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活中的化学论文两千字

2023-12-07 12: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活中的化学论文两千字

我心中的化学
化学是什么呢?化学(chemistry)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或许在某些人心中,化学是一种罪恶的象征,也许在另一些人心中,化学只不过是一门学科,毫无意义,当然,在一部分人心里,化学却是一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学科,它能让垃圾变成珍宝,能让丑陋变为美丽,她无所不能又无所不在,它便是天使.
至于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是这么理解的,之所以认为化学是恶魔,可能是由于童年时所看到的化学阴暗面有所关联,这时候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对化学作为一门很正常的科学学科的恐惧,常把她与邪恶的巫师挂上了钩,认为化学就是一种见不得光的阴谋,而并不能用合理的解释,恐惧之感就油然而生.
诚然,化学却实有它不利的一面,这我并不否认,例如,我们在使用含硫的煤作为燃料时,会产生酸雾,腐蚀大地,威胁生物的生命以及健康,再比如说一些生活洗涤剂若是作为一种自杀的工具,就失去了它原有美好的光环了,原来亲切可人的外表在刹那之间就变得多么陌生与丑陋,散发着恶臭,那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这也同样无可厚非.
既然这样难道化学就那么一无是处吗?我想不是的,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常常是这样“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换种心情地狱就是天堂),由于人类社会在发展化学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特殊历史时期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的工业污染,虽然是化学带来的危害,但是为了解决这一污染,只有掌握了化学知识,才能利用化学来解决这一难题,因此不能太过于片面地看待化学.
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国家要发展国防来保证我们的安全,也需要化学.与我们最接近的生活,馒头之类的制作时,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化学,我想我们现在清洗各种事物,应该是离不开这些洗涤剂了吧?假如没有化学,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不敢想象,那该是怎么样的原始呀.
我们中国从战国以来就是化学水平就处于遥遥领先的地步,如果我们要想无愧得说出我们是炎黄子孙的时候,请想一想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丰富化学遗产,我们是否继承了下来呢?不要忘记了,我们至今还没有获得一块诺贝尔奖啊!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使命.
以上便是我对化学得理解了.

求高手写一篇关于 研究性学习 课题为(生活中的化学)的2000字论文。

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与化学密切相关,根据相关的化学知识,可以轻松地去解决一系列问题,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一、每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碘化合物
我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对保证人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Na+和Cl-在人体内的作用是与K+等元素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以保持人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人体内的酸碱平衡。Na+与K+、Ca2+、Mg2+还有助于保持神经和肌肉的适当应激水平;NaCl和KCl对调节血液的适当粘度或稠度起着作用;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此外,适当浓度的Na+、K+和Cl-对于视网膜对光反应的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常用淡盐水漱口,不仅对咽喉疼痛、牙龈肿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碘化钾、碘化钠、碘酸盐等含碘化合物,在实验室中是重要试剂;在食品和医疗上,它们又是重要的养分和药剂,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mg~20mg,其中70%~80%浓集在甲状腺内。人体内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过形成甲状腺激素而发生。因此,甲状腺激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机能,均与碘有着直接关系。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地区,全国约有四亿人缺碘。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供含碘(碘的化合物)食盐和其他食品(如高碘蛋),井水加碘,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等,其中以含碘食盐最为方便有效。1991年3月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2000年在中国大陆消除碘缺乏病。
二、人生五味子之一——醋(酸)
醋的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3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
1.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因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
2.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
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
4.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
5.醋可以作为预防痢疾的良药。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呜呼,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节,多吃点醋,可以增加肠胃内杀灭痢疾病菌的作用。
6.醋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
7.用醋浸泡暖水瓶中的水垢,可以达到除垢的目的。
8.夏天毛巾易发生霉变而出异味,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异味。
三、自愿吸食的毒药——香烟
从化学角度介绍一下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
1.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2.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
3.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
4.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
5.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
6.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的能力。
最近有学者研究表明,烟雾中还含有迄今为止已知物质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二恶英”。它们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气管炎、高血压、骨质增生、各种心脑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道粘膜容易受损,吸烟的危害性更大。据调查,小于15岁开始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高17倍。所以,我国中小学生守则规定学生不准吸烟。
四、生活中的常识
1.除去衣服上的汗渍
方法一:将有汗渍的衣服在10%的食盐水中浸泡一会,然后再用肥皂洗涤。
方法二: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汗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
2.除去衣服上的血渍
血渍因血液里含有蛋白质,蛋白质遇热则不易溶解,因此洗血渍不能用热水。
方法一:将有血渍的部位用双氧水或者漂白粉水浸泡一会,然后搓洗。
方法二:将萝卜切碎,撒上食盐搅拌均匀,十分钟之后挤出萝卜汁,将有血渍的部位用萝卜汁浸泡一会,然后搓洗。
上述生活中的例子举不胜举,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今后,让我们继续为“高中的化学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累积知识。

