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青年杂志2019

2023-12-06 02: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青年杂志2019

1923年10月20日

《中国青年》杂志是团中央机关刊,由团中央主管、主办。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国内现存的历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中国青年》的辉煌历史和办刊历程,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清晰缩影,是百年党史“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是共青团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面思想的旗帜。高擎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引领,保持斗争精神,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根本特征。上世纪五十年代“什么是幸福”大讨论、八十年代初潘晓“人生观”大讨论、新时代“强国一代”大讨论都成为引领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只奋进号角。引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极投身强国伟业,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杂志的主责主业。2019年以来,《中国青年》杂志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明显增强。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个精神的高地。坚持做青年的良师益友、指路航标,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时代责任。

何可一日无此君

我们总说经典艺术醉人,妙就妙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琴瑟和鸣,演绎了一轮又一轮岁月的痕迹;

妙在其对众人生活的影响,颐神养性,获得一方宁静天地。

@文/邛旨苕

不可一日无此君

南京博物院一楼“镇馆之宝”展厅内,换上了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此为梅瓶展,展语却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众人起初不解。

“不可一日无此君”出自《世说新语》,讲东晋王徽之住朋友空房短短几日,却在院中栽竹,旁人认为麻烦,他却道:“何可一日无此君!”“不可一日无此君”。

说到梅瓶,如今作赏花功能居多,古代文人常以饮酒赏花作为生活雅趣。北宋之时梅瓶最大功用是藏酒,此风尚一直延续至明代。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图片源自网络

南宋时有《花坞醉归图》,明代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墓中有《青花携酒寻芳图》,画中梅瓶皆被系在长担上,可见是生活必需品。

而从清金廷标绘制的《曹大家授书图》中,我们可见墙壁上悬挂着一副梅瓶插花图,梅瓶在古代,基本都是用作赏花与藏酒。

说到梅瓶,人们心中顿起高雅浮想,将它想象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美人。而关于梅瓶的外形描绘,有以下一段作为解说:

“梅瓶口细而颈短,

肩极宽博,

至胫稍狭,

折于足则微丰,

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

故名梅瓶也。”

@(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或许与众人想象不同,梅瓶其实是一位盛唐时期的微胖佳人,腹中装有酒之“豪情”,头颈与脚骨颀长,至足部时又如穿着鱼尾裙样,显得丰腴却不壮实,既有梅花之瘦,又有瓶姿之曼妙,处处皆有线条美,乃一位气质丽人。

从宋代大量的画作、诗作中发现,梅瓶时称“经瓶”“酒经”,南宋时有人开始用作插花,从韩《次韵上饶》中一句“诗案自应留笔砚,书窗谁不对梅瓶”可知一二;

而到了元代,景德镇中制瓷业兴起,众多手工艺人纷至沓来。

大多经手过梅瓶的制作,因繁荣而兴旺,因兴旺而繁花似锦,故此时梅瓶不断被推陈出新,在造型上更具有审美意义,不再全都是生活器物之外形,更多往观赏器物外观上发展,有了更卓尔不群的形态。

加之社会生活多样,梅瓶上的纹饰除了传统吉祥图案,还兼有市井传奇、戏剧故事等有趣元素。

在达到高峰期的明代,梅瓶除了作皇家贵族酒具,后逐渐被视为身份等级的象征,跟随着众多贵族纷纷进入地下,作为陪葬品记录着当时的历史。直到清代后,梅瓶逐渐不再用作酒具,成为庭院阁楼中的陈设品。

此次展厅中的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是明洪武年间烧制而成,也是唯一一件带有盖子的明洪武釉里红梅瓶。

此梅瓶近看,令人瞠目结舌,瓶盖依次是宝珠钮、斜方格纹、缠枝牡丹纹;瓶颈处有卷草纹,瓶肩处是缠枝扁菊纹;腹部最引人注目,绘有松、竹、梅、蕉叶;足胫部有海水纹、花卉仰莲纹……

若将瓶身腹部图案展开,可见“百木丛生、百草繁茂”之生动图景:在傲寒松梅交接处,有假石屹立,有朵朵牡丹娇艳。

为对比与衬托,特在岁寒三友中绘出芭蕉大叶,其上悬挂着精致松枝,一旁竹枝节节拔高,整个园林画面生机勃勃。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岁寒三友一直是传统瓷器中常见纹样,其身影不仅可在器物上看见,还可在绘画与诗词的历史长河中追寻。

松竹梅是明清官窑瓷器常用纹饰,之所以受到众人的青睐,一是离不开皇家喜爱,有喜用三友精神为贵的想法;二是与文人墨客皆以“岁寒三友”抒情的社会风气有关。

古时君子常常自拟傲霜斗雪的勇士,或种梅百棵,或与乔松、修竹为友,越是百花皆谢日,越是赞美岁寒三友高洁情操之时。

此处可举例赵孟坚、赵孟、文徵明、郑燮等大师所画的松竹梅等图,“岁寒三友”纹饰在艺术界影响广泛,亦能呈现出清新不俗的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此瓶瓶盖是红底白花纹路,瓶身却是白底红花纹路,可谓相辅相成,不同绘制归于一体,成就了不一样的器物美。

这样的红色从何而来?这要从元代说起。

当时工艺匠人用含铜颜料在白色瓷胎上作画,再上釉送烧,最后历经窑火炼制而成的红色,就是人们口中的“釉里红”。

而此颜色发展到洪武年间,已是皇家御用瓷器主色。明太祖其姓“朱”与红色有着不解之缘,而釉里红所展示出的正统与吉祥深得皇家贵族喜爱,故釉里红瓷器在洪武朝盛极一时,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

釉里红流行于宋、元、明、清,乃当之无愧的“瓷中贵族”。

如今馆中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仔细观察,可见其釉里红色泽稍黑,但瑕不掩瑜,它在安成公主与驸马都尉宋琥墓中被发现,其文物价值极高。

宋琥是明朝开国大将宋晟之子,安成公主是明成祖朱棣之女,二人被朱棣赐婚,从此鹣鲽情深、秤不离砣,逝后夫妻合葬于东善桥。

虽然宋琥后因不恭之罪被弹劾,但这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恰恰能够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也许是御赐之物,也许是宋琥家中所有,它能代表的,则是当时主人身份的高贵。

通过对比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与其同时期瓷器,我们亦可发现洪武时瓷器之特点——出产于民窑的瓷器造型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元代的浑厚风格,古朴写实,将民间生活气息绘于瓶身;

而官窑出产的瓷器表现出了明代瓷器的新风尚,纹样精秀,多将元代纹样进行创新,不断修改,得出最精品。

民窑与官窑孰轻孰重?其实缺一不可,重的是瓷器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

而今之梅瓶何去何从?今之艺术又何去何从?就在于如行文作画般,将岁月与灵光融为一体,再取精去粕,千锤百炼,方可得一精品。

采岁月幽香,兼具各家所长,最能包容的文化,往往能消解所有不协调之处,也能承受瞬息变化。中华文化则在每一季不念过往,不厌当下,重新焕发出别样风貌。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19年第4期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中国青年现在还有吗

有。《中国青年》有如一株理念长青之树,它在1923年开花结果、开枝散叶,这是2019年第9期《中国青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专刊中的一段话,其中“一脉相承”4个字,也道出了《中国青年》历经3次停刊、3次复刊仍永葆长青的“不老秘诀”,96年来,作为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国内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红色期刊,《中国青年》始终与青年站在一起,在“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请问一下《中国青年》杂志的尺寸具体是多少厘米

开本:16开
尺寸为大度:210mm×297mm;正度:185mm×260mm。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