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论文

2023-12-06 10: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论文

[摘要] 徽派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最传统的建筑流派之一。它有许多可供现代建筑设计参考和学习的地方。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徽派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徽派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以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 徽派建筑;民居特点;现代建筑;影响

徽州民居建筑深深的受到当时徽州地域环境和人文风情的影响,是我国较为成熟的古代建筑流派。徽州建筑工艺精湛,造型多样,色彩鲜明,充分体现了从古至今徽州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才干。但是现今我国的建筑设计师往往追寻西方式的建筑风格,偏向模仿别国的建筑设计,忽视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使得传统建筑风格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因此,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格外重视传统建筑风格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1徽派建筑的民居特点

1.1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徽州建筑拥有统一规划的整体美。徽州民居的整体平面局面对称,四周均用黑瓦高墙围起,中间为厅堂,用于日常的礼节性使用,如迎接宾客,举办酒席等,是整座住宅中的主体部分。两侧则为厢房,用于生活起居使用,在入口处形成天井,作为民居通风采光使用。这种规整一致的建筑风格与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在程朱理学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影响下所产生的时代产物,它代表了当时的时代风格。

1.2青山绿水的自然美

徽州建筑拥有着青山绿水的自然美。徽州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使得境内的山林树木繁茂,依山傍水。在徽州建筑中极大的使用到了这些青山绿水的自然特色,在总体布局上重视对周遭环境的规划,村落一般依山傍水,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幽静典雅的'家居环境,如诗如画,保持了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大多住宅在山水美景的映衬下,散落在丛林之间,宛如一幅幽雅的水墨画,就像质朴的空气般,渗透着东方的美景。

1.3舒适适用的智慧美

徽州建筑拥有着舒适适用的智慧美。中国南部地区住宅建筑大多存在隔热通风问题,但是徽州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这个问题,并改进了建筑的方式,形成了以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四合院形式,并加以开放大厅、深檐、屋檐和杆式等建筑结构。这一建筑风格是非常符合当时徽州商人的重要地位,徽州四合院是由庭院所组合而成的,这种四方形的运用避免了外逃的财源,同时这种结构满足了中国古代大家族的基本需要,和谐地统一了家庭、家族和社会,对促进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有一定的贡献。

2徽派建筑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

2.1建筑颜色上的呼应

现代建筑大多重视个人风格展示,所以在色彩上的表达会更多丰富,主要由明快,鲜艳的色彩而构成,在建筑表面主要会使用到绿色、白色、浅蓝色居多。而徽州建筑相比于现代建筑更为神秘,半掩半盖,半遮半露,黑白分明,在蔚蓝的天空中,能够明确的勾画出民居的轮廓,增强了民居的空间性和层次性,是非常具有个性特色的现代艺术,微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完美的将各种色彩进行搭配,建筑之间形成碰撞感,使建筑更加大气迷人。

2.2建筑材质上的交融

建筑材质上的使用对于建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材料是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中广泛的采用砖、木、石雕、青石板为材料,建筑材料上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徽派建筑的重要布局,使得徽派建筑亦雅亦俗,几种材料上的使用能够很好的拼接起宅屋,映衬出自然的建筑风格而现代建筑设计中也会经常使用到这些材料,在装饰、装修中会大量木制家具、饰物,同时在现代建筑中,砖、水泥、瓷砖都是建筑的原材料,与徽派建筑中追求的强烈、流畅、朴素的美感是相一致的。

2.3景观意境上的相通

在新儒学的影响下,徽派建筑认为天人合一是建筑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徽派建筑中很容易找到和谐的景观现象,在住宅、民居、村落、街道、街道、内部空间和外层空间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情况。徽派建筑的特色是山水、园林、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完美结合。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将景观与环境相互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完美融合,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但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建筑建成后再添加景观,当然,也有一些现代大师在自然环境中建造新建筑。

2.4思想理念上的启发

建筑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发展,而且在建筑思维的发展。目前,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导致建筑空间的组织变化越来越适应人们的需求,力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徽州建筑受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不仅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对现代建筑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不排斥外来文化,努力将自身特色与其他优势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

