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环境污染与防治治理论文

2023-12-10 15: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环境污染与防治治理论文

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防御措施论文

1.水体污染与防治

1.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将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水生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1.2水体污染的危害

1.2.1危害人体健康

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酚、汞、铬、铅、镉、砷、氰、放射性元素、致病细菌等有害物质,它们具有很强的毒性,有的是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可以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1.2.2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当含有大量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农田排水连续排入湖泊、水库、河水等处的缓流水体时,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便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失去观赏价值。同时,由于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不断死亡,并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可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从以上两方面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1.2.3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

良好的水体内,各类水生生物之间及水生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保持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状态。当水体受到污染而使水环境条件改变时,由于不同的水生生物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将导致种群发生变化,破坏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1.3水体污染防治途径

1.3.1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1.3.2回收有用物质

1.3.3发展节水型工业

2.大气污染与防治

2.1大气污染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这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2.2大气污染的危害

2.2.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极易影响人体健康,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往往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其中又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重金属烟尘、氟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化学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危害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呼吸道粘膜对污染物特别敏感并具有很大的吸收能力。此外,大气污染对眼、皮肤等也常有刺激和危害,并可诱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

2.2.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随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排放量和接触时间、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期、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异。气体污染物通常都是经叶背的气孔进入植物体,然后逐渐扩散到海绵组织、栅状组织,破坏叶绿素,使组织脱水坏死;干扰酶的作用,阻碍各种代谢机能,抑制植物的生长。颗粒状污染物则能擦伤叶面、阻碍阳光,影响光合作用,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颗粒物上的重金属等有害元素还可进入植物细胞内,产生进一步的危害,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2.3其它危害

大气污染还可通过干沉降、湿沉降(如酸雨)形成全球性灾难;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危害生态环境;危害臭氧层,使人群和动植物对紫外线的保护屏障受到破坏等等。

2.3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

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以矿物燃料中的煤炭为主。不仅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还形成酸雨,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因而,调整能源战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1)大力开发利用水能;

(2)有步骤地发展核能;

(3)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

(4)利用其他清洁能源。

3.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的污染与防治

3.1土壤污染与防治

3.1.1土壤污染物质

一般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特性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的微生物。

3.1.2土壤污染的防治

在制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对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3.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防治

3.2.1固体废物的污染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3.2.2固体废物的危害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2.3固体废物的防治

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必须根据具体的行业生产特点而定,还应注意技术可行、产品具有竞争力及能获得经济效益等因素。

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是指经过适当的处理或处置,使固体废物或其中的有害成分无法危害环境,或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常用的方法有:土地填埋;焚烧法;堆肥法。

3.3噪声污染与防治

3.3.1噪声的污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它与人们的主观意愿有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因而它具有与其他公害不同的特点。

3.3.2噪声的防治

构成噪声污染有声源、声音传播途径与接收者二要素,控制噪声污染可从这二方面着手:降低声源噪声;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3.4放射性及电磁、热污染

3.4.1放射性污染的概念及来源

放射性污染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从自然环境中释放出的天然放射,可以视为环境的背景值。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核工业;核电站;核燃料后处理厂;核试验等。

3.4.2电磁的污染及来源

电磁污染是指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以及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主要是研究当电磁场的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对人体机能产生的破坏作用。

人为的电磁污染来源于:

①脉冲放电;

②工频交变电磁场;

③射频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随频率的增高而加大。中、短波频段电磁场对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失调,发生头痛头晕、周身不适、疲倦无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胸闷、心悸及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

3.4.3热污染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局部环境或全球环境发生增温,并可能形成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即时和潜在的危害现象称为热污染或环境热污染。

热污染能改变地表状态引起灾害;形成热岛效应;影响渔业生产。

3.5生活环境污染。

居室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人体自身呼吸排出的CO2;吸烟污染空气;

厨房污染;家用化学品的污染;居室装饰污染等。

环境污染论文

浅析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
摘要:文章浅要分析了造成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简要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提出了防治大气污染的几点措
施,主要有改革工艺和设备;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以及改善燃烧方法;开发废气净化回收新工艺,化害为利,综合利
用;采用高烟囱排放;城市绿化。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废气净化;环境绿化;环境保护
某些物质进入大气或水体中会对人类和生态平衡产生不
良影响,这些物质被认为是污染物。引起大气污染的物质,按其
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来自自然界,如狂风席卷的沙土,火山
爆发喷出的灰烬和二氧化硫,森林大火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
化物、二氧化硫和碳氢化合物,雷电产生的臭氧等;其二来自人
类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气体。


