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物技术通讯杂志官网

2023-12-09 04: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物技术通讯杂志官网

您好,《生物技术通讯》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主办生物技术类学术期刊的杂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也是中国国内不多的全面反映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的研究进展,尤其关注生物技术在医学、医药工业、农业、环保、卫生、食品等领域的应用。覆盖面宽广,既适于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决策、管理、教学人员阅读,也是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谢谢!

请列举15种生命科学学术期刊名称

1.《生命科学研究》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生物工程学报》
4.《生理学报》
5.《生物技术》
6.《生物信息学》
7.《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8.《生物技术通报》
9.《生物技术通讯》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遗传学报》
12.《科学决策》
13.《现代遗传学与发育评论》
14.《现代生物学》
15.《细胞》
以上均可在邮局能够订阅到。

请推荐有关生物工程的杂志

保送生啊,不错不错,我给你推荐一些杂志关于生物工程方面的,具体哪一种更适合你的兴趣和你的专业,还要你自己把握,仅供参考。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化学与生物工程,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An 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Journal),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讯,生物技术通报,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杂志,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我初步筛选了一下,自己再进一步了解一下了。

生物技术通讯是什么国家级还是核心

《生物技术通报》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及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刊物。2006年首批进入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如果科学期刊按其所刊载某一学科论文的数量多少,依递减顺序排列并划分出一个与该学科密切相关的期刊所形成的核心区期刊区以及另外几个区,使每个区中的期刊载文数量相当,则核心区期刊数量与相继区的期刊数量成1:n∧2:n∧3:n∧4……即刊登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论文较多的那些期刊。

