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德育百年盛况
立业立志立四海名校
万古犹传风雅趣 百年仍飘翰墨香
一百年传薪播火风雨兼程喜继往开来代有精英登虎榜
万千次革旧创新品学并重看腾蛟起凤每凭实力上青云
十载树林,新苗成材,桃李满天下
百年育人,春风化雨,栋梁荣中华.
百年老校,桃李遍天下.
神州大地,英才展风华.
容纳了蓝天和白云
我曾想象我们能永远站在一起
所有美丽的清晨和夜晚
在你的脚下默默地醒来 睡去
直到今天
我长成了一棵会移动的树
重温那些你给我的爱
我才要像你一样
在岁月的风雨中
随意站在人生的某个角落
形成一片绿色的荫蔽
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选准着力点,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十分重要。
以人为本: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将
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德育为优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使命,确立“大育人”和“大服务”的理念和格局,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作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文化建设、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一切工作都能自觉地以学生为中心,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调动好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学校育人,教师是主体,调动好保护好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同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师生员工服务、让师生员工满意的理念,关注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水平。学校要把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作为永恒的职责,为师生员工多办好事和实事,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教职员工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帮困救助制度和资助体系,关心帮助生活困难教职员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校园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头脑,共同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钻研科学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培育科学发展的文化和环境,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和途径,促使人人都成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和模范,从而把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全面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我们必须注重把握发展的科学性。全面发展不是同时发展,整体推进不是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培育优势,要特别处理好全面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和重点学科专业的主导作用和带动作用,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关联协同发展,增强整体实力、综合实力和集成能力。目前,就天津科技大学而言,在学科建设中应注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和谐发展,要建立有效机制,使基础学科支持应用学科,应用学科服务经济社会,使学校真正成为天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考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关系时,还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协调性,坚持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并重的原则,注重文理交叉学科的发展,依据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
我们必须注重把握发展的质量。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更是发展。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要苦练内功,增强软实力,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业务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深入开展向孟二冬同志等模范教师学习的活动,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鼓励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增强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完善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与偏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营造民主、积极、向上、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努力为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
我们必须注重把握发展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为天津科技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已立足滨海新区,并紧密围绕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结合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完成了学科专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借助新校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形式,特别注意把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与下游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大学在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中的特殊作用,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背景下,发挥作用,发展自己。
校园文化: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
校园和谐,既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要通过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确立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理念,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
我们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积极培育以“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使之成为天津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理念认识世界,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同前进。
和谐始于内心。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主张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我们要注重促进师生员工心理和谐,积极培育豁达开朗、乐观善良、理性平和、进取向上的心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与人为善、顾全大局、宽容礼让、立人达人的处事准则和道德风尚。
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我们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基点和重点,在全校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理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学校诚信体系建设。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的校园一定是有责任感的校园。我们要大力加强责任教育,注重从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件小事着手,努力培养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增强大家对祖国和民族、对自己和社会、对学习和工作、对家庭和邻里、对环境和人类的责任感,并转化为极端负责任的行为。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中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竞争的品格,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德育应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德育从细微之处入手
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德育工作总结
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从“治水”谈网络德育
强化德育功能 推进素质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
中学音乐教育与德育—— 论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以德育艺,以德促学
美国中学语文课中的德育和美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教学《詹天佑》德育的渗透
民族特性与德育
自己挑着抄 小心查着 很多 自己删点
如果没有上
提升文明素质应该德育先行
提升文明素质应该德育先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提升文明素质应该德育先行的相关内容。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有的同学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确,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了,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就不难发现,凡是事业有成的人他们都十分注重文明礼仪。事实上,越是懂文明礼仪的人,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相反,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的态度,又怎么能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应该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吧。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
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上课时要提前到教室进入准备状态,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搞好教学活动,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不能视而不见。另外,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生文明监督岗及其他人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文明素质宣传口号
1、创造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提供优质服务,建设文明城市
2、德育重在坚持,文明贵在行动
3、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文明素质
4、树文明新风,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
5、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
6、一言一行总关情,携手共创文明城
7、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8、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热心公益事业
