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导报》是在美国发行的繁体中文杂志,与《21世纪经济报道》同属广东二十一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这个杂志目前在国内没有发行,所以没得订。
从本世纪初开始,一系列财经报纸纷纷闪亮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数《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点是新闻性;《经济观察报》的特点是深度报道,还有版式;《中国经营报》是实用性。《第一财经日报》整合了较好的资源,她作为日报在新闻性和信息量方面,对三家周报做出了挑战姿态。
三年多以前,中国新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内地报刊杂志影响力公信力调查报告,在全国经济类的报纸中:《21世纪经济报道》为影响力最大,《经济日报》为公信力最强,《经济观察报》为最具成长型的报纸。调查结果显示,新兴报纸表现出顽强的锐气,其势头在短期内盖过出版时间比较久的报纸。
受益于证券市场的兴起,凭借证监会赋予的上市公司信息指定公布媒体的优势,在众多小股民的追捧下,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为主的证券类报纸成了财经报业中经营状况良好的报纸。三大证券报的广告行业来源十分集中,金融保险的广告占总量的八成以上。
《中国经营报》起步较早,已经树立起一定的品牌,在现有财经报纸中经营状况不错。其市场化操作经验丰富,内容定位实用性强于他报,且为“多元化发展”——报纸、杂志、丛书、中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都是赢利的,真可谓“四轮驱动”。背靠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营报社,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发展得较好,原因很多。用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博士的话来讲,就是“体制、团队、文化这3个因素是我们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国台湾的《经济日报》以社会视角看经济和经济视角看社会两种方法做报道,结果一纸风行,竟然在台湾岛内发行数十万份,从而走上经济类报纸大众化的成功之路。
国际“三巨头”
● 美《华尔街日报》系全球财经新闻媒体的领袖级传媒,目前发行量185万份,居全美第二位。二战后形成的风格:宽纸型,少图片,至今基本未变。读者大多为中产阶级以上人士,报纸的核心内容是金融、经济和企业,有93.1万网络读者愿意支付每年79至99美元的费用浏览其电子版。
● 英《金融时报》喊出了“诚实、准确、独立”的价值口号,主要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其发行量的70%在英国以外,本土只有13万份,是一张典型的国际化大报。报纸采用粉红色印刷。
● 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行量达300万份之巨,属“本土化的国际财经大报”。其财经新闻以快速、可靠、准确著称,常现独家新闻,颇具影响力。报社在国内拥有56个支社,国外有36个支社,共有3700多名员工。
附:1、中国经营报》出版日期: 每周一
2、2003年1月1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由每周一期改为每周两期,逢周一、周四出版。这是中国报业理想之想上的一小步,却是21世纪报业探索之路上的一大步
3、经济观察报出版日期: 一周五报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4、第一财经日报卫星传版印刷,全国发行。
内统一刊号:CN31—0024
全国邮发代号:3-21
太多了,建议自己去网站查询,比较详细。
《香港经济导报》:报纸会消亡吗?
新闻热线: 来源: 日期:2006年09月07日 09:10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新闻学教授菲利普.梅尔早在去年即在其大作—《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中提出:2044年传统报纸媒体即将走向消亡。作为一个研究报纸工业长达30余年且令人尊敬的专业学者,以精确的数字提出互联网“看起来很轻而易举地就击败了懒散的年老的报纸”无疑极具震撼力。
然而过去的一年,无论是媒体受众还是广告收入,资源都出现进一步向网络媒体集中的趋向。这导致时隔一年,“报纸消亡论”的再度抬头。传统纸质传媒需审慎对待这一发展趋势,并制定出相应的合理对策。
传统纸质媒体与现代互联网媒体之间究竟孰优孰劣,从简单的事实上恐难得到确切的答案,唯有抽丝剥茧,深入分析,方能探究其背后的真相。
互联网VS传统报纸内容与技术之争
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和报纸不过是传播新闻的媒介。抛开新闻的内容不谈,读者选择何种媒介取决于他们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如果互联网在技术手段上优于报纸,能为读者提供更高便捷性、更强的互动性和更低的成本,则取代传统纸质媒体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支持互联网将取代传统报纸的观点多数源于这一论点,甚至包括菲利普.梅尔在内。的确现有的资料也在支持着这一观点,报纸的发行量长期阴跌不止,现代15~24周岁的年轻人超过50%极少阅读报纸,甚至成年人的报纸阅读量也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
但是依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报纸媒体在内容上依然占据相当的优势,作为一个“内容为王”的产业,问题的关键是谁掌握了内容资源优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传统报纸产业之所以依然屹立不倒,其根本还在于内容优势,新兴的互联网媒体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一筹,但是在内容上却依然稍有不及,这也是为何目前互联网媒体虽然发展极为迅速,但是仍然无法在短期内赶超报纸的本质原因。
