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社会科学杂志公众号分析

2023-12-07 02: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社会科学杂志公众号分析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                
1、71%的用户不愿意分享内容。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71%的Facebook用户会审查他们发出的评论或者文章。在为期17天的研究中,他们发现153亿的评论和文章在分享前一刻被删除了。
在这个审查过程中,用户会考虑到很多因素。用户会关心这条评论或内容所反映出的他们是怎样的人。另一个因素是在不同的社交圈中信息的适当性,那些在同一个联系列表中的人,范围会从朋友到家人、同事,他们也将因此看到同样的内容。
无论何种原因,这个普遍的自我审查行为让内容编辑意识到,观众在向好友们传播内容的时候,会对内容本身进行高度的选择。
2、显性身份有利于我们采取行动
社会科学认为,我们自身的五个方面决定了我们是怎么表现的。
关系身份、个人身份、社会身份、表面身份、集体身份
在不同社会情境中,我们会评估每个要素的重要性,并在当前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这些方面。集体身份关注的是组织的一部分,可能在一场足球赛中成为显性身份,而在一次工作面试中,个人身份(围绕价值观和目标)就会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这些身份的排名对于我们理解网上分享是很重要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最显著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最可能分享什么类型的内容。你的内容越是帮助用户彰显他们所希望被认知的身份,你的内容被分享的次数就会越多。
3、用户希望被看作一个好朋友
在我们的调查中,84%的受访者表示,"做一个我在乎的人的好朋友"是他们使用社交媒体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20%受访者认为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纪的人都很关注"关系身份",尤其是那些65岁的人。
当人们分享的内容帮助他们与另一个人建立起联系时,内容的创造者将会获得很大的鼓舞。
4、分享的目标和价值观
63%的社交媒体用户认为他们的价值观、目标以及梦想(个人身份),是仅次于友谊影响他们网上分享的重要因素。这在年轻人一代尤为普遍,年轻的和年长的千禧一代对"个人身份"因素的排名都高于老年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当价值观排名很靠前时,宗教却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事实上,55%的受访者在他们考虑是否要分享内容时,将这个因素列为"不重要"。内容营销人员可能需要从鼓舞人心的角度来提及有关"个人身份"的内容,而不是从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的角度来说。
5.影响用户分享传播的因素
从Facebook的这份用户调查反馈来分析微信运营,用户在分享一篇文章时,会考虑诸多因素,从而影响最终的分享结果。
1、用户分享心理。我们在做内容运营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用户的心理,这可能就是“当局者迷”的道理吧。以用户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分享一篇文章时,更多考虑的是为什么分享?把文章分享出去能够表达自己的哪些想法。身边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又会产生怎样的看法,对自己的形象是否会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取决我们是否分享一篇文章的重要因素。
2、受众群体分析。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想得到用户的分享转发,得明白你的受众群体是哪些人,得抓住哪些人的心理特点。在内容运营的角度上,也是同样的道理。针对人群所出产的内容,更能达到精准传播的效果 。
3、意见领袖。名人说的话是名言,成功之后放的屁也是香的。何为“意见领袖”,有一大批拥护自己的粉丝,认同自己观点的人,就是意见领袖!像现在许多微博、微信上面的名人所发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但还是有很多人乐意去帮他们分享,因为他们所发表的观点能够吸引迎来许多人的评论。
意见领袖本身就是一个舆论点与传播点,如同现在的明星、微博大V、各界名人等等。
4、文章内容价值。回到本质上看问题,我们作为一个微信运营者,所针对用户提供的内容也是重中之重。一篇具有内容价值的文章,能引起读者的欲望与共鸣,自然更乐意去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

《社会科学》 杂志,是真的,还是假的,中国知网搜索不到?

若说是《中国包装科技博览》杂志就不是假刊,若说《中国科技博览》杂志肯定是假刊。在总署网上检索不到《中国科技博览》杂志,那么这就是假刊无疑。在网上检索,真的发现许多作者举报了该刊,作者声称在此刊刊登了论文,而被单位认定为假刊的不在少数人。因此中国知网检索不到,也不足为奇。此刊曾经停刊整顿了。打电话给总署和北京新闻出版局,说无《中国科技博览》杂志,而所谓的改名更是自无须有。

河海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分享?

河海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分享

关于考研的选择

我是3.4月份才决定考研的,当时通过查找社会学学科排名,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我选择了河海大学(也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吧~)。通过查看河海大学研究生官网的要求,我买了一些社会学的书来看,看着看着就觉得其中一本书《社会学思潮》真的挺难的(特别是作为考研参考书,因为我本科也是社会学的,也学习了一些社会学的理论。)在我决定看第二遍做笔记的时候我就觉得不是很适合我,而且我们学校下学期一开学据说就有2个月的实习,所以我选择了换学校(这个时候已经是6月左右了)

之后,我又去各个学院的官网、知乎、微博找适合自己的学校。正好我发现河海大学的有两本参考书是和上大的是重复的,而且河海的社会学评估也是比较靠前的。所以我对比之后选择了河海。(其实我想说的是在选择院校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当然了,换学校也很常见的,所以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英语】

