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5月26日经济日报文章

2023-12-11 22: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5月26日经济日报文章

        曾经一度,我非常痛恨码字这个营生,那没黑没明的加班熬夜让人痛不欲生,一位领导曾讲过这样一个段子,说是领导大热天下乡回来了,搞服务的给领导拿来了毛巾,递上了刚切好的西瓜,那写材料的给领导递上了辛辛苦苦写了一天的一篇稿子,你说领导喜欢那个人。但不继续坚持这个营生,感觉好像除了码字之外,其他工作咱也干不了,管我们领导曾经我们这样说,你们就是靠写材料进来的,想进端西瓜的科室,你有关系吗?是呀,咱们什么关系也没有,那只能是继续码字了。

        码字也有码字的乐趣,特别是自己偶尔也写一些豆腐块发在网络上或者地方小报上,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多多少少也有点儿成就感。由于工作的原因,《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党报党刊是每日必读。一日读报时,看到《经济日报》刊出一则消息,大意是和国家发改委联系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公众建言献策”征文活动。以前也参加过一些征文活动,但大多是地方报纸搞的,因为我工作的关系,偶尔还会评个小奖,得个台灯或者水杯之类的纪念品,但《经济日报》就不一样了,这可是 国务院 主办的中央直属 党报 ,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 全国 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就连他的报名也是 邓小平 同志亲自题写。

        初生牛犊不怕虎,再说了,不就是写一稿小稿子嘛,发不了,也不影响咱什么,何况,这总比写官样文章自由。但真正写开了,却不是那般轻松。认真阅读已刊发出来的征文,都是几百字的小文章,但个个份量不轻。国家“十一五”需要干的事情太多了,但也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既然让咱们建言献策,那就得找准关键点,建真言献真策。这也就是平时写文章讲的选题的重要性。

        某日下基层调研时,看到过去许多煤矿采空之后,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导致许多道路还有周边农村农民的房子都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回去后再翻阅有关资料,我们这个仅有80多万人口的城市,竟然因为五十多年的大规模采煤,形成了267平方公里的采空区沉陷区,占到全市面积的百分之七左右,12万人居住在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的隐患区。对就写这个,如果这个建议被国家“十一五”规划采纳了,那不仅对我们这个城市,对全国的煤炭城市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文章很快就写出来投出去了,没有敢给一位领导和同事说。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和期望了,虽然我对自己的文章也不抱期望,但心里呢也总是渴望能被刊出来,那怕被删得只剩一行字也行。那一段时间的《经济日报》一来我就第一个抢过来认真阅读,同事都说,最近怎么了,这么迷《经济日报》的,想当经济学专家吗?

        功夫不付有心人,过了约十天左右,我的《加快煤矿城市采煤沉陷区治理》的豆腐块出现在了《经济日报》头版的倒头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公众建言献策”征文一栏里,认真对照我的投稿,除了个别词语有所修改,其他几乎没有修改。

        时过不久,《经济日报》便汇来了一百元的稿费,后来,我那篇文章还获得了个三等奖,并被收录在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公众建言献策选编》一书之中。

        不知不觉也是十七年过去了,回想起那段整天码字写材料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辛苦清苦,但也收获了许多,特别是语言组织能力、文字分析能力和讲话能力,后来自己到了基层工作,基本上各种会议的讲话基本不用别人来代写,给上级领导的汇报,也基本上能汇报到点子上,面对一个非常严厉的领导,几年间,在其他几位同行都被领导批评过的同时,自己竟然几乎没有受到过他的批评。

        看来,苦是没有白下的。

新亨首富是谁的后代

5月26日,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第9届至第11届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逝世,享年98岁。

他是一代赌王,世纪大亨,澳门人的精神领袖,以及百年风云的见证者。

何鸿燊于1921年11月25日在香港出生,祖籍广东。他家庭背景显赫,是香港商人何东爵士的侄孙。其旗下的主要企业包括:澳门博彩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新濠国际集团、香港信德集团有限公司、澳门国际机场专营公司、澳门诚兴银行等。