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
污染物、酸雨等。
(一)二氧化硫(SO)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
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
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
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
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
于0.25毫克应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
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
(二J氨氧化物(NO J
大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一氧化氮
(NO)、二氧化氮(NO)、三氧化二氮(N0)等,其中占主要成分
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氮氧化物)表示。N0污染主
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
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
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
(三)粒子状污染物
大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
有毒物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休。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
料的不完全燃烧而排出的烟尘、工业生产过程小产生的粉尘、
建筑和交通扬尘、风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
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
(四)酸雨
指降水的pH值小于5.61]-,j".降水即为酸雨。煤炭燃烧排放的
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
次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水
酸度pH<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
二、治理措施
我国正处于工业现代化阶段,在控制大气污染方而宜采取
综合防治措施,这些综合防治措施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改革工艺和设备
首先考虑采朋无害工艺和改革设备结构,使之不产生或少
产生污染物质。例盘lll,钢铁工业中炼焦生产,以于法熄焦代替湿
法熄焦,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娴尘对大气污染和废水排放的
问题,而且还可以回收余热川_丁发电。过去氯乙烯生产采Hj的
是乙炔与氯化氢在催化剂氯化汞作用下的加成反应,现在则大
力推广应用以乙烯为原料的氧氯化法,以避免汞污染,并减少
氯化氢的排放量。氯碱厂液氯工段用冷却法液化时,必须排放

部分惰性气体,其中含有一定数量氯气,造成大气污染,现可
采取以吸收和解吸方法代替冷却法米减少污染。
f二)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以及改善燃烧方法
我国煤炭生产已有一定的洗煤能力。民用炉灶和没有脱硫
设备的工厂.燃烧低硫、低灰分煤将对环境保护起到很大作用。
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达到燃料低硫化,正在推进煤的气化币¨液化
以及重油脱硫的技术丌_发。围内针对民用锅炉和中小型采暖锅
炉燃烧型煤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燃烧型煤不仅
可以降低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还可以提高燃烧效率,节
约大量燃料。
(三)开发废气净化回收新工艺,化害为利。综合利用
化害为剁,综合利川是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方针。一般说
来,排放的有毒气体都是有价值的生产原料。可足由于排放的
废气量大、浓度低(与原料气相比),净化回收在技术经济上有

定困难,因此,废气往往被排放掉。生产设备的密闭操作或采
用新的废气净化同收工艺流程可为综合利用创造有利条件。例
如冶炼厂回收二氧化硫废气制硫酸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氧
气顶吹转炉炼钢采用炉口微差压控制技术,保证对煤气在未燃
状态下除尘以回收煤气作为燃料;对于铝电解槽产生的氟化氢
烟气,大型中心加料预焙槽密闭操作为干法净化回收氟提供了
良好条件等。实践证明,有毒废气净化回收能达到减少空气污
染和资源再利用的目的。
(四)采用高烟囱排放

78一
同等的有害物排放量,由于向大气『{1排放的方式不同,大
气污染所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虽然高空排放有毒气体可以降
低地面上的浓度,但它并不能减少大气中有害物量。改善烟气
扩散的具体措施是建造高炯囱或增大烟气的出口排放速度,从
而把有毒气体送至高空进行扩散稀释。烟气在大气『f1的扩散与
当地的气象条件、逆温情况、地形地物等因素有关,烟囱高度是
在保证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不超过允许值的条件下根据烟气
扩散规律确定的。当前,对于某些低浓度废气,从技术经济上分
析.采用高烟囱排放以减轻大气污染可能是实用、经济的方法。
(五)城市绿化
众所周知,植物在保持大气中氧与二氧化碳的平衡以及吸
收有毒气体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球上绝大部分生命
依赖大气才得以生存。绿色植物是主要的氧气制造者和二氧化
碳的消耗者。地球上大气总量约为5Pt,氯气的60%来自陆生植
物,特别是森林。1万m常绿阔叶每天可释放700kg氧气,消耗
1000kg-"氧化碳。按成年人每天呼吸需要氧气0.75kg,排出二氧
化碳0.9kgi-r算,则每人应拥有lOm嘛林或者50m长良好的草
坪。植物还有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可以吸收不同
的毒气。植物对大气飘尘和空气II|放射性物质也有明显的过
滤、吸附和吸收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有毒气体的作用是明显
的,但当污染十分严重,有害物浓度超过植物能忍受的限度时,
植物本身也将受害,甚至枯死。从这方面来说选择某些敏感性
植物又可起到毒气的警报作用:
三、结语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
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礼会造成问接的危害,有
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
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南大气污染
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
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
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所以对大气
污染应i亥进行提前防治。
参考文献
I1J贺彩霞,冉茂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
板数据的区域差异研究IJJ冲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
I2J安笑兰.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儿的新信息【Jj.中国优生与遗
传杂志,2005,(9).
【3】都东明,崔华华.陕西省工业“三废”排放的环境库兹涅
茨曲线特征及原因探析田.科技管理研究,2008,(8).
[41陈俊.略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的完善【J】.陕西农业科
学,2005,(4).
【5]李国柱.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的研
究IJ1.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
【6J闫新华,赵国浩.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VAR模型分
析——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09,(6).