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的主要技术团队

高锦博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参与组建北京大学肿瘤物理诊疗中心,同年进入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肿瘤治疗研究。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始组建生命科学应用研究与发展中心,出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百奥药业技术总监。为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计委产业示范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两部科技型企业上市审查委员会技术评审专家。现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生物技术产业和示范工程项目审评专家。高锦博士具备先进的细胞治疗技术和成熟经验:自1993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细胞治疗,是国内肿瘤细胞治疗的发起人和肿瘤细胞治疗的主要推动者。他领衔推动的肿瘤靶向细胞治疗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示范性开展肿瘤细胞治疗并建立了规范的治疗体系,形成个体化肿瘤治疗的新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系统引进国际先进细胞治疗技术(CIK,DC,HSP,SP,免疫重建,TUMOR LIBRARY,TAA等)的基础上,展开了肿瘤细胞技术和临床治疗研究。并于2000年在国内率先组建了肿瘤细胞治疗为核心细胞技术专业化公司,推动肿瘤的细胞资源利用和肿瘤的细胞和分子治疗,探索肿瘤细胞治疗技术国内的可能运做规范和标准。具备高水平的推进现代科技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8项。胡晓年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1991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和美国NIH人食管癌癌基因研究;1991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课题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1998年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病毒基因等)研究;1995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项目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中试生产工艺研究;2001年参加“973”课题进行人类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胡晓年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基因表达调控与人体干细胞应用技术研究。多年从事肿瘤病因、肿瘤基因表达与调控、肿瘤基因治疗、基因工程药物和细胞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曾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 “863”子课题负责人1项,参与“863”项目1项,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构建了一种特异靶向肝细胞的基因治疗转运载体,和特异靶向肝癌细胞的“双开关”调控的“自杀基因”表达载体。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干细胞产业化及临床应用”研究,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引导奖励基金项目“人体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从事人体干细胞分离、纯化、鉴定、储存、诱导分化和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组建了内蒙古干细胞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内蒙古干细胞产业基地和临床应用技术中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卫生部科技进步奖2次。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4部。韩学海博士,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历任中科院电子学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1987),清华大学副教授(1996),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编制人员和独立课题组长,日本科学技术厅特别研究员(1999),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交换学者(1999),美国新泽西医科大学(UMDNJ)特邀研究员(2002),美国匹斯堡大学医学院和匹斯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讲师,固定编制人员/faculty(2005)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01课题独立执行人 韩学海博士具有丰富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背景,包括物理学、工程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等。从事干细胞相关产业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攻关(2项)、重大(2项)、重点项目(2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3项。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1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竺 青博士,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2004年获加拿大McMaster大学病理与分子医学系医学博士,200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获北美胃肠协会优秀论文奖 ,2007年 在获国际黏膜免疫大会资助,2008年在美国获 国家癌症所杰出中心优秀报告奖及美国联邦政府技术转化奖;2008年在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市参加靶向免疫疗法和疫苗高峰会。 发现了Toll联合作用机制,对疫苗开发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精确设计新型口服抗HIV疫苗的接种策略。成为美国NIH重要的学科发展方向,从事干细胞与免疫学研究。侧重干细胞对免疫系统重建和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研究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研究肿瘤生物治疗和肿瘤免疫抑制机制。竺青博士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肿瘤细胞免疫、肿瘤生物治疗、肠道黏膜免疫、天然免疫机制以及疫苗策略研究。他发现的Toll联合作用机制为疫苗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他阐明的远端跨黏膜免疫保护概念对于疫苗防治性传播性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竺博士从事干细胞与免疫学的研究,侧重干细胞对免疫系统重建和免疫调节机制、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干细胞大规模制备和诱导分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和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曾在J Clin Invest、PNAS、Immunity、 J Immunol、MucosalImmunol、Mol Immunol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申报有美国和国际专利各1项。樊晓翔博士,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项目部副总裁,2010毕业于德国Universität Duisburg-Essen, Deutschland,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从事DNA损伤后检控点激活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研究,及科研项目的产业转化研究(同时从事符合GMP标准的蛋白纯化规程的研究、符合GMP标准的标准操作工艺的优化与建立等)。2002年以来,先后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临床研究中心工作,主要进行控制DNA损失后修复蛋白与检控点的信号传导偶联机制,发现DNA损伤后蛋白焦点形成/残留与细胞周期激活的定量机制。曾在Radi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通讯,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酿造,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樊晓翔博士具体负责的项目为《规范化的CIK细胞治疗产业化研究》,项目实施目的在于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CIK细胞治疗服务的行业标准,并最终为国家制定相应的细胞治疗服务规范提供科学依据。其中,“高生物安全性的淋巴细胞分离液”正在申请国家专利。鉴于美国FDA对于细胞治疗产品安全性的高度关注、我国在此范畴的法规不健全的现状,此专利的产业实施将有助于我国政府监管机构弥补现有法规的不足。曾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试一室负责细胞因子类产品的开发,在德国Duisburg-Essen 大学,临床研究中心,参与一项联邦科研(BMBF)基金。在J Gen Virol,Radiation Res等杂志发表文章。李定纲 博士 ,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李定纲1982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其后就职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从事普外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1990年至1995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医学院肿瘤外科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个人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美国JCI(临床研究杂志)、Surgery(外科杂志)、 Shock ( 休克 ),Circulation(循环杂志)等国际一流医学杂志。李定纲博士 2004年调至北京海淀医院创建国内首家肿瘤基因治疗中心并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2007年4月在北京燕化医院建立国内首家(也是世界首家)基因生物治疗与热疗的综合治疗中心,任肿瘤中心主任,首席医学专家,主任医师。四年来,李定纲主任医师在北 京海淀医院与北京燕化医院肿瘤基因治疗中心收治了大量来自中国各地的肿瘤患者,也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德国、英国、丹麦、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香港等近40个国家与地区的300多位肿瘤患者,成 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收治国际肿瘤病人最多的中国医院科室。 这一伟大医学成果得到国际肿瘤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李定纲主任医师的医学成果, 自2005年5月意大利《自由报》率先刊载基因治疗中心报道后,先后有20多家国际媒体,如:全球顶级媒体之一的美国《商业周刊》、美国《华盛顿邮报》、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杂志《Red Herring》、《德国经济周刊》、《加拿大国家电视台-CTV 》、《英国电视4台》、《德国电视2台》、《瑞典国家电视台》、《丹麦国家电视台》、《挪威电视台》、《土耳其国家电视台》《韩国国家电视台》等世界主流 媒体都对海淀医院和北京燕化医院的肿瘤基因治疗中心从不同角度做了大篇幅的正面报道,为中国医院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李定纲主任医师现为国际冷冻外科学会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编委,中国抗癌学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普外科学会会员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