校理论战线
89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90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9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92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93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95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97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98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99
北方论丛
100
云南社会科学
101
社会科学家
10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04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05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06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07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08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9
江淮论坛
110
北京社会科学
111
前沿
11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1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15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16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17
宁夏社会科学
118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19
内蒙古社会科学
120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2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
3
心理科学
4
哲学动态
5
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
7
中国哲学史
8
道德与文明
9
心理发展与教育
10
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
周易研究
13
伦理学研究
C(除C95)
社会科学总论(除民族学)
C8
统计学
1
统计研究
2
数理统计与管理
3
中国统计
4
统计与决策
C91
社会学
1
社会学研究
2
社会
3
妇女研究论丛
4
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1
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
人口与经济
4
人口学刊
5
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
中国管理科学
3
管理工程学报
4
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
中国人才
D(含A,除D9)
政治学(含马列)
D1,3,5,7,8
国际政治
1
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
8
当代亚太
9
国际观察
10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
12
国际政治研究
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
世界知识
15
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
17
日本学刊
18
西亚非洲
19
太平洋学报
20
俄罗斯研究
D0,2,4,6,A
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
3
求是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
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7
马克思主义研究
8
社会主义研究
9
半月谈
10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
理论前沿
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3
了望
14
科学社会主义
15
中共党史研究
1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7
毛泽东思想研究
18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5
理论探讨
26
党的文献
27
理论与改革
28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
30
求实
31
理论探索
32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33
理论月刊
34
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
37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38
党建研究
39
行政论坛
40
理论学刊
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
人民论坛
43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4
中国青年研究
45
理论导刊
46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47
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
2
中国法学
3
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
6
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
8
法学评论
9
法律科学
10
法制与社会发展
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
13
环球法律评论
14
当代法学
15
法学论坛
16
政治与法律
17
河北法学
18
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
20
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
22
人民司法
23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4
人民检察
25
知识产权
26
中国法医学杂志
27
中国司法鉴定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
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
3
经济学家
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
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
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0
经济纵横
11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
经济问题
13
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15
经济经纬
16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1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19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0/2(除F23,F27)
经济学(除会计,企业经济)
F1(除F12)
世界经济
1
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3
外国经济与管理
4
世界经济研究
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
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
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F12,F2(除F23,F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
2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
地域研究与开发
4
改革
5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0
经济研究参考
11
生产力研究
12
城市问题
13
城市发展研究
14
中国经济史研究
15
资源科学
16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7
经济体制改革
18
经济问题探索
19
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
20
中国经济问题
21
南方经济
22
现代城市研究
23
消费经济
24
生态经济
25
经济数学
26
中国流通经济
27
开放导报
28
特区经济
29
现代经济探讨
30
宏观经济管理
31
运筹与管理
32
改革与战略
33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34
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
会计研究
2
审计研究
3
审计与经济研究
4
财务与会计
5
财会通讯. 综合
6
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
8
中国审计
9
商业会计
10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11
财会研究
12
中国注册会计师
13
事业财会
F4/6(含F27)
工业经济
1
中国工业经济
2
南开管理评论
3
经济管理
4
管理科学
5
工业工程与管理
6
管理评论
7
企业经济
8
预测
9
软科学
10
工业工程
11
企业管理
12
管理现代化
13
经济与管理研究
F7
贸易经济
1
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
3
财贸经济
4
商业经济与管理
5
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
7
销售与市场
8
广东商学院学报
9
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
11
价格理论与实践
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3
国际经济合作
14
对外经贸实务
15
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
17
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
税务研究
2
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
4
税务与经济
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6
财经论丛
7
当代财经
8
财经研究
9
财经问题研究
10
中国财政
11
财经科学
12
中国税务
13
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
金融研究
2
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
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
7
中国金融
8
武汉金融
9
上海金融
10
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
12
财经
13
投资研究
14
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16
浙江金融
17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8
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G0/2(除G25,G27)
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除图书馆学,档案学)
G0/G21
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
3
现代传播
4
新闻记者
5
新闻大学
6
当代传播
7
中国记者
8
新闻界
9
新闻战线
10
传媒
11
传媒观察
12
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
14
新闻爱好者
15
新闻知识
G22
广播,电视事业
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
电视研究
G23
出版事业
1
编辑学报
2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
4
出版发行研究
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
7
编辑学刊
8
出版广角
9
中国编辑
10
中国图书评论
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
中国图书馆学报
2
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
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
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
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1
图书情报知识
12
情报资料工作
13
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
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7
图书馆学研究
18
图书与情报
19
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
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
3
中国档案
4
档案与建设
5
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
7
北京档案
8
档案管理
9
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除G35)
科学,科学研究 (除情报学)
1
科学学研究
2
科研管理
3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
8
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
10
科技导报
G4
教育
G4
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
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
3
全球教育展望
4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
7
外国教育研究
8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0
教育与经济
11
中国教育学刊
12
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
14
中国电化教育
15
教育学报
16
电化教育研究
17
教育探索
18
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
2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1
开放教育研究
22
教育导刊
23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4
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2/63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G62/63(除各科教学)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学科)
1
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
3
教学与管理
4
上海教育科研
5
教育科学研究
6
教育研究与实验. 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
7
教学月刊. 中学版
8
外国中小学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G633.3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语文)
1
中学语文教学
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G633.4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语)
1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
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G633.5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
历史教学
2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G633.6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学)
1
数学教育学报
2
数学通报
G633.2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政治)
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
思想政治课教学
G633.7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物理)
1
物理教学
2
中学物理
G633.8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化学)
1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
化学教育
G633.91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生物)
1
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
中国高等教育
4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
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
高教探索
10
黑龙江高教研究
11
复旦教育论坛
12
中国大学教学
9
种子
10
核农学报
11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2
中国棉花
13
作物杂志
14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15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
1
植物病理学报
2
中国生物防治
3
植物保护学报
4
植物保护
5
农药
6
农药学学报
7
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8
植物检疫
9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
1
园艺学报
2
果树学报
3
中国蔬菜
4
北方园艺
5
食用菌学报
6
中国果树
7
中国食用菌
8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
1
林业科学
2
林业科学研究
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5
国外EI期刊
ISSN 期 刊 名
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学报编辑部
1007-117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学术期刊有哪些种类

