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2021优秀时评文章

2023-12-11 17: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21优秀时评文章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时评类作文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引述事件,简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点

时评类文章,在开端处必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写作的根源所在,立论所在。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对时评而言,引述的事件应该有出处和来源。

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事件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二、分析原因,透析根源——围绕材料议论的最佳手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如为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叙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牛顿小的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大猫和小猫出去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大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尽管如此,牛顿立志探索科学的奥秘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累累硕果。接着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牛顿正是因为在这种“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这正是在举出事例之后,沿着牛顿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从而证明了“人要立志”这一论点。

此类分析法常常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探因分析法的好处是,一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绝不会发生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现象,二是完全符合“不偏离材料的中心”这个高考作文的考点;第三,增强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三、探源本质,哲理思辨延伸拓展议论空间

从根本上说,议论文的主体就是在回答 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当我们在论证某个论点时,应该开动思维,多追问几个 “为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法切分分论点也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缘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伪。例: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在这一段落中,考生可以引经据典,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知识面,深挖根源,以及社会影响,对材料和观点进行拓展延伸,使观点深化。

四、联系现实,旗帜鲜明——以小见大,广泛涉猎

联系现实部分在全文中出现的位置联系现实部分往往在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也可用于全篇。我们中学生写的议论文,也可以在全篇都联系现实中鲜活的事例,而不涉及历史,这种情况很少。

多数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即在旁征博引古代的一些典型事例或名人名句之后,又联系到当今社会中鲜活的事例;还有的仅仅在文章的结尾之前,联系当前现实情况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证中心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时代感。部分联系现实,出现于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

大树根深蒂固,无法动掸,而他志存高远,借飞禽走兽之便,游玩于世界。为什么大树没有移动能力却依然能游历世界?很简单,大树善于利用外界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表明,有智慧的人总是能利用环境条件实现自己的愿望,所谓“君子善假与物”。

尽管飞禽走兽不能将大树背起来四处游走,但是,大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让飞禽走兽吃了自己甜美的果实,自己的脚步迅速走到世界各地,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君子善假于物,侧重点在于“善”,大树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借助飞禽走兽,获得了成功。就是因为思路正确,高效又便捷。我们要像大树一样,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借助环境的力量,选择正确的方式,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注意,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采取利他的措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假于物。

君子善假于物。君子,指那些胸怀大志的人;善,善良,善于;假于物,借助外物的力量,合起来就是,胸花打字的人人善于运用外物的力量来达到目标。就拿人类交通的演变来说吧,最开始,人们靠徒步行走到达目的地,由于这种方式又累又慢,于是人们骑马驰骋在原野上。渐渐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需有更有的速度与耐力的交通工具,所以毕竟会累的马被火车所取代了,之后飞机,汽车也都出现了,人类的速度比以前提升了百倍。这告诉我们人的力量本是单薄的,一个人能搬动上千公斤的钢筋吗?一个人能在一天之内穿越数千公里吗?一个人能战胜野兽吗?人类之所以能够雄踞地球,还是因为能够借助外物。这表明,“善假于物”方能成大器。

在当今社会中,也不缺少善于借助外物而成功的事例。我们要慢慢学会像他们一样善于借助环境条件。马云,中国先前的首富,现在的二富,他的创业理念并不是自己单独拼杀,从别人的腰包中赚到钱,而是自己帮助别人,并借助他人的资金为自己获利。还记得在2013年场场爆棚的电影《环太平洋》吗?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语:“为了击败怪兽,我们制造了怪兽。”医务人员利用药物来治疗病人,科研人员用卫星实现地球联通化,水利人员建造大坝来抵御潮水的攻击??人类的发展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展得越来越强大。如果不善于利用外物力量,那么,人类早已灭绝在野兽的血盆大口中,早已被大地的裂缝所吞噬,早已被无情的洪水所席卷。所以,借用外物的力量,就可以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就更容易成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于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海。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早在一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告诫我们。事情正是这样,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无论整个人类还是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于是对于人来说,就有了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能动性的任务就在于认识客观事物与自身的联系,在这种联系当中找到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办法。胜者为王,只有能够驾驭各种环境条件,并取得发展的,才为王者。

