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论文

2023-12-09 01: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论文

第一讲:写科学小论文,并不可怕?

很多人觉得科学研究很深奥,是高不可攀的。其实,科学研究并不神秘,关键要有科研意识。经常思考问题并撰写小论文就是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养成科研习惯的过程,也是提高表达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过程。因而,从小学习写小论文,努力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撰写小论文呢?

首先是选题。选择难度适宜的题目,是做好研究和写出高质量小论文的保证。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选择有较大价值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研究。

其次要大量的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可以了解所选课题的背景和研究的现状。科研是创新的工作,要有新的思考和发现,所以,已经研究清楚的事情,就不要重复劳动,新的研究应在过去 的基础上继续创新。通过深入分析各种资料,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提出科学的道理和见解 。

最后要整理思路和撰写论文。论文语言要严谨准确、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确有创新。论点要鲜明,以科学的论据为基础,有科学的设想和推理。

一下子就写了很好的小论文是不可能的,但只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就会不断地进步。

第二讲: 什么是科技(学)小论文?

一、什么是科技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就是把自己在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经过整理、思考后将新的见解告诉大家。一篇科学小论文(以下简称小论文)应当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小论文的灵魂,一般都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出现,小作者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是为了使论点表述得更清楚明白而准备的事实材料。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科技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技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

二、科技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有科技观察小论文、科技实验小论文、科技考察小论文和科技说明小论文、日常生活科技小论文。

三、写作准备

1、选题。一般要从生产、生活和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从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还可从政策法令的角度去选题,或从逆反心理的角度去找出人们认为无懈可击的结论的“毛病”。论题宜小,角度要新。

2、资料准备。要搜集、整理必要的资料,现场调查、实验、记录,请教访问有关专业人员,做好资料卡片。

四、写作格式

1、题目。要求简洁、新颖能吸引读者。

2、作者姓名。作者要对文章负责,若是有几人同时对写文章做过工作,都以直接参加者为主。

3、指导(或辅导)教师。没有就不写。

4、摘要。这是论文基本内容的缩影。要求短而精。

5、引言。一般可简单说明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动机、目的、由来,但不要与摘要雷同,或者成为摘要的解释。

6、正文(又称本论)。一般由研究(或观察、调查)方法、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三部分组成组成。研究方法部分要写清研究所用的材料、考察的对象、外部条件、设备或材料来源(采集还是购买),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的等。所用做法要能经得起别人重复验证。研究结果一般可以数据、实验成果照片等为据,文字最好用表格、图纸等加以佐述。分析讨论必须恰如其分,切忌乱下结论或夸大研究成果。最后还可谈谈自己研究的实用价值、不足之处和努力的方向。

7、参考文献。参考别人文献要说明出处,写清作者姓名和书刊文章名称、页码、出版单位和时间,便于别人核实。

8、附件。包括照片(尤其是对比照片)及其它旁证材料。

9、思路可参照“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四个提纲来写。

第三讲:科学实验小论文

同学们,我想你们和所有人一样都喜欢大自然吧。大自然让我们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给了我们广阔的生存空间,给了我们无穷的快乐,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个为什么。如电是怎么回事?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怎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雨下不完?皮球怎么会弹起来┉

隐含于“为什么”的背后有许多科学知识,你想了解吗?许多人从大自然的万物中得到灵感,发明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在自己事业征程上的每一次成功,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在每一件发明的东西上,都有实验的影子: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时,曾经用了1200多种不同的材料做灯丝;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时,曾经做过一个危险的“风筝实验”用来证明闪电发出的电和人们使用的电是一样的;莱克兄弟发明飞机时,为了使飞机的性能更稳定,就模仿了动物的翅膀做出机翼……这些例子说明,通过实验,能更好地证实自己的想法。

当然,做实验并不只是科学家们的事,我们也做过不少实验吧。每次做实验时,同学们的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因为实验能给我们带来新奇,带来快乐!特别是在科学课堂中,我们曾做过有关空气的实验,研究过热胀冷缩的原因,模拟过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等等。每次带着许多疑问走进科学课堂,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实验解决了这些疑问,但在解决疑问的同时,我们又会产生许多新的疑问,带着这些新的疑问走出科学课堂,激励着我们在课外去研究、去实验,这就是科学实验的魅力。

科学实验,就是我们根据某一个研究问题,利用一些科学仪器,进行模仿、研究,来认识大自然奥秘的一种活动。不过,我们小朋友进行的科学研究、科学实验,还真有我们小朋友的特点。相对于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富兰克林研究闪电,莱克兄弟发明飞机等,我们的研究要简单一点,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来自于我们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难或问题。

如果我们把自己所想的问题、所做的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写下来,就形成了一篇科学实验小论文。不难吧,写科学实验小论文不但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保存下来,还可以让更多的同学也能共享你的研究成果呢!