英语复习过程中不必求全 ,因为各路英语课程数量十分巨大,全程的重点应放在词汇量的积累和阅读理解的复习。3~6月份重点学习词汇,可少量做阅读进行练习,单词可买热销的词汇书如恋恋有词6500等。

7~9月份应进行一定课程学习,主要包括语法、阅读、完型填空、小题型等,每个题型都有其对应课程,其数量十分庞大,每个课程稍微听一部分有所了解即可,在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疯狂做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和快速理解文章的能力,做完后查找生词并标记在文章上,并进行反复阅读,可进行3~4遍,推荐题目即为近二十年英语真题即可。10~12月份为冲刺阶段,要坚持每天都有英语复习内容保证不生疏,与此同时要听一套完整的作文讲解课程,熟悉小作文和大作文的答题技巧,对提分十分重要,每天没单词,做一两篇阅读或套卷,坚持到考试即可。

关于考研英语复习成绩的小目标:

不考听力,题型有完型、阅读、新题型、翻译、小作文、大作文。要想英语过60,请认真对待阅读、翻译、作文这3项,算一算阅读得30,翻译得5,作文得6+14=20,新题型2,完型3,刚好60。60分,全国所有高校基本都能上。当然,不排除某些专业和某些年度把英语的分数线划得很高。。。对于想报考同济结构工程的孩子们,请把你的英语考到65以上,如果不相信的话你可以看一下这几年报考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初试成绩,复试名单里英语很少有低于60的。

关于复习资料:

(1) 基础:词汇书自选,张剑阅读150篇基础版

(2) 强化:张剑黄皮书历年真题,我用的珍藏版,一整本书

(3) 冲刺:张剑最后预测5套题

关于题型的看法:

(1) 完型,仅做真题,随便练练,不以分低而自卑,不以分高而忘形。说个数据,仅靠蒙的话2.5,全国平均分3到4,请注意。

(2) 新题型,第一年考的时候没抓到技巧,像我这样笨的人基本上是一蒙而过。今年看了下新东方李玉技老师的新题型强化视频,看了他讲的几篇真题,立马开窍,请注意,新题型做好了,6分还是可以拿到的。

(3) 阅读,请参考黄皮书。

(4) 翻译,目标5分往上。唯一一个技术(宇哥说,之所以用技术,是区别于技巧的),每个句子,采取减分制,错的越多,减的越多,直至2分减完,如果仅翻译出主干,可得1分,所以5个句子可得5分。水平不好的,请不要把你不会的修饰词翻译出来。

(5) 作文,请认真对待,好好练习,形成自己的模板,我的模板用了两年,基本没变过,请把模板背熟,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目标是6+14=20。我非常喜爱的老师是KK老师(何凯文),他讲的作文我看了2年,都会有所变化,词汇丰富,句式多样,一点都不low,他的强化班和作文班是我非常推荐的。

关于最后阶段的复习:

英语最后一星期一定要做至少2套模拟,无论模拟结果如何,最终实战结果一定比模拟好。说实话,我对考研英语的感觉是,你要去适应它,按照它的思路来,特别推荐张剑黄皮书历年真题解析,我当时是自己按照一天一篇文章的蜗牛速度,每天既做题又看解析,耗时刚刚好一小时。当我看了几篇黄皮书的阅读后,我才发现当初自己的无知。命题人是怎么解析文章的,只有黄皮书最靠谱。

思想政治理论:

政治总体而言难度不大,保持好心态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也有人会得很高分数。得高分很重要一点就是字体美观,可准备一定考试允许文具,辅助自己将卷面写的整洁美观。当然字体不美观只要努力70+也不是很难,大概在7月份开始学习政治的视频课程,即学习知识点框架,课下可自行树立知识网络或购买一本知识点手册,在此期间要开始做选择题,大量的做题能有效熟悉出题模式,提高选择题正确率。在考试前1~2个月可以开始背诵大题,在肖四出了之后,一定把政治复习的精力放在肖四上,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

政治老师选择:跟着徐涛老师快乐打基础,巩固阶段我跟着杨亚娟二刷了1000题,押题班杨亚娟和米鹏老师的终极押题我都背了,其实有重合的内容,背起来压力也不是特别大。

从八月份开始听徐涛的强化班课程,并且自己整理一些易混淆的点,等全部课程都听完后开始刷一千题(刷好几遍),并且手机上用小白考研在闲暇时间刷选择题,然后徐涛的公众号每天都有真题,可以跟着做,并且后期还有带背计划。

等徐涛的小黄书出来后便可以每天记一点选择题知识,紧接着便是各大老师的模拟卷了,可以选择性地选几个老师的做,不过肖秀荣的八套卷是一定要做的,也可以背一下他的大题的答案。等肖四出来之后刷选择题并且大题全部背诵。

