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座落在京九沿线第一个省级“综合开发实验市”—河北省衡水市。京九与石德铁路,京开与太青高速公路,京九与济石太银通讯光缆在这里聚汇相交,衡水成为北起北京、南达九龙,东接京沪,西连京广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和新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型集散地。距市区十公里处的衡水湖是华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23年的直隶第六师范。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衡水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衡水学院。在建校的各个历史时期,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改革与发展并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扩大办学规模,现已成为冀东南地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学院占地1041亩,校舍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17万元。拥有36个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室,有12个多媒体教室,8个音像语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44.3万册,期刊资料1085种,音像光盘资料10627套,并有140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由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图书馆2005年投入使用。校园网作为中国教育科研网衡水市主节点以千兆光纤连接。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和球类塑胶灯光体育运动场。学院固定资产总值2.4亿元。
学院设有12个系、4个教学部、62个本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9200人,2007年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
学院拥有敬业博学的优秀师资队伍。专任教师52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75人;博士10人,硕士198人。国内外访问学者16人。外聘专家学者及外籍教师2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曾宪梓奖获得者、省级优秀教师等20人。
学院注重提高科研水平。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50余部,主编教材145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学院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立有网络技术应用、中华传统文化、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教育科学、莎士比亚、建筑装饰等7个研究所,承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等多项研究任务,生物系主持的《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列入河北省自然科学研究课题。《衡水学院学报》作为衡水市唯一对外公开发行的期刊,曾获得全国高职专科院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教风严谨,学风端正。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监控体系,初步构建了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框架。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团、河北省教育厅督导组、河北省成人教育检查组先后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学院教务处被原国家教委第一批命名为“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语言文字工作受到国家语委表彰,在近8年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中,成绩均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率在省教育厅评估中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德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2005年,学院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学院设有12个系、4个教学部、62个本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9200人,2007年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连续被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两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学院校园树木成荫,亭台错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典雅,环境怡人,被命名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河北省园林式单位”。2005年学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八十载沧桑岁月,二十年风雨兼程。承袭着燕赵与齐鲁文化的浓厚底蕴,肩负着冀东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光荣使命,迈上新征程的衡水学院厚积薄发,正为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多科性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衡水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座落在京九沿线第一个省级"综合开发实验市"--河北省衡水市。京九与石德铁路,京开与太青高速公路,京九与济石太银通讯光缆在这里聚汇相交,衡水成为北起北京、南达九龙,东接京沪,西连京广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和新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型集散地。距市区十公里处的衡水湖是华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23年的直隶第六师范,1949年改建为河北冀县师范学校,1960年迁至衡水并更名为河北衡水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衡水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衡水师范专科学校。1998年10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衡水师专与衡水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并以此为基础筹建衡水学院。2004年5月17日,经教育部批准,衡水师专改建为衡水学院。在建校的各个历史时期,衡水学院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分布全国各地,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突出贡献。
学院占地面积764亩,校舍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拥有36个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室,有12个多媒体教室,8个音像语言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058万元。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图书馆由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馆藏图书100万册,各类期刊资料1085种,音像光盘资料10627套。馆内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并提供了24个高级研究厢,校园网作为中国教育科研网衡水市主节点以千兆光纤连接,基本满足了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需要。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400米塑胶标准田径运动场和球类塑胶灯光体育运动场。学院固定资产总值3.1亿元。
学院设有12个系(部)、61个本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部分学科门类逐步形成了在全省较有影响的学科群。现有各类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万人,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立足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师资力量日益雄厚。现有教职工667人,其中正教授35人,副教授18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先后聘用客座教授12人、外籍教师22人。国内外访问学者1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 1人,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宪梓奖获得者、省级优秀教师等17人。
学院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56部,主编教材15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758篇,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学院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有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董仲舒研究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莎士比亚研究所、电机及其控制研究所,并承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等多项研究任务。作为学院科研园地的《衡水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河北省高校优秀期刊”。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和进步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学院教务处被原国家教委第一批命名为“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语言文字工作受到国家语委表彰;近10年来,河北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中,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河北省举办的历次大运会上屡创佳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85%,多年位居同类高校前列。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团、河北省教育厅督导组、河北省成人教育检查组先后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德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建设成绩显著。学院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2005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学生工作多次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两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学院校园树木成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典雅,环境怡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河北省园林式单位”和“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