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何鸿燊家人在养和医院会见记者。何鸿燊二房长女何超琼表示,家人有共识集体共同处理后事。何超琼向记者表示,何鸿燊下午1时左右逝世。父亲德高望重,爱惜家人,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他的教诲。这一日终于来临,但也无减悲伤,爸爸将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会继续惠泽社会。家人会集体处理后事。至于葬礼在香港还是澳门举办,她表示暂时没有细节可以提供。

一代传奇:赌王家族资产最高达5000亿

何鸿燊少年时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饱尝世态炎凉;青年时他躲避战火逃到澳门,身上仅有10港元,赤手空拳,九死一生,赢得百万身家。何鸿燊以赌成名,但他的第一桶金是来自押船。

富贵险中求,1943年,何鸿燊用他从澳门联昌公司分得的一百万红利,独立创办了澳门火水(煤油)公司,正式进入商界,自此在港澳商界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到1950年代中期,他已经成为香港赫赫有名的大亨了。而此时的李嘉诚,才刚刚开始创业。

何鸿燊正式涉足博彩业,始于1961年。当时,他与叶汉、叶德利、霍英东等富豪结成联盟,竞得澳门博彩专利权,创办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建成葡京大酒店。上世纪90年代,他又在澳门建立皇宫赌场,赌王之名由此打响并延续至今。在此过程中,为争夺赌王的名号,1972年,何鸿燊在香港成立信德公司,主营港澳间的客运,兼营饮食及房地产,这样就将港澳间的客运几乎全控制在手,赌王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如今,何鸿燊旗下拥有包括澳博控股、新濠国际、信德集团、澳门国际机场专营公司、王牌国际、澳门诚兴银行等多家企业,业务版图涉及地产、运输、酒店、投资、博彩、旅游等,其控制资产最高达5000亿,个人财富达700亿。在亚洲金融危机时,赌王资产大幅跳水,但随着近年经济的复苏和博彩业的快速发展,赌王旗下资产也得以复苏。

家族纷争不断,赌王2018年退休

相比赌王的传奇经历,何鸿燊在功成名就之后的家庭财产纷争也备受外界关注。何鸿燊一生娶了四房太太,共生育17个子女,其中6个儿子,11个女儿。虽然赌赢了人生,但赌王始终赌不过老天爷,也赌不赢自己的家人。年龄渐长的赌王,终究压制不下四房家人分财产的欲望。

子嗣众多带来的利益划分矛盾在2008年至2012年集中爆发,2011年1~3月更是发生了被香港传媒称为“分燊家”的争产风波,一度让澳博股价在2个月内回撤20%之多,可见市场对于澳博股权斗争带来的管理权不明存在担心。

2011年,赌王全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实现大和解。分产后,何鸿燊跌出福布斯富豪榜,二房长女何超琼,名列香港富豪第12名,女性富豪第1名,四太梁安琪名列第21位。

2018年6月12日,澳博控股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从2018年6月12日起,何鸿燊退任公司主席、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委员职务,全面退出董事会。96岁的何鸿燊终于功成身退。

赌王家族在内地广泛布局地产业

在扎根港澳地区的同时,赌王家族的投资范围扩大至内地。企查查数据显示:何鸿燊名下共有12家企业,其妻子梁安琪担任6家企业法定代表人。

从其关联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房地产行业数量最多,注册资本主要集中在1000-5000万元和5000万元以上。

梁安琪名下共有17家企业,目前有一家是注销状态。

从一家独大到六雄争霸

澳门博彩股市值较巅峰时期腰斩

目前的澳门博彩业已形成六雄争霸的格局。2002年,澳门政府批准澳博、银河和永利三家公司获得经营权,打破了何家自1962年以来垄断40年的一家独大的局面。随后,博彩牌照以“转批给”的方式,形成了目前的六雄争霸格局:2002年末至2006年,威尼斯人(由金沙中国控股)、美高梅、新濠博亚(由新濠国际控股)分别获得经营权。

澳门博彩业六雄背后是由四位赌王在控盘:美高梅、新濠国际和澳博实际均为赌王何鸿燊家族产业,银河娱乐归属高龄赌王吕志和;金沙中国归属拉斯维加斯赌王谢尔登·阿德尔森的金沙集团;永利澳门则归属拉斯维加斯首席赌王斯蒂芬·永利的永利度假。也就是说,华资与美资在澳门博彩业平分天下。

