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司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着重运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并结合中信大锰锰业有限公司的具体实践来解决本企业中的难
题,促进本企业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促使全体员工树立一个与企业价值
相同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对策;重点事项
1 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绩效考核的定位不够清晰
一般公司在制定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时,往往
没有对具体岗位所应承担的业务目标和工作责任进
行深入的分析,而只是简单地追求理论上的完美性,
考核标准不明确,使被考核者认识模糊,缺乏必要而
准确的评估信息,最终造成考核陷入尴尬的境地。
结果是考核流于形式。
2)考核周期的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在考核的定位问题上的偏差,所以没有从
不同的绩效指标来确定开展考核的周期问题,如对
于任务绩效的指标,需要较短的的考核周期,这是因
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这些方面
的工作产出有较清晰的记录和印象,另一方面,对工
作的产出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及时地改进
工作;周边绩效的指标,则适合于在相对较长的时期
内进行考核,因为这些关于人的表现的指标具有相
对稳定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结论。
3)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看待
很多人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这势必会
造成绩效目标不明确,绩效管理过程无法控制,最终
绩效得不到反馈,从而使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都无
法提高。
2 采取的措施
1)制定一整套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绩
效管理有效落实
成立各个部门的绩效管理推进小组,小组成员
由各部门有一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和员工组成。各
小组成员负责要本部门有效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并
定期向绩效管理推进委员会和绩效管理支持与咨询
小组汇报工作进展以及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由绩效管理支持与咨询小组成员向委员会成员
和推进小组成员培训绩效管理的思想、操作方法、制
度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
最后,绩效管理推进小组和支持与咨询小组对
绩效考核实施全过程进行定期跟踪、了解制度操作、
部门和员工绩效改进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以便及时对制度进行优化、改进工作。
2)开展详细的职务分析和职务评价
公司要通过职务分析,制定公司每个员工的职
务说明书,形成绩效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作为未来绩
效管理实施的有效工具。对各个职务进行客观评
价,对岗位价值进行有效排序,确定每个岗位的价
值,为以后的薪酬变动提供可衡量的价值参考。
3)制定系统的员工培训发展计划
通过各种教育培训途径及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
方式,为企业培养当前和未来所需要的各级各类合
格人员,在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技术水平的同时,整
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员工绩效考评体
系的运行,可以为组织提供了总体人力资源质量优
劣程度的确切情况,获得所有人员晋升和发展潜力
的数据,为组织的未来发展制定公司人力资源规划。
4)做好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
a制定切合实际的绩效计划
绩效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帮助员工找
准路线、认清目标。根据目标管理的原则,在制定绩
效计划时,应由公司高层领导人先制定出企业年度
业务目标:在此大方向下,各个部门的目标设定后,
部门主管再根据这个目标,根据部属的具体情况,通
过与员工的有效沟通,为部属制订相应的目标。
b建立起动态持续的绩效沟通
绩效管理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而且,这种
交互沟通必须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首先,
在进行绩效考核之前,公司管理者应该认清目标,分
析工作,然后制定绩效标准,并把标准告知员工加以
讨论。企业让员工清楚地了解绩效考核制度的内
容、制订目标的方法、衡量标准、努力与奖酬的关系、
工作业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同时,
还要聆听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期望及呼声,这样绩效
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1]。
5)整合创新绩效考核
a考核指导思想上新的创新。由原来的强调考
核本身变为强调以管理为中心、以绩效提高为目标,
明确绩效考核定位。
b考核方式上的创新。应由原来单向的评价变
为双向的沟通绩效考核。如由原来的管理者为员工
填写一张绩效评价报告单,变为管理者与员工相互
沟通的一个机会。形成“宽带信息往来空间”,避免
因认知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而且这种沟通不仅
仅注重效果,而且更注重创新,为员工规划出有意义
的努力方向,能够有效指导员工取得更大成就,从而
也使人本管理上升到更高层次。
c考核周期上的创新。绩效考核应由过去的绩
效回顾变成不断的信息反馈过程,由过去的亡羊补
牢变成了现在的未雨绸缪,从而能够更为主动地把
握机遇,调整步伐,创造更好的工作绩效。同时,这
种持续性的考核,将成为管理者日常管理和决策工
作的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管理者自身绩效
的一个重要考察内容。
6)绩效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a寻求公司高层领导的全面支持。实践证明,
绩效管理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实施
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障碍,这些问题没有高层领导
的支持和帮助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b赢得一般员工的理解和认同。绩效管理对企