科学实验小论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它是科学小论文,因此具有科学性,这是区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简单地说,这不是我们平常所写的记叙文、读后感之类的,在这当中包含有科学道理,是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研究、探索出来的,并尽可能用清晰而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其次,它是科学实验小论文,因此具有实验性,这是区别于其他科学小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也就是说,这一类的科学小论文,必须是利用一些简单的仪器,通过我们亲自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的。

同学们明白什么是科学实验小论文了吧!那准备好,让我们一起来学学怎样写科学实验小论文吧。

一、我们身边有什么

我们身边有什么?听到这个问题,同学们也许会感到好笑!身边的东西多了,有青山、绿水,有植物、动物,有刮风、下雨,有火车、飞机,还有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人群等。其实不然,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奥秘、许多疑问正等着你去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苹果落在地上,许多人认为是很正常的事,但牛顿就产生疑问: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牛顿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伽俐略十八岁那年,有一次他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注意到教堂里悬挂的那些长明灯被风吹得一左一右有规律地摆动,他按自己脉搏的跳动来计时,发现它们往复运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就这样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挂摆时钟,人们称之为“伽俐略钟”。

同样的例子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工匠鲁班,有次上山砍树的时候,他被茅草划破了手指。如果放到现在,有的爷爷、奶奶也许会把茅草砸个稀巴烂,也有的怪自己太粗心了。但鲁班却对茅草的构造发生了兴趣,由此发明了锯。

浙江杭州余杭区吴山小学的彭斐同学在帮奶奶刮芋时,不满足于奶奶的“刮芋手痒,要戴手套”、“等芋烧熟了,手才不会痒”的解释,对刮芋手痒产生了兴趣,通过实验验证,写出了《刮芋手痒之谜》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中心小学的张乔伟对什么有了研究的兴趣?小朋友,你肯定想不到,是臭屁虫的“臭屁”。他的灵感来自于一次被臭屁虫的侵犯——“那可恶的家伙将一个屁放在了我的手上,真是臭极了”。但小作者王马超等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思考:臭屁虫为什么要放臭屁呢?它的臭屁的威力有多大呢?于是也就有了一篇有趣的科学实验小论文《“臭屁”威力究竟有多大》。

许多研究的灵感,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也不是“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无意中、不经意地被“逮住”的。湖北省安陆市镇青龙小学的陈俊杰一次“在观察蜗牛的时候,无意间把一只蚂蚁吹进了蜗壳。当蚂蚁被蜗牛顶出壳时,蚂蚁已神秘地死了。”这无意的举动所产生的现象,使他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并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写下了《蜗牛的体液有杀蚁功能》的小论文。妈妈的一句话:“鸡血放盐结得快”,使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浦中心小学的徐蓓“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心想:在水里加点盐也就能加快结冰的速度了”,也就有了《淡水和盐水谁先结冰》的大作!鲢鱼奇怪地死了,奇怪的现象后面肯定是有原因的,安徽省黄山市县丰梧小学发江学杰找到了,也就有了具有推广价值的《鲢鱼与藕关系初探》。

因此,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每一种现象都蕴涵着科学道理!需要的只是你们留心观察。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关注。

第四讲:四脚蛇真的有毒吗?(科学实验小论文范例)

夏天,在路边、在草丛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形体像蛇,身体有鳞片的四脚蛇。听人说,四脚蛇有毒,要是被它咬了,皮肤会红肿,继而腐烂。四脚蛇是不是真的有毒呢?为了探个究竟,我们兴趣小组进行了研究。

首先,我们捉来一条四脚蛇,把它麻醉后,放在解剖盘上固定。然后用一次性针筒在它的嘴里吸取0.5ml唾液,倒入烧杯再加入3ml水,使唾液和水均匀混合,接着将一只小青蛙放入其中,一小时后,青蛙安然无恙。是不是时间太短?就让它呆一晚上吧。结果第二天早上,我们发现小青蛙还没死,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挺惬意的。是不是浓度太低了呢?为了使我们的实验准确可靠,我们又到太田野里抓了四条四脚蛇,按昨天同样的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小青蛙还是没死。由此看来,四脚蛇对小青蛙没有致毒作用。

那么四脚蛇对其他动物是否有影响呢?我们抓来一只花猫,把0.9ml唾液涂在猫的身上,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结果,两天之后,我们发现猫毫发未伤。至此,我们开始对人们关于四脚蛇的危言有所放松,并进一步增加 对四脚蛇毒性研究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决定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研究四脚蛇对人是否用影响。

