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四季养生之春季篇论文

2023-12-09 19: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四季养生之春季篇论文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简单地讲是指身体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称之为思想健康。探求中华传统医学,病因病理学、生理学、养生学人的健康与情感、情绪、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性格特点,都非常具体地、有针对性地、有倾向性地、有对应性地影响着五脏六腑及周身的健康状况。一个良好的性格,一个开朗的性格,一个豁达的性格,一个勇敢的性格,一个坚强的性格,一个明朗的性格,一个洒脱的性格,一个乐观的性格,一个自信的性格,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性格。反之,一个悲观的性格,一个狭隘的性格,一个阴暗的性格,一个怯懦的性格,一个自卑的性格,一个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都是有损于身心健康的性格,是疾病的性格。一个人经常“提心吊胆”、“心慌”、“心躁”、“撕心裂肺”、“心痛”他俱象的心也会同样如此。古人提倡:“心平气和”、“心胸阔广”、“宽仁博爱”、“磊落光明”、“气魄宏大”等是不无道理的。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行为对身体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总是含图私利,总是算计别人,总是横行霸道,用心险恶,丧尽天良,有一天等到他良心发现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偏如一个杀人凶犯,一个被通辑的人犯,一个干尽坏事的人他们能跟平常人一样放心,舒心地睡个觉吗?这些人能健康长寿吗?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规律。
当然,人总是要生病的,有社会压力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本人的总总原因等等。首先,必须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思想上的毛病,治了心理面的心病,同时,有效地进行疾病治疗,可以采取医生用药、药膳食疗、针灸、推拿、体育锻炼、练习气功、调整选择最适合自己疾病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要学习和掌握科学保健常识,有的放矢地进行保健养生,加强自身修养,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四季如何养生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中如何养生就已有记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就提示给人们,身体要健康,益寿延年,需要追随大自然的规律,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春至立夏前一天为春三月,春天三个月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冷,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

人们应早些睡觉,早一点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如果违犯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夏季易患寒性疾病,从而导致人体难以适应夏季藩秀的“长”气。

祖国医学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季节,还应为下一季节打下良好基础。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季节里不能很好地养生,就会引起下一个季节的不健康状态,有不少疾病就容易产生。如春季能注意“生发之气”,本季节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调养“生发之气”,不仅近在当时,并且能遗患于后。《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肝属木而主风,属于自然界的东方,旺于春季。所以春季养生不好,不注意调养,易伤肝,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都容易发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春三月,气候渐暖,这是春的主要象征。然而春季又是气候多变的季节,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袭,气温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讲“春捂秋冻”,所谓“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过早地脱下棉衣,应晚脱一点,而且要一件件地减。这从春天的天气、气候特点与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来说,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由于春季气候变化多,忽冷忽热,风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另外,由于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特别是年老体弱和少年儿童应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当,防护不周,常会导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都易传染。

祖国医学还认为,春天肝气旺、脾气衰,应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属肝,甘味属脾,故需注意调养。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几方面的调理外,还要针对春天的特点,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适度,增进营养,以增强体质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国医学认为,夏天对人来说属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应晚睡早起。苦味属心,辛味属肺,所以夏天应吃些辣味食物。虽然天气炎热,但不要贪凉,睡觉时腹部应盖上被子,以免受凉腹泻。雨季应避免湿气的侵袭,及时更换衣服。平时应经常按摩足底涌泉穴,不要光脚,以免湿气从脚底部侵入。

秋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秋到立冬为秋三月,天地阳气日衰,阴寒日生,景物萧条,养生亦应随之。

秋天应早睡早起,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气温降低时应及时添加衣服,以免着凉。中医认为,当秋季阳气内敛,阴气转盛中,人应与秋气相和平,保持体内阴精,不让意志过分外驰,防止房劳伤肾。秋季万物凋谢,老人忧思过多,产生垂暮之感,表现为情绪不稳、烦躁不安、难以入眠等症状。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说:“凡怒悲生恐惧,皆损元气。”《医学类编》说:“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故应保持情绪稳定,心如秋月,少忧勿思使志安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精神系统受到刺激,会导致机体正常平衡紊乱,易患疾病。心情开朗,使精神处于常乐之境,才能有助于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迟。冬天为肾气旺、心气衰的季节。咸味属肾,应少吃。应尽量避免吃灸烤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出门时易着凉。