9、爱心是生活明媚的阳光,文明是人生温馨的春风
10、讲文明,小处处处不随便;树形象,大家家家是窗口
11、塑窗口形象,树行业新风
12、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13、我文明,佛山文明;我诚信,佛山诚信;我美丽,佛山美丽
14、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
15、创建文明城市——渴望你的参与
16、文明城市——你我共同的家园
17、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细微处显露您的`品格
18、文明的言行能够提升您的个人品质
19、给自己面子:不随地吐痰、不口出脏言、迈好每一步: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花草。
20、心中有德,言行文明;胸中有法,幸福安宁
做文明礼仪的先行者心得体会
一、当代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的成因
1、社会因素。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很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风气影响了青少年的是非观。尤其是社会上的各种招生教育都以文化知识为先,这样使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往往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此刻大多数家长都被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逼得团团转,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培训班,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他们心中的“人才”,却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
3、校园因素。校园是每个个体社会化过程和整个人生阶段的重要驿站。在校园的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部分。但是,教师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是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却不能真正地把这项目标落到实处,不能把德育的资料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情操的表现,也就是不能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二、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构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在中学生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能有效改善校园的管理工作,促进校园教育工作的升华,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重礼仪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要开展好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务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透过校园日常工作和专题教育活动进行灌输性教育策略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教育的管理上主张“德主刑辅”。朱熹认为,校园的教学管理不但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以思想教育为主。他把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实行同德育的教育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可见德育是时时刻刻的事情,务必把文明礼仪的教育落实到校园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新学期的第一课、每一天的一日管理、每周升国旗仪式后的“国旗下讲话”,以及每个班级的教室布置,等等,都是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阵地。专题的德育活动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也是一种契机,它更加直观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能够透过校园的橱窗,班会课或是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
2、透过学科课堂教学和“家校合作”进行渗透性教育策略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德育课程,还需要透过各学科的情感价值目标来渗透。与专门的德育课程相比较,学科德育乃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是校园。校园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采取各种有成效的方式,把经常与家庭、社会联系列入校园的工作计划中,并不断总结经验,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校园教育服务,共同发挥教育的作用。
3、透过自我教育和榜样示范进行养成性教育策略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重要。班会课上,让班干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弟子规》等规章或书籍,同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自省,改掉不良行为。学生只有懂了,明理了,在履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才能做到知行统一。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就应重视榜样和示范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作为道德准则与社会文化价值的传递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很容易被学生作为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务必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和道德修养,时时刻刻起到表率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的同时,自己更需要文明处事。另外,也能够选取一些优秀学生代表,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号召学生向这些优秀的同学学习。
三、总结
总之,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个人状况,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开展教育,就能够使中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构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构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因此,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就应以“做事为主,从做中学”,这是贴合道德发展基本规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生构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孔子有言:“不学礼,无以立。”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社会职责感的提升,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习用心性、主动性的提高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的用心影响。中小学文明礼仪的教育务必摈弃任何形式的短期教育,校园就应制定一系列的德育课程;教师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校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合作,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培养出合格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做文明礼仪的先行者心得范文
一、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
中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能够说校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中学生中,不少人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比如:在校园里不懂得尊重他人;在社会上满口污言秽语;在家里唯我独尊……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校园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存在“三多三少”,即对学生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对学生行为养成方面强调的少;抽象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实践少。这就使得一些学生不明白该如何把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从而导致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化”;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自私自利看成是有个性,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奉为信条;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他人为何物。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基于以上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我们《关于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把礼仪教育作为校园德育的重要资料,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构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加强校园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
二、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效途径
第一,调动中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引导其将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首先,中学生学习“礼仪”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尊重他人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态度。其次,要增强中学生的自尊心。正确的自尊心就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对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再次,学习“礼仪”,重在实践。中学生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我校历来重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并透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倡议全校学生每逢周未为父母做一件事等。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传播者,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起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常抓不懈。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料进行安排,制订详细的教育资料和目标,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等,加深学生的“礼仪”观念。另一方面,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中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同时,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发挥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形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养成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校园务必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并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的作用。
