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华日报网络编辑春花

2023-12-12 07: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华日报网络编辑春花

王晓娜,网名王声歌;中山大学中文刊授大专毕业(成人自考第一届),当过幼师、瑜伽教练、记者、编辑;王晓娜已发表短小说、散文、随笔、寓言、报告文学、时事评论等作品多篇,出版《春花秋月》、《手掌城》、《刺痛我生命的夜晚》、《一息安宁》等四部长篇小说;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网络编辑。

古代英雄人物以及所描写的诗句

1. 关于英雄人物的诗或诗句
关于英雄人物的诗或诗句 1.有关英雄人物的诗句5句
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出塞》 ,描写汉代抗击大将李广.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题乌江亭》描写西楚霸王项羽!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作者司马迁.描写的是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4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元朝 倪 瓒《 题郑所南兰》描写的是大诗人屈原!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王维《八阵图》.描写三国时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2.描写英雄人物的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注释】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本指辞藻。

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鉴赏】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
3.关于英雄人物的诗或诗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入石陵中 卢纶塞下曲> 从 军 行 (选一) ★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选一) ★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少 年 行 (选一) 唐·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和张仆射塞下曲 ★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少 年 行 (选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牡 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示 儿 ★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 安 军 ★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话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题郑所南兰 元·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望 阙 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马 上 作 ★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榆 河 晓 发 明·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渡 易 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海 上 (选一)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清·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秣 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漫 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 亥 杂 诗 (选一) ★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咏荆轲 (东晋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满江红(岳飞写的) 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参考资料:平时积累。
4.描写英雄人物的古诗有哪些
1、踏上高楼,看千帆驶过、灯火阑珊;独倚窗栏,看落花飘零、雨打芭蕉。临冷冷西风,望幽幽古道,我为你奏一曲婉约之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放开歌喉,低声为你歌唱,唱你的诗,眼泪汪汪。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你憔悴如一朵黄花,在冷风中花叶飘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时你又如一枚被风吹落的枯叶,更比黄花瘦三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婉约而又不失英雄的气概,你不愧为宋朝最有才气的女词人。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4、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5、少年迟暮,英雄落冢。小人物的春天在此刻。

6、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8、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求一些描写英雄人物的古诗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

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

富于形象感。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

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 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

岑参与高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

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聆听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6.描写英雄的诗句
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作者小传】: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正气歌》中,他所列举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几个忠臣烈士,其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常山舌”是指颜杲卿舌断仍喷血骂贼的壮烈事迹,而“张睢阳齿”,则讲得是唐将张巡固守睢阳,以身徇义的浩然正气。

张巡,邓州南阳人。史书称其“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不以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年,他考中进士,显然是个文武双全的材料。先为清河县令,政绩斐然。任满还长安,有人劝他巴结一下当朝显贵杨国忠。张巡嗤之以鼻:“此人掌权绝非国家福祥之兆,怎能去攀附他呢。”不久,又被调往真源当县令,到任后就立即捕杀当地土豪华南金,威振方,人民敬戴。

参考资料:

