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音乐杂志thewire

2023-12-08 10: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音乐杂志thewire

强烈声明:

第一,不要自己听。

第二,不要在深夜听。

第三,用音响的不要吵到邻居。

第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听。

第五,怕鬼的不要听。

《lost rivers》中文名迷河,Sainkho Namtchylak因为对河流污染的愤怒,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情绪抒发这首歌曲,她想要世界保护河流不惜破音,用自己宏浑的低声呻吟,她唱的惊天动地,我被他的感染力所吸引。她自由的穿透了整首歌,艺术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对人类的不满,可以说是当代最好的音乐。无论是自由度还是给人听觉的震撼都无与伦比!

初听建议:

①开启加快1.5倍

②开启Dj社会摇模式

③耳机效果更佳

Sainkho Namtchylak,图瓦人。1957年生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歌手。 自小学习歌唱,曾组过民谣摇滚乐团。长大后到莫斯科学习声乐,除学习图瓦传统的双声唱法(Throat singing/khoomei),也包括喇嘛与萨满巫教的传统声乐技巧。

外文名

Sainkho Namtchylak

国 籍

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出生地

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出生日期

1957年

职 业

歌手

代表作品

声乐作品《Lost Rivers》等

主要成就

二十世纪图瓦最具创意成就奖

人物信息

Sainkho Namtchylak生于 图瓦共和国,祖先是 游牧民族,自小学习歌唱,曾组过 民谣摇滚乐团。长大后到莫斯科学习声乐, 除学习 图瓦传统的双声唱法(Throat singing/khoomei),也包括喇嘛与萨满 巫教的传统声乐技巧(图瓦的传统信仰是 萨满教,后来因为曾被蒙古统治过,所以国教改为 藏传佛教)。

Sainkho的音乐风格

  Sainkho那出神入化的演唱技巧固然让人惊艳,结合图瓦传统双声唱法、喇嘛与萨满巫教的传统声乐与当代发声技巧,时而像歌剧 男高音般清亮,时而像鸟鸣、孩童撒娇、深沉的低吟,人们不免拿她跟Bjork、Zap Mama、Patti Smith、Nina Hagen或者Maja Ratkje相提并论,但其实奠定她在当今乐坛的特殊地位以及赋予她的音乐跨乐种、跨文化吸引力的,却是她一直坚持的实验精神。从她每张专辑都试图破格,把别具一格的演唱结合西方 前卫爵士、 即兴音乐、各地传统乐以致电子乐,加上诗化歌词,Sainkho成功塑造出一种特别强调声音技巧表现、而兼具许多不同国家传统的 世界音乐。著名 音乐杂志《The Wire》这样形容Sainkho的音乐:运用打击效果的喘息、啧舌声与高音域尖叫作为表情,在流行与 传统音乐之外独树一帜,立足于完全不同的境界:一个纯人类、受此纪律驱动而超凡的境界。其它如《Jazz Review》以"她歌唱的核心普世性与人性几乎有种大自然元素般的魅力",以及芝加哥世界音乐节的"令人惊叹的即兴家、声乐极端份子"等词表扬Sainkho在世界音乐圈的地位。

从艺经历

  从1989年起,Sainkho开始跨足欧洲前卫即兴乐界,学习更多元化的发声技巧,并致力挖掘双声唱法与其它音乐风格融合的可能性,同年并与苏联前卫爵士乐团Tri-O首次合作。之后即以欧洲作为发展重镇,展开她漫长而精彩的世界巡回演出,并且有机会与各地杰出音乐家/表演团体合作,当中包括Peter Kowald、Buch Morris、Ned Rothenberg、Evan Parker、William Parker、Hamid Drake、Djivan Gasparian、Hector Zazou、Otomo Yoshihide、Hakutobo (白桃房)Butoh Dance Theatre等等,并先后出版近三十张专辑,音乐之外,Sainkho也参与许多电影、剧场与多媒体演出。

  虽然大部分时间在世界各地流浪,Sainkho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每年她都带着西方乐手到图瓦的首都基吉(Kyzyl)表演,希望西方乐手认识她的国家、文化与音乐。虽然她是图瓦文化的最佳代言人,但并非所有图瓦人都愿意拥抱她,一方面因为她打破"女人不得喉唱"传统禁忌,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她长年居住在西方世界,就是背叛自己的国家,拥抱了腐化的西方思想。1997年,她在自己四十岁生日前于莫斯科遭到暴徒攻击,身受重创,治疗了两星期才出院。之后沈寂了一段时间才继续演唱创作。

  2002年由德国女导演Erika von Moeller执导的纪录片《Sainkho》正式面世,让世人对Sainkho的生活有更深层的了解,同年获家乡图瓦颁发"二十世纪图瓦最具创意成就奖"。

