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普洱学院学报录用通知

2023-12-07 17: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普洱学院学报录用通知

1、普洱学院是不是二本 普洱学院是二本大学,该校是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实行省市共管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普洱学院简介
普洱学院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座落于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枢纽城市——普洱市。普洱学院的前身是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7年开始筹建,1978年10月正式招生,是云南省第一批建立的四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之一。1998年4月,云南省电大思茅分校成建制并入,同年9月,学校的管理体制调整为“省地共建共管,以省为主”。2012年3月29日经教育部同意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普洱学院。2014年8月普洱学院获批作为云南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4年9月被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单位。2015年被云南省列为国门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普洱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420(含留学生305人)。有教职工515名,专任教师472人(不含外聘教师)。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284人,占教师总数的60.4%,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53人,其中教授39人。学校内设14个二级学院,有各类专业72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39个,其中美术教育、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校园占地2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44万元;纸质藏书85万册,电子文献超过30万册(截止2017年12月31日);办有省级期刊《普洱学院学报》。固定的实习学校30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余个,其中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4个。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共培养了3万名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一是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合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普洱绿色发展所需的园艺、园林技术、森林资源培养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依托普洱绝版木刻优势,形成了美术专业的特色;三是凭借地缘优势,开放办学招收留学生,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交流、合作,培养泰国语、老挝语的专门人才。四是注重地方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的研究,自觉承担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责任。

学校于2012年升本成功后,紧紧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区域战略发展等重要机遇,牢牢把握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办学”五大发展战略;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中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推进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强力推进普洱学院的战略转型,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地方高校转型提升,创办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将立足滇西南,面向全省,辐射南亚、东南亚,培养面向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将普洱学院建设成为云南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和普洱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成为在特色专业领域具备国际和行业认证资质的地方性应用型技术高等学校,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云南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普洱学院在哪里

普洱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普洱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普洱学院教务处电话

普洱学院有几个校区

普洱学院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普洱学院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普洱学院招生办电话

普洱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普洱学院是几本 师资评价怎么样

普洱学院学报2022年第二期大约几月份

估计是2022年05月。
《普洱学院学报》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普洱学院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86年创刊。学报原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1月更名为《普洱学院学报》,除刊名、刊号变更外,学报办刊宗旨不变,卷号、期号将续前不断。
《普洱学院学报》研究探索职业教育育人规律,推进职业教育科研的繁荣和发展,提高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

普洱学院是本科还是专科呢?

普洱学院是一所本科院校。

普洱学院坐落在滇西南重镇普洱,是云南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实行省市共管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由中央民族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对口支援建设。普洱学院的前身是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7年开始筹建,1978年10月正式招生。1998年4月,云南省电大思茅分校成建制并入,同年9月,学校的管理体制调整为“省地共建共管,以省为主”。2012年3月29日经教育部同意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普洱学院。

办学定位:学校结合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提出了“应用型、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

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级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公共服务科技平台1个。

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普洱学院力学开放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公共服务科技平台:云南咖啡品质优化及价值提升公共服务科技平台

科研成就

根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各类项目共计100余项,。申报国家级发明、新型、外观专利超过10个(获得授权4个);获得10项省部级奖。

2015年,普洱学院被云南省列为国门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普洱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超过100万册(件),其中印本图书85万多册(件),2018年7月已超90万册,电子文献超过30万册。

学术期刊

《普洱学院学报》原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1月更名为《普洱学院学报》,设有特色栏目“佤族文化研究”、“拉祜族文化研究”,哲社版主要设置栏目有“佤族文化研究”、“拉祜族文化研究”、“政治·经济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版主要设置栏目有“生物学·化学研究”、“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研究”、“环境科学研究”、“体育科学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栏目。

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超星期刊域出版系统》全文收录期刊。

学术交流

根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海外10余家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层次的留学生。学院由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对口支援建设。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设有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化学院、农林学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东盟学院及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14个二级学院,有各类专业72个,其中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39个。

学科体系

根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云南省级特色专业3个,云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云南省级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项目2个,云南省级精品课程3门,实习学校30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余个,其中云南省级实践教学基地4个,云南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服务中心2个。  2016年,学校获得云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美术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

云南省级特色专业:美术教育、英语教育、园林园林技术技术

云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美术学

云南省级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项目:园林(应用本科转型专业)、旅游服务贸易专业群(高职专业)

云南省级精品课程:绝版木雕技法、分析化学、心理学

云南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热带园艺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校外)、美术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校内)、中学英语教师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校外)、“三生教育”实践基地(校外)

云南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服务中心:云南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服务中心、农学专业普洱茶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加工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2053亩,已经建设524亩,建筑面积23.55万平方米;还有1529亩正在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校内实验实训基地9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6个,其中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现有教职工691名,其中有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149人,有博士61人,硕士438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云岭学者、云岭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称号教师26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22人。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42个本科专业、30个专科专业,2个院士工作站(傅伯杰院士工作站、小约翰·柯布院士工作站)。学校42个本科专业中,园林专业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C类专业有8个(美术学、历史学、烹饪与营养教育、酒店管理、茶学、农学、数字媒体技术、汉语国际教育),自建了5个重点专业(历史学、美术学、生物科学、园林、酒店管理)和9个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老挝语、食品质量与安全、烹饪与营养教育、茶学)。