周恩来的诗

1周恩来精神与周恩来诗作 总理生前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智慧、学识都投入到了工作和事业中,似乎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诗作。在他过世后,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挖掘,陆续整理、出版了他的部分诗篇。1977年7月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出版了周红兴、李如鸾合编的《周总理与诗歌》,197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1980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籍装帧版的《周总理诗十七首》,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周秉德主编的《周恩来诗联集笺注》(录诗十七首,下述)。 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写成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刊登在天津南开中学《敬业》杂志创刊号上。两年后写就《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作出了到日本留学的选择。9月,他吟罢苏轼的《大江东去》词后,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著名诗篇。两年后的4月,周恩来在由日本回国前夕,写下《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四次游园山公园》等四首白话诗。其中,《雨后岚山》这首诗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颇为珍贵的革命史学价值。 五四运动后,周恩来创作了两首新诗,一首是写于1919年12月的《死人的享福》。另一首是写于1920年6月8日的《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这是一首八十行自由体长诗。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搭乘法国邮船前往欧洲,开始了旅欧留学生涯。在欧洲,他度过了近四年的岁月。旅欧期间,创作了三十八行自由体长诗《生别死离》。这首诗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另有一首《赤光的宣言》,发表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一日于法国出版的中共旅欧总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合办的《赤光》半月刊第一期上。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周恩来愤怒地写下《千古奇冤》。这首诗是周恩来留传下来的一首震撼人心的力作。两年后,在刘志丹烈士殉国七周年之际,他怀着深厚的阶级情感,为其陵墓碑敬题五言诗一首《上下五千年》。 遗作不多,但梳理之、品读之,能帮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周总理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忧国忧民,不满黑暗势力的统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能帮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为拯救祖国而立志刻苦奋斗,勇挑救国救民的重担,奋发进取的精神。1、周诗的主题思想与周恩来精神 诗言志是中国的传统诗教。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左传》、《尚书》、《孟子》、《庄子》、《苟子》中都有诗言志的提法,如"诗以言志"、"诗言志"、"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诗以道志"、"诗言其志也"等。"诗言志"的"志"是什么呢?清代的孔颖达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闻一多先生则解释成三个意思,其一便作"怀抱"(志向)解。 在主题思想上,周诗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所不同的是,这"怀抱"、"志向"就其历史上的意义来说,是指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道德原则,即儒家所说的那一套"仁",具体来说就是忠孝仁义之类的伦理规范。而周诗所体现的"志",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体,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感。 《春日偶成》:"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前者以忧愤的心情,深刻揭露统治者镇压革命的罪行;后者通过对祖国大自然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强烈情感。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相逢萍水亦前缘,负芨津门岂偶然"、"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诗篇抒发了作者为拯救祖国而刻苦自励的革命情怀,在"举国昏沉"的"烟霾"里,感到肩上应担的"道义",热烈地期待他日为国立功的理想。 《大江歌》:"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绝句,抒发了作者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的壮志豪情,诗情如潮,汹涌澎湃。 《雨中岚山》:"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朦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这些清新隽永的诗句,表达了年轻的周恩来在日本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恰如模糊中见到光明,愈觉娇妍的心境,抒发了他求索真理的无限喜悦之情。 《死人的享福》以人力车夫为题材,通过坐车人、拉车人在冬天寒风中两种不同生活、不同感受的对比、描绘,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人间的不平。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这首长诗,描写周恩来被扣押在天津地方检察厅看守所时,给友人远行赠别:"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磨炼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烂漫。""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抒发了他渴望祖国获得独立和自由的革命抱负,表达了周恩来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远大理想。 《生别死离》是1922年周恩来在德国为悼念黄爱烈士写下的长诗,他在诗中写道"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那有这类便宜事?""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这是一首壮志撼山岳、豪气贯长虹的伟大诗篇。作者在这首诗中,歌颂了无产阶级的生死观,表达了为了"播革命的种子",为了"共产花开",决心走上"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把"血儿滴在地上",以"壮烈的死"献身革命的精神境界。此诗原在信中,诗中所示诗人意志,信中亦有表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从《春日偶成》到《生别死离》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周恩来从具有爱国意识的小学生到具有坚定志向的革命家的成长过程。以诗传情,传爱国之情;以诗言志,言报国之志:周诗的主题思想与周恩来精神融为一体。