实践说明,祖国医学中宝贵的四季养生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必定大有益处。

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下是我整理的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1、食品、营养的概念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的定义是:食品(Food)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生会摄取大量的食品,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食品能够供给人体活动所必需的能源,能源支撑人体完成生命活动,人类的正常生活永远离不开食品。

营养(Nutrition)指的是人体摄取和利用食物过程总和,包括人体在摄取、消化、吸收和同化的物质。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将食物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就能够制成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品种繁多、食用安全的食品。人体摄取食品,消化食品,吸收食品中的营养,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衰老、防御病毒、延年益寿等生命过程的进行。

2、食品与营养的关系

食品与营养是当今广大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与营养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的营养指标也成为了食品制造加工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人们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食物供给,人体摄取食物是为了解决“肚子饿”的问题,从食品中吸收基本的营养物质,同时,人们追求“好吃”的食品,为了使人体味觉得到满足,现在人们渴望“健康”的食品,健康而有营养的食品既是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体对食品的功能性需求。

3、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人体必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七大营养素,食品中含有营养物质,人体的生命和健康需要营养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人体从事劳动及活动需要营养物质。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学习能力、抵抗病菌的能力、运动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智力、体力、身高体重、寿命等都与饮食营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人体摄入营养素不平衡,就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影响人体生命健康,例如,蛋白质的缺乏会令人感到恐慌、脂肪的缺乏会使人懒惰和不爱思考、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皮肤干燥、维生素B1的缺乏会使人得脚气病等不良症状的出现都与营养素不平衡有关。但是,现实中没有一种食品能够按照人体所需的数量和所希望的适宜配比提供营养素。所以,要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人体必须摄入多种多样的食品,让人体所消耗的营养与从食物中所获得的营养达成平衡。总之,人类的生命需要食物来维持,人类的健康好坏与食品营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食品营养强化措施

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人体营养不均衡的根本原因,而食品营养强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通过在食品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强化食品的营养指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营养学知识,对待食品一味的追求视觉和味觉的享受,从而忽视了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食品应当是在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包含多的营养素来保证人体的健康成长。但是,一些食品加工厂商为了谋求私利,迎合广大消费者视觉和味觉的享受,却忽略了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标准,从而导致一些人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影响人体的健康。

食品营养强化就是针对人体的特性,根据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遵循“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向食物中添加营养强化剂。一般来说,营养强化剂往往是食物中比较缺乏的,同时人体所必须的。针对特殊的人群生产营养强化的特殊食品,平衡这些人的膳食结构。食品营养强化必须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对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食品进行营养强化,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地效果,例如,人类主食大米、面粉、面包、面条等。在我国,由于农民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能够享用的物质基础有限,导致农村居民出现营养不良症状的现象较多,所以,食品营养强化要面向广大农民,把农村当作开展食品营养强化工作的重点。食品营养强化除了面向人类主食,还要面向人类日用品,例如,食用油、食盐、食醋、酱油等调味品,这些生活日用品对于促进人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向这些生活日用品中添加钙、碘、铁、锌等微量元素,也能够提高它们的营养标准。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饮品,所以,食品营养强化也应该面向饮品,特别是牛奶、饮料等经常饮用的饮品,往这些饮品中添加营养素,有助于人体吸收,对人体的营养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往食品中添加营养强化剂,既要有针对性的添加营养素,还要注意食品安全,确保人体的安全。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添加营养强化剂,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此外,政府食品质量监管部门要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对于不达标的食品要将其杜绝在市场内,要制定合理的食品营养标准。

5、结束语

食品营养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健康,食品营养强化对于解决人体营养不良症状有积极作用。人体摄入食品,吸收食品中的营养,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要注意调节膳食结构平衡,保证营养平衡,从而促进生命健康发展。

年养生——顺应四季的三个规律人有万物之灵的尊称,但人也时时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响。

宇宙荣国阴阳运动,形成司机变化,从而影响万物,也影响着人。

所以养生的原则当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就是顺时养生的精髓。

我们了解了在一天当中怎样养生的方法,那么一年当中我们怎样养生呢

一年四季的养生也同样要要掌握三个规律: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

掌握了这三个规律以后呢,我们就可以养生长、化收藏,养阴阳、养五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四季养生最出名的两句。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四季养生的方法。

春夏养阳春夏怎么养阳呢

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

所以,春天养生的重点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

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

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

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

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

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如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