业的一般员工来说可能是一种压力,他们就会以消
极的态度看待绩效管理。因此,需要管理者必须借
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使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让员工知道,绩效管理并不
是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进而给予相应的奖惩,绩效
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最终实现组
织的目标,以提高他们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
c寻求中间各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企业中
各级管理人员使绩效管理活动的中坚力量,对绩效
管理负主要责任,他们既是被考评人,同时也是考评
者。抓住了”企业领导层”和”一般员工”这两头,致
使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更重要的”吃透中间”。所谓”
吃透中间”,就是要端正中层管理人员的认识,提高
他们的绩效管理水平,使每个管理人员都成为积极
的有效的考评者[2]。
7)正确认识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是指组织
为了达到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使员工明
确未来的工作,指导并监督任务的完成。绩效管理
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控制、
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
目标。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当起到沟通公司战
略、指引努力方向、层层落实推进公司战略目标的作
用。绩效管理的过程,通过规范化的工作目标设定、
绩效考核与反馈工作,改进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
成效,促进被考核者工作方法和绩效的提升,最终实
现组织整体工作方法和工作绩效的提升[3]。
3 公司在实施绩效考核中应注意的重点事项
1)全体员工中宣传、渗透绩效管理的理念
宣传、渗透绩效管理的理念,要达到这样一个目
的,引导考核双方认识到:a实施绩效管理惟一目的
是提供一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真诚合作的途径,帮
助员工和企业提高绩效,更为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并非为了批评和指责员工;b通过宣传让企业所有
成员明白虽然绩效管理表面上关注的是绩效低下的
问题,却旨在成功与进步;c绩效管理虽然平时需要
投入大量的沟通时间,但它却能使企业防患于未然,
最终将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让员工懂得:企业推
行绩效管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绩效考核不是制造
员工之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
长处和短处,从而扬长避短,得以改进提高。
2)建设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
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
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因
此,公司要成功实施绩效管理制度,适应这个急剧多
变的竞争市场,最大地发挥企业潜力,就必须致力于
建设一种与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相融和的高绩效企
业文化。主要做法有:a奖惩分明,创造一种公平考
核的环境,制造一种主动沟通的氛围;b鼓励员工积
极学习的文化,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学习、培训的机
会,使员工不断提高素质;c创造一种良性竞争的工
作氛围,如考核中适当采用相对考核方式,把属于同
一工作水平的同仁放在一起评比,就能合理考核每
个人在该工作领域的表现;d使工作丰富化的文化;
e提倡多变,鼓励承担责任的文化;f为高素质人才
提供发展机会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的文化;g通
过满足客户需求来保障股东利益的文化。
建设高绩效文化还要与一定的配套措施相结
合,这些配套措施主要有:
a经常宣传高绩效企业文化的好处,说明企业
实施某种政策、塑造某种文化的原因;
b提供各式各样的训练,帮助员工适应企业的
变革;
c员工考核制度紧扣企业高绩效文化;
d考绩制度与员工个人技能发展相结合,员工
自我培训计划书与考核系统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
产生良性循环,创造更高的绩效;
e宣传与训练都无法使某些员工与高绩效文化
兼容时,不必勉为其难,企业应该将其辞退。
参考文献:
[1] 贝金兰,董保真,黎娜娜,等·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探
讨[J]·兰州学刊,2002,(3):25-27·
[2] 吕际荣·走出绩效管理的几个误区[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
月),2007,(7):13-15·
[3] 王旭·绩效考核重点解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4):
164-165·
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论文
摘要:本论文是对中外企业应用激励理论来进行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本论文首先对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的发展现状和意义做了阐述,随后针对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企业应针对自身不同的性质制定不同的激励体制。
A b s t r a c t
This study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to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invest enterprises.
This study first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motivation theory. Then on the basic of this, a comparative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through analyzing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to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GE co-operation in Germany and Legend Group in China.