化学小论文2000字左右

《不同方法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的效用比较研究》
国内外茶叶脱咖啡碱方法主要有热水浸提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法、沉淀法、柱层析法等方法.普遍使用氯仿或者二氯甲烷萃取.但是二者皆有很大的毒性,操作不当可能会有危险.
如果不能用有机溶剂的话,最理想的溶剂就是水了,茶叶中的咖啡碱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比其他物质要大,但是需要准确测定提取出了多少咖啡碱.
升华法:咖啡因在120℃以上开始升华,到180℃大量升华,冷却后成针状结晶.利用该性质进行提取.目前国内高校多采用升华法进行教学,控温182~185℃,升华15 min,冷却后得到5~6 mm 长结晶,结晶呈白色针状,即纯咖啡因.
另外比较简单的还有热水浸提法,根据咖啡碱易溶于80℃以上热水的性质,国内外一些研究人员从茶叶初制工艺入手,探讨在茶叶初制过程中采用水浸提法去除咖啡碱的可行性.津志田腾二郎等研究发现,无论是茶鲜叶、蒸青叶还是萎凋叶直接浸入85℃的热水中,大约1min 后,咖啡碱迅速被溶出,溶出率达71% ,浸泡3min 后,咖啡碱的溶出率达83%.而当热水温度为60℃时,从茶鲜叶及蒸青叶中溶出的咖啡碱则很少,说明咖啡碱的溶出受热水温度的制约.吴小崇研究表明,浸提温度从80℃上升到90℃,咖啡碱的浸出率可从60.51% 提高到72.26% ,但5min 以后咖啡碱浸出率的差异不明显.
溶剂提取法:是用极性溶剂从茶叶中浸取,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并得到产品.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产品收率为5% 10%,产品的纯度约为80%~98%,所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己烷以及三氯甲烷等.该方法使用多种有机溶剂,生产成本高,有些有毒物质的有机浴剂使产品和操作不尽安全,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离子沉淀法:离子沉淀法是利用金属能够沉淀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如铜盐、铅盐或三氯化铝.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影响制品安全.
柱分离制备法:柱分离制备法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近年来注重提高纯度的研究,为此以层析柱分离的研究较多,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纯度可达98.1%,如用凝胶柱分离可高度脱咖啡碱,其残留量仅为0.1%.但柱填充料如吸附型树脂,亲脂凝胶等非常昂贵,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大量有机溶剂,显然对工业化生产是不合宜的.
膜法提取技术:茶汁中加入0.01%左右果胶酶,在50℃下保温4小时,以分解果胶酶,从而可提高超滤时的透过速度.再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40000~50000的超滤膜进行分离,约12%茶多酚被截留,而咖啡碱不为膜所截留.透过液再用反渗透进行浓缩.比用蒸馏法的得率高18%以上.浓缩液再进行干燥后可得产品.
综上几种方法,前两种设备需求小,无毒害作用,但产量低,适合教学或实验之用;后三种使用的化学剂对人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适合工业用生产;膜法提取技术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还需进一步降低超滤膜的生产成本.

大学2000字的生活化学论文,有什么好写的题材推荐吗,谢谢

专题: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本质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体内供能的物质,然而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维生素在医学上有保健和治疗功效。机体长期缺少某种维生素时,可使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因而影响正常生长,以致发生不同的维生素缺乏症。如长期缺少维生素B1会引起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则产生坏血病。临床上用维生素纯品或一些富含维生素的制剂来防治维生素缺乏症。
专题:食品中的化学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食品
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而在日本和美国,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因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会发现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专题:药品中的化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利用它的直观性可以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许多化学实验中,相同药品由于其不同的混合顺序,可能会引起反应物用量发生变化,还可能会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
化学药品的混合不能是任意的,需要从安全、环保、操作是否方便、药品用量、药品性质、实验效果等角度考虑,以确定药品的混合顺序,这一点对青年老师尤为重要。
专题:核能开发和利用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得不去选择核电,但是我们要选择最安全的核电,这就是中国要做的事情,所有的人都会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中就会有一定的代价,就会有一定的风险,我们尽可能使这种代价最小,尽可能使这种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久前,大亚湾启动了全面的安全检查,福岛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每一个核电站,看清各自在核安全问题上的疏漏。
就是说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实地负起了自己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心系核安全,这样子才能保证,我们机组的安全性。福岛核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社会对核能应用的更为严肃和理性地思考。其最大的启发就是:就是在核面前人人都要保持一种敬畏的心。
专题:化妆品
在我们“一白遮百丑”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增白化妆品是化妆品中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类。其品种远远超过了其它两类。目前有四种美白成分是公认合格的:维生素C磷酸镁复合物;胎盘素;维生素糖苷和熊果素。应当明确的是即使合格的成分使用后的效果也不一样,并不
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为肤色一般是无法改变的,
权威人士认为,
这些经常使用的美白成分仍有许多限制,
而且黑色素是肌肤自我保护
的重要机制,过分干扰或者长期阻止其生长对肌肤健康不利。例如,
“最有效”的美白成分“汞”,
能使皮肤在短期变得白皙透明,
但其
代价是造成皮肤不可恢复地色素沉淀。
一些美容院还可能会偷偷使用
医用淡斑成分“对苯二酚”,
在缺乏医疗知识的情况下,
往往造成接
触性皮肤炎,
肌肤红肿过敏,
甚至由于过度漂白而导致蓝灰色的色素
沉淀。