所以,我们不要像飞禽和走兽那样,静止地、片面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而要像大树那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更好地利用外物的力量,用智慧开拓未来。

娱乐圈明星李宇春到北京大学作演讲。一首歌,几句话竟然引起强烈的反响以致场面失控,人群骚动。不少人认为,大学的讲堂只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然而,在我看来,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分庭抗礼的。大学讲堂是传播文化的地方,自然应该海纳百川,切不可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文化。

(从北大办学历史与办学宗旨看,)北大从来就是一座包容各种“怪才”的学府。蔡元培老校长以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的沈从文,包容了批评他的鲁迅,接纳了低学历的.陈独秀直至梅兰芳走进北大讲堂,金庸、周星驰纷至沓来,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蔡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什么当李宇春接踵而至时,却遭来如此非议?况且,北大讲堂毕竟不是茶馆,北大校长不会是不假思索心血来潮就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所以说,李宇春走进北大,并不是伤学堂大雅的事,恰恰体现了大学对文化一视同仁的原则。

而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文学”与“艺术”,亦或是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从来就没有什么贵贱高低的区别。大学培养出的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专家。如果单从知识来取人而顺理成章地认为“文学”即“最高层次的文化”,显然让莘莘学子贻笑大方。艺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传播。李宇春的艺术表演,也是对文化的传播,有何不可?

如果从明星的角度去看,他们带给大众娱乐,带来了欢声笑语。如果说大学讲堂是严肃的,是容不得任何通俗文化的深不可测的学府,那倒不如说那是监狱。专家、教授在讲堂上只要严谨、求实,那就是对学子负责。一个明星用歌声带给他人慰藉,让他们领悟到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不也是对学子负责吗?不能硬为“学术”与“娱乐”强制划清界线,更不能因为人的身份而将其拒之门外。

一件平常的事情竟然可以炒得如此沸沸扬扬,可见社会上对“大学”的理解迥异的大有人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讲堂不是旧时的金銮殿,本身没有那么神圣。文化是与时俱进,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只要是对学子负责的演讲者,大学讲堂的门都会为之敞开。

总感觉因为社会的发展,我们无意中丢弃了很多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获得了更多的金钱、物质,也遗忘了一些不该遗忘的东西,我们在物质社会中抛弃了精神财富,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真正的充实。

我们人类,因为社会的发展懂得了越来越多的计谋,可以说,社会上的某些人,会为了达到目的而用尽各种办法。而这种方法,大多是损害别人的利益的,因为只有踩别人一脚,自己才能跳得更高。

想想,如果猪有了人的思想会怎样?

哈哈,我又不是猪,我怎么会知道?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猪就不会有现在那么快乐。

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当今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是举不胜举,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相信问题还是能迎刃而解的。每当我们看到电视上所播导的好人好事时大家都会鼓掌表扬,可偏偏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却是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前几天正当我准备要上课时,门外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女子和一个司机,起初我以为是学生家长,后来才知道那个陌生女子是要来跟我借手机的,那时候天正下着瓢泼大雨,而载她的那个司机却吝啬得要死不肯借给她还骗她说没带,这是后来有人打电话给那个司机才出破被我们知道的,可当这个陌生女子骂他时他居然还嬉皮笑脸,这一幕然我看了实在很寒心!虽然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可只要多加小心不就得了,更何况还是举手之劳!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在别人处于水深火热时,来个雪中送炭,伸出援助之手难道就这么难吗?

