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技进步与对策投稿经验

2023-12-08 14: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科技进步与对策投稿经验

《科技进步与对策》南大核心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本期选介的期刊是 《科技进步与对策》 。 《科技进步与对策》 由湖北省的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是( CSSCI )来源期刊,常设栏目有“科技管理创新”“区域科学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管理”“科技法制与政策”“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人才与教育”及“综述”等。

《科技进步与对策》每年出版24期,每期刊载论文约20篇。 作为 CSSCI来源期刊中少有的半月刊之一,《科技进步与对策》在管理学科领域(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拥有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许多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发表在该期刊。

该期刊非常 侧重科技类 , 不符合要求的好像是两天就退稿 。不过相关主题写的还不错, 基本上一个月就给录用通知 。但是 版面费有点贵 ,一个版面400,版面费是按照400乘以最终提交论文的页数。但是出刊论文页数会小于你最终提交论文页数。所以 在终稿提交之前尽量简化 …

算是管理类C刊里面 审稿很快 的期刊了, 两个月一般都会出结果 ,偏好 创新类主题

一个月完成整个流程。 初审-一审-二审-两个外审-三审-返修-录用 。外审速度很快。主题符合的论文很容易发表,主要是 科技和创新相关的实证论文 ,也发少量综述。 半月刊 ,发文量非常大 ,文章水平在科技管理类论文中属于一般水平,速度比较快 。近年来投稿太多,导致发表越来越困难。

这个期刊 审稿比较快 , 费用高 ,喜欢 科技创新类 文章。

【 审稿流程 】主编—编辑部主任/主编—外审—主编。【 文章要求 】重复率10%以内,参考文献20—30篇(30%近三年文献),重点在于发现知识缺口,明确边际贡献。【 审稿速度 】比较快,收稿时间在一周以内,从投稿到录用大概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外审可能比较慢,因为外审专家审稿周期较长,有时候会超期。出刊10个月左右,一版400元,加OA费400元,加急5-6个月,加急费1000元。【 职称要求 】在读硕士生投稿必须老师一作,在读博士生可以一作或独作。

未录用,但给评审意见, 意见比较中肯,编辑部也较好沟通 。

速度很快,但 外审意见很扯 ,说偏经济学方法,不适合本刊退稿!

更多信息

科技进步与对策的投稿须知

审稿流程编辑部收稿---责任编辑初审---编辑部复审---专家(编委)终审---主编定稿。2 论文格式论文格式采用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前言、正文、参考文献、全部作者的简介、英文题名、作者英文署名、作者工作单位英文名称、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及文章所涉基金项目及基金编号。2.1 题名题名应简单明了,并能概括文章的主题,一般不超过15字。2.2 作者署名及单位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且不宜超过4位。2.3 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以200~300字为宜,用第3人称写,尽量不重复题名中已有信息。不出现插图、表格、公式及参考文献序号等。2.4 关键词每篇论文选取4~8个单词或术语作为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必须对应。2.5 中图分类号参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2.6 正文和结论正文字数最好在6000——10000字符以内(包括插图及表格)。各层次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前言部分力求精炼,不编号。结论内容不重复正文内容,较多时可分条来写,并给以编号,如(1)、(2)等。2.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标准采用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的参考文献请在正文中用方括号和阿拉伯数字按顺序标在引用处。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文作者名应缩写),作者间用“,”间隔。作者少于3人应全部写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 al”。 凡参考过本刊论文的请勿忘标注在参考文献中。主要标注示例:  (1)图书  著者.题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城市名):出版者(可以是学术团体),出版年.例  [1]霍斯尼 R K.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M].李庆龙,译.2版.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  (2)科技报告  著者.题名,报告编号(如果有)[R].保存地(城市名):保存者(可以是学术团体),年份.  [2]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Guidelines for Handling Excavated Acid-producing Materials,PB 91-19400[R].Springfield: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1990.  (3)学位论文  著者.题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者(一般为大学或研究机构),年份.  [3]Calms R B. 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Solid Oxygen[D].Berkeley:Univ. of California,1965.  (4)标准  标准提出者(一般为标准化组织).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4]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5)专著(包括图书、会议录、论文集等)中析出的文献(从整本文献中析出的具有独立篇名的文献)  著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起止页码.  [5]黄蕴慧.国际矿物学研究的动向[M]//程裕淇.世界地质科技发展动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38-39.  (6)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作者.题名[J].期刊名全称,年,卷(期):起止页码.  [9]徐滨士,欧忠文,马世宁,等.纳米表面工程[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6):707-712.  (7)报纸中析出的文献 作者.题名[N].其他责任者.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10]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北京青年报,2004-11-20(15).?  (8)专利文献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9)电子文献(上述(1)~(8)类的电子版文献,在上述著录格式后加“[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其他电子文献按如下规则处理):  著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文献类型标志:  普通图书-M;会议录、论文集-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凡参考过本刊论文的请勿忘标注在参考文献中。2.8 作者请注明性别、出生年、籍贯、工作单位(具体到院系)、职称、学位(注明正在攻读还是已经获得)、研究方向、成果获奖情况、出版专著数、发表论文数;其余作者注明性别、职务职称、研究方向。