办学成果:

建校44年来,向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专业人才,涌现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桑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等先进典型;近年来,国家级课题立项10项,省部级课题立项54项,获授权专利58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与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共同编著的《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餐饮产业蓝皮书)》连续4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被评为云南省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示范学校、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文明校园等。

普洱学院校训说明:

固本:

修身立德,笃学厉行。《论语•学而篇》上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习、修德,是高校师生所要坚固之根本。坚固根本,方能远行。

和谐:

讲信修睦,修己安人。《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国门高校,师生应当修己安人,以诚待人,共同建设一个诚信、团结、和睦的和谐校园。

创新:

昂扬向上,气象常新。《礼记•大学》记载早在商汤时代的盘铭之上就镌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明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有不竭的生机和活力。“创新”要求学校师生勇于革新,进德修业,与时偕行。

致远:胸怀天下,志在四方。致远,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在鼓舞师生胸怀天下,树立远大抱负,实现高远志向。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网络语言来龙庞杂,从语言研究角度出发,本文期望于通过具体的网络语言语法和语用学研究,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以利于正确看待与运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随着中国网民已超过3亿,网络语言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形成。作为社会语用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变体,在不少人的眼中,这种网络词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为古老规范的汉语言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虽然网络语言大部分被我们熟悉和理解,但总的来说,这一道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的方法。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过程。

1、网络语言是什么

根据百科的解释:“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它形式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2、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燎原之势已经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溶相互影响,网络语言从语用学上对语言文字进行了一场革新,深层次上必然对汉语言文化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今天的网络语言,经过网络内部、外部双重环境的磨合,已经不同于几年前的杂乱无章,逐步形成为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所使用的语言系统,言语社团的主体是网民,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而当这种认可达到一定程度,就逐步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融入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从而对现代汉语系统起到丰富、创新与发展的作用。

2.1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从文字本身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英语每年都有大量的合成词诞生。网络语言的词汇基本采用缩略型、符号型、借用外来词或传统汉语赋新义等多种手法,形式上多种多样用起来灵活多变;语法方面,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既有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改造,又有英汉语法规则的混合使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色彩。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比如说“美眉”这个词,用眉毛这个表现女子容貌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指代美女,具有形象的感情色彩,与古代汉语中用“蛾眉”代美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重视起对青少年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读经典学国学、练书法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再次,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反映着社会中的问题和趋势,所以它的流行势必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网络语言具有事件化,时事化的特点,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2.2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汉语规范的偏离。一味追求新奇便捷使网络语言在多方面都违背了汉语规范,一些错别字和曲解词义的词语会对语文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网络交流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同时也具有追赶时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在语言学习,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网络语言,吸收不规范的表达和词汇,很容易养成不使用规范字和规范表达的坏习惯,对于正常的语言学习势必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与此同用时,我们对语言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鉴赏能力也再不断下降。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原有文化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使得网络语言建构了一种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但是正是这种所有人都能读懂的文字,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通俗易懂的声像文化的传播,迅速渗透到传统语言文化中,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语言文化的说理、教育、济世等功能变得淡化更淡化,成为仅作交际使用的消遣工具。

3、结语

网络语言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在某方面也将传统语言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应该客观和发展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获得网络资料的同时,也应该去粗取精,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些资料。网络语言是汉语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我们应该养成对传统语言文化尊重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看清楚网络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2]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摘要:

汉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独具民族特色,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部分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语言词汇量不断增加,用于习惯和语法构成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各种网络语言兴起,并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影响,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发展;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的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网络语言是在人们网络聊天时为提高聊天效率、达到简明易懂的目的在词汇上予以创新或在句法结构上予以简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中不同字词含义具有明确规定,在受到网络语言词义转换后,可能在语义表达上产生偏差,给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影响。

一、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一)简化度高

单一性的文字聊天难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词汇创新和词汇改造意义,改变原有的汉字意义,且简化程度较高,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关于网络语言的简化主要有谐音型、同音型和数字型几种。谐音型主要是根据原词的读音,利用某一相似发音的词汇代替,具有一定指代意义,例如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之一,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受欢迎度较高,人们即用“围脖”指代微博,两者发音相似,可进行语义转换;同音型与谐音型差别不大,常见的包括用“菇凉”代替“姑娘”;数字型则是用数字谐音代替某个词汇,如数字“78”发音与“去吧”详尽,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可以减少打字时间,同时人们根据读音能够较快速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几种网络语言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且在网络聊天中应用较频繁,具有形象易懂的特点。