当前澳门共有幸运博彩娱乐场41间,其中“澳博”22间、“银河”6间、“威尼斯人”5间、“新濠博亚”4间、“永利”和“美高梅”各占两间。

此外,今年受疫情影响,澳门博彩业收入锐减。根据澳门博彩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澳门累计博彩毛收入为312.4亿澳门元,同比下降68.7%,差于预期。尽管满足条件的内地游客可以前往澳门,但澳门返回内地的隔离要求遏制了赌收的反弹,4月澳门赌收同比下滑96.8%。

郑伟的主要作品

2013年学术论文:1.《中国养老年金市场未来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2013-2023年》(第三作者),《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2.《推进大病保险的思考》(独立作者),《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3期。著作:3.《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3》(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4.《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发展现状、国际经验与未来战略》(第二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5.《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12-2013)》(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报刊文章:6.《从保险业看两层“市场与政府”关系》(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3年11月19日。7.《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独立作者),《当代金融家》,2013年9月。8.《发展“小、农、内、外”,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3年7月9日。9.《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缺口》(第一作者),《信息研究》(国务院研究室内参),2013年5月。10.《2012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上)》(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3年1月8日。11.《2012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下)》(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3年1月15日。专访:12.《内地养老金制度急须改革》,香港《信报》,2013年12月2日。13.《内地保险业未来发展重点》,香港《信报》,2013年5月13日。2012年学术论文:1.《保险、社会管理创新与市场经济》(独立作者),《中国金融》,2012年第23期。2.《“入世”十年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战略及评价》(第三作者),《国际商务》,2012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3.《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评价与展望》(第三作者),《中国金融》,2012年第13期。4.《农业保险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思路》(独立作者),《中国金融》,2012年第8期。5.《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框架、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独立作者),《保险研究》,2012年第3期。6.《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议题与政策选择:2012-2020》(第三作者),《保险研究》,2012年第2期。著作:7.《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2》(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8.《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11-2012)》(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报刊文章:9.《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险思维”》(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3年10月30日。10.《养老靠谁》(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3年8月28日。11.《三问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独立作者),《金融世界》,2012年6月。12.《应尽快解决养老保险中的“晚退不如早退”问题》(第一作者),《重要信息快报》(国务院研究室内参),2012年5月。13.《政府与市场:分清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各自的角色》(独立作者),《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1月20日。14.《2011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上)》(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2年1月10日。15.《2011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下)》(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2年1月17日。2011年学术论文:1.《中国各省区寿险市场发展比较:1998-2010》(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1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2.《综合风险管理:“十二五”的新命题》(第三作者),《保险研究》,2011年第6期。3.《经济周期与保险周期——中国案例与国际比较》(第二作者),《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4.《“十二五”社会保障改革:框架、理念和难题》(独立作者),《中国经济》,2011年第1期。5.“China’sInsuranceRegulation:Framework,IssuesandProspects”(独立作者),TheFutureofInsuranceRegulationandSupervision,editedbyPatrickM.LiedtkeandJanMonkiewicz,PalgraveMacmillan,2011.专著:6.《入世十年与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理论、评价与政策选择》(第二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7.《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10-2011)》(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8.《中国保险业发展研究》(独立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报刊文章:9.《北京大学早期保险学科发展小考》(独立作者),《中国经济》,2011年第4期。10.《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正当其时》(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1年11月23日。11.《保险业规划发展目标的对比和思考》(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1年9月14日。12.《中国保险公司2010年度信息披露评估报告》(第一作者),《金融时报》,2011年7月27日。