我们从四脚蛇的嘴里吸取了0.5ml唾液涂在自己身上,刚开始觉得皮肤有点凉,但一会儿,就什么感觉也没有了,无不良反应。半小时后,皮肤仍旧无反应。由此说明,四脚蛇对我们人类皮肤没有致毒作用。

通过以上实验与研究,我们明白了四脚蛇对人类并没有毒。经过查阅《小博士知识库》,我们还知道四脚蛇其实就是蜥蜴和石龙子,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浙江等地,以食用蚊子、苍蝇、螳螂等害虫为主,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点评]:四脚蛇有毒,那时听别人说的,是否真是这样,小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了一个“究竟”,本文叙述的是自己“探”的过程。

因为四脚蛇有无毒性不清楚,所以先选择在动物的身上实验,目的是为了确保实验者的安全,说明小作者的安全意识很强。也只有在动物的身上得出没有毒性的初步论断,才能在人的身上进行实验。对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分析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四脚蛇对人类并没有毒。当然,“涂”并没有与血液接触,其结论是否成立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实验后,小作者并没有结束探究活动,而是继续查阅资料,发现“夏天,在路边、在草丛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形体像蛇,身体有鳞片的四脚蛇”其实就是蜥蜴和石龙子,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还呼吁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试想,文章的小作者如没有对人们的这一说法产生质疑、好奇,而是听之任之,他永远不会认识真相。科学的真实性需要我们像小作者一样,勇于实践。

启示一;先对其他动物实验,再以身试“毒”,这是智慧加勇气的体现,可敬可佩!但以身试“毒”还是不提倡。

启示二:《小博士知识库》等书籍是我们的好朋友,在这当中肯定还有“为什么四脚蛇形体像蛇,身体有鳞片等特点”的知识,小朋友想知道的话,你知道该怎么做了。

小学五年级科学论文

下面有论文啊。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

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鼎德文化工坊今天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以上细节已经提醒过您。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在春节的时候长辈讲述了三十年前的事。三十年前,正值改革开放的时候,回顾以前的事长辈们都颇有感触。尤其是妈妈,她一下子讲了好多事让我印象深刻。下面列举几件:
1.“我小时侯,很久才来一次卖糖吃的糖贩子。我那时唯一的零食就是地里的番薯,所以糖贩子一来,我很多时候都要买来吃。家里当然不舍得给我那么多钱买糖吃,常常都没得吃或只有一颗吃。有一次,糖贩子来了,我向爷爷要钱买糖,爷爷没给我钱,不知道是舍不得还是没有那么多钱。那时我还幼小,不懂得太多事,爷爷便拿一张纸给我,糊弄我,我还以为是钱呢,拿着纸兴冲冲地去买糖吃。结果糖贩子说这不是钱,糖就又没吃成了。”我听了,心里暗暗想,再穷,不会连糖也买不起!再想想现在,有的孩子每天都要吃糖,还不只是一颗,要吃一大包。还有些孩子,每天都要吃一大堆的零食!
2.妈妈接着说:“以前大家无论如何去辛苦劳作,工资始终就是几十块,最多也不超600。再比比现在,一个清洁工一个月起码七八百的工资。以前的话,恐怕只有几十。几十和七百谁都愿意干七百的。中间搁了600多块,再改革开放前的社会,600就差不多是个富翁了。不说七百的工作,很多人自己创业,一个月便是以万为单位的收入。还有的是在家创业,方式各种各样,收入逐渐日益增多。”
3.“以前人们大多都走路或骑三轮车,只有城市里才有摩托车啊,等等。走路是个艰苦的活动,腿会瘫软,脚会酸痛。相比之下,城市里那些骑摩托车可要舒服多啦!可是现在不同了。先谈农村,有了以前没有的摩托车,电瓶车,甚至还有小轿车。有些富一些的农家,竟然还盖起了别墅。而城市里更不用说了,处处是车。汽车、自行车、货车、面包车、小轿车……这些都是私家车,看一下公家车:客车,火车,巴士……还有水里的船,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
再想想,之所以有这天壤之别,是因为——想必大家都明白,那是传奇千古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无限的幸福!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是中国的顶梁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这是邓小平爷爷的心血,这是中国的心血!改革开放拯救了中国!

