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公路学报专家复审

2023-12-11 12: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公路学报专家复审

刊目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以出精品、创名牌、一流学报,争时效、促交流、举科技人才”为目标,突出机电特色,以机械、动力、工程热物理、电气、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为主学科(其他为小学科),关注学科前沿和交叉。收录情况本刊为月刊,中文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Ei数据库核心源期刊。审稿原则坚持实行“双向匿名审稿”,鼓励探索创新,注重读者关注。平均2.5个月录用,录用后为扩大影响即在“知网”实行“优先出版”,12(平均8.5)个月内见刊。1投稿要求1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校外作者的稿件要求必须是本刊主学科范围内的、省(部)级以上政府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973、博士点基金等)资助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投稿时请附项目名称和编号。本刊拒绝一稿两投以及以外语已发表的稿件(并行发表不违法,但各刊各有喜好,刊物没有声明,作者应当注明),以免影响本刊在国际数据库的检索。2本刊突出“机电”特色。机——包括机械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电——包括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和通讯与控制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管理等为本刊的小学科(非主学科),校内稿件限定录用数量,校外稿件一般不接受。投稿时版面在不影响稿件创新性内容表述的情况下控制在6面以内,但要保证内容质量(wordA4标准排版格式)。即使校内小学科稿件,研究也必须具有工程背景!或者说在摘要和关键词中能够体现工程方面的内容,纯粹理学、管理学和偏医学的稿件,不管校内校外一律不接收(考虑Ei数据库的主要学科要求)。3本刊不收审稿费,但是为了不耽误你的时间请慎重决定投稿(不符合本刊的学科要求将不会进入审稿流程而被直接退稿)。如果符合本刊录用标准时,将收取发表费(内稿650元/篇、外稿780元/篇,一般每篇文稿控制在4个出版页,但以内容质量为重!本刊坚持对部分审稿评价优秀的、选题前沿的热点稿件免收发表费。4本刊从2008年第一期开始,作者署名和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姓名的西文拼写时的姓一律大写!如,ZhaoDaliang必须写成ZHAODaliang,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姓一律大写。5为了便于学术信息的有序传播,本刊实行“开放存取”,录用后作者需转让部分版权,并中国知网实行“网上优先出版”,有关内容见网站首页的版权转让确认书,如果作者有特殊声名或要求时请来稿时提出书面说明。6本刊一般2.5个月左右决定是否采用,最长不一般超过4个月(因审稿专家的时间不好控制),录用后即在“中国知网”优先出版,自收稿之日的12个月内出版(平均为8.5个月)。投稿时请作者核对注册的作者信息,特别是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我们会及时回复稿件处理的进度,作者也可以随时登录查询或及询问。7本刊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同行专家审稿机制: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外审;编辑根据专家的意见筛选拟录用的稿件返回作者修改。目前本刊的稿件录用率在40%左右,评价非良好以上或不宜录用的稿件将可能被通知作者退稿;作者修改后送责任编委和主编审查:是否按审稿意见修改、还有没有错误,将决定是否被录用。2投稿说明1有人认为:应当尽量少引用自己或本课题组以前的研究成果,否则会影响同行的评价。这也是没有道理的。这样不仅是对自己或本课题组劳动的不尊重,而且也限制了自己或本课题组学术成果的交流和传播,甚至是让人错认为:你的研究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没有前人的研究作基础就很难有新的、较重要的创新!2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邮编:710049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这个期刊好吗,我是做公路维修的,能用来评职称不

中国公路学报是EI收录,可以说是中国交通行业比较顶级的期刊,对于评职称绰绰有余了,投稿要求较高,录用难度很大。评职称的论文不需要这么顶尖的期刊(除非是评高级职称),建议投一般核心期刊就足够了