13.《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期待更多关注和评判》(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1年6月29日。14.《复杂的规矩,未必成就完美的方圆》(独立作者),《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5月10日。15.《中国地震保险制度何日可期》(独立作者),《金融时报》,2011年3月16日。16.《2010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上)》(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1年1月5日。17.《2010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下)》(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1年1月12日。18.《2011:保险业四大热点值得关注》(独立作者),《金融时报》,2011年1月5日。国际会议论文:19.《保险业的增长水平、增长结构与影响要素》(第一作者),第四届中日韩保险论坛,韩国济州,2011年4月7日。专访:20.《郑伟:保险业“走出去”步伐将加快》,《经济日报》,2011年12月2日。2010年学术论文:1.《保险业增长水平、结构与影响要素: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第一作者),《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2.《名义账户制与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路径选择和挑战》(第一作者),《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3.《市场经济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第二作者),《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专著:4.《商业健康保险与中国医改——理论探讨、国际借鉴与战略构想》(第二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5.《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9-2010)》(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报刊文章:6.《公私合作、价值创造与专业监管》(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0年9月8日。7.《以“保险基准深度比”衡量保险业区域发展》(独立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2日。8.《从奥巴马医改看利益、路径与理念之争》(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0年3月31日。9.《2009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上)》(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0年1月6日。10.《2009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下)》(独立作者),《中国保险报》,2010年1月13日。国际会议论文:11.《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率评估》(第一作者),第二届世界风险与保险经济学大会,新加坡,2010年7月。12.《保险周期与经济周期:一个国际视角的讨论》(第二作者),第二届世界风险与保险经济学大会,新加坡,2010年7月。专访:13.《我们靠什么养老?》,《中国人寿》,2010年第10期。 14.《“十二五”:保险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金融时报》,2010年11月1日。课题:15.《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比较研究》(课题主持人),中国保监会部级课题,2009年1月立项,2010年7月结项。16.《商业健康保险与中国医改》(课题共同主持人),英国英杰华集团委托课题,2009年3月立项,2010年9月结项。17.《入世十年与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课题共同主持人),英国英杰华集团委托课题,2010年3月立项,预计2011年6月结项。1.《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第二作者),《保险研究》,2006年第10期。2.《两岸保险法关于人身保险法定除外责任的比较分析》(独立),《保险研究》,2006年第8期。3.《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独立),《保险研究》,2006年第5期。4.《中国保险业:双重角色、制度责任与挑战》(第二作者),《保险研究》,2005年第7期。5.“AComparativeWelfareAnalysisofSocialSecuritySystemSelection”,Asia-Pacific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June2005.6.《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第二作者),载《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7.《构建个人经济保障体系》(第三作者),载《学习论坛》2004年第9期。8.《保险监管思路演进的经济学思考——兼论<保险法>的修改》(第二作者),载《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9.《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第一作者),载《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该文获2004年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0.《“非典”保险冷思考》(第一作者),载《中国保险》2003年第7期。11.《“非典”保险热销后的思考》(第二作者),载《保险监管参考》2003年6月。(该文由中国保监会发送给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等部门。)12.《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经济福利比较分析》(独立),载《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被收录《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13.《银保融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第一作者),载《财贸经济》,2001年第5期。14.《保险风险证券化:借鉴与启示》(第一作者),载《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1年第4期。15.《论保险投资的风险与管理》(第一作者),载《保险研究》,2001年第3期。16.《保险监管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载《经济界》,2001年第3期(该文被收录《经济界谈股论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5月版)。17.《中国寿险业不该矫枉过正》(第二作者),载《改革内参》1999年第15期。18.《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19.《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6~2007)》(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20.《HandbookofInternationalInsurance》(参著),负责其中Chapter12:“China’sInsuranceIndustry:DevelopmentsandProspects”(第三作者),该书第597页~640页,DavidCummins和BertrandVenard主编,Springer出版社,2007年。21.