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领域三大顶级期刊是:
1、《自动化学报》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自2014年起,《自动化学报》为全中文学术期刊,同时向国际检索系统提供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
《自动化学报》被EI, SA, JICST, AJ等数据库收录,多次获得"百强报刊", "精品科技期刊"、"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并持续获得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和中国科协出版基金等资助。
2、《自动化学报》英文版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JAS) 创刊于2014年,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办,与IEEE合作办刊,全球发行。
JAS报道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信息处理、机器人等自动化领域热点和前沿方向的研究进展,是一本全英文学术期刊。JAS已被IEEE, ESCI, EI,Inspec, Scopus, CSCD等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简称IJAC, 中文名《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英国旅英华人自动化与计算学会共同主办的一本全英文学术期刊,与Springer、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全球发行。
期刊重点报道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等相关学科的前沿和热点。IJAC现已被ESCI, EI, Inspec, Scopus, ACM, CSCD等15家国际数据库收录,多次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并连续两次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支持。
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数据显示,自动化所主办的3本学术期刊《自动化学报》、《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IEEE/CAA J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IJAC)荣获“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在自动化和计算机领域的143本学术期刊中,仅有6本脱颖而出、获此殊荣,自动化所占据三席!其中,IEEE/CAA JAS各项指标位列榜首,IJAC排名第三,《自动化学报》排名第五。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8版)由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中国知网出版。截至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已连续发布7年,其提供的统计数据科学准确、客观公正地分析我国自主创办的本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水平。
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的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杰出代表,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给你找个中国的:
自动化、计算机部分
1 计算机学报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
2 软件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4 自动化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等
5 计算机科学 重庆 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6 控制理论与应用 广州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
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
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京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北京 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10 控制与决策 沈阳 东北大学
11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12 计算机工程 上海 上海市计算机协会
13 计算机应用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
14 信息与控制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5 机器人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6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A版 北京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
17 计算机应用研究 成都 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18 系统仿真学报 北京 航天机电集团北京长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19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北京 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等
20 遥感学报 .北京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1 中文信息学报 北京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22 微计算机信息 北京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山西协会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
24 微型机与应用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6研究所
25 传感器技术 哈尔滨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9研究所
26 传感技术学报 南京 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东南大学
27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京 航天工业总公司706所
2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上海 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29 微型计算机 重庆 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3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西安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等
无线电、电信部分
1 电子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
2 中国激光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
3 半导体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
4 通信学报 北京 中国通信学会
5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6 光电子、激光 天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7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8 激光杂志 重庆 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
9 激光技术 成都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1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等
12 量子电子学报 合肥 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
13 应用激光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
14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京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等
15 电子技术应用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
16 半导体光电 重庆 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
17 激光与红外 北京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18 电信科学 北京 中国通信协会
19 半导体技术 石家庄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
20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南京 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
21 现代雷达 南京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22 信号处理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
23 电波科学学报 新乡 中国电子学会
24 电视技术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视电声研究所
25 压电与声光 重庆 机械电子工业部第26研究所
26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7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
28 红外与激光工程 天津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8358研究所
29 电路与系统学报 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
30 光电工程 成都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
31 光通信研究 武汉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32 微电子学 重庆 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
33 通讯技术 成都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
34 光通信技术 桂林 电子工业部第34研究所
35 液晶与显示 长春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光学电子行业协会液晶专业分会
36 微波学报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
37 广播与电视技术 北京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信息研究所
38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京 中国真空学会
39 数据采集与处理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
40 红外技术 昆明 昆明物理研究所
41 电子元件与材料 成都 宏明电子实业总公司(国营第715厂)
回答第一个问题:1、《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的友情链接:
《科学在线》(中国)
《科学》
《自然》
《美国科学家》
《科学美国人》
《今日物理学》
《柳叶刀》
《细胞》
《英国医学杂志》
《建设科技》
《机械工程》
• 大学学报
2、本刊读者定位分析:
一群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型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高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国营大企业中的以知识、头脑创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4.5%,高中级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占72.3% (以上是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本刊读者的调查结果。调查还表明,读者与读本刊的第一目的是获得新理念、新理论、新数据。这说明本刊已成为社会精英解读“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独一无二的科技商业媒体。值得注意的是,拥有决策权的管理者和拥有建议权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关注一本科技杂志,这对双方就某一技术的价值达成共识起到了桥梁作用。
看看这些可以想到它在中国的知名度有多大拉。
回答第二个问题:1、《中国律师》、《中国书网》、《工学新闻快报》、《微计算机信息》杂志社、《智能系统学报》杂志社 等等,很多了。
《系统仿真学报》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会刊,国家一级高科技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并被美国《工程索引》(Ei)检索数据库(2009年已被EI除名),英国科学文摘(SA)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导弹与航天,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所录入,同时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学报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1999年已达到0.459,在全国1372中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26位,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7位,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刊物并连续两年得到中国科协及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择优性资助。 本刊内容:建模及仿真方法学、仿真计算机及仿真软件、训练、研究及系统运行中的仿真器、仿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并发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建模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国内外仿真技术及科学计算的最新进展并设立了”仿真实例”、”科普园地” 、”专家论坛”及会议、书刊介绍并刊登各类产品广告。
人工智能专业排名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
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发展历程:
2019年3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经申报、公示、审核等程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结果,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确定新增审批专业名单。根据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人工智能”专业新增最多。此外,“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医学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智能领域相关专业,也同样是高校的新增备案和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的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