另外,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

这样吃东西对我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

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

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

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

秋冬养阴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春分开始“开天门”,秋分开始则“入地户”。

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始收藏,我们人体也要养收。

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

万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呢,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养肺。

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到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比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这些东西,来养我们的肺、润我们的肺,收敛我们的肺气。

秋天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

秋天天气干燥,“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影响。

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

所以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是秋养肺的理论依据。

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

这个时候万物都闭藏,动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谢了,树叶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体也该休息了。

冬天最重要的养生就是养藏,藏什么呢

藏精,藏好了精则来年不会生病,所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曾经有一个患者来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

我说你冬天干嘛了,他说这个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

其实这就是他在冬天没有藏精补养身体而造成的后果。

我告诉他现在补一补吧,赶快来个“春眠不觉晓”,通过睡眠保养好精气。

天时气候反常的节气最需要注意一年四季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因而养生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的寒暑交替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不适,我们非常有必要顺从24节气的更迭,进行养生与保健。

24节气在我国的发祥极为久远,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更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

二十四节气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一年就是二十四个。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四季节气歌。

在二十四节气里边,有八个节气至关重要,我们讲的二十四节气养生里面,重点讲的就是这八个节气:二至,即夏至、冬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所以要挑这八个节气,是因为这八个节气代表了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气候变化。

在这几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气候该变化就会变化,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春天刮春风,夏天刮夏天的风,冬天刮的就是冬天的风。

如果我们的身体顺应四时变化,就像春天是温暖的气候,夏天是热的气候,冬天是寒冷的气候,你秋天是凉风,那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过来,如果春天刮的是反冲的风,或者叫做对冲风,就像冬天刮夏天的风,应寒反热,夏天刮冬天的风,应热反凉,有这种气候变化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养生了,因为这种时令不正常的气候是疾病最有可能会发生的时候。

天气暴热或者暴寒,而你的身体呢或寒或热,身体的虚实加上天时反常,你就容易得病,此时就要注意保养。

《易经》中讲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告诉我们人的气是天地所赐,那么人的养生也就应该要根据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进行。

这种养生哲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顺应自然则养生成功,违背自然则百病迭起。

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与体质养生之秘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和穴位。

我们用八卦之象来探寻人类的体质,事实上是在先觉先知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其价值也就体现在:由认识到应用,学会自我调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随着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逐步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甚至病态的消费行为也不断滋生。豪奢浪费、过度包装、白色垃圾等,都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市消保委倡议饭店餐饮业界经营者:

1、坚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自觉树立“消费者第一”的经营理念,用高品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的口碑和消费者的信任;

2、严把采购关,选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商品,拒绝以野生保护动植物和发菜、甘草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植物为原料,拒绝采购过度包装的商品,减少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

3、积极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和环保设施,严格控制塑料制品等危害环境的物品使用,切实做好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

4、严防餐桌污染,把好饮食品的安全关、用品用具的卫生关,提供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消费环境;

5、通过设立“适量点菜”、“节约用水”、“适度饮酒”、“吸烟有害健康”、“提供打包存酒服务”、“酒后请勿驾车”等友情提示牌,引导消费者科学、文明、健康消费;

6、明码标价,计量准确,广告宣传把好真实关、导向关,杜绝炫富式的消费宣传。

7、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服务意识,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市消保委还倡议广大消费者:

1、树立理性、文明、绿色的消费理念,减少和拒绝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2、不吃野生保护动植物,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纸巾、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的消费,拒绝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造成破坏的商品;

3、在公共消费场所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尊重服务人员的服务,共同营造高雅、和谐的消费氛围;

4、杜绝攀比消费、炫富消费和餐桌浪费,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急求一篇关于人体健康或环境的论文