关键字:效绩考评;双因素分析理论;团队精神;员工成就感;
目 录
一、 激励机制概述……………………………………………(3)
1.1 激励机制原理……………………………………………(3)
1.2 运用激励机制的意义 ………………………………………(3)
二、 案例分析 ……………………………………………… (3)
2.1 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3)
2.2 联想集团:业绩为重…………………………………………(5)
三、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联系与差异…………………(6)
3.1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共同点………………………(6)
3.2 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上的不同点………………………(7)
3.2.1 概述…………………………………………………………(7)
3.2.2 外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7)
3.2.3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8)
四、参考文献………………………………………………………(9)
一、 激励机制概述:
1.2 激励机制原理:
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1.2 运用激励机制的意义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改进生产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协调人际的关系,可以缓和劳资矛盾,形成“同舟共济”意识,齐心协力应付经济危机。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案例分析
本论文通过对GE公司和联想集团各自的激励机制做一个分析,比较中外企业对于激励机制的不同运用。
2.1 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
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样,他们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都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GE公司鼓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韦尔奇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很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
韦尔奇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谈出自己的看法,争取上司的赏识。“我希望员工能充分发挥潜能,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我会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这样员工们给我的将是许多建议和计划,我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这个想法,但那个主意非常好"。这样的交流更有创意。”在今天GE的各个部门,每当公司取得一些成绩,他们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起出去庆祝。GE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一张"通用电气价值观"卡。卡中对领导干部的警戒有9点: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以及适应全球化。这些价值观都是GE公司进行培养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2.2 联想集团:业绩为重
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现在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间并不长,能从普遍员工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不同层次的人员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
联想的干部比例适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员工有1.1万多人(其中职员约5000人)。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员工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员工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
在联想,普通员工并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员一条升迁之路,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技术骨干的待遇与相应的管理者的收入没有差别。 今年年底之前,联想要完成能力评介体系,要让公司的各级管理层知道每个员工的能力如何,其社会竞争力处在什么水平,是否达到了人岗匹配,是不是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这项工作可以达到3个目的:公司清楚员工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员的能力水平、员工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为突出业绩导向效果,联想在业绩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员工在考核后进入最后一个层次,就进入了末位淘汰区。所以,不论哪一层次的人都有压力,中层管理人员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时排在最后,就会成为不合格员工。联想还培养了后备干部,对于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岗位,马上就有人可以顶上,这是一个合理的闭环。确实,在IT企业必须每个人都时刻要有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跟不上形势就要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三、 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联系与差异
3.1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共同点
在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员工的业绩考评制度。两家公司都是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起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所不同的是,GE公司更偏重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联想集团则是力争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力争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3.2 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上的不同点
3.2.1 概述
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两家公司在机制上也有不同的侧重。因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所产生的排序也不同,详见下表:
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影响力排序
国外企业 国有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
成就 公平与发展 成就与认可
认可 认可 企业发展
工作吸引力 工作条件 工作激励
责任 报酬 人际关系
发展 人际关系 基本需求
责任 领导作风
基本需求 自主
福利报酬
*摘自鲁直《人类功效学》1999年第一期