第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取得一致,构成合力。要做到教育原则一致,资料互补。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就应及时地把文明礼仪教育的状况和要求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配合校园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我们还就应看到,社会是一个大德育环境。影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公共场所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就应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文明礼仪的氛围。
三、总结
总之,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高素质的新一代中学生,需要家庭、校园和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给必要的保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做文明礼仪的先行者心得感悟
一、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现状分析
校园对于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重视明显不足,并且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一些校园没有开设相应的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和关注不足,一些家长和校园仍然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缺乏重视,甚至有些校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日常文明礼仪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构成傲慢、盛气凌人和唯我独尊的性格,不能善待他人和尊重他人,在必须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发展。
二、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方法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结合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为了促进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现良性发展,对于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而言,推荐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
(一)创新文明礼仪教育教学方法
校园方面应带给相应的文明礼仪课程,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学氛围,优良的文明教学氛围能够促进中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校园就应结合文明礼仪教学主题,用心营造和谐用心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中学生加强对文明礼仪的学习。学习文明礼仪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质量,强化教育效果,更好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礼仪教育管理示范者,对于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管理,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与此同时,丰富文明礼仪教育的课堂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教育手段,创造丰富的文明礼仪教育氛围,利用主题班会、小组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宣传、参加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大力推广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文明礼仪教学的先进典型,宣传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的发展,让学生理解礼仪教育,做文明礼仪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此外,坚持文明礼仪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认真教授学生礼仪活动和知识,推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增强文明意识,构成文明行为,学习礼仪,懂礼仪,崇尚礼仪,营造礼仪文明的氛围,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指导和教育,促进文明礼仪教育进课堂,并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提高初中教师的文明礼仪素养
从教师角度来说,要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教师应强化文明礼仪意识,重视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经常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行为,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强化文明礼仪意识。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礼仪素养,推动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从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开始。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务必有具体的行为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状况下理解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用心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构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社会舆论,创造文明的社会氛围。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应主动联系社区,加强与社区的支持和合作,同时社区也与教师合作指导,督促学生的礼仪行为,创造文明的社会环境。此外,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文明礼仪教育先进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促进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结合。透过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制定文明礼仪教育的层次,并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健全学生人格,建立学生个体文明的定量评估体系。坚持文明礼仪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环境是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比如举行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和国家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等,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演讲、参观、访问等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培养健康的文明道德情感,强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控制潜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独立人格,构成良好的个性。
(三)加强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明礼仪文化不仅仅是校园和教师的事情,而且需要得到父母的用心支持。注重文明礼仪的家庭教育力量,加深对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刻认识,透过分析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现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就应实现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系统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充分渗透到学生的个人习惯、性格和气质中,以满足中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在文明校园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大文明礼仪教育的力度,促进校园和家庭的联系和影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中学生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校园教育加强合作和支持,让家长了解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的要求和资料,使家长关注孩子的文化和生活的经验,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创造文明礼仪很强的家庭气氛。坚持文明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应遵循礼仪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的融合,推进教育原则资料的补充,构成教育合力。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各种礼仪,学习礼仪的基本知识,了解日常礼仪,以多种形式加强礼仪意识教育,并且获得整个社会活动的支持,让文明礼仪教育真正进入社区和家庭,充分利用公益活动,寒暑假及其他时间,鼓励学生走出家庭,实践礼仪行为,做文明礼仪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加强道德责任意识教育既是大学生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条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3000字篇一
《浅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
摘要:为适应全球生态危机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高校应当依据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和谐理念,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中心讲授生态道德知识,以校园为主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体验为重点实施生态实践过程,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态道德培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体验
一、生态道德的涵义
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属于道德的范畴,却突破了传统道德只关注人际关系的局限。生态道德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道德调整的领域,即生态道德扩展到人—自然—社会这个三维坐标上,不仅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道德,更把自然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生态道德不仅是指人在自然界中所应遵守的生态规律以及生态规范,更指个人对人与生态关系的理解和感情,它要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协调性问题。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当全社会对生态文明达成了共识,必然对大学生群体提出生态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当代大学生们不仅要具有科学的生态道德观,而且要了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知识,正确认识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现状,自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由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转变。要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觉醒,就要求在大学校园中开展有效地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原则,采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并使其自觉遵守生态系统的原理,积极通过生态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培养途径
