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霞. 现代审美心理在民族舞蹈美学中的互渗[J]. 科技风. 2008(21)
[2] 刘珊珊. 试析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尔嗬”舞蹈的审美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03) [3] 谢莲花. 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以傣族孔雀舞为例[J]. 枣庄学院学报. 2007(06)
[4] 石明灯. 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J]. 南方论刊. 2008(03) [5] 柳文杰. 舞蹈的审美特征[J]. 艺术广角. 2004(03)
[6] 何燕君. 民族音乐舞蹈审美的维度[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7] 张平. 试论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 贵州民族研究. 1995(02)
[8] 王克芬. 民族舞蹈审美意识的传承性与变异性[J]. 舞蹈. 1995(05)
[1] 王亚慧.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创新[J]. 剧作家. 2007(02)
[2] 陶景杜. "大都市化"后的"地域意识"[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01) [3] 马蕾,付强. 民族民间舞蹈论析[J]. 琼州大学学报. 2005(04)
[4] 刘瑛. 侗族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J]. 艺海. 2006(04) [5] 曹柯香. 俄罗斯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打造额尔古纳市文化特色品牌[J]. 前沿. 2008(03)
[6] 赵丽敏.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09(04) [7] 李静波.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8] 尹晶.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价值[J]. 文教资料. 2010(14) [9] 张会改.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美育[J]. 黄河之声. 2010(20)
[10] 王敏.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 大舞台. 2011(03)
常森1、《二十世纪先秦散文研究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先秦文学专题讲义》,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先秦诸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4、《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精解》(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5、《庄子散论》(合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6、《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合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1、《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符号中国》(分类主编),译林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 《〈史记〉:那个时代的“文学”》,《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
2. 《理解孔子》,《在北大听讲座》第17辑,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3.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自恋倾向:以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为考查中心》,台湾远东科技大学《远东通识学报》第1期,2007年7月。
4. 《〈两都赋〉新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被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5. 《究竟要走多远:楚辞文化学研究之问题》,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先秦两汉学术研究室编《先秦两汉学术》第六期,2006年9月版。
6. 《〈全汉赋校注〉的贡献》,中华书局《书品》2006年第5辑。
7. 《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的〈诗经〉学史价值》,《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05年8月版。
8. 《先秦两汉文学与哲学》,收入《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傅璇琮、蒋寅总主编,赵敏俐、谭家健分卷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9. 《现状和困境:近年来〈诗经〉研究平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转载。
10. 《归乡情悲:〈采薇〉新释》,《文史知识》2005年第6期。
11. 《论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的〈诗经〉学史价值》,《立雪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2. 《关于先秦寓言的追问》,《文史知识》2004年第6期。
13. 《论屈原作品中的“男女关系”隐喻》,《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4. 《卫宏作〈诗序〉说驳议:兼申郑玄子夏作〈大序〉、子夏毛公作〈小序〉说》,《中国学术》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版。
15. 《史学、文学、经学:〈史记〉特质三层》,International Chinese StudiesⅡ(《国际中文研究》第二辑),博特拉大学出版社(UNIVERSITI PUTRA MALASIA PRESS)2001年。
16. 《孔子天命意识综论》,《孔子研究》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马列哲学政治及社科类)1999年12期全文转载。
17. 《论〈诗经〉汉学宋学之异同》,《文史哲》1999年第4期。
18. 《论共时性理解对〈诗经〉、〈楚辞〉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19. 《史记:司马迁人格的完成》,收入《中国文化与古典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0. 《试论荀子的人文意识》,《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21. 《〈诗经〉学误读二题》,《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2. 《朱子〈诗〉学特征论略》(合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3. 《历史性:汉字阐释的原则》(合著),《人文杂志》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
24. 《关于汉字构形功能的确定》(合著),《安徽教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25. 《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合著),《学术界》1995年第1期。
26. 《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合著),《语文建设》1994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3期全文转载。
27. 《〈说文解字〉与儒家传统》(合著),《江淮论坛》1994年第6期。
28. 《汉字阐释与图腾遗风》(合著),《东南文化》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94年第6期全文转载。
29. 《论屈原的理性精神》(合著),《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严耕望(1916年-1996年10月9日),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安徽省桐城县人,历史学家,专治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以治学方法严谨闻名。
1. 《两汉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7。1991年再版。
2. 《唐仆尚丞郎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6。
3.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
4.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
5. 《唐史研究丛稿》,新亚研究所,1969。
6. 《治史经验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7. 《治史答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8. 《唐代交通图考》(第一至五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1986。
9.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1。
10.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
11. 《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
* (遗着,由学生李启民整理)
叶志衡 钱穆 徐继畲 等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八)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