目前,迈上新征程的衡水学院,秉承“守正出新”校训精神,肩负着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光荣使命,厚积薄发,紧紧围绕学院“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建设具有明显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多科性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我是刚刚从学院毕业的专科生,专接本这个事情上对本校生是有照顾的,基本不考虑你的专业课成绩。生活环境上很一般,有网线也有无线网,不过要自己开通的,有线的用学校的便宜一些,三百一年。用电问题就要看你分到哪栋宿舍楼了,而且有的楼阳面和阴面还是不同的,有时电压不稳定,但基本上是不限电的,卫生间的问题同上,得看分到哪个公寓,像1 ,2都是公共的卫生间,3,4就是独立的了 一般去了都是八人间 ,现在十三号公寓正在建设中,不知道你是否能赶的上了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占地1446亩,校舍面积70万平米,学校馆藏图书25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学校现有55个民族的全日制在校生21402人,折合学生数达到22657人。教职工1807人,其中专任教师1093人。教师中,现有正副教授547人(其中首席教授2人),博士、硕士导师264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4人,省部级专家32人,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学校开设了9大学科门类的57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有覆盖10大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点44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2005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3门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设有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48个研究所(中心)。“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5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0余项;教学科研人员出版各类著作近200部,发表论文4000余篇。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50多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60000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的威斯康星Plattville州立大学、La Crosse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加拿大的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德国路德维希堡财政与公共管理大学,日本的东京学艺大学、文理大学、文教大学,韩国的全北大学、全州大学、庆熙大学、全南大学,法国波尔多四大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连续3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不断奋斗。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不断奋斗。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不断奋斗。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不断奋斗。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将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衡水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座落在京九沿线第一个省级"综合开发实验市"--河北省衡水市。京九与石德铁路,京开与太青高速公路,京九与济石太银通讯光缆在这里聚汇相交,衡水成为北起北京、南达九龙,东接京沪,西连京广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和新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型集散地。距市区十公里处的衡水湖是华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23年的直隶第六师范,1949年改建为河北冀县师范学校,1960年迁至衡水并更名为河北衡水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衡水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衡水师范专科学校。1998年10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衡水师专与衡水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并以此为基础筹建衡水学院。2004年5月17日,经教育部批准,衡水师专改建为衡水学院。在建校的各个历史时期,衡水学院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分布全国各地,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突出贡献。
学院占地面积764亩,校舍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拥有36个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室,有12个多媒体教室,8个音像语言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058万元。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图书馆由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馆藏图书100万册,各类期刊资料1085种,音像光盘资料10627套。馆内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并提供了24个高级研究厢,校园网作为中国教育科研网衡水市主节点以千兆光纤连接,基本满足了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需要。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400米塑胶标准田径运动场和球类塑胶灯光体育运动场。学院固定资产总值3.1亿元。
学院设有12个系(部)、61个本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部分学科门类逐步形成了在全省较有影响的学科群。现有各类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万人,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立足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师资力量日益雄厚。现有教职工667人,其中正教授35人,副教授18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先后聘用客座教授12人、外籍教师22人。国内外访问学者1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 1人,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宪梓奖获得者、省级优秀教师等17人。
学院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56部,主编教材15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758篇,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学院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有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董仲舒研究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莎士比亚研究所、电机及其控制研究所,并承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等多项研究任务。作为学院科研园地的《衡水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河北省高校优秀期刊”。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和进步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学院教务处被原国家教委第一批命名为“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语言文字工作受到国家语委表彰;近10年来,河北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中,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河北省举办的历次大运会上屡创佳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85%,多年位居同类高校前列。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团、河北省教育厅督导组、河北省成人教育检查组先后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德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建设成绩显著。学院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2005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学生工作多次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两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学院校园树木成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典雅,环境怡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河北省园林式单位”和“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
八十载沧桑岁月,二十年风雨兼程。承袭着燕赵与齐鲁文化的浓厚底蕴,肩负着冀东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光荣使命。 目前,迈上新征程的衡水学院,秉承“守正出新”校训精神,肩负着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光荣使命,厚积薄发,紧紧围绕学院“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建设具有明显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多科性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学院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李德发 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奎良
系别编辑本段 衡水学院现设有一个分校和十二个系:衡水学院分校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法律与政治教育系 物理与电子信息系 美术与艺术设计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外国语言文学系 经济管理系 应用化学系 生命科学系 经济系 音乐系 体育系 另有一个驾驶学校:衡水学院机动车驾驶学校 学院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李德发 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奎良
衡水学院论坛:
2008年专接本录取再创新高
日前,该院专接本录取工作顺利结束,今年考生的一志愿上线率和生源质量都是历年最高的,我院共录取11个专业新生502人,其中录取我校专科毕业生233人,录取率为43%,大大超过36.2%的全省平均录取率。各专业录取情况如下:
汉语言文学65人、英语99人、数学与应用数学57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1人、电子信息工程23人、应用化学6人、生物科学30人、园林30人、音乐学30人、美术学30、艺术设计31人。
我校录取信息查询网址: /hsnc-zhaojiu/chaxun/index.htm
招办
2008年6月19日
衡水学院04级毕业生考研再创辉煌
在步入新学年之际,除了高兴的迎接2008级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外,我院04级毕业生考研再创佳绩。
我院生命科学系04级学生王琴同学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其同学王超也因出色的成绩被去全国名校天津南开大学录取,这两
位同学成为了04级考研生中的佼佼者。
其余的同学也成功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这不仅使该院更加信心倍增,更好的为国家培养优秀的
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