 针对期刊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多种分类,这样的分类太过复杂繁琐,小编介绍的这种分类主要三个角度进行,更能帮助读者了解期刊的分类。
  1. 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2. 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3.按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国内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及通过专家咨询等途径进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年推出第二版。第二版从正在出版的近万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1578种核心期刊,并做了简要介绍。在第二版的基础上,2000年又推出了第三版。《总览》是我们了解全国核心期刊的重要工具书。我馆藏书索书号为:Z87/Z65=2和Z87/Z65=3。馆藏地为:综合借书处和中外文采编部。
  了解核心期刊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编者而言,可以从核心期刊吸取经验。就读者而言,树立核心期刊意识,可以明确价值取向,提高阅读档次。例如,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阅读《中国语文》、《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而不是本末倒置。就图书馆而言,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订阅时当然是以核心期刊为首选目标。就科研管理部门而言,可以统计分析单位或个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人们往往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个人想系统地学习一下哲学方面的知识,不知道有谁可以推荐一些由浅到深的哲学著作。

我是一名哲学教师,因此在读哲学史的时候特别留意哲学大师的成材之路。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读哲学就是要精读哲学经典” 之类的告诫,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不钻研老经典而成为哲学家的例子却俯首可拾。比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史素养据说就不好,而罗素的那本文笔优美的《西方哲学史》则在学术上谬误连连。至于蒯因的六卷本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译本),几乎就没有什么讨论哲学史个案的文章。再翻开像《心灵》、《综合》这样的国际一流哲学杂志,我们也很难看到什么分析、注读哲学史经典的文章。而更奇怪的是,这似乎不太影响维特根斯坦、罗素或蒯因等哲学家的盛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这里有人大概会说:“维特根斯坦、罗素或蒯因都是天才,天才不要读书就可顿悟真理。我们都是凡人,所以要读书”。我觉得这是狡辩。第一,我并没有说此三公不读书,而是说他们没有花大力气读哲学老经典。若较真起来,维特根斯坦对布洛威尔的数学直觉主义的阅读难道不算读书?他对于弗雷泽的《金枝》、歌德的《颜色学》、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的批评难道不算读书?至于罗素与蒯因在数学与逻辑领域内的广泛涉猎,则更不可被排除在“读书” 的范围之外了。在我看来,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想不读书而成为哲学家根本就是呓语(无论他是不是天才),只是读书不等于精读哲学经典罢了;第二,“天才”本身是一个不可滥用的字眼,因为这无助于教育者设计出一套可具操作性的教学程序。比如,我们现在都知道朗朗是钢琴天才,但他的天分是通过一套严格的音乐教育程序而被逐渐显现出来的——若朗朗的老师当年对朗父说:“因为令郎是天才,所以不必接受钢琴教育就可成大师”,郎父必骂之。同样的道理,若我今天对哲学系的某生说:“因为阁下是天才,所以退学算了;回家也千万别自学看书,就坐炕上顿悟去吧”。我这可不是在育人,是在毁人。

授己以鱼,

不如授己以渔

由此看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学哲学要不要读书,而是:学哲学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读书程序呢?