这一幕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惊呆了,司机成了我们的反面教材,这社会需要更多的热心肠,就像《奉献》里边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最新时评文章 800字 (3篇)

“话题奥运”呈现多元中国

  对于中国,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
  伦敦,北京,8小时时差,跨越洲海的距离。然而,地球日益平坦,一切都如在场,时间、空间,都压不住奥运会在中国舆论场入水时掀起的波澜。
  这无疑是一届“话题奥运”。不光是赛场风云、榜单起落或是明星八卦,更有人的价值、规则伦理、赛制反思……肇始于奥运赛场的讨论,已远远越过竞技的边界,扩展到整个转型期的中国。
  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从雅典、北京到伦敦,面对刘翔的荣耀、落寞与悲怆,如何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找到平衡?羽毛球女双被取消资格引来拷问,规则与原则之间的罅隙如何填平,过程与结果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对冲?
  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打量世界。陈一冰“以金牌的动作获得银牌”,叶诗文夺冠引来外媒“兴奋剂选择性猜想”,从民族情感、爱国情绪到“受害者心态”,如何认识中国军团崛起中会遭遇的阻碍与焦虑?
  种种讨论背后是思考。规则、利益、道德,竞技体育不过是以极端的视角,再现了这些政治生活、社会矛盾中的关键词。崛起与遏制、融合与排斥、双输与共赢,奥运赛场也不过是用软性的方式,重启了这些贸易争端、国际关系中的潜台词。对于中国,这些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
  不过,无论抱持哪种观点、争论如何激烈,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本身就意味深长。观念的日渐多元、思维的日渐活跃、舆论的日渐丰富,让奥运会成为四年一点的时间坐标,衡量一个社会的前行。
  信息的充分披露、逻辑的差异进路、思考的不同侧面,让奥运话题有极大开放性,在深化思考中促成观念启蒙。有人从精神角度辨析,有人从规则角度考察,有人从利益角度阐释。全面的探讨,加深了对于规则、对于体育、对于公平的理解,无异“让人们参与了一堂复杂的伦理课”,让人以更广视野、更多角度认识问题。在屡屡为极端情绪所裹挟、为站队问题而纠结的中国社会,这或许能涵养出最需要的开放心态。
  我们不能也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观点一致。不过,正因多元,更需在讨论中确定基础、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多元中形成主流。可以争议运动员培养机制,但个人的努力却值得赞美;可以质疑规则的漏洞,但公平竞争、更快更强的底线理应坚守。说到底,观念的交锋,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舌尖上的奥运”,触动的不仅是感官,更是全球化时代体育的“乡愁”。或许,试图“激励一代人”的伦敦奥运,也会因为在中国引发的种种讨论,激励我们这个奋进的东方国度,在现代化道路中持续生长。

别让保障房成“闹心房”

  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不仅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
  近日,河南省审计厅对6个省辖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审计,结果显示,6个省辖市廉租房的空置率居然高达51%,同时还有4390户违规享受保障房待遇。
  一面是无房可居的低收入者,一面是大量空置的廉租房;一面是符合条件的人住不进去,一面是不该享受廉租房的人享受了待遇……近年来,河南、内蒙古等多个地方都曾出现过大量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是为中低收入者量身打造的安居工程。去年,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今年不低于700万套,整个“十二五”期间一共要开工3600万套。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纷纷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头号民生工程、老百姓翘首以盼的今天,为什么保障房屡屡出现大量空置、分配不公等问题?
  保障房之所以出现空置,很重要的原因是设计与需求“不对接”。地段离市中心太远、生活通勤不便、租金定价不合理……这些先天不足,让不少低收入家庭无奈放弃。而审核不严格、信息公开不够,给保障房的分配留下了寻租和腐败的空间,让违规享受保障房的事件屡禁不止。
  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不仅关系保障房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在任务重、时间短、资金紧、经验不足的压力下,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完成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片面追求建设的速度和进度,萝卜快了不洗泥,忽视了前期对住房情况的摸底、项目规划和后期的分配、管理。
  这些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我们至今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模像样的住房普查;没有编制并公布住房建设规划;绝大多数地方对本地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并不清楚,制定保障房建设目标和政策还在“拍脑袋”;多数地方花重金建设的保障房信息系统还只停留在“电子登记表”的初级阶段;全国住房信息系统迟迟无法联网,已实现联网的城市上传的信息仍然不足;保障房建设搞了多年,但住房保障法却至今没有问世……
  对保障房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了一些破解之法。比如陕西对全省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了普查,重庆对公租房保障对象不设收入和户籍门槛,厦门出台了保障房地方法规严惩骗取保障房者……这些成功做法都值得尽快总结与推广。当然,住房体系改革更需抓紧推进,通过制度保障来预防问题。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保障房的覆盖面将达到20%以上。我们希望,相关的制度逐步健全完善,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新就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分享保障房的阳光,让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