(二)混合度高

网络聊天刚兴起时,主要的活跃人群是“九零后”或“零零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火星文”较多,大多是应用繁体字或生僻字的半边指代具体文字意义;也有一些人应用英文字母指代汉字意义,如“GG”其拼音发音与汉字“哥哥”的发音相似,又如“BF”属于英文单词“boyfriend”缩写,因而这两个字母直接意指“男朋友”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字符型的网络语言,即用图画表情或动态图片指代某个词语含义。网络语言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统一性,同时在组成形式和使用要求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而词语词义在指代和应用上灵活度高,网络语言中应用的字母、数字、图形等要素丰富,具有极强的混合性,杂糅性明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性影响

(一)影响汉语言教学和学习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中因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形成的,语言创造和应用不具有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过分追求独特和新奇,导致一些词语生成后人人们的认知度普遍较小。一些网络语言刻意使用生僻字、错别字或别国文字符号,与汉语言应用标准相悖,导致汉语词义出现较大偏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接触新奇的网络语言后,可能会产生不当的诱导,影响其正常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网络语言用词不规范,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不够高、文字辨别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字、文学学习受影响,语言应用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网络语言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文字谐音的方法实现文字意义的替代,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前者是盛水和喝水的器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器具,而后者则是代表内心难过、不开心的一种心情。两者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初期阶段,对于文字应用和辨别的严谨度不够,在语文写作中代入网络语言将导致其对正常、标准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理解偏差,在句意上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其基础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学习。还有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蓝瘦”、“香菇”是根据广东粤语发音对“难受”、“想哭”的谐音解释,具有方言特色,但通用度不高,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汉字正确发音学习具有不利影响。

(三)影响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形成时间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不同词语在语法组成和使用要求上不断完善,在中华典籍和名著中不同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规范、应用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快餐文化”的现象明显,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快节奏,导致疏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例如现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奇葩”被人们用以指代怪异、不可思议的人或物,而这一词原意是“珍奇、美丽的花朵”,后也指代脱俗、少有的人才或作品,这一词在《红楼梦》中的引用是在一段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的“仙葩”与“奇葩”同义。

三、结语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聊天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应用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而网络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组成和语法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可创造、发挥的空间较足,在网络聊天中,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理解度以及词汇积累量不同,创造出的网络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大差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化正常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1:100-101.

[2]刘艳,赵雪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9:95.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4]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7-8.

摘要 :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及人类的工作、生活方面提供了便捷之处。但网络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让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努力寻找汉语言文学及网络的结合点。

关键词 :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以前人们阅读的方式仅限于通过纸质书籍进行,现今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1]。在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阅读带来的便利性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影响了我国汉语言经典文化的发展,为了分析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笔者针对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进行了分析,现详细报告如下。

一、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带来的问题

1.时代上的问题

在21世纪网络就已经遍布全球,网络是一个新鲜事物,90年代的小朋友均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中成长,受到网络的影响形成了浮躁的心理及一些不好的习惯等,汉语言文学涉及到的经典名著是历经了时间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现代网络社会对早期文学中描绘的社会完全不同,很多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无法体会文学著作里面的场景及感受,对于阅读汉语言文化形成了一道屏障,影响了学生们阅读汉语言名著的兴趣。

2.表现形式上的问题

网络成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网络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大量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提供免费资料,避免了学生为查找资料浪费的时间,但多数学生并不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汉语言文学的阅读。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娱乐、八卦,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位置,学生在进行网络娱乐新闻的阅读时,往往被标题及图片吸引,产生一种习惯性阅读标题,大略看一下梗概的方式进行阅读,无法让学生们养成细细品味的阅读习惯。

二、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方式

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篇幅长、情感细腻及文字枯燥等特点导致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失去兴趣就难以对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会采用网上搜索的方式将经典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在进行汉语言文化的教授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时间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变成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们学习及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兴趣及热情。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排练话剧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讲解,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们采用网络技术将话剧的背景音乐及灯光进行处理及制作,让学生在制作及表演的过程中对经典文学的背景有所了解,让学生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感兴趣,采用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及汉语言文学的体验[2]。

2.改变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表现形式

将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以网络技术的手段转化为音频及视频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传授经典作品的思想与文化,一方面可以呈现给读者不一样的看法及观点、感觉,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采用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及音频放入学校内部网站中供学生们观看及参与。还可通过定期组织汉语言文学书籍交流会的方式将经典的文学著作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让学生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感悟出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大家的受益处,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网络交流机会。

3.让学生自主参与汉语言文学名著的阅读中

以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鼓励学生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后,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若看进行角色的表演就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仔细阅读并斟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后,每一位学生必须说出自己对作品中哪一段台词、哪一个场景及哪一个任务的印象最深,再对这些场景、任务及台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理解,帮助学生完成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3]。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及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了学生们阅读方面的便捷,另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化作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限制。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教授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能达到网络促进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发展及创新的目的,使得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采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及采用一定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参与进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来。

参考文献:

[1]邓小林.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价值工程,2014(30):286-287.

[2]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J].新媒体研究,2016,2(1):36,49.

[3]朱芷瑶.网络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阅读与体验[J].小作家选刊,2017(2):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