3结语

徽派建筑的文化体系和建筑形式影响着现代地域建筑和特色建筑的发展。将徽州建筑的特色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徽州建筑”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急求一篇关于中国建筑设计欣赏的论文 2000字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 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广东建筑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如50~60年代的“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贸大厦”,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随着广东新建筑的创作繁荣和成功实践,国内建筑界一方面对这种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关于以上述建筑为代表的广东新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理论争鸣和学术探讨。在这场方兴未艾的探讨争鸣中,其中一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关于岭南建筑的学术界定。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地域论”。这种观点从“岭南”的地理概念出发,认为岭南建筑即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包括广东、海南、港澳以及福建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等区域的建筑。二是“风格论”。持此论者认为,岭南建筑即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适合岭南气候地理条件的平立面设计、建筑部件结构与造型以及富于岭南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三是“过程论”。与前面两种观点不同,过程论者着眼于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实践活动,认为岭南建筑是指在岭南地区这块特定的土地上所开展和进行的求新、求变、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换言之,岭南建筑即岭南建筑创作实践活动的简称。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说明岭南建筑丰富的本质内涵。“地域论”强调建筑的地域性,有助于揭示岭南建筑的地域特征和某些方面的技术个性。但是,“岭南建筑,是一个有自己追求和风格的建筑创作流派。正如并不是所有岭南的绘画都可归于‘岭南画派’一样,并不是所有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岭南建筑’”。“风格论”更接近于对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的揭示,强调建筑的文化性,有助于把握岭南建筑的文化和艺术本质。然而,为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而否定建筑的技术个性,不但有悖于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而且也难以真正阐释建筑的风格问题。因为建筑的艺术风格有赖于对建筑材料的技术处理,甚至,建筑的技术水平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论”强调建筑是一种纯粹的创作实践活动,无视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流露出一种“建筑创作无需理论指导”的非理性倾向,无益于岭南建筑创作及发展,不利于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鉴此,我们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新观点来界定岭南建筑,以表示对目前关于岭南建筑“地域论”、“风格论”、“过程论”的学术借鉴和理性鉴别。建筑审美属性的最高标准在于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三者统一。“文化地域性格”论的意义在于对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三者的综合揭示。“文化地域性格”论诠释了岭南建筑的三大层面的内涵,即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岭南建筑,作为审美对象而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思、赋予人们审美享受,往往是以其地域技术特征为表、文化时代精神为里、人文艺术品格为核的。夏昌世和莫伯治二位前辈,作为岭南建筑的先驱者,在论述岭南庭园时指出,岭南地区包括了“广东、闽南和广西南部� 这些地区不但地理环境相近,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正是岭南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影响着岭南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铸塑了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人文品格。

二 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
建筑的人文品格主要是指通过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和细部处理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以建筑的技术个性为基础的。建筑的技术个性指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方面的技艺表现手法和特征。而建筑的技艺表现,从建筑的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抑或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都必须遵循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原理①。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所以,在“人为”即进行建筑的设计建造时,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不忘建筑为人所用,满足人们的实用和审美需要的双重目的,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理想,以便显露建筑的技术个性和人文品格。岭南建筑于此有其独到之长,涌现出无数建筑佳作,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誉。建筑的人文品格是隐性的、间接的、抽象的,而建筑的技术个性是显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建筑的人文品格和技术个性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建筑美生成的客观条件。
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也反映了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岭南建筑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是岭南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融、一种综合、一种凝炼。尤其是岭南近代文化,“经过对爱国的情感和追求进步的理性之间的冲突进行合理的调适之后,岭南地区的文化精英以开放而健全的心态,在融汇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而且也完成了由‘得风气之先’向‘开风气之先’的飞跃,孕育了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岭南建筑的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在岭南近代的园林、民居等多种建筑类型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如建于1926年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又如1934年建成的广东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是一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客家民居建筑。该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维系客家民居“三堂四横”的传统模式,但立面造型则洋气十足,正立面在柱头、柱顶处采用西方的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的浮雕。在装饰内容题材中,既有中国式大鹏展翅、狮子滚绣球之类的题材,又有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的内容。现当代岭南建筑以更强的自觉意识融贯中西,以求继承创新,综合发展。