(一)以课堂为主体的生态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教学方式,主要还是沿袭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生态环保科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生态道德知识,但同时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师生相互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对生态伦理知识的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因此在采用此种教育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克服课堂教学的多种弊端,深入发掘学科教材,增加一定比重的、更为贴近现实也更具时代感的生态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喜欢学,主动学。甚至可以尝试开设《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必修课,并辅之以《生态哲学》、《生态法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的选修课。
(二)以校园为中心的生态文化建设。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也有形无形,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即校园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合乎生态和谐理念的校园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学校规划、校舍布局、场馆建设、道路布置、宿舍条件和花草树木等等。清新优美、内涵丰富的校园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有助于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维护和创造等行动中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取向。因此,加强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校园进行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建设“绿色校园”,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化或者园林设计中,使校园处处散发生态和谐的韵味,使校园处处发挥教化育人的功能,为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营造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
其二是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是指师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共同营建的一种体现人与校园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精神或生态氛围。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
一是聘请校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定期举办以尊重自然、崇尚生命、节约资源等为主题的生态道德教育系列讲座,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信念;
二是要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无烟日”、“植树节”等各种节庆纪念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活动、环保标语征集活动、环保小抄报黑板报评比及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歌唱比赛等,以此激发大学生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热情;
三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等舆论工具,进行生态道德知识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与思考生态道德问题的兴趣与热情;
四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组建生态环保社团,例如:“绿色社团”、“环保社团”等,定期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开展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旧电池、杜绝口香糖污染,提倡勤俭美德、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活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在高校广大同学中得到很好的树立,形成人人保护环境、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五是要建立健全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合乎生态伦理原则的道德规范,通过制度规范的他律性和强制性,对大学生涉及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奖罚,以此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信念,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
(三)以体验为重点的生态实践过程。
生态体验是体验的一种崭新形式,它是“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生态互摄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大学生生态体验活动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最常见、也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生态体验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时组织大学生或者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自费到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等风景区开展游览活动。通过参观游览,让大学生身临其境,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使大学生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切实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相关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并自觉生发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教育功效。
二是生态考察。生态考察是一种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生态体验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对所在地或周边地区——尤其是对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了实地勘察或监测,使大学生了解大气、水源、土壤以及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激发大学生对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大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生态环境的方法,提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并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唤起大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吃住无着孤立无援的山野丛林中面对生存与死亡的考验,接受肉体和精神的磨炼,挑战生理、智力和技能的极限的生态体验活动。学校可适时组织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富有野外生存经验的老师或教练的带领,不携带任何食物饮料,在野外开展徒步旅行、攀岩涉水、穿越丛林、搭绳过涧、野外自救、寻水觅食、野营野炊等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这种亲历亲为去解决生存问题和应对各种挑战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克服通常不易遇到的各种困境中锻炼身体、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深刻体会在大自然中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克服各种困难的艰辛与愉悦,从而学会感激、尊重、敬畏、热爱和维护自然,并自觉养成符合生态道德原则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以课堂为中心的生态教育,以校园为中心的生态文化建设,以体验为重点的生态实践过程,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升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信念、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塑就大学生健全的生态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蒋保国.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5):43-44.
[2]郑晓艳,王柏,郝淑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9):7-9.
[3]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53-59.
[4]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8-9.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3000字篇二
《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它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巨大方便和自由等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意识弱化、价值观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等网络道德缺失的消极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文章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以及缺失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缺失 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很好的工具。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因其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的特点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意识弱化、价值观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等伦理道德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与不良影响
网络道德是指以现实道德为基础,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性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其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道德弱化,价值观念模糊