徐进的简 况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十余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30篇被SCI和EI期刊检索,论文被引用达200余频次,出版学术专著一本,申请发明专利4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开发道路辅助设计/安全评价/驾驶仿真软件6款,并已在多条山区公路的设计实践中得到应用。担任《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系统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徐进博士取得了以下方面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突破性进展。1.构建了“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虚拟行驶系统(RDVES),使用该系统可以实现针对既有道路、公路设计方案、新建道路的多种驾驶模式下的不同车型的行驶仿真试验,尤其适用于线形复杂的山区道路汽车行驶仿真,可以得到整车以及车辆各关键部件的行驶响应参量以及驾驶输入量(转向输入、油门制动输入、档位变化等),为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化衡量公路行驶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分析手段,同时可进行多种车型的极限行驶状态仿真试验,得到临界行驶条件。此项技术为道路设计质量分析、事故再现与机理分析、极限仿真、车辆安全运行管理、交通工程仿真提供了分析手段和技术支撑。此方面的系列性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公路交通科技》《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期刊上。2. 提出了“在道路条件-驾驶输入-车辆行驶动力学-车辆运动学层面上协同分析驶离路面事故以及单车碰撞事故”的理念,用RDVES虚拟行驶系统进行事故的行驶过程重现,通过分析不同道路条件下的车辆行驶响应和、驾驶输入量变化,研究道路条件参数与车辆运行稳定性和驾驶负荷之间的敏感性和相互关系,先后得到了侧向风事故、S型曲线车辆驶离路面事故、直道积水路面行车事故、隧道洞口车辆事故、弯道避让事故、弯坡组合路段大型车辆事故的力学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为降低山区公路单车事故的发生几率,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中国机械工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等期刊上。3. 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山区公路汽车运行参数采集和驾驶行为参数采集。包括单车(移动测试车)连续行驶采集和路外特征断面采集,获得了汽车行驶轨迹、行驶速度、横向加速度、纵向加速度、行驶姿态、转向输入、驾驶员心电/肌电等参数的连续变化特征和统计分布特征。根据以上参数,明确了设计速度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目前运行速度安全性评价的优势和局限性。基于海量的汽车运行参数和驾驶行为参数的海量实测数据,首次明确了我国山区公路的代表性驾驶行为模式,包括代表性方向控制模式(轨迹选择模式)和代表性速度控制模式,并研究了不同方向控制模式与速度控制模式之间的匹配性。此项研究为公路设计理论中驾驶行为假定的修正、计算系数的修正提供了科学依据。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等期刊上。4. 山区道路汽车横向加速度实测研究。获得了六车道(及以上)、四车道、二车道等3类公路上大型车、小型车的横向加速度分布以及特征分位值,总体上掌握了山区公路的行驶舒适性水平;首次建立了适用于我国道路条件的分公路类型、分车型的ay-R回归模型和ay-V回归模型,包括均值模型和极限值模型。而我国上一次大规模的相关调查研究是在2002年左右,而十年多来,我国的车辆性能、交通组成、驾驶员构成、经济水平乃至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申请人开展的此项研究能够准确反映出这些方面的变化对汽车横向加速度和驾驶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此项成果可以为运行速度建模、路面设计、平曲线超高以及曲线半径的极值设置提供计算依据。此项成果发表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5. 提出了“视窗”假设和“前视断面选点”的轨迹计算策略,首次建立了面向复杂山区公路(赛道)的汽车行驶轨迹决策模型;揭示了轨迹-速度之间的耦合机理,首次建立了基于前视轨迹曲率的山区复杂道路汽车行驶速度决策模型。进一步发展了驾驶员预瞄跟随理论,并填补了山区复杂道路驾驶行为决策领域的空白。所建立的轨迹-速度决策模型,与现有的“预瞄-跟随”模型组合,可形成“决策-预瞄-跟随”驾驶员模型,进一步完善了驾驶员模型结构体系,本项成果已经成功用于“人-车-路(环境)”仿真系统构建,为复杂道路的车辆行驶仿真提供目标轨迹和目标速度。系列性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公路学报》等期刊上,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6.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行驶轨迹-行驶速度”协同控制的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该方法成功解决了目前设计速度方法和运行速度方法的缺陷,更贴近山区公路的真实运行情况,在5条山区公路新建设计和改扩建设计项目中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该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道路设计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步,即从设计速度方法→运行速度方法→多驾驶模式“轨迹-速度”协同控制方法的发展演进,为提升我国山区公路的运营安全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此项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并出版学术专著一本。7.通过海量的道路实测数据,深入分析道路条件-驾驶行为-车辆动力学-车辆运动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首次建立了三维线形条件下的复杂道路重载车辆行驶速度解算模型体系,包括通道宽度影响模型、曲线转角影响模型、圆曲线速度模型、长直道速度模型、路面状态限制速度模型、纵向加速度(减速度)模型、重车爬坡模型、驾驶习惯修正模型等一系列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型组,给出了复杂道路运行速度预测的完整方案。该项成果解决了目前预测重载车辆运行速度时需要针对平曲线路段和纵坡路段分别预测的局限,特点是能够快速解算,且具有足够的精度。由于能够计算出任意等级、任意复杂线形的山区公路的大型车行驶速度,该模型已经用于多条山区复杂道路的多车型运行速度安全性评价、道路限速管理以及安保工程项目。系列性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版)、TRB 93rd annual meeting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