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提一些个人的建议(由于我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我下面的讨论范围将局限在西哲的范围内。中哲的读书程序自然得由中哲的专家来决定,而且很可能与西哲的读法迥异)。对于入哲学门的爱好者与哲学专业本科新生来说,我的建议有以下四条:

(1)一开始先别去精读大部头的哲学原著(而篇幅较小、文笔比较晓畅的书则可尝试一下,如笛卡儿的《方法谈》、叔本华的《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

(2)一开始别精读古希腊时代的古典著作,因为你不懂希腊文,而且古人的思维离近代太远(这就是学西哲与学中哲的根本不同之处:对我们来说,学古希腊文与拉丁文要比学文言文难得多)。若你想学希腊文,在国内最多学点基础,而且这些基础语言知识根本不够你看柏拉图的,最多帮你看看英—希对照本。换言之,读西哲书,次序当先近后远,因为近人的思维我们比较容易把握,语言障碍也小(若要读二十世纪英美哲学,懂英语就可以了)。

(3)尽管最好不要在一开始就花时间精读古代哲学(除非你下决心将来吃古代哲学这碗饭),但是古代哲学的知识却要掌握得很牢靠。比如,问你柏拉图对话中的“美诺悖论”是什么,“通种论”是什么意思,你得答得流利。这是学西方哲学的专业素质,必须具有,否则将来必被同行笑话。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去读二手资料,因为好的二手资料会将原著中的重点凸显出来,免得你自己摸索浪费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好的二手材料是良药,坏的二手资料是砒霜,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我个人倾向于推荐洋人写的资料,特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的网上哲学百科全书(,而且是免费的。顺便说一句,一开始就养成看英文资料的习惯,即使对于学好英语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肯吃苦的话,就按照哲学家出场的次序将我前面说的网上哲学百科全书中的各个词条都精读一遍(二十世纪部分先不去碰它),而且边读边译,把译文交给高手一一订正。这样,只要坚持译完两三打词条,你就不复是当年吴下阿蒙了。

(4)尽管我不主张学生一开始就啃大部头原著,但是若财力允许,我还是希望学生尽量多买一些原著(而且要尽早培养搜集西文原版图书的意识)。这不是为了装点书架的门面,而是为了在读二手资料时能够随时查考。根据我的经验,比较对路的二手材料往往会在分析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时候给出很多引文,而手头有了原著,你就可以查到原文所在的上下文,加深理解。另外,通过购买西学典籍,也可以适当积累一些关于版本学与目录学方面的知识,这对深入钻研极为重要。比如,你也许未必需要仔细读过康德的某段评论的原文,但是你必须知道这段评论可以在哪里找到——换言之,你未必有现成的“鱼”,但一定要会“渔”。

面向“哲学家的问题”

以上四点都是对入门者的要求。我相信我说的这些,我的同行们大都会赞同。但一提到如何继续“进阶”,我的想法可能就比较“别出心裁”了。我的建议是:除非你想成为哲学史家而不是哲学家,那么只要你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哲学史知识了,那就别去研究哲学史上的某个大家了,直接研究问题去吧。但这又该怎么做呢?

(1)去学符号逻辑。逻辑的发展大致分古代逻辑与现代逻辑两段,后者也被称为数理逻辑,特点是高度形式化。现代英美哲学的论文基本上都得利用现代逻辑的技术工具来撰写,好处是容易把自然语言中的模糊之处精确地再现出来(符号逻辑的妙处,的确是只有学过的人才可领会的!)。学习符号逻辑可供参考的路径有三条(最好将三者结合起来):一是译读斯坦福网络哲学全书的相关词条;一是读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数理逻辑教材,另一是读逻辑大师自己写的著作。在这里特别推荐罗素写的《数理哲学导论》(商务版)与蒯因写的《数理逻辑》(收录于中国人大版《蒯因著作集》第一卷)。别贪读多,而要结合做例题深刻领会。

(2)把二十世纪分析哲学史学一遍,学习重点是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蒯因、普特南、克里普克这几个哲学家的代表作(过于技术化的书,如《数学原理》可略去)。读的时候搞清楚他们每一个论证的技术含义,要做到能够准确复述这些论证的各个环节,读法和读数学书类似。另外不要被哲学家的名声所惑。若按名声,维特根斯坦算是分析哲学头号大腕了,但是他的著作文风古怪,其实很容易被误读,因此我不向初学分析哲学者推荐(初学者认真译读一下网络词典上关于“Wittgenstein”的词条就足够了)。

(3)通过这样的阅读,养成凡事讲论证的学术习惯。一个命题是什么意思,或在确定它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再如何支持或反驳它,都得依靠严格的分析与论证。请注意:论证的有效性与论证提出者的权威性无关——无论这个论证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还是康德说的,无效的就是无效的,有效的就是有效的。从某种意义上,哲学上的论辩和法庭上的论辩只有讨论题材方面的差别,而没有讨论程序上的根本差别(在法庭上,我们也必须假设原告与被告在形式上的相互平等)。所以又有人说哲学家是“以真理为委托人的律师”。