关于环境污染与防治的论文

给你一首暖人心田的诗。
那湾蒸腾着铜臭气息的水
是一片被被文明遗弃的荒漠吗
并且不断沙化
日日奔波流淌在
纷乱多舛的时空里

正直的森林
在颤抖和呻吟中
被无休止的放倒和同化
邪恶狰狞的电锯
露出白森森的牙齿
发出怪笑

水葫芦绿色而美丽的风衣里
裹着的是一具
由裸露的欲望组成的贪婪胴体
隐含着凶险和沉沦

你慈善的面具下
冠冕堂皇的誓言
象一块冷冷的冰
在太阳的审判下
变成一滩污水

鲜花哪里去啦
还有那
茵茵的绿草

生态环境怎么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创新》
  摘要:环境政策是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趋势。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提升政策效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对政治、经济、 文化 、社会等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

  中国正处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转型新时期。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重化工业仍是工业化的主导形式,各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泛滥,资源消耗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十五”期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但是,环保指标却没有完成;“十一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克服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管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4.9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66%和13.14%。可是,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仍在不断恶化,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常发态势[1]。“中国正承受扭曲发展观带来的恶果”,环境问题成为“已到眼前的危机”。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迅速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确保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现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缺陷

  1.侧重于具体事务与专项目标,缺乏全面的统筹协调。中国环境政策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形成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环境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具体环境问题。环境政策的重点一直是制定专项环境管制措施以实现一些具体的环境管理目标,而较少地关注如何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中以全面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政策重污染破坏的事后治理、末端治理,缺乏从全过程上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规范控制的制度措施;规制性政策多,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不够,政策间缺乏协调。

  2.配套措施不全,实际操作性不强。环境政策是组织环境管理活动,指导社会环境行为的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加强政策创新,制定了一些环境治理的新政策,如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绿色 保险 与绿色信贷政策等。为了照顾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适当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少环境政策,国家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将执行时的具体要求留待实践后再行详细制定,致使许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公众参与面小,政策的社会基础薄弱。环境管理牵涉面广,工作复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中国环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公众参与面较小。政府一直沿用“命令―控制”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方式,通过将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化,行政强制化,并过分地依靠行政处罚来保障管理绩效,对个人及企业参与协助环境管理不够重视 [2]。企业、个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程度、效果等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管理的社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新时期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

  1.发挥市场作用,实行综合治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政策的新特点。广泛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制定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环境管理绩效好的国家的共同点。在环境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允许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征收污染税、原料税、产品税、资源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实行押金―退款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等。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采用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有激励作用,可以较好地鼓励公众协助、参与环境管理。以美国为例,在经过农业大开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工业化建设后,美国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恢复良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泡泡政策”,即污染权交易制度。由国家或地区对污染总量实行控制,逐步下降。然后将污染排放额度分解交易给企业。企业有权对获得的污染排放额度进行交易。这样,政府控制总量,企业如果新成立、扩产等,需要增加排污的,必须到具有排污额度的企业购买。通过市场调节,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好,使美国空气污染物总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已在水污染物等方面推广。

  2.创新环境政策,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是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面对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环境管理改革却远远滞后,管理绩效低下,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仍在继续,有的地方还愈演愈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变革正在引导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还刚开始,环境管理面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三、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创新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政府环境治理措施的落实。借鉴美国成功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中国甘肃省张掖市水权交易的探索,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对现有环境资源的交易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 [3]。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对所有生态环境资源(包括环境容量,以排污量来体现)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符合市场交易特征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全部或部分权益确定为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品种。其次,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合理确定供应总量的限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交易品种的基准价格。最后,通过市场独特的价格形成机制,使环境资源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存在价值内化为环境资源的交易价格,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经济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与措施的落实。

  2.改革环境 财税 政策,确保环境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入需求多,社会效益大,直接的经济效益却不是很明显。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对于加强环境管理、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生态环境投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地方环境投入十分有限。由于资金预算安排的确定性不强,资金 渠道 与管理使用分离,导致资金投入方向混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为了保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资金持续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改革环境财税政策。一是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起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并将环境税收定为地方税种,保证地方环境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完善中央财政的财政补偿、转移支付等具体政策,保证中央财政的持续投入。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的法定性,保证资金落实并且不受干预和影响。