谁来保护农村的“碧水蓝天”

  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
  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其中指出,虽然我国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但农村环境却令人揪心。这不啻是一个提醒:当全社会的“环境权益”意识越来越浓、一个PM2.5就可以在全国引发一场“城市环境风暴”时,有多少人注意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
  农村环境何以失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有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
  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
  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
  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更要关口前移,防止城市“人人喊打”的重污染工业潜入广袤农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也才可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

新闻时评

分类说明】

新闻时评,是近年来最热的一种新闻文体。它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相对的历史根源,也有当代许许多多自由时评人推波助澜的原因。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

时评写作有如下一些要点:

时效性。时评不能没有时效。因为,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问题或事实所作的评论,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双重特点。但也不能像近期时评界出现的一窝蜂地对当天发生的新闻仓促作评。而是应当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下笔方可。这就需要兼顾时评的“针对性、准确性”等其他方面。因而,时评不妨把评论的对象按一周内发生的新闻作为上限为妥。

针对性。如果一篇时评仅仅只有时效,没有针对性,那也不能称其为时评。充其量,只能说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的评述。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发)?针对什么而写(发)?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等,都应当十分准确。

准确性。准确性是时评有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其不仅包括真实性,还包括科学性。它要求作者命题要明确,选取要准确,分寸把握要适度,分析要服人。否则,写出的时评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

说理性。时评初兴之时,甚至在中兴的今天,我们还不少见到某些作者的时评,先叙述一下由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使时评一下子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力量。这就是缺乏说理性所致。那么,要增加说理性,就要在写作时不妨多用摆事实(或变化)、多对比、多讲道理等手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思想性。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时评,思想性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局部的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读者。

【重要语录】

1.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天则要说:“识时代者为俊杰”。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方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代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代抛弃。

2.“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能,那就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

3.智慧的巨著《易经》提出了“三易”——“变易”、“简易”、“不易”。随时代变化的是“变易”,超越时代不变是“不易”。我们要用“简易”的思维方式,选择和掌握“不易”的,以适应时代“变易”的需要。

4.以体力型的劳动力取胜、以技术力量取胜的时代都已接近尾声,未来的竞争将步入以智慧力量取胜的新时代。孙子说“上兵伐谋”,管子说“必先争谋”,孔子也说“好谋而成”。我国的《史记》高度评价谋的巨大威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西方的《圣经》也高度评价谋的巨大价值:“黄金和白银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证,但是比不过腹有良谋。”

5.在古代,可以“一策而转危局,一语而退千军,一计而平骚乱”,可以“计就惊天地,谋就泣鬼神”。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谋就是效益,计策就是金钱,智慧就是财富。

6.优化思维,要学会既见正面,又见背面的“两面神思维”,既能正思、反思,又能合思的“太极思维”,既作系统分析,又作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要进行横向思维训练、纵向思维训练、立体思维训练、网络思维训练、全息思维训练、跳跃思维训练、变易思维训练等;要培养高超的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使人思维不仅正确、全面、深刻,而且达到能出大智、巧智的思维高境界。