2、周诗的艺术风格与周恩来精神 解放后,著名诗人赵朴初也评价说:"周总理曾经是一个有甚深造诣的诗人,写过动人心弦的诗篇。""周总理在'五四'前写的传统旧体诗,风骨开张,才气横溢;'五四'后转向语体新诗,也是卓有成就,不同凡响。" 复旦大学赵景深教授早在一九二三年就撰写《天津的文学界(一九一九--一九二三)》一文(该文在一九二四年三月郑振铎等主编的《文学》周刊上连载),介绍过周恩来的诗作:"……他们的作品不署名,只用号码,其中有一位'五'作了一首诗《游京都园山公园》,……被《一九一九年新诗年选》选了进去。'五'就是周恩来在觉悟社里的代号。"从赵文介绍的情况看,周恩来的诗在当时文学界的确是"不同凡响"的。 其一,周恩来的旧体诗,古典韵味浓郁,富于形象性,特别是青少年时代创作的,首首都是画。画的意境与革命的题材水乳交融,是周诗有别于同时期颓废诗人之作的亮点。像《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这首和诗,作者从军阀重开战的风云突变写起,明确地指出,由反动军阀所造成的"举国昏沉"的黑暗局面,是不足道的,表现出敢于蔑视强暴和立志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后两句,以草木摇落的秋天和凄切哀婉的虫鸣作为象征,暗示了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不过是死前的悲鸣而已。这就是说,它运用传统的手法,如象征、比拟、白描、用典等,抒写革命的情感,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与未来,凸现了周恩来的爱国意识、务实态度和创新精神。 单拿"用典"来说吧。 如《春日偶成》中,"中原方逐鹿"句,语出《汉书o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晋书o石勒载记下》:"脱(作倘若解)迁光武(汉光武帝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鹿,指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或政权。此后就成为形容国家分裂、群雄角逐的成语。魏征诗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周诗借此来称赞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势力和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博浪踵相踪"句呢?《史记o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秦灭韩以后,张良为了替韩报仇,曾经东往淮阳(今河南省淮阳县)游学,从隐士仓海君那里聘请到一个大力士充当刺客。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东游到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张良和那个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今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周诗歌借此来唤醒革命人民,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展开对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又如《千古奇怨》中,"相煎何急"句就很有味道。相传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想害死胞弟曹植,限植七步成诗,否则诛杀。曹植口占一诗,其中云:"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就以"萁豆相煎"这个典故,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周恩来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面目,非常恰当。全诗虽短小,却是义正词严,且有极大的感染力,发表以后,激起了一浪高一浪抗议国民党的群众斗争高潮,打击了顽固派,教育了中间派,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抗日事业! 在另外的诗作中,《滕王阁序》的"萍水相逢"、《晋书·王猛传》的"扪虱倾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南史·吕僧珍传》的"择邻而居"、《别赋》的"送君南浦"、《南柯记》的"南柯一梦"、《晋书·刘琨传》的"先吾著鞭"、《名画记》的"画龙点睛"、《五灯会元》的"面壁而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的"蹈东海而死"这些典故,同样得到了适时而巧妙的运用,或写同志的友谊,或写豪迈的情怀,革命的内容给如画的诗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二,周恩来的新诗创作,处于新诗的第一个十年(1919-1929)间。一方面,着眼于诗的形式的革新,常以口语入诗,但不失"诗味",如《别李愚如并示述弟》中的"……你别时也同我说/……买四等票,/坐三等舱……/……勤工俭学去/念一年书后,/工读自助。