3.2.2 外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作为外资企业,GE公司就十分注重培养员工个人的成就感,以员工的满意度为工作重点,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提升员工的团队精神。公司的这一体制正是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具体体现。赫兹伯格认为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与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所引起的(即保健因素),而后者通常是由工作本身所产生的(即激励因素)。员工在工作上的成就感,责任感,得到的认可和赞赏,都属于激励因素。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使员工意识到他们有潜力不断进步比制定目标更重要。因为只有当员工发挥了主动性,为公司出谋划策,才能使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要让员工明白他们是受重视的,以及他们对于公司的重要性,GE公司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GE价值观”卡就是这一理论很好的应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一个民主,开明的公司工作,GE的这些制度使员工们感觉到他们是一个成功团队的一部分,同时自己也为着这个团队的成功献出的每一份贡献也都是可以预见的到回报的。激励因素的改善,往往能够给员工以很大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2.3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作为国有年轻的IT企业,联想根据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以效益为主导。同时,由于集团员工的年龄结构普遍较轻,年轻职员的自我意识通常都比较强;所以联想在组织结构上淡化领导层的贵族化倾向,强调每个员工的公平发展。例如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有突出业绩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他们的上司还高许多。联想集团认为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是建立了适合自身的激励机制,使得联想集团在国内IT行业中始终处于不败的地位。
通过以上的研究,不难发现对于企业来说,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因为企业的性质各不相同,管理者在运用激励机制的时候切不可生搬硬套,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体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参考文献:
① 孙彤 《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②作者不详《GE公司的员工激励体制》 中企人力资源网
③作者不详《联想靠文化解决:不同背景、不同收入员工》 中企人力资源网
④《Public Relations》 British Library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1999
参考资料:
[摘要] 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用两套标准、两个体系分别进行部门绩效与部门内员工绩效的考核)在部门内员工个体绩效之和等于部门整体绩效时,其两个标准下绩效考核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显性相关性(有可比性);而当部门内员工个体绩效之和大于或小于部门整体绩效时,其两个标准下绩效考核结果的相关性就处于隐性状态(无可比性)。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使个人的价值不能脱离组织系统而单独体现,因此员工的绩效考核应建立在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之上。应用平衡记分卡建立职能部门与员工的双层绩效考核体系,使之既能反映企业战略、又能分别反映部门员工的工作绩效,最终实现将员工的个体行为转化为企业战略行为。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绩效考核 职能部门 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作为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75年来最伟大的管理工具,被引入到战略管理工具领域之后,弥补了单纯依据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考核的缺陷,适应了现代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承担社会责任等新的功能要求。平衡记分卡“化战略为具体指标管理行动”功能,使传统的绩效考核采用两套标准、两个体系分别对部门绩效与部门内员工绩效进行考核方式的弊端凸现出来,也使传统的采用两套标准、两个体系分别对部门绩效与部门内员工绩效进行考核的方式面临重大的突破与改革。
一、现行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绩效考核方式将部门考核和部门内员工的考核割裂开来,将他们视为两个独立的体系,没有考虑到二者的内在相关性。这种绩效考核方式在部门内员工个体绩效之和等于部门整体绩效时,其两个标准下绩效考核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显性相关性;因此,两个部门之间的业绩一旦具有可排序性,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就有可比性,即当:A部门排序权重×A部门甲个人排序权重≈B部门排序权重×B部门乙个人排序权重时,甲、乙二人处于绩效考评的同一等级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单位在考核员工绩效时,在不考核基层部门的部门整体绩效的前提下,一律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定优劣率,这样就会在实际的员工考核过程中,出现业绩优异的部门排位稍微靠后的员工反而不如业绩不良部门的排在前位的员工。这样不仅使得考核结果与实际绩效情况严重不符,绩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公允性;而且,也不能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打击了优异部门广大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了业绩不良部门少数员工(部门领导)的懈怠行为。
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已经使个人价值不能脱离组织系统而单独体现,因此员工的绩效考核应建立在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之上。如果当部门内员工个体绩效之和大于或小于部门整体绩效时,说明该部门员工的工作(业绩)处于功能耦合状态,每个员工的工作均为特定功能且没有可比性(非同质)。此时,部门考核和部门内员工考核(在两个标准下)的绩效的相关性就处于隐性状态。因此,即使两个部门之间的业绩仍然具有可排序性,但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也不会有可比性。
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就是这样。在同一部门内的员工,由于他们处在不同的岗位、分工不同,有着不同的职能和工作内容;但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所谓的公平,只能考核他们之间相对共性的东西,忽略了他们岗位的特定功能,进而不能区分出每个岗位的特定功能的好坏。当我们将评优、选先进的目光聚焦在员工之间相对共性的东西——人际关系、公益活动、性格品德等因素上时,考评就已经逐渐偏离绩效考核的目的与意义。因此,这种绩效考核的方式不仅没有起到激励员工和提高组织功效的作用,反而加大了组织内部的功效下降,人为地加大了组织的内耗与不和谐。
二、员工绩效考核与部门绩效考核的相关性
人力资源的价值即员工的价值是通过他的岗位职能与业绩而体现出来。当每个员工独立完成各自的工作并形成可以比较的业绩时,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评估是简单而明确的,此时,部门整体价值就等于每个个人价值之和;而在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员工个人在其特定的岗位上只能完成特定功能,个人的特定功能只具有耦合属性而不具有可比属性,因此个人工作的价值不能独立存在。此时,个体价值之和与整体价值不再相等,员工的个体业绩只有通过整合后的整体功能的实现才能体现出来,而在没有实现部门功能之前对员工业绩的评价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只有当组织呈现良好绩效时才能反映个人的良好绩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把员工绩效考核建立在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员工业绩评价。