7.凡是那些对信息有着独到的眼光的人,在这份“眼光”的背后,必然靠着独到的思维能力——分析力、鉴别力、判断力等做支撑。思维能力是点“信息”成金的手指头。没有这个手指头,再多的信息也是一堆毫无价值的顽石。

8.世界上任何物质运动都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其客观规律的支配。是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成败的关键。孙膑有一句名言:“知道,胜。”“不知道,不胜”。这里的“道”,就是客观规律。尊重它、利用它,规律就会成为武器,使你如虎添翼,马到成功;反之,轻视它,违反它,规律就会变成对手,使你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9.当我们走近一颗颗英雄的心灵,当我们呼吸到英雄们的气息时,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真谛就会被我们发现:就外因而言,是时势造英雄;就内因而言,则是雄心造英雄。

10.大成精神就是取法乎上的精神,就是力争上游的精神,就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就是持续发展的精神。大成意识就是一流意识,就是杰出意识,就是圆满意识,就是完美意识。我们应当大力弘扬大成精神,大力培养大成意识。

11.“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一计不能行,全都等于零。要“敏行”——立即行动,雷厉风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要“稳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浮躁,不冒进。同时,还应勇行、勤行、力行、严行,培养全方位的行动素质。

12.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一起散步,忽然其中一人首先发现前面躺着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眼神顿时凝固了!其中另一人大叫:“金币!”话音未落,第三个人已经俯身把金币捡到自己手里。可见,在机遇面前,眼快嘴快都不如手快。

13.“千招会不如一招绝。”任何人,贡献给社会的都是他的专长方面。往往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建筑在最特长的一点上,即建筑在“一招绝”上。

14.世间的一切都围绕着生命而展开,世间的一切都源于人的生命。林语堂说:“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如果对生命作哲学的思考,不难认识生命的三重绝对性:绝对根本性、绝对一次性、绝对宝贵性。

15.“孔丘盗跖俱尘埃”。孔丘是最崇高的大圣人,盗跖则是最闻名的大盗。不管是大圣人还是大盗贼,都难逃一死,死后都一样化为尘埃。因此,死亡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只有真正认识死,才能深刻理解生。让我们每一个人深深铭记: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回!我们共同的最大敌人只有一个:死亡!

16.人命关天,生命无价,这是常识。最大的真理往往是最平凡的常识,最朴素的道理。许多人、许多民族、许多国家,往往因为这一真理最朴素、最平凡,而不知不觉地忽略它、轻视它。蒙田说:“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生存。”

17.人正,世界正。心正,人自正。要正人心,必正文化。

18.今天,我们拥有信息但没有文化;我们拥有知识但没有理想;我们拥有技术但没有目标。我们依然不安,因为世界科技发展太快;我们依然焦虑,因为担心我们的观念更新太慢;我们依然躁动,因为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机遇实在太多;我们依然思考,因为我们深信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我们渴望诞生美好的新人类,渴望拥有美好的新世界。

19.人的本性是喜欢和希望他人善良的。出于人的自利性,也希望他人善良,这使自己更有安全感,所以人的本性乃是亲善仇恶的。古时候中国人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恐智不达,惟恐德不修。在今天社会转型期,人们失落了善良和诚信。根据稀缺原则,越是稀缺越是珍贵,善良和诚信已成为我们市场经济中最为稀缺的资源。

20.毛泽东说:“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如今的考试评估标准却与毛泽东主张的标准正好相反,死守“标准答案”、“唯一答案”,学生答题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果与标准答案稍有不符,只能自认倒霉。

21.言人心之应言而未言,言人心之应言而不会言,言人心之应言而不敢言。

22.娱乐经济的风生水起,风起云涌,正说明:我们的时代在发生着空前的革命——过去,实物产品才能增加财富,但是现在“快乐”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

