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法制与社会发展学生编辑

2023-12-10 08: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法制与社会发展学生编辑

1.1 实施匿名审稿和三审制相结合的审稿制度。请作者配合我们将与作者有关的信息单附1页:(1)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称、职务、学位。(2)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3)作者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1.2 按编排规范对作者的来稿有如下要求:1.3 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1.4 300字以内的摘要,3-8个关键词。1.5 该论文若为基金项目,请注明名称、批号。

法制与社会发展的报道内容

主要刊发以法理学为龙头的法学理论学科群的研究成果,包括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化学、比较法原理、立法学、司法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推动法学理论与部门法学的密切结合,本刊也要刊发理论研究深入、思想底蕴深厚的部门法学研究成果。为了鼓励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促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本刊还要刊发与法律研究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

关于发表论文。法学核心期刊都是C类或C类以上?还是部分是C类以上,部分是C类以下?

法学核心期刊都是C类以上。

学好法律的方法:

1、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

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上好自习的方法:

1、立好规矩,强调自习课的纪律。

上自习课之前,就和学生约法三章,给学生立好规矩,给学生说明自习课应该怎么上,强调自习课的纪律,对于违法纪律的,要有相应的处罚。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让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和目标。

自习课应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明确这节课学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没有目的随意性学习,肯定效率不高,选择一门课或两门课进行学习,不要学会这个,学会那个,换来换去,浪费了时间,一节课过去了,没学到东西。

法制与社会发展的介绍

《法制与社会发展》1创刊于1995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法学学术刊物。该刊原为综合性的法学学术刊物,从2004年起改为理论法学学术刊物。该刊主编为张文显教授,顾问为邓正来教授。

周光权的作品

“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 《法学》 1997⑴,P.16~20; 2.“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⑶,P.22~30;“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⑶,P.19~22;“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⑷。 “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⑶,P.30~48;“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⑵,P.33~39;“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⑷,P.43~48;“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⑷。 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⑸,P.127~138;“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⑹,P.61~66;“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⑹,P.90~97;“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⑷,P.120~126;“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⑷,P.17~26。 “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⑶,P.46~72;“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⑵,P.89~95;“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⑶。 “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⑵,P.103~114;“危险个人的确立与劳动教养立法”,《法学》2001⑸,P.28~29;“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与卢宇蓉合著,《法律科学》2001⑸,P.66~76;“刑法学知识传统中的‘人'”,《金陵法律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特刊)2001年第1卷,P.91~105;“公正性:刑事司法的灵魂”,《人民法院报》2001-3-5⑶。2002年“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2⑶,P.124~141;“刑法主观主义中的知识客观性”,《中外法学》2002⑴,P.45~63;“正确对待口供”,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判解》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P.419~428;“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高鸿钧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50~725。 “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⑴,P.116~121;“中国刑法における单位犯罪に关する立法评価”,《名城法学》(日本名城大学法学会编),2003年3月(第52卷第4号),P.231~254;“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法商研究》2003⑶,P.14~16;“行为无价值论的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⑸,P.27~38;“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论坛》2003⑹,P.46~53;“犯罪构成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环球法律评论》2003(秋季号),P.296~302;“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与李志强合著,《法律科学》2003⑵,P.39~47;“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江苏社会科学》2003⑵,P.149~155;“特殊防卫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581~604;“公权任意进入私权领域,不是执行公务”,《人民之友》2003⑴,P.29~30;“侵犯商业秘密疑难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⑸,P.62~68;“用学派论争促刑法发展”,《检察日报》2003-3-28⑶;“危险犯的认定”,《人民法院报》2003-3-21⑶;“罪刑法定与案件处理”,《人民法院报》2003-2-14⑶;“因果关系的判断”,《人民法院报》2003-2-21⑶;“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运用”,《人民法院报》2003-2-28⑶;“财产占有与盗窃罪、侵占罪的区分”,《人民法院报》2003-3-7⑶;“依职权论也不能任意扩大渎职罪主体范围”,《检察日报》2003-9-8⑶;“厘清职务权限是认定职务犯罪的前提”,《检察日报》2003-9-15⑶;“‘本犯'对认定渎职犯罪有何作用”,《检察日报》2003-9-23⑶;“受贿后徇私舞弊原则上应当数罪并罚”,《检察日报》2003-10-8⑶;“危害结果仍是区分渎职罪未遂与既遂标志”,《检察日报》2003-10-21⑶。 OntheGeneralPublic'sRecognitionoftheCriminalLaw,ChinaLegalScience(2004),PP.89~92.“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410~423;“刑罚进化论:从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⑶,P.41~48;“‘普法'的方式”,载《清华法治论衡》(第四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90~494;“量刑规范化:可行性与难题”,《法律适用》2004⑷,P.60~63;“当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江海学刊》2004⑶,P.119~124;“侵占罪认定中的关键问题”,《刑事司法指南》(总第1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37~55;“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法学》2004⑼,P.43~47;“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刑事法评论》(总第15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52~368;“使用强力夺回被抢财物致歹徒受伤是否构罪”,《检察日报》2004-1-21⑶。 “结果假定发生与过失犯”,《法学研究》2005⑵,P.57~65;“论实质的作为义务”,《中外法学》2005⑵,P.216~225;“死刑的司法限制”,《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00~410;“论刑法学中的规范违反说”,《环球法律评论》2005⑵,P.166~174;“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法律科学》2005⑴,P.37~44;“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东吴法学》2005(春季卷),P.54~80;“无声的中国刑法学”,《清华法治论衡》(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5~165;“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以窝藏罪定性”,《人民检察》2005年7月(下半月刊),P.19~22;“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⑶,P.119~124;“主张债权与财产犯罪的界限”,《中国案例指导》(第1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诈骗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P.1~16;“论放任”,《政法论坛》2005⑸,P.76~83;“从无占有意思者手中夺取财物的定性”,《法学》2005⑼,P.108~112。2006年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要素,《中国法学》2006⑴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2006⑵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⑸2007年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法学杂志》2007⑴论主要罪过,《现代法学》2007⑵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中外法学》2007⑹2008年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⑷2009年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⑵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⑹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法学杂志》2009⑷2010年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10⑶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⑵2011年论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⑴ 包括《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黎宏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10余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