要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需要首先评价部门绩效,之后才能分解到员工个人。员工绩效考核必须是建立在部门绩效考核基础之上的,两者的评价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已经成功应用在员工绩效考核上的“平衡记分卡”,同样可以应用到部门绩效考核中,从四个重要方面来评价企业业绩: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这个四维度的衡量体系在绩效考评中,既涵盖了企业与个人现有能力的实绩,又增加了能力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而可以将实绩同企业的发展战略(愿景)联系起来;反之,平衡记分卡又通过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度量的具体行为指标,进而约束着每个部门、员工的具体工作,使其相互促进、整合成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战略。
三、利用平衡记分卡设计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平衡记分卡的原理使我们得到部门绩效考核的合理方法,即首先评估企业整体绩效,然后再根据部门特定功能的“权重”将企业整体绩效分解为部门绩效。当企业整体功能确定之后,各职能部门应将整体功能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首先应反映战略,与战略保持一致,由战略目标来评价部门绩效的有效性;同时,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权重也应由战略功能决定。当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自身的规模与实力等各种因素发生改变时,战略便会随之调整。在不同的战略时期,考核指标的权重也应根据战略的不同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核指标体系的时效性,才能最精确地反映战略的需要,使企业按照战略的轨道发展。其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应反映部门的客观实际。每个部门会有各自不同的客观情况,例如功能设置、人员情况等,同时,各部门在整个企业中也会处于不同的战略地位,具有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使不同部门的考核指标具有针对性。
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利用平衡记分卡对各部门进行系统目标整合,同时考虑职能部门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组织成本、纵向计划控制、横向业务协调配合以及发展潜力等四个角度思考这一战略目标的推进。首先,从组织成本这一角度来看,要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职能部门应根据自身部门的功能来设计组织结构,在完成部门功能、保证业务范围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组织的运营成本降到最低;其次,从纵向计划控制的角度来看,各部门需要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并将企业的战略任务转化为部门的计划指标,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获得良好控制;从横向业务协调配合的角度来看,各部门之间应进行沟通与合作,提高业务质量,实现各部门之间业务的协调与配合;最后,从发展潜力的角度来看,必须不断培养、提高员工的组织学习能力,并通过学习与反馈,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团队。我们把以上四个角度连成一起,便形成职能部门的战略逻辑关系图,如表所示。
在设计出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之后,根据各指标对于公司的战略和目标的重要性程度的不同,衡量各指标对战略目标的贡献,赋予不同的权值,重要者赋予较大的权值。这样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应用这一体系,可以为不同的部门设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利用平衡记分卡进行统一打分,得分结果便清晰明确地显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绩效对比情况,这样就可以找出不足的部门,确定出部门之间功能耦合中的短线,从而对其实施强化管理以弥补不足。
四、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基础上的员工绩效考评
在将企业整体战略分解至各职能部门并对部门绩效进行评价之后,便可根据各部门之间的绩效对比情况,将部门业绩乘以等级系数,然后按照各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将该等级业绩进行进一步分解,直到分解至每一位员工,并完成对员工个人实施绩效考核(如果简单操作的话,也可以将原来部门每个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数分别乘以部门的等级系数)。
建立在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基础上的员工绩效考评如下:首先,从组织成本这一角度来看,员工个人应控制成本费用率,以使部门的运营成本降到最低;其次,从纵向计划控制的角度来看,各员工之间需要与部门计划目标保持一致,并将部门的计划指标转化为各个员工的岗位职责,从而保证部门的计划得到顺利实施;从横向业务协调配合的角度来看,各员工之间应进行沟通与合作,提高业务质量,实现员工之间业务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高效的实现部门的目标;最后,从发展潜力的角度来看,员工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潜力。
将员工绩效考核建立在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之上,能够改变传统绩效考核的原有缺陷。具体来说,它的改革优势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了以往考核中部门与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不相关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衔接关系,将部门之间的实际业绩差异反映在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中,实现了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的客观与公平;2.通过建立部门绩效等级与员工个人绩效等级之间的相关性,为部门员工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有利于加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心以及与部门总体目标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功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3.客观、公平的绩效考评使得考评结果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及参考价值,人力资源部可根据考评结果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合理调配人才,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率;4.企业可根据考评结果发现各部门中业绩较为薄弱的部门,即木桶原理中的短线,实施强化管理以弥补不足,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充分耦合、均衡,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大卫.P.诺顿.综合记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罗伯特.S.卡普兰,大卫.P.诺顿.战略中心型组织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标准研究中心.绩效测评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