23.现实的人类是怎样的呢?狄德罗这样描述:“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很多方面,人类何其强大——强大到把地球折腾得天翻地覆,又何其虚弱——虚弱到那按着核按钮的手指一动就可以使全人类毁于一旦;既能洞察入微地研究外部世界的细小事物,又对人类内部的最大的共同利益视而不见!这样的人类,当然只配拥有一个相互争斗、相互残杀、战争不断、暴力丛生的世界。

24.“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不久的将来,义务科技优生,才会使那个早在两个世纪前所宣告的伟大理想——“人人生而平等”,不再只是一种心愿、一种梦想,而成为现实,人人获得真正的“生而平等”——平等地获得最好的先天素质,平等地拥有自我发展的一切最佳基础条件。

25.五百多年前,明朝有个叫万虎的人,把自己绑在47支火箭上,想飞上天去。他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身碎骨。当年嘲笑万虎“粉身碎骨”的凄惨结局的人,怎能想到今天我们能够飞上蓝天、征服太空?

人民日报经典时评

1、【夜读】你离童年,只有一颗童心的距离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认为麻木、僵化、世故不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联系。保持住童心,善于思考,才能把单纯的慧心变成成熟的智慧。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

2、夜读|没有什么能决定你的未来,除了你自己

你会永远记得为高考熬过的日子。无论结果,你所付出的努力,表现的认真,有过的恐惧,燃起的斗志,都是这辈子最清晰的时光。高考不难,它不过是众多考试之一。高考也难,难的是将斗志一直延续到高考结束。连高考都能熬过的人,还有什么熬不过?

考试成绩对你那段时间很重要,但并不决定你的一生。要知道,世界就是你的,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精神、奋斗去获取世界对你的青睐,以及你对世界的喜欢。生命由你自己选择,辉煌还是不辉煌,取决于你自己。

3、踏入书店,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到书店去吧,让手指与墨香缠绕,在翻页间画出优雅弧线;到书店去吧,时光在这里诗意流淌,心儿在这里宁静丰盈;到书店去吧,带着玉般温润的“书卷气”,向着精神殿堂拾级而上。一座没有好书店的城,该有多荒凉!日前,11部委联合发文助力实体书店发展,涵养书香中国。你,有多久没有接受书香的洗礼了?

4、《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曹文轩

作为人,修炼的重要方式便是读书。

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5、一张“最美罚单”是好事,但一如既往就是坏事

导语:长此以往,对被执法者来说,就会认为交警执法不仅很随意,而且还可以讲人情。既然如此,尝到甜头的被执法者今后可能就会钻空子,继续乱停、照旧乱靠。如此而来,执法的权威与公信将荡然无存。

首先,“人性化执法”不是“弹性化执法”。“温馨提示”不能代替口头警告。该“口头”表达却用文字表达,该“警告”执法却只是文字提示,从这个角度来说,“最美罚单”不是人性化,而是弹性化。任何法律确实给执法者规定了一定的裁量空间,根据被执法者的认识态度高低与违法情节轻重,执法者可以给予一定的裁量回旋。这种回旋,只是一种力度与温度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执法空间的突破与滥用。

从“最美罚单”新闻中所披露的事实看,这位交警既没有口头警告,也没有令其立即驶离,而是以一纸“温馨提示”一走了事。所以,这位交警其实已经突破了执法行为的裁量空间,从而造成了对执法思维的混乱。

其次,“人性化执法”不是“任性化执法”。每一张罚单都是一种执法载体,只能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填写或告知。现在,它却成了一张“空白罚单”,既没有填写任何执法内容,也没有留下任何执法信息。不仅如此,还在一张正式罚单的空白处写上了一句“温馨提示”。显然,这种方式既没有体现出执法的严肃性,也没有展现出执法的公正性。从形式上来看,实在是太随意、太任性了。