当然,运动是世间万物的永恒规律。优势与劣势同样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目前互联网与传统报纸一个占据技术优势,一个占据内容优势,这并不保证未来的格局同样如此。互联网可以在内容方面不断升级,依托网络良好的互动性和便捷性,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简单的举例来说,目前网络媒体大多具有留言功能,单一的新闻追求的及时准确,但是广大网民的留言评论非但提供了及时的信息交互,同时也使不同的观点得以在同一时间释放,读者可以阅读到不同的观点和评述,包括专业评论与大众观点,并对此鉴别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传统报纸媒体仅仅提供单一的新闻媒体,内容反而显得单薄苍白,甚至在很多时候的评论观点有强奸民意之嫌,同时垄断了观点发布权,使普通读者难抒胸臆。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报纸媒体能保持客观公允性尚好,否则后果不言自明。新闻集团(News Corp.)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公开宣称:在纽约以外,全都是垄断性报纸。其中一些办得不错,但倾向于写得过火、枯燥乏味、精英化,没有反映大众的普遍情绪。我认为,它们的发行量将比目前下降得更厉害。
成本VS收益主导媒体潮流
新闻媒体,作为一项工业产业,真正决定其生存与否还在于成本:收益比。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报纸,决定成本:收益的主要是发行量和广告收益。其中广告收益主要取决于发行量,发行量小则受众群体有限,受众群体有限则广告收入难以提升;而决定发行量大小的主要是受众群体取得某种媒体的成本:收益之比。
假定内容相当,互联网可以依赖其技术优势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在与传统报纸的竞争中轻松胜出。简单的来说,首先,网络媒体具有时间上的实时性和零成本,任何一个受众,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包括一台计算机和互联网接入埠,即可上网浏览新闻,不受任何时间和金钱制约,而传统报纸则需定时订阅购买;其次,网络媒体具有空间上的无限性,只要具备前文所述的上网条件,不论在任何地域,都可以得到全世界的新闻线索。这一点是传统报纸媒体无法比拟的,报纸需定点购买,同时地方报纸垄断读者资源的现象严重,读者光凭阅读本地报纸很难全面的了解事实。以上两点虽然从目前来看可能受制于网络的普及程度,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网络迟早会成为普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如同电视一样走进千家万户,因而普及率问题不是左右问题的根本。
最后,互联网可能取代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等等)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良好的拓展性和互动性。拓展性和互动性主要表现在网络媒体在适应受众需求和口味变化方面表现得极为灵活,预计未来的网络媒体将突破现在以记者采集新闻为主的模式,而是通过建立庞大的网络结构和搜索引擎,过滤、整理、组织全球的新闻信息,每个网络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包括丰富的BLOG、手机影像、影视片段、乃至深度调查报告;网络受众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主动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而非像目前报纸媒体那样被动机械的接受信息。
这样受众采用网络媒体的成本:收益比将大大优于传统报纸。如果传统报纸媒体行业不采取更多的变革措施,则其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报纸与网络竞争+合作
面对新兴网络势力的挑战,中国传统媒体在短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态度变化,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猛然觉醒,发现原本内容的接受者已经蜕变为自身的掘墓人。于是决定群起而攻之,以新闻采编成本为由要求集体抵制网络媒体,然而在抵制之后却发现自己同样是受害者,无论是在转载率还是受众面扩张方面,传统报纸早已深深的依赖于网络媒体。因而惟有加强合作,方能共生共荣。
问题的关键从此变为双方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无论是传统报纸还是网络都仅仅是新闻传播的媒介,作为一个新闻出版商,不应局限于媒介的类型,而应追求新闻及时准确、客观公允的本质。传统报纸和网络会表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即便是在国外也同样如此,默多克花费了15亿美元收购了快速成长的网络小区和游戏内容网站IGN Entertainment,使该公司在全美网页浏览量上跃居前三名。
最终是报纸合并了网络,还是网络合并了报纸,对于普通新闻受众来说并不重要。社会大众所需的只是更多便捷高效的服务,如果谁能做到这一点,无疑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作者:陆志明
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杂志是《财经》。
《财经》杂志始终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的新闻原则,及时报道、评论影响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焦点人物。《财经》自诞生之日起,在致力于向读者提供真实、权威的财经新闻的同时,更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平台,投身公益,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