在互联网中人以电子化的“符号”存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贵贱,是一个“民主而自由”的地方,使得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当今的大学生网民受西文媒介的宣传影响,出现了一些盲目的“哈韩族”、“哈日族”,并固执地认为那才是美丽与时尚的主流,他们还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从而产生民族虚无主义。据调查,上网的大学生中70%以上经常网聊,但上网聊天充满了虚假、欺骗和玩弄的不道德行为。主要有:其一,网名呢称低级庸俗,如“寂寞男子”、“想入非非男”、“帅处男想尝试”等等。其二,聊天内容充满低级趣味,“性”问题几乎成了每个聊天室的主要内容,有些语言甚至不堪入目。可见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模糊,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严峻挑战。
(二)人格扭曲,产生心理问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②孙伟平著.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哲学研究(京),2007(8).]②。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据调查,在大学生中网上冲浪、通宵达旦者为数不少。他们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往往乐不思蜀,极大淡漠了和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对于处于自我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游戏在获得极大满足感与优越感后,一旦这种虚幻的自我陶醉与社会现实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就很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沉迷网络,导致情感冷漠
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网络社会里人们不必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所以大学生网民可以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在网络世界进行交际[①逞萍著.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初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①。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没有必要说真话,一旦大学生选择了这一游戏规则,他们就不能够指责对方不讲真话是不道德的。加之完全揭示真相的成本过高,大学生就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徘徊。他们的交往在虚拟社会中变成了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在交流过程中也感觉不到对方的表情、反应和与自己相关的利益,这就使大学生们的交往或多或少也非人性化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交情淡化、责任淡化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大学生们人与人情感的冷漠。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一)完善技术环境与网络文化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
面对网络文化中大学生道德失衡的严峻形势,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在战略、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借助网络媒体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切实做到“以网治网”。
1、建好校园网,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据调查,各大学一般都有自己的校园网,但在投入的力度、快速高效方面参差不齐。要把校园网建成切实为高校广大师生服务的、深受师生喜爱的现代化工具还要做出不懈努力。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网页内容,设置学生喜爱的栏目,用声、光、色、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优秀的寓教于乐的内容,引导学生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还要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校园网开展网上道德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网的开发建设、更新和维护工作,努力把高校校园网上的德育网站和就业网站建成大学生最为喜爱的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2、开设校园论坛,充分运用校园网络
网络媒体是一个人际交流的虚拟环境,使教育摆脱了时间、地域、性别、年龄、身份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和教育者在网络上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这对于教育者摸清大学生的思想并心贴心地进行针对性教育提供了一条捷径。当前,已经被广泛实施的网上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和利用BBS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尝试,充分预示,网络已成为崭新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网友关系。这种利用互联网超时空的特点,容易创造平等、信任的氛围,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
3、净化网络环境,控制不良信息传播
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防止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第一是身份认证技术,如通过访问控制、身份鉴别等技术加强对资料访问的控制管理。第二是加密技术,如通过加密、防火墙等计算机安全技术来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防止被非法复制和下载。第三是分级管理技术,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用户设置权限来控制访问者的访问或者发表言论,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及时制止网络侵权行为的产生。第四是网络监控技术,随时记录每一个登录者平时使用的记录、行为,以方便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另外,各级网络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技术防范措施,优化网络环境,对进入的信息严格“过滤”,将与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内容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锁住,净化网络环境。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1、加强网络管理,确保健康发展
大学生思想日趋成熟,但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有时显得难以抵抗,特别是网络中的政治诽谤、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对大学生影响极大。网络中许多违背道德的行为,如黄潮泛滥、黑客袭击等,通过传统的道德说教难以解决,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管理,如加强电脑“防火墙”的研制,防止内外黑客的入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措施加强网络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对所有进入我国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抵制信息污染侵袭网上环境等。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要保证网络道德规范的切实执行,必须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高校应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等技术手段剔除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限制调阅互联网上的不健康内容。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加强监督和检查,要定期不定期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检查,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
2、加大立法力度,确保有法可依
网络道德自律中存在着监督的天然缺位,单纯依靠道德自律并不能有效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只有在以法律为主导的前提下的他律来带动网络道德自律,才能保证网络健康文明的发展方向,引导人们形成良好自觉的网络道德观。网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由此滋生出来的网络失范问题亦需要我们去研究,对于网络犯罪的法律研究,进而出台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应该说是“以法治网”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1、培养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提升其教育能力和“影响力”
网络媒体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懂得自己的业务,还要求他们能深入了解网络的特性,熟练地使用网络,使网上的学生德育工作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高度重的责任感和时代感开拓创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乏网络高手,但有些德育老师的网络知识还有待丰富、网络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因此,当前对德育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最现实的是加紧学习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掌握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网络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及规律,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将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网络便捷的交互能力也会促进学生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
因为网络道德的遵守主要靠个人的内心信念自律。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面
无私的“师爱”让孩子找到“家”的温暖
黄小强,今年以660分居全市理科第二名,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制药专业录取。他记得,刚上初中时父亲的那次车祸,几乎让他破灭了读书上大学的梦。是他就读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武夷山市三中扭转了他的人生。当时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变卖作父亲的医药费,无疑给这个穷苦的家庭雪上加霜。班主任沈龙花老师知道之后,及时报告给学校爱心基金会,师生们你一元、我三元、五元,纷纷筹善款帮助这个家庭暂渡难关。同时沈龙花老师把关注的目光倾注在孩子的身上,细心的她察觉,黄小强的成绩下滑了,他眉目之间流露出了忧郁,变得无心念书。沈老师决定,伸出手帮他重树信心,帮孩子勇敢地跨过这个坎。
就这样,在全家人都无心顾及黄小强学业的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沈龙花老师白天监督他学业,晚上关照他生活,有时干脆把他领到家里与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像对待自家的孩子一般精心照料。这前后整整持续一年,正是老师这种无私的爱让黄小强渡过了难关,之后,他更加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初中三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破格被市一中以免试录取上高中。
一个灿烂的笑容、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快乐的交流便是武夷山三中老师们每天给学生的“三个一”大礼,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能感受浓浓的“师爱”。在这里,“师爱”被化作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这里,农民工的孩子找到了“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