如果确实需要进行“温馨提示”,完全能够以另外的方式或载体来实现。为什么还要浪费一张具有法律效力的罚单呢?长此以往,对被执法者来说,就会认为交警执法不仅很随意,而且还可以讲人情。既然如此,尝到甜头的被执法者今后可能就会钻空子,继续乱停、照旧乱靠。如此而来,执法的权威与公信将荡然无存。

最后,“人性化执法”不是“个性化执法”。什么样的执法思维取决于什么样的法治思维,而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养成既需要通过一个个执法者来体现,也需要通过一个个个案来实现。作为法定的公权部门,执法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执法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的授予,而执法活动必须依赖于执法者对规则的统一理解,也必须依赖于被执法者的普遍遵守。所以,在法治轨道上,既不需要千姿百态的“个性化执法”,更不需要千变万化的“个性化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杜绝诸如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疯狂贴单子,或者在某个隐蔽的角落抓拍违法车辆的“个性化创新”,也要谢绝诸如“空白罚单”的“个性化执法”。有人说,“空白罚单”是释放了一种善意。应该说,从社会效果上看,当然没错。但是,从法律效果上却贻害无穷。如果在执法方式上,都是你一套我一套,你来显示“个性”我来展示“温馨”,那将造成既无执法的规范化与统一化、也无执法的专业化与程序化的尴尬局面。

一张“空白罚单”看起来是小事,但长此以往就是大事;一张“最美罚单”说起来是好事,但一如既往就是坏事。我们要知道,执法空间有规定,执法方式有规范,执法思维有规则。

6、但凡经过,总有收获

浮躁和焦虑是当下社会的常见现象,有的人做事总是生怕错过什么,总是难以静心,总是要先问有什么回报,这种过于功利的行为,往往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其实,你上过的每一门课,参加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每一次登台,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每一次跌倒与爬起,都会在你的人生留下印记,总会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对你的未来产生影响。胡适先生说,“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就是这个道理。

做事的时候,没必要太算计,请相信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只要是参与了,用心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个收获,很可能不在眼前,而是在不远的未来。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你所经历的、所沉淀的,都将成为你人生的财富、打开未来的钥匙。

7、【夜读】守稳初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许多柴米油盐的奔波,少了许多仰望星空的浪漫;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因为忘记了初心,时光荏苒之后,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的忏悔:假如当初我不随意放弃,要是我愿意刻苦,要是我有恒心和毅力,一定不会是眼前的样子。

守稳初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无法重来,要记得自己的初心。经常回头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启程;经常让自己回到起点,给自己鼓足从头开始的勇气;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

不忘初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就像一首诗中所言:从前/所有的甜蜜与哀愁/所有的勇敢与脆弱/所有的跋涉与歇息/原来/都是在为了/向着/初来的自己/进发。

8、中国崛起,要习惯美式红眼病

导语:当此之时,中国更需定力,要咬紧牙关图发展。面对一切白眼和红眼,冷观诸多棒杀与捧杀,最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能乱了发展的阵脚。果如此,无论是“温情在口”,还是“大棒在手”,任谁也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现在处于一个最难的阶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处于风必摧之、流必湍之、众必非之的时候。中国被贬之为“东亚病夫”时,看尽了世界的白眼,此时欲出类拔萃之际,抬头便见红眼,四处射来的冷枪暗箭实乃家常便饭。一个人在迈向优秀的过程中是要尝遍白眼和红眼的,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照例如此。

自助者天助。当此之时,中国更需定力,要咬紧牙关图发展。面对一切白眼和红眼,冷观诸多棒杀与捧杀,最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能乱了发展的阵脚。果如此,无论是“温情在口”,还是“大棒在手”,任谁也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

9、太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其实是盲目的

导语:太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其实是盲目的。我们盲目追逐﹐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最终却无功而返。与其追逐远方﹐不如做好脚下的事。