中国建筑美学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
  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
  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
  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
  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
  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
  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
  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
  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
  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
  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
  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
  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
  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
  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
  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
  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
  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
  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
  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
  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
  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
  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
  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
  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
  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
  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
  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
  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
  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
  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
  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
  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任何一种建筑形式,
  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筑创意的核心。因此布局中程序的
  安排是中国古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由于它们控制人在建筑
  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
  了表达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
  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
  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
  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宅院式建筑群在设计
  上多采取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平面形式,常采用中轴对称的
  严谨构图方式,以十字轴线展开如坛庙建筑;宫殿和民居建筑
  是在南北向的纵轴线上安排主要的建筑,在东西横向轴线上
  安排次要的建筑。这种组合方式,扩大了建筑的实用空间,并
  且大大地加强了整个建筑群体的稳固性;在审美上,创造出具
  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的美,显示出均衡、对称、
  协调、典雅、庄重的美感。用围墙和围廊围合成封闭式的整体
  空间,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空间感,象征着我国古代
  有条不紊的人间秩序。
  园林建筑多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展开布局,采取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趣味盎然、返璞归真,并呈现出接近自然的模拟
  状态。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曲径通幽,疏密得宜,
  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
  中常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布置、组织空间,创造
  和扩大空间。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
  借等。这些手法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美的感受,并创造出艺术
  意境。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
  字也”。
  2.3 飞动的屋顶
  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与西方建筑在组成上大体相似,即
  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基。但中国建筑的这三者并非三
  位一体不可分割。有时这三者可以独立发展,自成一体,形成
  新的建筑形式。单独的台基为坛,没有屋身的建筑成为亭或
  榭。同时,他们在结合方式上还可以做不断重复,台基多层重
  复并加栏杆,屋顶多层重复形成层层出檐,由此构成丰富的轮
  廓线,取得强烈的节奏感。
  程式化的建筑屋顶体现了木构架体系条件下的使用功
  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屋顶的设计,在中国建
  筑中受到格外重视,以此来概括整座房屋。木结构建筑不易
  增大建筑体量,而屋顶在设计上却可以发挥这一效果。同时,
  屋顶又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从远景看,它可以构成城市的天际
  轮廓线,给人以优美和柔和的感觉;从近景看,它可以赋予整
  个建筑一种性格特征。屋顶的特点则是出檐远,富有装饰性
  的构件斗拱且屋面呈曲线,它具有保护构件的作用,取得较大
  的体量和更多的变化。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
  曲线,使得它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白宗华认为,
  中国建筑有的飞檐起到了动态的作用,具有飞动之美。《诗·
  小雅·斯干》中写到:“如 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羽军斯
  飞”,这些诗句是以鸟的飞势来形容中国古代屋檐的飞动之
  美。建筑物原本是静止的,而这种飞动之美,化静态为动态,
  显得轻盈俏丽,翩翩欲飞,给人们以极大的美感。
  2.4 色彩在建筑中的表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方面极为大胆,惯用大面积的原色
  ———黄、红、青、绿、蓝、黑、白。在木料的表面涂上油漆,是为
  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当,所以又起到美观的艺
  术效果。中国建筑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并且在鲜明色
  彩的对比与调和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檐下阴影掩映部分,
  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红色为主,
  与檐下幽冷的冷色正相反,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在山青水
  秀、四季长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气候、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颜色的梁柱,形成了与环境相
  调和、秀丽淡雅的格调。
  除审美外,中国古建筑在色彩上的使用还受到封建社会
  中等级制度的限制。自西周“明贵贱,辨等级”以来,色彩严格
  分成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白、灰。宫殿建筑用金、
  黄、赤色;官邸用绿、青、蓝色;而民舍只能用黑、白、灰色。我
  们目前一般所见到的是清代的宫殿、庙宇建筑,用黄色的琉璃
  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的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
  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更加显得富丽堂皇。
  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鲜明的色彩而又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
  在世界建筑上是少有的。
  2.5 整体布局体现的节奏和韵律美
  节奏与韵律,如果抽象为艺术的形式美法则,那就是有关
  时间的一种效应,这种艺术效应用在建筑上,就是把建筑作为
  一种象征时间的艺术对象。它具有与音乐一样的艺术效果,
  “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是德国大诗
  人歌德的名言,因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
  希腊帕特神庙殿堂全部用优良的大理石和黄金、象牙造成,不
  用水泥和钉子,它的这种结合使得建筑天衣无缝,可谓尽善尽
  美,在美术史上被称为“世界美术的王冠”。人们每天瞻仰这
  样完美无缺的艺术品,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
  成健全的人格。这种建筑有音乐一样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在造型艺术上所体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美,
  给予人心的涵养与陶冶以极大的影响。中国的组群建筑在平
  面布置上是用一些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相对复杂的群体结
  构,房间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基
  地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形式上严格对称但也仍有变化,
  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貌。小至宅院,大至宫苑都有其
  核心部位,越是重要的建筑,就必须有重重的院落为前奏,在
  人的行进中逐层展开,主次分明,相互呼应。如音乐一样,从
  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显示出序幕、高潮和尾声,气韵生动,韵
  律和谐。叔本华在《艺术特征论》中曾这样说:“如果从平面
  看,它是阁楼、廊楼、阁廊的排列,这就是音乐中的3/4拍子;
  从垂直方向看,它又是台、栏、柱、望板的叠起,这很类似于音
  乐节奏中的4/4拍子。”这种节奏感和韵律美称之为音乐美。
  中国建筑空间的组合和音乐一样,是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
  有乐律地出现,它常用不同形状、大小、敞闭的对比,阴暗和虚
  实等不同,步步引入,直到景色全部呈现,达到观景高潮以后
  再逐步收敛而结束,这种和谐而完美的连续性空间序列,呈现
  出强烈的节奏感。
  3 结语
  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
  文明。中国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
  它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
  线。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作为国人,在中国建筑传统的土壤
  上,建筑师们应吸收、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刘学军.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1、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