/……研究实用理化;/本我的志趣,/辟我们女子的生计独立、/精神独立的自由径路;/保我们女子的人权天赋……/念你的精神,/你的决心,/你的勇敢,/兴勃勃的向上,/全凭你的奋斗壮胆。/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语言朴实,境界开阔,感情奔放。如此形式,雅俗共赏,既非高不可攀,又不随波逐流,诗人谦虚谨慎、宽厚平等的胸怀,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和世界,尽情发挥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实现战斗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统一。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尤其明显。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周诗做到了两者的融合,消除了这种偏颇。 下面以《雨后岚山》为例阐述之。 《雨后岚山》作于五四运动前夕,诗人已决定回国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准备踏上归途之际,畅游日本故都----京都著名风景区岚山,他面对黑暗如磐的夜气,遥望满目疮痍的祖国,触景生情,感时伤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山中雨过云愈暗,/渐近黄昏;/万绿中拥出一丛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 远望,/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带;/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从此后"将何所恃"? 这首诗由两节组成,第一节写雨后暮色苍茫中岚山的美景。诗人在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倾吐出胸中对陈旧的意识形态的厌恶之情。第二节写夜幕降临后登山远眺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诗笔挥洒自如,语言新鲜活泼,写意抒情,自成一体。 这首诗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巧妙地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万绿中拥出"的"一丛樱"象征新生事物;用代表"岛民心理"的"十数电光"象征进步和革命的民气;通过赞美不假人工的自然美,批判矫揉造作的旧文化,歌颂顺时应势而生的新文化和新生的革命政权;从黑夜里的电光中看到民心所向以及反动势力消亡的到来。"自然"和"粉饰",新生和腐朽,革命和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了诗人高洁的审美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如上所述,诗篇的革命性与文学性交相辉映。而且,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映成趣。作者由眼前不假人工的美景,联想到不合时宜的旧事物,想象到革命理想的实现,从而激发了自己昂扬的斗志。且看: 《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樱花杨柳,那个可爱?/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此诗通过灿烂的樱花,四照的灯光,嘈杂的人声,渲染出一种繁闹的氛围,衬托杨柳池边那个孤单单女子的凄凉心境。实写与虚写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四次游园山公园》:"四次来游,/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此诗前一节重点是写景。用"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和"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两句,点出园山公园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后一节则由景及情,联想到西京炎凉的世态和成败繁枯的人世等社会"客观的现象"。篇末用含蓄深沉的笔调抒写了革命的情怀:不管何时再开芳草春花,也不管客观现实如何演变,都无所挂碍,都不会动摇热烈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坚定信心。 诗人的笔法,源于诗人高瞻远瞩、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周恩来选择了中国革命为其人生道路,因而并非以诗为生命,而是以生命为诗。在他的笔端,流泻出的是一种奋发向上、奇伟磅礴的生的活力。坚定的信仰、远大的抱负、超凡的才气、不懈的努力,凝聚于他的笔端,使周诗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双重色彩。