(4)通过这样的阅读,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为以后的钻研作准备。当代的哲学研究,一般分形而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分支,在西方都有专门的电子期刊。建议学生多到校园网上去搜寻SSCI以及A&HCI类论文浏览一下,了解一下国外的最新进展。相信大家浏览后就不难发现,在这些刊物上占据核心的议题往往不是诸如“海德格尔哲学的某个概念如何译为汉语?”,“荷尔德林与青年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关系到底如何?”,“笛卡儿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在多大程度上还与经院哲学发生着联系?”这样的历史问题——而是一些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问题,如:神经生物学家对于“自由意志”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足以驳倒哲学家们关于“自由”问题的传统说教?人工智能的实现是否一定要以人类智能为参照系?如何从哲学角度看待量子力学的话语方式与相对论的话语方式在基础物理学层面上的冲突?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尊严与权利如何在哲学层面上被确证?(大家别笑,我真的在西方主流哲学刊物上看到了这样的标题)。我把这一类问题称为“哲学家的问题”,而把前一类问题称为“哲学史家”问题。

(5)若是真心想学好哲学并以此为业的学生,还是建议去西方国家深造。我个人比较推荐英语国家,因为近几十年来,传说中的哲学强国德国在哲学方面有明显的英美化的倾向。法国哲学虽然有民族特色,但是和英语哲学相比,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劣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我们平时不太关注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芬兰、荷兰等,在哲学方面其实都很强。英语亦是这些国家的通用学术语言。

“瘸腿”教育与哲学理科化

对于我在这里所勾画的这张“哲学进阶路线图”,读者切不可做机械的理解,好像必须得完成上一步才可完成下一步一样。实际上,有很多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修读哲学的同学未必有时间先走完路线图中的前四步,再入后五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特别提醒那些本科时代修读自然科学的同学注意:你们实际上可以简化入门阶段的四个步骤,同时并行进入更高阶段的五个步骤(举例说,具体的简化措施可以是这样的:若你以后的专业方向是理论哲学的话,那么哲学史上关于实践哲学的部分可全部不看)。原因很简单:你们得充分利用你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优势,并以此来对抗“人文类”哲学专业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优势——而学习分析哲学是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的最佳方案。若以己之短克人之长,就显得太缺乏策略了。具体而言,学习数学、计算机、生物学、认知科学(包含实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业)这几门学科的学生在学习英美分析哲学方面具有比较充分的专业优势,因为英语哲学的热门分支——信息哲学、心灵哲学、生物学哲学、基因伦理学——都需要一定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背景。另外,有理科背景的学生比“人文类”学生更容易掌握符号逻辑的精髓。

对于我在上面所画出的这张哲学路线图,有些读者可能会批评说:这是在将哲学理科化。但我认为这是在表扬我,而不是在批评我,因为我本来就不觉得哲学应当仅仅是人文类学科。我们都说西方哲学起源于泰勒斯,但难道西方科学不同样起源于泰勒斯吗?又有人说苏格拉底以后希腊哲学就从关注自然转向了关注人,但难道苏格拉底以后的柏拉图未曾写出过《蒂迈欧篇》吗?他以后的亚里士多德未曾写出过《物理学》吗?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具有科学史地位的著作。又有人说,那时候科学与哲学未分家,而在伽理略确定近代科学范式以后,哲学家就不管科学问题了。但这是事实吗?现在流行的任何一本神经科学的教科书都会提到笛卡儿对于“松果腺”的描述,任何一本微积分教科书都会提到莱布尼茨对于微积分的贡献,任何一本讨论宇宙起源史的教科书都会提到康德的星云假说——难道笛卡儿、莱布尼茨与康德都不是伽理略以后的哲学家吗?再来看二战以后。在二战后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中,首先要提及的就是信息革命的发生与认知科学的崛起——而与科技界的这些变化相对应,在西方哲学界则出现了两个新的哲学分支:信息哲学与心灵哲学。试问:这样的哲学分支,到底更接近“人文”还是接近“科学”呢?在这个问题上,非此即彼的答案显然已无法道出真理。根据我自己的看法,文、理本身的区分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过渡性产物,这种区分本身则一定会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的阶段被扬弃掉。而最近几十年来认知科学在西方国家的迅猛进展,实际上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实现这种“扬弃”的曙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的西哲教育模式,恰恰太过于重视人文传统的培养,却疏于科学精神的滋润。在下以为,这种 “瘸腿”状况对于我国哲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加以渐进之改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