科技进步与对策是2015年北大核心吗

是的,这个期刊是最新核心期刊的。有关这个期刊的投稿发表请向原上草论文了解。

管理类论文投稿哪个比较好点

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南开管理评论南开大学商学院科研管理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管理科学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外国经济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研究与发展管理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管理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工程学报浙江大学中国管理科学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等管理学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预测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与对策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学管理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会软科学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系统工程湖南省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经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体制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系统管理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宏观经济管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管理现代化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田玲的学术论文

1. Catastrophe Bond: As a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of Catastrophe Risk,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I检索)。2. The Pricing of Catastrophe Bon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EI检索)。3.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incentive in catastrophe risk securitization,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I检索)。4. The Management of Optimal Size of China Insurance Firms,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ISTP检索)。5.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itive Degree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ice of Cat Bond,China-Canada Indu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2008(ISTP检索)。6. Pricing of Earthquake Bond:using Loss Data of China,China-Canada Indu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2008(ISTP检索)。7.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ed Risk Measur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s by Copula Model,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EI检索)。8.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Capital of The Investment Risks in the Chinese Insurance Company, CICIRM2011(ISTP检索)。9. Application of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n Futures Price Forecasting, ICECT 2011(EI检索)。10. 《论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第一作者,《经济评论》1998年5期。11. 《信用风险管理的新视角——信用衍生产品》,独著,《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一作者,《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7期。13. 《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从何入手》,独著,《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9月3日。14. 《德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启示》,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0期。15.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独著,《人民日报》理论版2002年10月20日。16.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与应用》,第一作者,《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17. 《巨灾风险债券的经济学分析》,第一作者,《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1期。18. 《保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1期。19. 《论混业经营趋势下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11期。20. 《保险公司的关系营销》,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04年17期。21. 《基于风险定价框架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研究》,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22. 《巨灾风险债券的利率敏感性研究》,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8期。23. 《巨灾风险债券溢价之谜的行为金融学解释》,第一作者,《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月。24. 《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机制分析》,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11期。25. 《巨灾风险债券SPV相关问题探讨》,第一作者,《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3期 。26. 《巨灾风险债券定价研究进展述评》,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27.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第一作者,经济日报理论版2008年7月30日。28. 《保险监管对巨灾风险债券供给的影响途径及计量模型》,第一作者,《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8期。29. 《中国财产保险业巨灾损失赔付能力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09年第8期。30. 《基于GARCH模型的我国保险公司经济资本测度》,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0年第3期。31. 《“助推器”还是“稳定器”:保险业对经济产出作用的经验证据》,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1年第3期。32. 《基于Copula函数的保险公司经济资本配置研究》,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1年第6期。33. 《基于经济资本的我国保险公司投资风险限额配置研究》,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1年第11期。34. 《灾害风险、福利损失与政府最优救助计划》,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12年第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