主要作品

  Who Stole the Sky? (2003)   延续前作《Stepmother City》的电气化游牧民歌风格,来自图瓦(Tuva)的超级 女伶Sainkho Namtchylak这次以她已臻化境的即兴发声方式,与当下都会流行音乐,特别是以DJ文化为主导的 电子音乐作出一次极富趣味性的音乐对话。在Sainkho充满创造性的演绎下,彷佛听到一点图瓦双声唱法、蒙古长调、前卫爵士、西方现代乐、 居尔特音乐、北非音乐、 佛朗明哥等风格元素的蛛丝马迹,却丝毫无损整张专辑的完整性。加上层层电气节拍和环境音效,创造出一波波气势磅礴、色彩瑰丽的声响世界,Sainkho向世人再次证明她是当今少数真正有能力跨国界跨文化的杰出音乐家。   Stepmother City (2000)   来自图瓦 (Tuva) 的 Sainkho Namtchylak 是当今世上最令人惊叹的超级女伶,凭借出神入化的演唱技巧,最重要是勇于吸纳各种 音乐艺术的实验精神,将历史悠长的双声唱法与西方前卫 乐潮作出最大胆成功的融合。这次她以充满未来感的电气化游牧民歌风格出现,在快速变异与巨大张力、骇人唱功与绝妙音符之间、在当代与亘古的对比、交织与并列当中,Sainkho音乐底最后呈现的内涵竟然是如此宁静与灵性。展现出一位「属于世界的音乐家」的至高艺术性表现。   Time Out (1997)   Time Out 是Sainkho在遭到暴徒攻击而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发行的专辑。或许因为祖国某些同胞对于她将传统喉唱与西方乐风融合的不谅解,她特别将专辑献给图瓦及其人民,也希望“有一天我的同胞能够理解,我是个属于全世界的艺人,我所创作的音乐没有国界。”尽管如此,本专辑的音乐仍是有别于以往地哀伤,充满了Sainkho对于自由、国家、生死和创作的孤寂感的探讨。   Aura (3CD) (2001)

  这套3CD专辑收录Sainkho于1997-1999年间的作品,可说是她人声技巧与即兴艺术的极致表现。第一张CD完全是Sainkho的人声即兴,第二张她与知名德国爵士低音大提琴手Peter Kowald合作,以她横跨数个八度的音域、多变的音色、令人惊艳的喉唱以及丰富的音乐性,彻底突破了即兴音乐的极限。第三张她同样与两名即兴乐手合作——立陶宛的鼓手Vladimir Tarasov以及俄罗斯低音大提琴手Vladimir Volkov,人声与器乐从未有过张力如此强烈的互动!

dubstep什么意思

dubstep是回响贝斯的意思。

Dubstep是电子乐的一种,1998年诞生于英国伦敦南部,受新千年早期的英伦车库乐影响,由AMMUNITION PROMOTIONS命名。

从音乐理论来说,Dubstep以其黑暗色调,稀疏的节奏,和低音上的强调著称,Dubstep一开始只在当地的一些小地方传播,直到后来的2005和06年早期,由于一些网站的传播作用,才使这种类型的音乐得以保留和发展。

扩展资料:

DUBSTEP节奏特点:

DUBSTEP的节奏经常被切分,或是常常在三连音符上调动和组合,每分钟节拍经常在138-142之间,DUBSTEP的节奏和其他风格的电音舞曲的节奏比起来一般不会遵循4/4的规律。

取而代之的是其更倾向于跳转节奏和在双小节线的旋律上重复甚于单小节线,通常,DUBSTEP的一首曲子的敲击部分会遵循这么个规律,当在单独听它的时候通常会被演绎为整首曲子速度的一半,而快速的部分会被其他元素代替,一般往往会是低音。

在这种充满冲突而具有张驰力的曲风里SKREAM的RUTTEN是比较杰出的一首,突出表现在其稀疏节奏里完全由“敲击鼓”,“响弦鼓”和一个间距很大的HI-HAT构成。

间接的69BPM的速度表达了明显的半拍节奏,整首曲子代替性地被四拍为一小节138BPM节奏样本的连续次低音和一段笛声样本推动着在Invisible Jukebox对THE WIRE杂志采访中,DUBSTEP音乐人和厂牌创立人Kode9在评论DJ MARK的曲子ONE时,说道听众已经适应了快半拍的节奏,这首歌非常空,这使听的人很有感觉,你几乎在快半拍的节奏里充斥着,肉体得到补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Dubstep

为什么说不要听后摇?

不要听后摇是因为后摇是一种冷静、阴冷的音乐,虽然也有激情的成分,但基本是压抑的。后摇音乐,一种神秘且先锋的小众音乐,它刮起的浪潮令无数喜爱它的乐迷高潮,无数文青情绪失控。

其实后摇并不仅仅会带给人忧郁,还有很多节奏相对轻松明快的,更有温暖治愈类的、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等等充满正能量的歌曲。

后摇背景介绍

一般而言,摇滚乐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可说是承继了八十年代的面貌而更加茁壮丰饶,许多新衍生的音乐类型或名词接连地出现并具体描绘出属于九十年代的音乐新世代。甚至我们可以说,摇滚乐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到处充满了未知的潜力与无法预期的新势力。

不过后摇滚虽然已经先有了一个较为正式的称呼,但其实在最初的时候,许多音乐杂志对这一群人所玩的音乐,基本上都还是无法做一定论。像是滚石杂志当初在介绍这些团体时,还只是用一词来称呼他们,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乐队大部分都较偏向纯乐器演奏而且也没有主唱。

然而,后摇滚这个名称被正式采用,则还是后来英国Wire音乐杂志,持续有系统的用Post- Rock一词做大幅度的介绍报导后,整个所谓的后摇滚运动才慢慢地传开来。只不过到现在为止,仍有许多乐评人或被贴上后摇滚乐队的团体都仍非常讨厌或否认后摇滚这一名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