这类建筑采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最上层加设大屋顶。一般建筑为垂直三段作法(基座、墙身、屋顶),大型建筑为水平五段作法(中段为主体,两旁为两个侧翼和两个连接部分)。屋顶为钢结构或木结构,檐口构件有的用混凝土浇成,并在表面施加彩画。

2、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民族形式建筑

这类建筑以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典型建筑形象为特征,如蒙族的蒙古包,回族伊斯兰教的尖圆顶等。实例有北京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成吉思汗陵、新疆乌鲁木齐的人民剧场等。

3、结合地方和民间传统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

这类建筑利用地方材料,采取民居风格,创造出质朴无华、令人感到亲切的形象。上海虹口公园鲁迅纪念馆和鲁迅墓就是以南方民居的白墙、灰瓦、马头山墙等形象,来表达鲁迅质朴的气质。北京的对外贸易部大楼则采取了北方民居风格,用普通灰砖、灰瓦、卷棚顶、栏杆等简洁形象来处理大型公共建筑。

4、结合新型功能等要求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

这类建筑以现代建筑结构和功能为基础,适当利用了构件形状和装饰纹样以探索民族形式,在本时期内占有很大比重。北京天文馆是中国演示天象的建筑,以天象厅球顶为中心的建筑处理,简练而富有个性。北京建筑工程部大楼高7层,采用砖混结构,古朴雄伟,简繁得宜。北京首都剧场、北京电报大楼、北京友谊医院、南京曙光电影院、杭州饭店、兰州饭店、广州华侨大厦等均属这一类型。

5、多元风格

进入80年代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改革方针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建筑思想开始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迈上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