《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5~2006)》(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22.《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与经济效应》(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该书得到200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保险改革与商业保险发展》(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7月。24.《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3~2004)》(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5.《人寿与健康保险》(第十三版)(合译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全书共160万字,本人承担其中十四章翻译工作,约64万字)。26.《中国保险前沿问题研究》(参著),负责其中《中国投连市场的发展、冲突与前景》,该书第159页~166页,北京保险学会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27.《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参著),负责其中《第十二章:21世纪的中国保险: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该书第349页~389页,李扬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28.《保险知识读本》(参著),负责其中《第三部分:财产保险》,该书第106页~162页,马永伟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5月版。29.《双刃剑、公地悲剧与可持续发展》,载《中国保险报》2007年7月11日。30.《“替代市场的政府”与“监管市场的政府”》,载《中国保险报》2007年4月18日。31.《加息的思考:放开利率约束与加强偿付监管》,载《中国保险报》2007年3月21日。32.《2006年中国保险业回眸》,载《中国保险报》2006年12月27日。33.《社保改革要把握好两个基本平衡》,载《中国保险报》2006年10月18日。34.《保险国十条:“新瓶”装“好酒”》,载《中国保险报》2006年7月5日。35.《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保险和社会保障(下)》,载《中国保险报》2006年3月15日。36.《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保险和社会保障(上)》,载《中国保险报》2006年3月8日。37.《中国保险业2005回眸(下)》,载《中国保险报》2005年12月30日。38.《中国保险业2005回眸(上)》,载《中国保险报》2005年12月28日。39.《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载《中国保险报》2005年10月19日。40.《房贷险博弈的反思》(独立),载《中国保险报》2005年4月27日。41.《2005年:中国保险业面临五大挑战》(独立),载《中国证券报》2004年12月28日。42.《为健康险开条健康路》(独立),载《中国证券报》2004年11月23日。43.《400亿等候资金进场的背后》(独立),载《中国证券报》2004年9月21日。44.《保险业应提早备战奥运》(独立),载《中国证券报》2004年8月20日。45.《保险公司的历史机遇——资本市场纲领性文件的对保险业影响》(独立),载《中国证券报》2004年2月6日。46.《中再股改,岁末闪亮一幕》(独立),载《中国证券报》2003年12月26日。47.《经营空间更为广阔》(独立),载《中国证券报》2003年9月12日。48.《进一步完善外资保险监管法律——析<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独立),载《证券时报》2003年8月6日。49.《拓宽投资渠道与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并重》(独立),载《证券时报》2003年7月23日。50.《非典保险推新应把握三大平衡——兼论现代保险在市场主导型经济下的功能》(第二作者),载《中国证券报》2003年5月26日(整版文章,近1万字)。51.《市场、政府与道德——从<保险法>的修订谈起》(第二作者),载《中国证券报》2002年11月4日(整版文章,近1万字,被人民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52.《投连险与股市共舞》(独立),载《中国证券报》2002年9月23日。53.《信誉为何不佳》(独立),载《英才》,2002年第3期。54.《入世,检视中国保险法律》(独立),载《金融时报》,2001年11月22日。55.《网络保险》(第二作者),载《保险赢家》,2001年4月刊。56.《多功能保险迷人眼》(独立),载《中国信息报》,2001年1月18日。57.《万能寿险适合谁》(独立),载《中国信息报》,2000年10月19日。58.“Mid-and-Long-TermGrowthPotentialAnalysisofChina’sInsuranceIndustryBasedonWorldInsuranceGrowthRuleCurve”(第一作者),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Asia-PacificRiskandInsuranceAssociation,TokyoJapan,2006年7月。59.“TheOpeningofChina’sInsuranceMarket”(独立),presentedattheExpertMeetingonInsuranceServices,UNCTAD,GenevaSwitzerland,2004年11月。60.“OnChina’sInsuranceRegulation”(独立),presentedattheExpertMeetingonInsuranceServices,UNCTAD,GenevaSwitzerland,2004年11月。61.annualmeetingofAsia-PacificRiskandInsuranceAssociation,TokyoJapan,2006年7月。62.“EconomicEffectsofSocialPensionTransition:ChinaasACase”(独立),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Asia-PacificRiskandInsuranceAssociation,SeoulKorea,2004年7月。63.“AComparativeWelfareAnalysisofPensionSystemSelection”(第一作者),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AmericanRiskandInsuranceAssociation,MontrealCanada,2002年8月。64.“AComparativeWelfareAnalysisofPensionSystemSelection”(第一作者),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Asia-PacificRiskandInsuranceAssociation,ShanghaiChina,2002年7月。65.“TheOpeningofChina’sInsuranceMarket:IssuesandPractice”(第一作者),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AmericanRiskandInsuranceAssociation,BaltimoreUSA,2000年8月。66.“Principal-AgentProbleminChina’sInsuranceIndustry”(第一作者),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AmericanRiskandInsuranceAssociation,VancouverCanada,1999年8月。67.“China’sLifeInsuranceMarket:aPrincipal-AgentAnalysis”(第一作者),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Asia-PacificRiskandInsuranceAssociation,HongKongChina,1999年7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