写一篇化学论文。2000字左右。 谢谢! 高中生水平就行

近两年,废电池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国内媒体热门话题之一。有的报道称电池对环境污染很严重,一节电池可以污染数十万立方米的水。有的甚至说废电池随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引起诸如日本水俣病之类的危害,这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很多热爱环保的人士和团体开展或参加了回收废电池的活动。

然而,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却认为,废电池不用集中回收,以前有关废电池危害环境的报道缺乏科学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对群众造成了误导。那么,废电池怎样处理才科学呢?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以简要介绍,以期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废电池处理问题,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环境。

废电池里面到底有哪些污染物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聂永丰教授,带领课题组专门对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做过研究。他介绍说,近年来关于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危害的报道的确很多,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报道未向读者或观众说明支持其结论的科研内容,没有向读者介绍其分析推理过程,也没有列举因干电池造成污染的实际案例,只有“污染严重”的结论。

废电池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通过什么样的机理释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程度的损害,国内外有无废干电池引起严重污染的案例,发达国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带着疑问,课题组作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与一些新闻报道相去甚远,这些报道确有不切合实际和偏激之处。

聂教授介绍说,电池产品可分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机)、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三大类。用量最大、群众最关心,报道最多的是普通干电池。下面所说的电池均指普通干电池。

电池主要含铁、锌、锰等,此外还含有微量的汞,汞是有毒的。有报道笼统地说,电池含有汞、镉、铅、砷等物质,这是不准确的。事实上,群众日常使用的普通干电池生产过程中不需添加镉、铅、砷等物质。

废电池中的汞没有对环境构成威胁

汞的挥发温度低,是一种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很多地方的土壤中也含有微量的汞,在汞矿开采、提炼、含汞产品加工过程中,如密闭措施不够完备,释放到空气中的汞(蒸气)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影响很大。

电池中虽然含有汞,但由于是添加剂,其含量很少。即便是高汞电池,含汞量一般也在电池重量的千分之一以内。我国电池行业全年的用汞量,大体上与一个汞法聚氯乙烯,或汞法炼金,或高汞铅锌矿采选的企业年排放废水中的含汞量相当。由于电池消费区域大,含汞废电池进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后,对环境的影响比前述一个化工企业排放含汞废水所造成的影响要小得多,况且电池使用了不锈钢或碳钢做外包皮,有效地防止了汞的外漏。因而废电池分散丢弃在生活垃圾中,其危害微乎其微,在客观上不可能造成水俣病之类的危害。日本的水俣病是化工企业几十年向一条河流排放大量含汞废水,下游水系中汞逐渐累积造成的。

含汞电池正在被无汞电池代替

当然,含汞废电池毕竟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哪怕是轻微的)。因此,在1997年底,国家经贸委、中国轻工总会等9部门联合发出《关于限制电池汞含量的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求国内电池制造企业逐步降低电池汞含量,2002年国内销售的电池要达到低汞水平,2006年达到无汞水平。

从实际进展来看,国内电池制造业基本按照《规定》要求在逐步削减电池汞含量。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电池年产量为180亿只,出口约100亿只,国内年消费量约80亿只,基本已达到低汞标准(汞含量小于电池重量的0.025%)。其中约有20亿只达到无汞标准(汞含量低于电池重量的0.001%)。

聂教授最后强调,截至目前国内外均无废电池造成严重污染的报道或科研资料,有关废电池污染环境的说法的确缺乏科学根据,对群众造成了误导。

废电池集中回收处理不当会造成污染

如果按某些报道呼吁的那样,在我国建造一个专业的、能够批量处理废电池的工厂,是否可行呢?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固体处彭德富工程师介绍说,建设一个废电池回收处理厂,需要投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而且还要每年至少回收4000多吨废旧电池,工厂才能运转起来。而实际上要回收这样大数量的废电池十分困难。以首都北京为例,在大力宣传和鼓励下,3年才回收了200多吨。在环保模范城杭州市,废电池的回收率也只有10%。据了解,目前瑞士和日本已建好的两家可加工利用废旧电池的工厂,现在也因吃不饱经常处于停产状态。这不得不让我们慎重考虑投资建回收厂的问题。

彭德富还介绍说,处理这些集中存放废电池的另一个办法是按照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方法集中填埋或存放,但是这样处理一吨需要三四千元的费用,又面临着费用无着落的问题。据了解,四川省有一家小企业打着“环保”的旗号,动用小学生在周六周日帮他们把收集的废电池用锤子敲开,回收其中有价值的电池外壳当废铁卖,而将残渣随意抛弃。废电池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很重要的一点是电池包了不锈钢或碳钢外包皮,有效地防止了汞的外漏。把废电池外面的不锈钢或碳钢外包皮砸开了,里面所含的汞极易渗出,结果电池中的有害物质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必须严格禁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