3、周恩来精神与周诗的内在联系 周诗的人格,是周恩来精神的表征。 因为诗如其人。诗的人格,即是诗人的人格:诗中所显现的、诗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内在综合品质特质及其控制机制和思想、性格、行为等的惯常模式,诗人精神世界的表征。 诗的人格是诗美蕴涵与诗美创造的根本。诗无法逃避诗人的自我,诗总是或隐或现、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诗人的人格。诗人人格的底色或基调,往往体现于他的每一首诗作中。每一首好诗,都创造出一片独立的诗美时空,一种独特的诗境,其中都有完整的诗人人格在,虽然各首所呈现的层面不甚相同。并且,诗的人格,既是是诗创造主体即诗人抒情场的基础与核心,又是诗的风格的始源与稳定因素。 周恩来的诗,其主题思想,其艺术风格,无不是周恩来人格的文学观照。憎爱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韧稳定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尚新美的审美人格,在周诗中表现出崇高、和谐、稳定的鲜明特征。 如《生别死离》里写道:"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诗句既歌颂了革命烈士黄正品"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的情怀,又坚定了"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的信念。 又如《千古奇冤》一诗,诗人仅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八字,极其透彻而又有力地给读者交待了事件的原委和性质,鲜明地表达了我党、我军的正义立场,响亮地道出了全国人民及爱国将士的心声,义正词严地抗议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行为,悲愤地控诉了他们的滔天罪恶! 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可见诗人坚定的立场。热烈奔放的抒情方式,义正词严的斗争手段,可见诗人不凡的风骨。诗体的灵活选择,风格的随机采用,可见诗人脱俗的智慧。周恩来的人格,在作品及其风格中得到了淋漓的张扬。 结合前文所述,我们可以说,周恩来精神是周诗的人格内化,周诗是周恩来精神的艺术载体。三、周恩来诗作研、读的意义1、周恩来诗作的时代价值 学习周恩来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风的好坏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时间的推移没有使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品质褪色,而是越来越显现出它在新时期各条战线上(特别是党建一线中)的价值和作用。周恩来的人格、品质,将永远发扬光大下去,成为激励人们前进、净化人们心灵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前文已述,周恩来诗作,是周恩来精神的艺术载体。研究周恩来诗作,能积极顺应中央关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号召要求,让我们的干部、党员、师生、群众从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养成高尚的言行,愉快、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2、周诗研、读的现实意义 眼下,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抓紧实施之中。专家指出,"强化品德教育"、"凸现人文精神"、"倡导综合实践"、"突出信息技术",将成为新课改的四大亮点。其中,品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学生们将不断穿梭于校园内外,抑或出入信息高速公路,以便学以致用、温故知新。其间,品德教育的直接或间接介入,将给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和约束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能够精心选择一个中华民族的丰碑式人物,从其作品中挖掘积极的德育因素,作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品德教育的原动力,那么,只要我们耐心引导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去学习、内化、发扬其优秀的精神(品质),我们的德育工作将有益于、有助于提供给学生们在新课程学习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所必需的那种内在动力和约束机制。 开国总理周恩来便是这样一个丰碑式人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近年在全国高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谁是自己最尊敬的人。结果,周恩来的得票数遥遥领先,达百分之二十多。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显示,周恩来,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这位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凭着自己的人格力量和不朽功绩,已在人们的心中牢牢立起了一座丰碑。 十几年来,天津南开大学、南京梅园中学、大连枫叶学校等单位,纷纷以创建"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以周恩来精神为原动力的品德教育,收效显著,硕果累累。他们不仅从行政决策、班级管理、学科渗透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周恩来精神教育,还组织学生研读周恩来的诗歌、日记等作品,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沐浴道德的阳光。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党委、政府、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周恩来精神能不能代代相传?能否像上述学校那样,利用好伟人的遗著,尤其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伟人诗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把研读周恩来诗作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引导紧密结合起来,使青少年通过研读伟人诗篇,深切感悟伟人为人作文的风范,又红又专的风范,从而倍加珍惜前辈们历尽艰辛、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确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人生观,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并发扬周恩来精神,最终使周恩来精神不仅再现于周恩来诗作中,更再现于中国未来一代人的言行中,并内化为他们的心理需要!参考文献:[1]周秉德:《周恩来诗联集笺注》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月版。[2]王全书:《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求是》2003年第20期。[3]殷仪:《<雨后岚山>鉴赏》《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47页。[4]洪迪:《现代诗美的创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235页。

这些诗的意思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曹植《七步诗》赏析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一】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王镇远)

【赏析二】

相传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之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做不成就要杀头。结果曹植应声而出,作了这首《七步诗》。全诗是用同根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母生的兄弟,用萁豆相煎来比喻曹丕对曹植的迫害,客观上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诗中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曹丕对兄弟们的残酷迫害。取譬生动贴切,感情沉郁愤激。诗人从制作豆豉食品过程中产生诗的联想:豆萁与豆子本是同根所生,而今却成了敌对的双方,一方无情摧残,一方受尽煎熬。诗人由此联想到自身处境,不是也正受同胞的残酷迫害吗?一个“燃”字,一个“泣” 字,形象地刻画出萁豆相间的情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一方凶残,另一方惨痛,鲜明地表达出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豆发出悲愤的控诉,语意双关,揭示题旨,表面上是豆责豆萁,实际上是曹植对曹丕的责问。这两句语意警切,感情愤激,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含蓄不露。

抗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血腥屠杀新四军抗日将士,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诗加以揭露和控诉:“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显而易见,周恩来借鉴曹植的《七步诗》,使这首千年古诗闪耀出新的思想光辉。

----------------------------------------------
鸟鸣涧

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

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