帮我写一篇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论文,300~400字

模 拟 下 雨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

不 倒 翁 与 重 心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大 气 压 力

读了《一堂实验课》这篇作文后,我怀疑球外大气压真的能将两个半球压在一块儿。
今天我把大气压力重做了一遍。想知道结果吗?慢慢看吧。
放学后,我约了几个同学做大气压力的实验,我先拿出两个铁的半球,这两个半球大小一样,空心的,半球顶部拴了根粗绳。开始了,我从气孔中慢慢抽出空气,又赶紧用橡皮塞塞住气孔。最后,用铁球顶部的绳子拴在桌子腿上,准备好了,我朋友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做,我看他们那么乱,就把他们一个一个排好,按次序来。我一声令下,第一个就使劲地往旁边拉,铁球就像铸在一起,纺丝不动。我们都为他加油,可最后还是没有拉开。第二个人上场了,他用力拉了好几分钟,都没拉下来。这时,我火冒三丈,一会儿用牙咬,一会儿用文具盒打,还用石头打,都没变成两半。就这样,一个个的都失败了。还有最后几个人了,鸦雀无声,一个都不敢拉,他们暗想,就这么个铁球,竟然没有拉下来。我想,书上的办法说不定真的有用,我胆怯地碰了碰绳子,朋友们给了我勇气,我拔开橡皮塞,这时只用很小的劲就拉开了铁球。
事后,大家问我:“为什么能拔开?”我却说:“天机不可泄漏。”

黄豆为什么不发芽
上星期,我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孵豆芽。
外婆给了我一些黄豆种,我嫌少,还要从妈妈扎紧的塑料袋里去拿,妈妈说袋里的豆是不能孵出豆芽的,我不信,偏偏要做实验。于是,我将两种黄豆分开了,孵起来。
根据书上的介绍和老师的指导,我把浸胀了的两种黄豆分开放进两层湿稻草中间,每天早、中、晚各淋一次水。我想,一样的孵法,怎么可能不长出一样的豆芽来呢?
第二天,我轻轻地翻开豆芽上面的稻草,外婆的黄豆种已膨胀到它原来的两倍大了,许多豆粒的腰部长出了短短的、粗壮的芽。可是妈妈的黄豆,只发胖,不发芽,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四天,外婆的豆芽又长高了许多,可妈妈的那些黄豆,却变颜色了,由淡黄色变成深黄色了,还有几粒变成淡黑色了。看来,真要被妈妈“不幸言中”了。
第五天,第六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用外婆的黄豆孵的豆芽,越长越高,越长越嫩,玉柱金顶,漂亮极了!而妈妈的那些黄豆却腐烂了。我这才相信,妈妈讲的是真的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只好去向妈妈请教了,妈妈笑眯眯地说:“豆种尽管已经干了,可还是要呼吸的,你外婆的豆种挂在屋檐下,空气新鲜,呼吸当然不成问题。而那塑料袋里的黄豆,因为袋口紧扎着,不通气,它们没法呼吸,早就憋死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若有所思地说。
真没想到,晒干了的黄豆也会憋死。生活中真是处处有科学啊!
`
``````

捏 鸡 蛋
同学们看了我这篇作文的题目一定会说:“鸡蛋怎么能捏呢?”谁都知道鸡蛋薄薄的壳,一碰就破。“其实呀,这里面还有个科学道理呢!不信的话你就往下面看吧!
那是爸爸带我到成才书店里买的《世界奇妙》。我一回家就忙着看,突然我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上面说:“一个大力士能把砖块打碎。可有个人叫他把鸡蛋捏破,可大力士怎么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决定找个机会试验一下。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爸爸买回一袋鸡蛋,我便向妈妈请求要一个鸡蛋做一次小实验。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妈妈终于同意了。
我先拿来一个碗,为的是防止捏时被捏碎了,那些蛋黄撒一地。接着我把鸡蛋放在手里抓住,这时,我的心“砰砰”直跳,手里全是汗。鸡蛋破碎的一幕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为了弄清楚鸡蛋能不能捏碎,我双眼一闭,手用力一捏,然后等待鸡蛋破裂的声音响起。但令我吃惊的是,我睁开眼睛时,鸡蛋竟没破,可我还是有些怀疑,准备再做一次实验。
我又把鸡蛋放在手上(这回我用的是两只手),然后咬起牙,睁大眼睛,使出全身的力量去捏鸡蛋。可我尽管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那只鸡蛋还是安然无恙。这真让我又烦恼又惊奇,我只得去问爸爸。
爸爸听了我的话后,笑着说:“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原理。鸡蛋虽然很薄,但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当你去捏它4,它就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匀地分布在鸡蛋各个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薄壳形建筑物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建成的呀!”听了爸爸的话,我真的相信了书上的故事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