人体与自然环境
人的健康和疾病首先受到生物的、遗传的因素影响,但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形成制约。
人体是自然之物和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与社会必须是和谐的,它与自然界任何东西一样必须休养生息。而现代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式、生活习惯已背离了这个自然法则。由于激烈的竞争,人和人之间矛盾尖锐,缺乏基本的信任和理解,人会时常处于紧张和不安之中;同样,人们为了金钱打拼超负荷地付出,透支身体,尤其在尔虞我诈、充满心机与狡诈的商场,身心屡遭创伤而心力交瘁……总之,躁动的社会和人心挑动了人们的物欲和各种欲望,随之而带来不平和苦痛给人的心理造成重荷和压力,人们在满足欲望,追求权力和金钱的时候,就带来社会不平等和不平衡,社会就出现了不和谐。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的保证,道家推崇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崇高天疲乏(即自然的法则)就是强调:只有和谐的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才会获得健康,所以人应该追求“无为自化,清静自己”的境界。过分的物质欲求使人沦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只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修养才能使现代人“返璞归真”,才符合自然的法则,人才可能健康长寿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其中的一个分子。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生长的必要条件,一切事物是变化的,自然界的变化又时刻影响着以生存、生长的必要条件,一切事物是变化的,自然界的变化又时刻影响着人体。这便是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及自然对人的制约关系。人对自然适应不是被动的,其表现为能动的改造自然、同自然作斗争。
从自然界影响人体生理来说,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界的变化也引起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以气候为例:一年四季气候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之分。人体随气候的变化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灵枢�6�1五癃津液别篇》中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升,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温不行,水下流胶月光,则为溺与气。”这就是说气候炎热,人易出汗。天气寒冷,则少汗多尿。讲的是人对自然的适应性。

由于季节气候急剧变化,人对自然适应性也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的调节机能对自然界变化不能做适当的调节,便会生病。如某些季节性疾病的发生,就是这个道理。伟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四季养生法》中说:“春嘘明月要扶肝,夏日呵心火自闭,秋呬要知金润肺,冬吹盖肾坎中安……”这是针对四季变化而采取的积极养生之道,是整体观念运用运用于养生的范例。

昼夜晨昏对人体有影响,一日气候也有变化,故《灵枢�6�1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变化不如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也有影响,如有些疾病白天较轻,夜晚较重,就是受昼夜变化的影响。我们练少林功,早晨和上午练站桩和外经,会感到精力充沛,周身轻松;反之则会感到身体疲惫。下午或晚上练内经则会有周身轻松,内在舒展,气血畅通之感;反之则无明显感觉。这是前人视
昼夜变化,在练功中总结的经验。

此外,地域对人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地理特点,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冷而干燥,东南偏于温暖而湿润。由于地势有高低之异,气有暖寒之别,一旦迁居异地,则有不适之感。这是环境突变对人体的影响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
另外,人们在改造自然、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人体健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来对大自然环境的污染,人来对大自然污染过度,反过来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人与环境关系密切,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摄取水和各类营养物质来维持人体的发育、成长和遗传。这使人体的物质组成与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很高的统一性。就是说人类和其他生物不仅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它们的物质组成也是和环境的物质组成保持平衡关系,如果这种平衡破坏了,则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环境污染或公害问题,主要就是环境中的物质组成同人类的生存不相适应的问题。
观察一下自己从早到晚的生活, 从起床、洗漱、早餐、上班、工作、下班、买菜、做饭、涮碗、洗衣,看电视、看书、最后睡觉,我们在不断地使用来自地球的能源、水、农产品、工业品和矿产品,日常生活中的棉制品、木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石油制品、粘土制品和生物制品等,都是地球资源做成的,而且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还需要耗用大量的能源和淡水资源。就这样,我们强烈地依赖着地球资源而生活着。一旦大自然停止了原料的供给,我们将会彻底失去生存的条件。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好人体的身体健康呢?
第一, 要加强锻炼,调节心理。我们可适当缩短工作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在家可以读书、种花、养鸟,出门可以散步、逛店,远涉可以旅游登山。其中的种种乐趣和兴趣使我们享受快乐,愉悦心情,以驾照人的清静自然本性。
第二, 要最尊重自然,减少污染,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应该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今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每周有一个植物种彻底消失,每天都有一个动物被灭绝,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正在消失……,残酷的事实迫使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径。因为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人类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积极倡导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人类环境意识的深刻觉醒,从一个对自然发号施令的主宰者,成为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朋友,实现人类角色的一次转换,构建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这不仅仅是我们对自然态度另一个的选择,而且是我们全世界全人类责无旁贷的重任。因为“谁都不是孤岛,而是广袤大陆本身;海浪每冲刷掉一寸土,它就少了一块……任何人死亡都是损失,因为他包孕在我们人类之中……再别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也为你敲响。”英国诗人约翰�6�1邓恩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它的答案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再别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也为你敲响。保护自然,人人有责!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大自然污染对人体带来的有害影响。

综上所述,人体一方面受到大自然原生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这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锻炼,合理膳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大自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减少大自然所产生的次生因素对我们身体的健康的影响。只有两者都实现才能搞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