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世界语中国报道杂志发行

2023-12-10 07: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世界语中国报道杂志发行

中国报道杂志社创建于1950年,由中共中央直属、国务院新闻办所属外宣机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主管。中国报道杂志社出版《中国报道》中文月刊和世界语网络版,承办中央重点网站“中国网”的世界语版的编辑工作。

世界语的诞生与推广的过程是怎样的?

创造世界通用语言,是人类的一大宿愿。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之多,消除语言隔阂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产生了创造人类通用语言的想法。公元2世纪罗马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医生益仑进行过编制共同语方案的尝试。后来,培根、笛卡尔等人又提出过有关倡议。166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在一篇论文中建议创造通用语。此后,许多人着手这种理想语言的设计。先后有数百种方案提出。其中,传播最大、影响最大的,便是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它久经考验,一直流传下来。

拉扎洛•鲁多维科•柴门霍夫是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1859年出生于波兰的比亚里斯托克。他从小生活的这座城市,杂居着波兰人、俄罗斯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而当时波兰正处于俄国统治之下,沙皇政府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加重民族压迫,并利用语言隔阂挑起民族纠纷。少年时期的柴门霍夫就立下远大志向:通过创造一种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他扎实学习了波兰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乌克兰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语言,并积极思考通用语言问题。他觉得词汇不能任意编造,便决心从自然语言中找到“钥匙”。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标牌上的“Svejearskaja”(传达处),接着又被一个招牌上的konditorskaja(粮食店)一词吸引。他发现“skaja”的作用不小,便赶忙回家研究多种语言的附加成分。他又发现这些附加成分具有惊人的构词能力,如果对它们加以有规律的利用,厚厚的词典顿时就可变薄。他心中终于有了底:创造新语言,要在附加成分上做文章。经过长期摸索,他终于创造出一种对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语言。在中学毕业之前,他就写出了初步方案,并把这种新型语言称为“万国语”。后又几经修改,终于在1887年以“希望者博士”(DoktoroEsperanto)的笔名,将包括语法、词根及部分译文的方案交付出版,随后出现了多种文字的译本。方案很快引起广泛注目,受到普遍好评。人们称这种人造语言为“希望者博士的国际语”,后来简称作:“Esperanto”。汉译名称最初有“爱世语”、“国际语”、“万国新语”等,后来改称“世界语”。

世界语广泛吸收多种自然语言的长处,而克服其不足,具有科学、规范、严密、易学等优点。采用拉丁字母,28个字母就是28个音素,读写一致。重音则固定于倒数第二个音节。语法总共16条,十分规则、简练。词根吸收了自然语言的国际化成分,经合成和派生后构成大量单词。词尾规范,如名词词尾都为o,形容词词尾都为a。而且,没有方言分歧。

正因为世界语具有如此多的明显优点,所以诞生后几年内就传遍了欧洲,并迅速向亚洲、美洲发展。到1954年,世界语得到了联合国的正式支持。至今,世界语已在近百个国家扎根,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怀着共同的美好愿望,聚集在语言共通的旗帜之下。世界语文学也应运而生,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被译成世界语,而直接用世界语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在国际贸易、通讯、旅游等方面,世界语也日益显示出优势。

20世纪初,世界语一传入中国,就得到了文化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热情支持。鲁迅先生曾公开表示:“我是赞成世界语的”,因为“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30年代成立的中国普罗(无产者)世界语联盟,提出了“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的口号。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世界语者》杂志以世界语宣传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为赢得世界人民对中国正义事业的声援和支持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不久便应运而生,世界语版的《人民中国报道》也创刊发行。“文革”结束后,世界语在中国复兴。1981年,由楚图南、胡愈之、巴金、赵朴初、谢冰心等发起,成立了世界语之友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自学世界语的行列。

懂得世界语就懂得世界,世界语怎么说

李老先生从十七岁开始学习世界语,六十五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世界语在中国的发展,他的《水浒传》世界语译本已于今年出版,此外还有《鲁迅小说集》、《阿诗玛》、《李白诗选》等数十本世界语译著。

  “要让更多的人通过世界语了解中国。”李士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世界语的诞生与发展

  一八八七年,波兰犹太医生柴门霍夫博士创造了世界语。他希望人类借助这种语言,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

  李士俊说,世界语是“中立性”的语言,作为一种辅助语言,它不是要取代民族语,而是与之并行。世界语以印欧语系为基础,简单易学,欧州人半年可以讲得很好,中国人学习一年也胜过学习英文十年的水平。

  世界语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一种无人作为母语的语言,只是少数人发明的符号和规则,是“死文字”,“死语言”。

  一九八五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决议,号召各会员国和国际组织加强世界语在学校教学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目前世界语已传播到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定期出版的世界语期刊有一百多种,还有不少国家在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上开办世界语节目。

  世界语在中国

  世界语传入中国至今已将近一百年。

  二十世纪初,世界语由俄国、日本和西欧三个渠道传入中国,蔡元培、鲁迅、巴金等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世界语的推广之中。

  一九五○年五月,世界语刊物《中国报道》创办。次年三月,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中国的广播电台开辟世界语节目。

  一九八二年,中国教育部重申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世界语选修课。

  一九八六年,第七十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中国举行。据李士俊介绍,当时中国通过函授、刊授、广播、电视教学等途径学习世界语的人达四十多万。

  今年,国际世界语大会再一次在中国举行。李士俊认为,通过举办国际世界语大会,可以向人们展示,世界语是活的语言,有文化的语言,能实际运用的语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