我在7月15左右开始学习政治。

我买的是肖秀荣老师的三件套,然后跟着刷徐涛老师的课程,每天学习坚持学习一个模块也跟着刷一个模块的题。还有准备一个笔记本,记下老师每次讲到的重大会议,学一点消化一点,最后再背的时候会感觉很轻松。说实话前边刷的这一遍可能没有什么感觉,记不住太多东西,但是已经对政治这门课有个大致得了解。中期我跟着杨亚娟老师二刷了1000题,这一遍重点我就放到了做题上边,把1000题的正确率提高一些。冲刺阶段我做了几套押题卷,只做了选择题,刚开始做错的多也不要太灰心,这时候就需要你去翻到以前的笔记或者书上画的重点查漏补缺。背诵大题我是到最后1个月左右刚开始的,我觉得米鹏的押题挺适合我的胃口,他会讲大题具体的"套路",这样有层次得背书就会比较容易。关于时政的学习我是配套形式与政策集中看了肖秀荣的时政串讲。(不过20年考研的肖老似乎没有录时政视频,当然也可以看徐涛或米鹏录的视频,看一个人的就够了)

3、专业课的准备

【专业课】

《社会学教程》这本书比较基础,我们是第三版,算是比较旧和薄了,还比较好理解。我从拼多多买了一本不知道几手的书,基本每天一章,自己画重点。但是这个方法不太能把握重点。我看完一遍还是比较懵。后来结合同学分享的资料和学长的笔记慢慢把握重点,这本书我也不是全看了,有一些章节不重要我就省略了。大概看了两遍,背了两遍。后期我时间比较紧,大概从倒数二十天的时候我必须背第四遍,我几乎每天一章,搭配下面的理论或者是研究方法的一章。

《社会学思想名家》虽然只是学说部分,但是已经很难懂了,尤其是后面的凡伯伦、索罗金、帕克等等。我没接触过,理解起来好难。我搭配着从学长那买的资料和理解课程自己做重点的摘录和划分,背了三遍。考下来我发现,难的其实也没有考,考的都是几个经典的名家。由于韦伯和涂尔干的其他两本书的缘故,他们两位名家可谓是重中之重,建议多看看。此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齐美尔的货币哲学和失根现象、帕克的社会距离以及集体行为都是考察的大头。如果来得及,建议搭配侯均生老师的书理解理解。还有就是别看福柯不在书中,但由于《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在,他的知识点也会围绕这本书展开,建议看看相关的资料。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今年换成了风老师的,还比较好懂,基本的名词都必须会,考的有时候就是你忽略的。由于是第一年全考这个,我还搭配了纽曼书的一些资料,我看起来头都大,还好改版了。这本书我大概也是看了四遍,后期是一章一章的背,关于这个的资料我觉得我整理的蛮细了,但是奈何考试太活,最后一题,还超出了这本书。还有,别看这两年不考计算了,但是它会以别的方式出现,或者直接出现,个人觉得还是必须都会的。

《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

《规训与惩罚》

《江村经济》我觉得多看吧,这几本书大多是从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来出题,很活,但也有基本的。先懂大概内容,自己梳理梳理,结合资料看看,大概也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我考的时候来不及看了,基本只是刷了一些资料和自己查的论文。

【啰嗦两句】河海的真题没有答案,它更多地是给我们提供一种思维的能力,学有余力的同学大概从11月份,我觉得在背了一遍的基础上,已经可以尝试对真题发出挑战了,整理自己的答题思路,尝试用理论去解答,会有新收获的。

我之前都是单个题目单个题目的做,没有控制过自己的时间,这在考试的时候犯了大忌。一共三小时,又想写的满,又想写的好,这使我几乎用一个小时来写名词解释,所以后面的论述题都来不及了,大概我的方法和理论都是这个毛病,考的不是很高。我建议学弟学妹平时多练练快写,控制时间,尽量把字写工整,留个好印象。

一些社会学思维拓展的资源

河海的题目越来越关注热点了,一定要多看看当下的一些社会学讨论的内容,推荐以下的公众号有很多干货,平时休息时可以多浏览一下

社会科学报 开放时代杂志 社会学视野 孙立平社会学观察 社会学会

社会学研究这本杂志可以多翻翻看看

关于心态

考研的心态非常重要,必须得劳逸结合,我们班考研的人非常多,包括同班就有四个人考河海,不要去管其他人,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可以了,不要看别人学了10个小时,你就要学十一个小时,真的学没有学进去,只有你自己知道。没有必要去攀比,没有必要被自己的情绪所迷惑,只要向前冲就是了,不要过分在意自己的对手,自己的考研路上只有自己,没必要去battle,考上才是王道宝贝们!

考研是一个长期的战争,虽然我备考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在校之后的每一天我几乎都没有浪费。学习时间是逐步拉长的,有时候学累了,焦虑了,我就走到草坪那里边rua草边背,或者在池塘边上晒着太阳背。我也想过一些坏结果,但是都已经开始了,干一干或许还有别的出路是不是?别看那段时间很累很累,但是我觉得那是我大学最充实的时光,没有所谓的假想敌,没有所谓的假忙碌。静下心来,你要做的只是完成你今天的任务和战胜每一次想要放弃的你!

加油,我们还年轻,干就完事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