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市规划学刊杂志社编辑

2023-12-10 10: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城市规划学刊杂志社编辑

个人经历: 1995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1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8-2001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教   2001年至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社会兼职: 《城市规划学刊》专栏编辑   研究方向: 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

城市规划学刊的投稿须知

根据学术论文的要求,投稿需要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并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内容应有所发现、创造和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和抄袭。《学刊》投稿范围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和概念、规划政策和实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与规划、规划师的社会作用,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来稿务求原创性,稿件未投它刊,未在其它任何期刊(包括内部出版物)刊登或研讨会上发表过(特约除外)。本刊接受.doc文件格式和可编写的.pdf文件格式文稿,投稿时请登陆本刊网站上传稿件,或将稿件和电子文件一同寄(送)到本刊编辑部,也可以用电子邮件把文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本刊的电子邮箱。文中插图另附.tif格式的图形文件,分辨率在300dpi以上。本刊不收版面费,文稿刊出后,编辑部向作者赠送2本当期期刊,并酌付稿酬。 投稿的编写格式一般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必要时还有附录部分。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和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注释、参考文献。1 题名、作者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洁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附简介信息,包括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子邮件地址等。如系基金资助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的论文,请在稿件首页页脚位置注明基金名称、项目全称和编号。2 提要与关键词提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有结论。一般说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提要一般300字左右。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8个。投稿同时需要提供英文题名、英文提要和关键词。3 标题、图、表的序号文章序号以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1,1.1,1.1.1,一般为三级编号,不超过五级。图、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图和表都应有确切简短的题名,图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表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在正文中表,图及其编号要提及并对应。4 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和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中国法定计量单位。5 参考文献表参照GB/T 7714-2005,《城市规划学刊》常用参考文献类型的格式依次示例如下:5.1连续出版物[1] 刘武,郑良, 姜础. 元谋古猿牙齿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其在分类研究上的意义[J].科学通报, 1999,44[23]: 2481~2488.[2] 沈福煦. 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表述[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2]:1~10.[3]Hewitt J.A. Technical Services in 1983[J]. 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 1984,28(3):205~218.5.2专著[1]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2] Marcus, C.C. & Sarkissian, W., Housing as if People Mattered[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6.[3]Mumford, L.,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倪文彦,宋峻岭,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Crawfprd W., Gorman M. 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 reality [M]. Chia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95.5.3 专著中析出文献[1]腾序.汉唐西域古城研究[M]//董鉴泓主编.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96~135.[2]马克思. 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505.[3]Buseck P. R., Veblen D.R., Subsolidus Phenomena in Pyroxenes[M]//Prewitt C. T.Pyroxense. Washington, D.C. : 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erica,1980: 117~211.5.4 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1]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00.[2]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5.5 报纸[1]胡必亮. 小城镇大战略[N]. 光明日报,1999-04-23(6)5.6 电子文献[1]傅刚, 赵承, 李佳路. 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 [2005-07-12].[2] Turcotte D. L., Fractals and Chao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M/O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1998-09-23].附: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普通图书(M)、会议(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 作者文责自负,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和立场。本刊有权在不违反作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稿件进行编辑、删改,必要时需请作者修改,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注明。请勿一稿多投,收到本刊电子回复3个月后未接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和财力,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顾朝林老师的个人简历?

  顾朝林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Urban China Network 成员。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国际杂志编委,《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球科学进展》、《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华中建筑》等杂志编委。

  通信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100084)

  电话及传真:86-10-62795186(O)

  电子信箱:

  学习工作经历:

  n 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分别于己于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4年获理学硕士、1987年获理学博士

  n 1988-8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n 1989年聘为副研究员,1993年聘为研究员,199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n 1989-2005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规划院院长等职务

  n 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专业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

  主要工作成果:

  n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三个结构一个网络"(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城镇网络系统)为城市规划、区域经济规划部门广泛应用。

  n 主持多项重点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高技术区激发与演化机理研究、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西部城市化模式研究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项目:开发区类型与调整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国家2020年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国内外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布局规划研究。中国科学院“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城市与区域规划数学模型系统,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项目:中国高技术区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社科基地”项目:传统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计划项目: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分工政策研究。建设部研究项目: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民政部研究项目: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博士后基金项目: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研究。此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和调控研究、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研究。

  n 主持多项区域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如哈尔滨都市圈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家发改委)、辽中城市群、盐城沿海开发战略等区域规划,南京江北、南昌、哈尔滨、合肥、石家庄、莆田、彭州、康平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宁德、莆田、濉宁、福安、太湖等城市总体规划,三明、柳州、莆田、龙岩、福安、濉宁等城镇体系规划,石家庄、常州等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哈尔滨松北分区规划、老子山风景区规划和沈阳、汕头、温州等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研究。

  n 现已出版著作16部,论文250多篇。

  2006年主要论著

  1. Urban poverty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ase of Nanjing,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Vol 30/1 pp 1-26

  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71-775页

  3.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构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87-791页

  4.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2006年3月第30卷第3期第26-31页。

  5. 中国新城市贫困研究,社科研究,2006年11月,总第45期,第55-63页。

  主要获奖情况:

  1989年 中国科学院授予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称号。1995年 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证书编号:95Z-3-015-01)。1996年 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排名第五)(证书编号:96001-5)。1997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排名第五,证书编号:19-3-004-05):中国设市于测与规划。1999年 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证书编号:060004):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1999年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2000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得者。2000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张松的科研简介

上海文物保护立法的若干问题探析——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中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工业遗产地区整体保护的规划策略探讨,建筑学报,2012(1)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度建设再议,城市规划,2011(1)   短缺还是过剩? ——中国城市化问题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11(1)   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形象塑造,上海城市规划,2011(4)   历史性城市景观——一条通向城市保护的新路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为谁保护城市,北京三联书店,2010   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初探——基于中日比较视角的考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回眸,《中国名城》,2009(3)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8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八分册 城市历史保护与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参编)   20世纪遗产与晚近建筑的保护,建筑学报,2008(12)   日本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规划的特征及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08(4)   福建土楼: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中国文化遗产,2008(3)   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8,张松、王骏编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和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7,张松编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全国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用书),中国计划出版社,北京,2007,(参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存状况述评,台湾建筑,2007/9   张松、杨箐丛,百年同济校园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城市建筑,2007(3)   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   建筑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城市建筑,2006(12)   张松、顾承兵,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分析,规划师,2006(10)   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城市规划,2006(2)   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8)   上海产业遗产保护进程的简要回顾,上海城市规划,2006(2)   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翻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5,张松、蔡敦达   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05,(顾问)   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   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建筑学报,2005(7)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   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4,韩妤齐、张松   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   张松、蔡敦达,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城市规划,2003(10)   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参编)   董鉴泓、张松,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4)   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   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1   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鹿岛出版会,东京,2001,(参编)   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参编)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张松、阮仪三、顿明明,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1)   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0,(参编)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o.94,2000/6   张松、吴承照、阮仪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o.94,2000/6   《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   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   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1)   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o.9/10,1999/9   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   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   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画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o.496   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2)   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5)   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2)   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4)   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