心若淡定﹐幸福自来。心若淡然﹐便能幸福。在纷繁的世界里﹐做最好的自己。在迷茫的拼搏中找到奋斗的人生航标﹐过出精彩的人生。

如何在浮华之中澄澈出一颗恬淡而素雅的心﹐活出美丽﹑活出智慧﹑活出幸福﹑活出全新的自我﹐不辜负生命的大好时光?“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太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其实是盲目的。我们盲目追逐﹐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最终却无功而返。与其追逐远方﹐不如做好脚下的事。

如果世界是一匹马﹐那我们就把自己变成一个草原吧!把自己变成一个草原﹐养好自己草原的芳草﹐做好自己﹐美好才会来临。

10、你只是看起来爱读书

导语:人人都说读书好,认真读书的人却特别少。大部分人,都只是看起来爱读书而已。

读书会让你内心笃定却又不会过于固执,它能让你看见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让你清楚的知晓自己。

灵魂营养不良的表现,就是:总是迷茫,心浮气躁,想事偏激极端,没有分寸和界限感,思维逻辑性差,控制情绪的能力差,不懂得辩证地看问题……

如果这些症状你都有,那就是时候放下手机,读点好书,喂喂你那只如饥似渴的小灵魂了。

身体养生靠五谷,灵魂养生就得靠好书。

11、为什么“吃一堑”却未必能“长一智”

12、维和英雄归来,理应得到国家和民族最高敬重

导语:我们必须知道,总有一些人把这些崇高的事业作为他们的任务及职责,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担当,为的就是让你我这些普通人可以平稳安定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以及和平的可贵,享受油盐酱醋茶电视手机微博微信。

就像那句歌词所唱: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这就是那种可以称之为觉悟的东西,总是能升腾成最纯粹的、并激励后来者前行的东西。就是那些传承着的魂魄。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否,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觉悟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那么多沉重的灾难,但终究踉踉跄跄重新站了起来,并一路走到今天,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靠着一批又一批如此不忘初心的前行者。

【运用示例:时评学习要点】

(一)学素材

素材积累,是学习的基础。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大家可以做好“档案整理”:例如可以将看到的素材按照五大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进行分类;同时,为了尽最大可能保证事件的准确性,又能最大限度减小记录压力,可以将事件按照“主体+处境+做法+结果”,进行梳理。

例如:社会方面:温州乐清再次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陕西汉中共享单车首次被交警贴上“罚单”等。这样一方面,新闻事件的系统性会比较强;另一方面通过梳理事件主要内容还可以提升提炼概括能力,一举两得。

(二)学观点

观点积累,是学习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国考文章写作,写作主题与材料依然会有很大关系,但是,文章考察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考察对材料的看法仍然很灵活,且越来越深邃,更加关注一个考生能够对一个具体的话题谈出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所以,考生在进行时评文章学习时,积累评论员的观点既能保证对同一事件有全面、多棱角的认知,又能够通过积累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见解力。

例如:高铁“霸座男”,最近引发公众唾弃,随后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铁路客运部门也在铁路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人民日报对此评论刊文,仔细阅读,可以整理如下观点:

1、“霸座男”能迅速得到处罚,离不开网络发酵,但舆论不应该成为主力,最高效的平息事态、维系公正,还需执法果断;

2、“小恶”不可纵容,如果以大众的公共资源、闲置资源为违规者买单,无原则地息事宁人,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

3、规则需要舆论监督,更需依法依规维护。

(三)学语言

时评文章的语言并非有多华丽,更多传递的是客观和理性,所以在阅读时评文章时,对于表达观点、思想的句子和词汇积累必不可少。

例如:在高铁“霸座男”时评文章中,可以积累如下语句:“一个列车的文明标杆:恶小不可为,恶小亦会受罚。”;“‘小恶’必罚,‘小善’当为。”;“对于“小恶”有没有惩戒能力,恰恰成为考验一个社会微观法治水平的标尺。”;“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注重规则的社会,我们需要多些较真儿,少些‘差不多得了’。”

此外,标题、结构、名言警句也是大家要关注的对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