  3.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自然资源损耗的监测,统计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损耗以及由于废物排放和自然资源使用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量进行核算;并对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为环保而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发生的各项费用、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及利于环保的设施支出等,也进行核算;同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进行区别统计。根据这些核算和统计数据,计算出社会发展的环保支出,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体系。从而,实现将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GDP的核算中,切实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促进地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4.建立绿色经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和推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核算办法,将产品使用过期后的环保处理费用纳入到产品定价之中,杜绝发生类似于廉价白色泡沫塑料泛滥而处理成本实际很高的现象。建立起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制度,促进绿色贸易,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减污增效、政府环境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少的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充分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包括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5.促进环境中介组织发展,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公众是环境质量的最终感受者,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有权力也有义务参与环境管理。大力支持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有助于各项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并发挥出最大效能。环境中介组织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形式。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环境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拓宽环境中介组织在生态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纠纷处理、生态环境知识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渠道,将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转交给各类环保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确保政府能够真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生态监管。发达国家就经常用“公众评估”的办法来核算绿色GDP,也就是由相关的专业部门和较独立的咨询机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调查公众对生态影响的评估,然后 总结 公众的评估意见,并作为绿色GDP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充分发挥环境中介组织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实现政府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良性互动,提高环境管理政策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邹静昭.2009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如何?[N].中国环境报,2010-01-26(5).

  [2]方世南.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为[J].学习论坛,2007,(4):40-43.

  [3]李雄华.试论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J].生态经济.2009,(9):40-43.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从原始的耕种方式渐渐地科学化。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农药种类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而且药量变得越来越大,相应的农药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农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问题,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如何的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污染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业;农业环境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基础,为了满足我们对事物的需求,提高农业的生产量,化肥、农药和生产调节剂被大量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这些东西过量或者不正确使用,都会导致土壤被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了农产品,从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污染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尤其是对蔬菜、水果的污染比较大,许多的蔬菜、水果都存在着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从而引起食用者身体不适,比如:急性食物中毒、慢性食物中毒等。近几年,我国因为农药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经济损失惨重。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农药污染超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中蔬菜的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相当的严重。

  二、农药污染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0多年前,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大量的使用农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大,也不了解农药的危害性,从而导致农药残留物比较多。比如:六六六的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我国农药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致使土壤、水、大气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据调查了解到,这种农药的残留期高达三十年以上。

  2、农药使用不恰当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水平低,从而导致他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达到杀虫、杀菌、杀草的目的,他们大量的使用农药,有的还使用高浓度的农药,有的不按照严格的安全隔离使用,还有的在采收前还在使用农药,这样以来,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相当的多,从而导致污染比较严重。

  3、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农药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个别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严重超标的农药,从而导致农药污染比较严重。

  三、农药污染带来的影响

  农药已经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农药通过喷洒、蒸发等方式进入到大气、土壤、河流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在杀虫、杀菌、杀草的过程中,过分的铲除病虫害的天敌,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农药的残留物也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污染空气

  人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通过扩散、蒸发等方式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农药通过蒸发,飘散在大气中,造成污染范围扩大。此外,在生产农药时,工厂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样对大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2、污染水体

  在使用农药时,农药的残留物会依附在土壤里,部分会通过蒸发混合在大气中,遇到雨天,这些残留物就会混合在 雨水 中,导致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

  在使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被喷洒在土壤里,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部分会被混合在大气中,部分会落在水里,这样以来,通过对农田进行浇灌,农药的残留物又被浇灌在土壤里,对土壤再次造成伤害。

  4、对农作物和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农户为了提高生产率,减少害虫、杂草对农产品的破坏,就大量的使用农药,甚至使用超标的农药,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量过大,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此外,在使用农药时,对一些水生生物、飞禽、动物、植物的生命带来危害,减少它们的种类。

  四、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1、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生物农药得到了发展,它有着自身的优点,比如: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选择性强等。它是一种细菌农药,比起化学农药是比较好的治虫药物,虽然它难以在短时间里大面积普及应用,但是相对于化学药剂是一个好的选择。

  2、加强农药污染的监督、检测

  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一个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和谐氛围。

  3、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应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国人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农药的使用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农药的使用技术,让他们正确、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把污染降到最低,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化。

  4、禁止农药包随意丢弃

  农民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不正确的地方,尤其是对使用过的农药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恰当,很多人在用完后就随意的丢弃,而这些包装袋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农药的残留物,这样以来,通过扩散就会对土壤、大气、水等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人、牲畜的生命带来危害。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民进行教育,禁止他们随意丢弃。此外,还可以通过回收的方法,减少农药包的随意丢弃。

  结束语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在农药的管理中,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严厉监管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同时农户在农药的使用中要做到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农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要要规范。只有这三者的相互配合,那么农药污染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食用者再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许海萍,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1(6).

  [2] 蒲慧晓,农药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2(8).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2. 形势与政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3. 环境为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5. 环境保护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6. 2016形势与政策环境保护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